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065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docx

西哲硕考重点word版

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外国哲学习题(重点)

(一)古代哲学:

1、古希腊罗马哲学

1)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

阿那克西曼德是属于古希腊哲学的早期自然哲学家,米利都学派。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不是某个具体的有限的东西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无定”的分化,万物的消亡是万物复归于“无定”

3、认为一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地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是爱菲索学派的哲学家

火本原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的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一)逻各斯学说,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成

1、逻各斯的含义:

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

是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常驻或保持不变的。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二)辩证法,对立面的同一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统一的关系

4、对立也是相对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

数是万物的本原,十个数组成万物,是不动的。

1,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一生二,二元产生各种数目,点、线、面、体,直到万物、宇宙

2,10是最完美的数字,4是中间的分隔点

3,毕达哥拉斯,勾股弦定理

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极深刻的影响,尽管他们的思想没有摆脱感性经验的限制,但是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更加抽象并具有普遍意义、进步意义。

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巴门尼德属于爱利亚哲学,两条道路的区分:

一、真理之路: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定不存在。

二、意见之路:

存在者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必然是存在的。

存在的规定性:

1、存在是连续不可分的唯一

2、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

3、存在是不动的,无始无终,不循环运转

4、存在是完满的

5、存在是有限,而非无限的

6、思维和思维的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芝诺的悖论;

芝诺也是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不变的一,他试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运动和变化,则会陷于自相矛盾。

一、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

如果事物是多的话,它就是既有限又是无限的。

1、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它就是既大又小

2、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论证,如果存在众多,它就会是在一个事物之后有另一个事物相跟随

3、如果存在众多,必然同实际存在数目刚好相等

二、芝诺反对运动的悖论有四个:

二分法阿基里斯和乌龟飞矢不动运动场悖论:

一般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四根”与“友爱”、“争吵”;

恩培多克勒是古希腊哲学元素拍的代表,他认为“根”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水火土气是万物之根。

1、四根是不生不灭的,是同等的,如果他们有产生的话,也是一起产生的,但它们各有分工,各有特殊的特征,轮流起主导作用。

2、“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分离而使万物消亡,生成是从“多中生一”,消灭是从“一种生多”

3、元素本身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是它们之外的友爱与争吵作为动力,才使得他们分分合合。

友爱使它们结合成一,争吵让它们分离。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

阿那克萨戈拉是古希腊罗马哲学时期的元素派哲学家之一

种子是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不可以再分,种子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是多元的,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种子就有多少类数量、种类。

无限的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1、种子是永恒的,不可以被生成,如果有可分性,在分割上是无限多的

2、种子是无限的

3、种子是同质体或同素体,同类的种子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同质体或同素体

4、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

5、种子没有运动能力,它的动力来自外部的“努斯”,即心灵、理智。

是万物运动的支配力。

努斯

理智是阿纳克萨格拉哲学的重要概念,nous,音译为努斯,意为心灵、理性,他是第一个将“理”智看做高居于物体之上的精神实体的哲学家,

理智是无限的,自主的,他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是单一的,独立自为的。

是最精粹最纯洁的,一切都为之所安排主宰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元素派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1、“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原子论者用它来表示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

2、“原子”内部充实坚固,没有虚空

3、原子数量是无限的

4、原子是抽象的,不能被感官所把握

5、只在形状、位置、次序的不同而有别异,

6、虚空是一种存在,虚空也是一种本原,原子在其内运动。

不同的原子只有在虚空中才能运动,从而生成万物。

原子世界是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揭示事物众多和运动的可能性原则

2)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的代表人物

“人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表现了人本主义、相对主义

(一)人的两种意义:

1、作为人类的人,集体概念才能作为尺度

2、个体含义:

彻底的相对主义,极端的唯我论

(二)尺度:

感觉论,感觉经验主义。

以感觉衡量一切事物,“事物就是对我显现或呈现的那个样子”

一切都以人、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的需要的变化为转移

评价:

高度赞扬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又把人的主体性无限夸大了,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色彩。

高尔吉亚三个命题;

高尔吉亚:

智者学派

一、无物存在。

指本体,而非现象,本体是没有存在的。

如果有某物,那么有三种可能:

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非存在。

1、“不”不等于存在

2、“不”不等于非存在

3、存在和非存在的混合体也是不存在的

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即思想和存在的不同一

三、即使可以认识,也难以表达。

感觉不能互相替换,语言也不能互相替换。

意义:

智者学派善于诡辩,玩弄技巧,逐渐丢失了哲学开启智慧、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以极端的、否定的方式提出了“知识是否可能”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圣人”

一、认识你自己;

1、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

2、内在本质是理性支配下的德性,

3、提倡抛弃感觉,高扬理性,使哲学从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

二、德性即知识;

1、德性:

指事物的特性,特长和品德,是使一个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本质。

2、认识德性就是认识人自己心灵的内在原则。

3、德性靠知识来教化、学习,强调了知识和理性的关系,在理性指导下认识德性。

德性是可教的。

4、“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有知识的人不会作恶,人性本身是良善的。

此观点忽略行为本身的复杂性。

三、“是什么”的问题;本原问题

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原,寻求普遍性,绝对的定义。

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定义概念,本质规定。

1、从本体论上追溯事物存在的基础

2、从认识论上,认为知识与意见有别,因为知识是普遍的

3、奠定了逻辑学的方法,归纳、推理,普遍意义

4、意义:

为整个西方哲学史确定了基本方向

四、助产术;

即辩证法,获得知识、认识的方法。

采用的方式:

对话、问答法。

1、反诘、反问

2、归纳

3、诱导

4、试图给出一个定义,但往往没有具体

3)柏拉图

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两个世界的划分;

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1、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2、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柏拉图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他的目的是要去关注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

理念;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3、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4、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意义: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二是“摹仿”。

造物产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分有说和模仿说

是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关系的学说

(一)分有说。

感觉和理念的关系,理念被感觉分有。

某些可感事物分有了可知事物的一些理念,分有了什么,理念就是什么,分到了什么程度、等级,就了解的多少。

分有是无限接近,有相似形但无法达到完全符合,分有不是一一对应,头发、污泥等没有对应理念。

(二)摹仿说,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如桌子,有理念的桌子自身,可感的桌子,画家描绘的桌子。

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模仿。

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和灵魂不朽。

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

1、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自我运动即是灵魂”,是其他事物运动的原因。

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

2、关于灵魂与物体的关系,柏拉图明确指出,灵魂先于物体。

物体是第二位的、后生的;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

二者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不是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

一方面,灵魂运动、统治、支配物体,另一方面,物体在有益和有害的双重意义上反作用于灵魂。

3、灵魂的分类。

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由不同的部分或要素构成的。

它把人的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认为头脑是理性灵魂的居处,它位居全身顶端,指挥全身;胸部是激情灵魂所在地,置于理性之下并受其指挥;腹部则是欲望灵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约。

从广义讲,世界灵魂最高,是神的影像和第一个创造物;其次是人的灵魂,独具理性;再次是动物灵魂,虽无理性,却有欲望和激情;最低是植物灵魂,只有欲望。

人的灵魂也有等级。

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

他坚信灵魂不朽,并且为此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

1、回忆说论证,知识就是回忆。

身体限制了灵魂,忘记了知识,要回忆起。

2、其次是运动说论证。

凡是具有永恒运动的事物都是不朽的,只有自我运动才能永不停止运动。

靠他物的运动不可能永恒,而灵魂就是自我运动,因此,灵魂必然是没有生成的、永恒不朽的。

3、最后是神圣性论证。

灵魂具有认识神圣事物的能力。

任何神圣的事物都是不朽的,所以,灵魂本身也应当是不朽的,否则就无法认识。

评价: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实质上是关于人性即人的本性的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欲望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配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本原-原因论;

(一)本原和原因

本原是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即载体,是生成的基础,不是生成的东西。

形式是决定运动事物所处的状态的本质。

缺乏是一种形式,是一事物应该有,但尚未有或还没有的形式。

三本原:

载体、形式和短缺

(二)四因说

质料因:

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

形式因:

事物是该事物成为其事物的原因

动力因:

事物开始运动的推动着,或第一原因

目的因:

或所为因。

任何事物的存在或生成总是有一定的目标和目的

动力、目的、形式可以归为一类,统称形式因。

四因变为两因,形式因和质料因。

(三)潜能和实现

潜能:

又称潜在,是指事物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尚未实现的状态,指质料。

实现:

与潜能相对应的,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规定了潜能性。

质料于形式的关系即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存在,二者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存在-实体说;

(一)存在论

存在着作为一种研究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即后人说的形而上学。

1,关于“是”的功能,being

①系词判断,is.②主体自身。

③等同关系

2,对存在的区别,实体和属性的区分,属性的存在和本质性的存在。

(二)实体论;

实体的界定:

既不诉说一个实体,也不依存于主体,它自己是一个主体。

实体是“这一个”,单一的、个别的

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

实体没有更多或更少的差别

实体在数目上单一,但性质上有对立性,可以有矛盾性、对立性。

两类实体:

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属是第二实体

《形而上学》对实体的界定:

普遍、种、载体、是其所是

1、实体是水火土气,以及由其构成的复合物

2、实体是事物存在的原因

3、是构成事物的规定和起标志作用的内在部分

4、事物的何以是,即是实体,实体是形式

灵魂观

(一)灵魂的本质及其与躯体的关系

灵魂是潜在的具有生命的自然实体的形式

1、灵魂被视为形式、现实性、实体或本质

2、否定万物有灵论,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有灵魂

3、灵魂与躯体的关系。

灵魂是精神的东西,不能离开身体而存在

(二)灵魂的等级和功能

灵魂的等级分为三类:

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表现在摄取食物和生殖

动物灵魂或感觉灵魂,三方面:

感觉、欲望和位置移动

最高的形式是人类灵魂或理智灵魂

认识论:

感觉能力是潜在的,必须受到感觉对象的启动。

使感觉由潜在变成现实的感觉对象都是外在的的个别事物,因此现象的感觉都带有个别性。

感觉所接受的不是对象的质料,而只是形式。

理智是指灵魂用来思维和判断的部分,有主动的能力,支配在自身,而不是外物,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主动理智是永恒的、通神的。

被动理智是思维能力,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是不可感的、可毁灭的。

理智以自身为对象。

5)晚期希腊哲学

伊壁鸠鲁主义;

(一)准则学。

判断真理的标准有三类:

感觉、预见、情感。

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有效性相等,互相之间不能反驳否定

预见是一种储藏在心灵中的把握、真实的意见、观念或普遍思想,对外在东西的回忆。

情感是内在感觉,有快乐和痛苦两种状态

(二)物理学世界万物都是有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原子形状有限,数量无限

原子有重量,否则没有运动

原子有垂直运动,还有偏斜,有偶然、自由存在的可能。

“非命定论”。

(三)伦理学,快乐主义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快乐是最高的善

构成快乐的生活不是放荡享乐,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使灵魂不得安宁的观念。

主张对欲望做正确的认识和区分:

自然的、必须的欲望:

食欲

自然的、非必须的欲望:

性欲

既不是自然的,又不是必须的欲望:

权利、虚荣

新柏拉图主义;思想来源上的折中主义,本体论上的神秘主义,认识论上的直觉主义,伦理观上的人神合一

普罗提诺;亚历山大罗马学派哲学家

存在的一切都是由“一”产生出来的,太一。

一是绝对无所不包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级原因,不可言说、区别、区分,不可知,是完满自足的源泉,它因完满而流溢,因流溢而产生一切。

流溢说:

物满则溢出,即太一生成其它万物的过程

1,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一种生成

2,流溢不是主动的创造,因为创造是外求的活动,太一是完满的善的本身自然的流露

“一”首先流溢出理智,理智也像“一”一样能够流溢,它流出的影像是灵魂。

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灵魂进入人的肉体被污染,改造自己、回归于“一”的途径:

德行修养和辩证法。

德性修养:

功德、净化、观照

波斐利;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

波斐利问题:

1、共相是独存的实体,还是仅存于人的思想中

2、如果是实体,有形还是无形

3、如果无形,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合一

2、中古哲学:

教父:

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哲学家的专有称谓;基督教实现统一过程中的教义的捍卫者和教规的制定者;教会的组织者和正统学说的信奉者。

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奥古斯丁

论自我意识:

1、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

2、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定性:

我错故我在。

光照论:

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人的理性只能借助“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真理

创世观:

无中生有、造有的创世观

上帝从无中创造这个纯有的世界。

1、上帝创造世界没有借助任何在他之外、不是有他创造的工具或手段

2、上帝创造世界没有使用任何材料

3、世界与时间同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了时间

灵魂观:

灵魂的不朽、堕落与获救

人及其灵魂是上帝创造世界等级秩序中的最高等级,灵魂具有三种基本力量:

记忆、理智、意志

两城说:

《上帝之国》中的历史神学思想。

论述了善占统治地位的“上帝之国”和恶占统治地位的“人间之国”之间斗争的起源、发展和终结,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成上帝之国,他们追求精神生活,向往善。

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了人间之国,他们追求世俗生活,向往恶,二者的斗争构成了人类的历史,上帝之过必将战胜人间之国。

波爱修;

上帝是万物的始基,是存形式,是一,存理智、存精神,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是永恒的

上帝是善、是完美

波斐利问题,种和属是否独立存在

种和属是人理智之外的独立存在

是无形的实质

共性存在于可感事物之中

(2)经院哲学

安瑟尔漠上帝存在的证明;《宣讲》:

大前提:

上帝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

小前提:

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

结论:

上帝在实际上存在

这一命题的缘起或意义:

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表明他是一个极端的唯识论者。

证明奠定了他在基督教神哲学史上的地位

托马斯。

阿奎那;经院哲学的时期的哲学家

存在、本质与其它;

存在:

是一个发生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过程,这种活动使潜在转变为现实

本质:

是我们对某个事物形成表象所必需的东西,是某物成为该物的东西

批判:

1、存在是偶性的观点2、本质先于存在,决定存在

存在==现实,

在逻辑上,存在包含本质、高于本质、优于和先于本质、

上帝是完全的现实,是存在与本质的同一,

存在与本质划分三类实体:

1、上帝没有本质和现实的区分

2、精神实体只有存在与本质的区分,没有质料与形式的区分

3、物质实体既有存在与本质的区分,又有质料与形式的区分

(托马斯)上帝存在的证明

1、第一推动者证明:

凡运动变化必有其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第一推动着上帝

2、第一作用因证明:

动力因

3、必然性存在证明:

凡事都有必然性,上帝必然存在

4、完善性证明:

完善链条,从不完善到完善的顶点,上帝是至善的

5、目的性证明:

万事都向一个目标运动

灵魂观:

灵魂的五种基本形式:

1、营养能力:

属于单纯的生命,如植物

2、感觉能力属于较高的生命,如动物

3、追求能力,是动物本能的追求

4、运动能力,动物任意的空间运动

5、理性能力,是人所具有的思维和自由意欲的纯精神能力

理性灵魂作为高级的形式包含了其他低级的形式在自身之内,最完美的灵魂力量就是理性

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就是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二者的统一体就是人,灵魂的两个作用:

1、赋予肉体以形式2、控制和推动肉体

威廉·奥卡姆的唯名论思想;

指称与指代

认为观念符号具有指称和指代两种逻辑功能,指称是指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指代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有指称功能的符号必定具有指代功能,而又指代功能的符号不一定具有指称功能

共相与殊相

殊相是专名,直接指称个别事物,共相是通名,是对众多个别事物的名称的指代,前提区分书写符号、观念符号、口语符号。

自明与证据

认为词本身没有真假之分,但词所组成的命题有真假之分,判断标准:

通过词项之间的关系,可知道他们所组成的命题是真是假:

自明知识,是抽象演绎

通过考察词项和事实之间的对立关系,才能知道命题的真假:

证据知识,是直观的知识

奥康剃刀

即思维的经济原则,认为既然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的话,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剔除,“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其目的在于取消唯识论所设立的普遍实体或普遍实质导致无法解释科学的普遍性。

唯名论与唯识论之争

焦点:

一般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问题来源于波斐利提出的问题。

唯名论的观点:

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有极端唯名论和温和唯名论的区分

唯识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之分。

争论的哲学意义实际上市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着重探讨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的思想文化的运动,由于其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推动了西欧各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为近代哲学主体性的觉醒做了准备

“人文主义”

与神学相区别的人文学科,包括文法、修辞、历史、诗学、道德、哲学等学科,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特征: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人文主义是一场文化运动,主要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特别是古典文化发掘整理和传播,从而兴起了学习古典拉丁语、古希伯来语、古希腊语言热潮。

从思想内容上,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才能和人的自由,赞美人性,鼓吹个性解放,强调现实生活,对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宗教改革运动;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由马丁路德开启的,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为代表的,以反对教会权威为目标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由德国扩展到欧洲各国,树立个人内心信仰及自由,为近代哲学开始打下了基础。

路德的“因信称义”说;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内容:

因信称义

人的双重属性,心灵本性和肉体本性,前者是属灵的,内心的和新人的,后者是属血肉的,外在的,旧人的

信仰和苦修的区分:

只有通过信仰而非外在事功,才能获得拯救

因信称义:

是一个精神转变的过程,指人由罪人转变为义人的再生,外在的事功只有与此相关时才有效果

反对教会阶级制度,要求建立廉价的教会,国家至上

加尔文的先定说:

谁将得到拯救,谁将被遗弃,完全取决与上帝的预先拣选,上帝的恩典是无条件,是秘而不宣的,不以人的善恶而为转移,否行了教会的救赎理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