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781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docx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

作者:

彭晓哲周晓林    作者单位:

1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2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   情绪信息对注意的调节是情绪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注意偏向,研究范式的多样化、被试群体特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注意偏向机制的诸多争论,形成了注意成分说、图式说、注意资源说和PDP模型。

注意成分说认为,威胁相关的刺激损害了注意解除能力而引起偏向。

图式说认为,图式或知识结构的激活引发注意偏向。

注意资源说认为,过多注意资源的消耗引起情绪Stroop实验中的注意偏向。

PDP模型认为,特殊人群过高的输入单元激活水平引起注意偏向。

【关键词】 注意偏向 线索-靶子范式 选择注意 图式 PDP模型

  1情绪刺激对注意的影响 

   视觉系统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要加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

通过注意控制,我们对当前与任务、目的有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排除、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以灵活、优化的方式实现特定的目标。

当无关信息带有情绪色彩时,对其抑制过程进行研究就更具有生态学意义。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可以自动加工具有情绪色彩的(如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但这并不代表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可以不受注意控制。

注意控制能力的下降是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由此会引起一系列认知和社会问题。

这迫使我们研究情绪对执行控制尤其是注意过程的影响,为解决一系列医学、社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一些研究者认为,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自下而上,由刺激驱动。

在注意实验中,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具有情绪含义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引起注意偏向。

实验中所用的情绪刺激包括词汇、事件/场景图片、卡通图、简笔画以及真人照片[1]。

注意偏向能够由各种类型的情绪刺激引起,还是只由负性刺激引起,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但大部分实验发现的注意偏向是由负性刺激引起;有的实验还发现,甚至在非注意或者注意资源缺乏的条件下,负性情绪信息也会导致注意偏向[2]。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负性信息,尤其是威胁性刺激,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连,起到信号警示作用,所以人们对负性情绪给予更多的注意是适应性的表现。

   对情绪性注意偏向的研究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

其一是表现模式,即哪种类型的人,在何种情绪、何种环境、经历过何种事件之后会出现注意偏向?

其二是偏向背后隐藏的机制[3]。

以下我们将从研究范式、被试群体、机制这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概述。

   2研究范式的差异

   除了以情绪词为材料外,现在的研究一般采用符合生态学效度的刺激,例如真实的面部表情照片等。

一系列实验得出的结果,与使用缺乏生态学效度、但在物理意义上严格控制的刺激(例如面部表情的简笔画)所得的实验结果相似[4]。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5类经典实验范式:

情绪Stroop范式、视觉搜索范式、线索-靶子范式、负启动范式、Garner范式。

其他范式,如注意脱靶(attentionalblink),在最近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

   2.1情绪Stroop范式

   在早期研究中,情绪Stroop是最常见的范式,对情绪词或情绪面孔颜色命名的反应时与对非情绪词或中性面孔颜色命名的反应时之差就代表了情绪信息产生的注意偏向:

如果为正,表明词或面孔的情绪信息得到了加工,干扰了对颜色的命名。

Williams和Mathews发现,临床焦虑症病人表现出了对威胁词颜色命名的延迟[5],高焦虑个体难以忽略负性信息,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负性词,而注意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了被试在颜色命名任务上的延迟。

Macleod和Rutherford发现,情绪干扰也可以出现在意识阈限之下[2]。

在Stroop任务中,刺激呈现20ms时也出现负性偏向。

Mogg等用类似的方法发现,刺激呈现14ms时[2],负性偏向与特质焦虑显著相关(而抑郁症没有产生负性偏向),而当刺激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时,没有产生类似的结果;对正性刺激,无论是在意识阈限之上还是之下,都没有发现注意偏向。

vanHonk和Tuiten发现[6],当情绪面孔只呈现30ms、并被中性面孔所掩蔽时,特质焦虑被试对愤怒表情的颜色命名要慢于对中性表情的颜色命名,支持了情绪信息在无意识状态下得到加工的观点。

这些发现都与Zajonc的情感优先假说(affectiveprimacyhypothesis)一致,该假说认为,情绪加工在认知加工之前[7]。

   2.2视觉搜索范式

   在人群中,带有表情的面孔总是格外引人注意,这被称为表情的Pop-out效应。

很多研究揭示了表情搜索过程的非对称现象[8]。

Fox和Eastwood等利用视觉搜索范式,发现在中性面孔中搜索负性面孔(愤怒表情)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正性面孔(高兴表情)要快[9,10]。

Ohman发现[4],在中性刺激背景(蘑菇,花朵)下搜索恐惧相关刺激(蛇,蜘蛛)时,反应时、错误率均小于在恐惧相关背景下搜索中性刺激,说明人类对潜在的威胁性刺激会优先注意。

在对蛇或蜘蛛具有特殊恐惧的被试身上,这种偏向更为明显。

搜索恐惧相关刺激的时间不依赖于其所处的位置,而搜索与恐惧不相关刺激的反应时则因其位置不同而变,离注视点近的刺激更易发现。

搜索恐惧相关刺激的时间不随干扰项目数的增加而延长,而搜索恐惧不相关刺激的时间则与干扰项的多少有关。

无论目标出现与否,被试处理恐惧相关刺激都比处理恐惧不相关刺激更有效率。

   2.3线索-靶子范式

   研究情绪信息引起注意偏向的另一个常见范式是线索-靶子范式。

首先在注视点的一侧出现情绪面孔或情绪词,作为线索,一段时间后在线索提示的位置出现探测刺激(线索有效位置),或者在线索提示位置的对侧出现探测刺激(线索无效位置)[11,12]。

这些实验的结果大多发现,与线索是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条件(如中性词或无表情面孔)相比,如果线索是负性情绪刺激(如愤怒、恐惧等与威胁相关刺激),焦虑个体对出现在有效提示位置的靶刺激的探测要显著加快[13],说明情绪信息影响人们空间注意的定向。

在进一步研究中,Mogg发现[2],负性面孔线索即使呈现时间短至14ms,并有后掩蔽刺激,也能调整空间注意定向。

这表明对情绪信息的无意识知觉会影响空间选择注意,产生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

   但现阶段对注意偏向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这些缺陷一方面在于,许多研究没有探讨对情绪信息(尤其是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究竟是一种注意的警觉还是注意的滞留[12]。

对高焦虑人群来说,对威胁性情绪刺激注意的解除困难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质。

另一方面,在许多研究中,刺激呈现时间较长(500~1000ms),不能排除眼动的发生[12]。

为了区分注意偏向是因为情绪信息的警觉还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滞留,可以分别比较在线索有效位置上对中性与情绪性靶刺激的反应时,以及在线索无效位置上对中性与情绪性靶刺激的反应时。

前者考察的是注意的定向;如果人们只是对情绪信息更加警觉,那么只有在线索有效位置才会出现注意偏向。

后者考察的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滞留,如果人们只是对情绪信息的注意难以解除,那么只有在线索无效位置才会出现注意偏向。

Fox等发现[12],在线索有效条件下,无论情绪极性是负性还是中性,被试能很快反应,而在线索无效条件下,高焦虑组对负性刺激反应更慢,出现注意偏向。

   在进一步研究中,Fox等人通过调控线索和靶子出现时差(SOA)的长短来控制返回抑制的出现,分别考察对情绪信息的易化和抑制[14]。

Posner和Cohen发现,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提示[15],当线索和靶子的SOA长于300ms时,被试对提示位置上靶子的反应时长于非提示位置,出现抑制效应,这种效应被称之为返回抑制(inhibitionofreturn,简称IOR)。

Fox等人对具有特质焦虑的人的研究发现,威胁相关刺激能影响返回抑制效应[14]。

对高焦虑人群,威胁刺激能减少返回抑制量,而中、低焦虑人群没有这一趋势,这说明高焦虑人群对威胁相关刺激的注意更加难以解除。

   2.4负启动范式

   Neil等提出的负启动范式是一种区分选择注意的促进/激活和抑制成分的实验设计[16],在这个范式中,前一个项目中的干扰刺激在当前项目中作为目标刺激,此时相对于中性项目来说,对目标的反应时会延迟。

这种效应反映了在加工前一项目时对干扰刺激的抑制。

许多负启动实验发现了老年人群、幼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抑制功能的不足。

Joormann在情绪信息的负启动实验中考察了抑郁症候与对情绪信息抑制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16]发现抑郁程度高的被试在对情绪词进行极性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负启动效应,说明抑郁与对负性信息的抑制缺陷相关。

   2.5Garner范式

   Garner范式的一个优点是,能够使用更多类型的刺激,除词汇外,还可以用照片、图片等材料。

此外,与点-探测任务主要考察的是注意定向或注意施加(engagement)相比,Garner任务考察的是注意的保持。

Garner范式广泛应用于研究两种维度的交互作用。

一般按照基线条件和混合条件将实验分为不同区组(block)。

在基线条件的各区组中,保持任务无关的维度恒定,任务相关维度则在不同水平上变化;在混合条件下,两种维度随机变化[17]。

例如,在研究性别与表情相互作用的实验中,当任务为辨别性别时,基线条件中的各个刺激只在性别上发生变化,情绪维度保持不变:

在愤怒基线条件下,男性和女性的表情都是愤怒;在中性基线条件下,男性女性表情都是中性;在高兴基线条件下,男女表情都是高兴。

而在混合条件下,各种情绪与性别随机结合。

Gilboa-Schechtman等发现[18],与正常人不同,抑郁个体无法排除情绪这个无关因素对性别辨认任务的干扰。

   3被试群体特质差异

   情绪加工受到人格特质和心境状态的影响。

情绪障碍往往表现为对特定情绪信息的加工异常,例如,焦虑促进对威胁性刺激的知觉加工,抑郁促进对威胁性刺激的概念加工[7]。

在许多情绪障碍者(包括临床患者和非临床人群)中,如焦虑症(以及正常人群中高、中焦虑个体)、恐怖症、社交焦虑、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19]、强迫症[20]都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对特定的负性情绪信息格外敏感,这类刺激直接影响注意的空间定向。

   3.1焦虑症

   在对情绪障碍与注意偏向关系的研究中,对焦虑症的研究最为常见。

很多研究发现,这种偏向多发生在高焦虑人群身上,高、低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存在不同的趋势[21]。

MacLeod和Mathews采用点探测任务[3],发现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患者发生了注意偏向。

其他的实验也发现特质焦虑患者比状态焦虑患者更容易受到负性刺激的干扰,例如Fox在情绪刺激的返回抑制实验中发现[12],特质焦虑患者对情绪面孔有更长的视觉滞留时间。

但在状态焦虑患者身上,也发现过负性刺激的干扰,并且与这种患者是否同时也是特质焦虑无关。

例如Rutherford等人在情绪Stroop实验中发现,对情绪信息的普遍性优先选择注意由状态焦虑调节[22],而对负性情绪刺激的特定性优先注意则由状态、特质焦虑共同调节,即当患者同时具有状态、特质焦虑两种特征时,才会出现只针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偏向。

   3.2抑郁症

   对抑郁症患者是否存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结果存在分歧[3,23]。

一种观点认为,抑郁症与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并无关联。

例如,Macleod用点探测任务发现,当同时呈现威胁信息和中性信息时,焦虑症患者表现出了注意偏向,但抑郁症患者没有表现出注意偏向。

Gotlib等对任务稍加改进,呈现正性、负性、中性情绪词,发现抑郁情绪对注意有影响[3]。

Mogg得到了与Gotlib类似的结果,但发现注意偏向是由状态焦虑而不是抑郁引起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例如,Matthews和Antes的研究发现[18],抑郁被试注意到悲哀的刺激而忽视愉快的刺激。

研究情绪信息与性别辨认关系的Garner实验发现[18],抑郁被试无法排除无关情绪信息的干扰。

   基于这些证据,Williams等人提出[3,16],抑郁人群并不一定在注意功能上存在偏向,偏向可能产生于注意发生之后的解释阶段(post-attentionalelaboration)。

Beck模型和Bower网络理论中均提到[18],焦虑和抑郁症患者一样,都会在情绪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认知偏向,包括注意,解释,记忆。

一般来说,焦虑人群会对威胁信息(例如愤怒)格外敏感,而抑郁人群关注的则是与悲哀、失落、失败相关的信息。

但后来也有研究发现,抑郁所偏向的情绪内容有着更大的范围,例如在Mathews等的实验中,抑郁被试选择注意社交性威胁词;在Mogg等的实验中[24],抑郁被试对与焦虑相关的词也表现出很强的敏感。

   3.3非临床人群

   进化论指出,人类普遍存在对与威胁相关的信息的优先注意[11],所以非恐惧症被试也会对恐惧相关刺激作出快速反应。

Folk等提出,可能存在一套默认的注意定势[25],情绪使得目标刺激变得显著,从而自动捕获注意;也可以说,人类的注意普遍会优先指向具有进化意义的恐惧相关刺激。

Koster等用点探测任务验证了正常被试对威胁性图片的注意偏向[26],认为这反映了对威胁信息注意解除的困难,而不是先前人们所认为的警觉。

Anderson等发现,正常被试在注意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也表现出了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27]。

Carretie等在ERP研究中也证实了正常被试的负性偏向[28],并发现它与P200的强度有紧密联系。

然而,另一些研究并未发现非临床患者(如高焦虑特质的被试和对蛇恐惧的群体)对相关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但临床患者身上却有这种注意偏向[3]。

   4注意偏向的机制

   对情绪刺激引起注意偏向的原因,现在主要有注意成分、图式理论、注意资源理论和PDP模型4种观点。

   4.1注意成分

   注意具有多种成分(注意定向,维持,解除,转移等)[29],至少包含两种机制:

(1)对相关信息的选择、激活;

(2)对未被选择的无关刺激的主动抑制[30]。

在一系列针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实验中可以看到两种机制的作用,但是注意偏向究竟反映了注意中的哪种成分尚存在争论。

Fox等在一系列实验中探讨了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认为可能存在两种解释[14]:

一种解释是,在最初的定向中,注意被吸引到威胁相关刺激的位置;另一种解释是,威胁相关的刺激影响了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上停留的时间较长。

例如在线索-目标实验中,往往因为线索呈现的时间足够长(500ms),被试可以轮流注意到目标可能出现的两个位置,一旦某个位置出现的线索是威胁相关刺激,注意就会在此维持较长时间,影响接下来的目标探测。

Fox等用返回抑制范式验证了第二种解释[14]。

实验的逻辑是,如果注意在威胁信息线索上维持较长时间,并难以解除,相对于线索是中性信息而言,返回抑制量就会减小;或当线索是威胁性信息时,若要观察到返回抑制,需要更长的线索-目标时差(SOA)。

Fox等人的实验结果发现了对威胁性刺激返回抑制量的减小。

   有观点提出,情绪障碍人群,尤其是高焦虑人群,在注意的维持和抑制上普遍存在着缺陷。

情绪障碍个体在Stroop色-词命名中对所有刺激(包括中性词)的反应慢于正常个体。

Mathews发现,一般焦虑障碍患者对出现在威胁词或中性词附近非预期位置的词反应变慢[3],说明虽然焦虑人群可以因警觉而产生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策略,但对自下而上的非预期刺激控制有困难。

Fox用Stroop任务及其变体—颜色[3]、词空间分离的Stroop任务,发现高焦虑人群的注意维持有困难;“负启动”范式也证实,高焦虑人群比低焦虑人群负启动效应减小,高焦虑人群在抑制分心信息上存在缺陷。

Bradley在点-探测实验中发现[3],抑郁个体对负性和中性刺激的最初注意并没有差异,差异存在于对无关刺激的抑制,表明抑郁个体并不一定自动注意到环境中的负性刺激,但是一旦此类信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注意解除就变得十分困难。

   但这种情绪障碍人群在注意成分上存在普遍缺陷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对产生干扰的刺激是特定的。

例如很多实验中发现,能够产生偏向的刺激都是与患者心境相关的负性刺激或与自我相关的刺激。

此外,这种理论还遇到了相反的实验证据。

Eva等的Garner实验[18]发现,抑郁被试和正常被试在对刺激的情绪极性进行辨别时,均未受到性别的干扰,抑郁被试的注意偏向不能用普遍性的注意缺陷理论来解释。

   4.2图式理论

   图式是在记忆中储存的有关各种知识的稳定结构性表征。

根据Beck的图式理论,一旦刺激与图式或知识结构一致,对此类信息的加工就更容易。

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基础由否定性的负性图式所构成,即以消极的方式编码个体经验,从而对知觉产生歪曲、对信息产生解释上的偏差[3]。

对情绪障碍人群来说,与图式或情绪性质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加工,图式或知识结构的激活导致了注意的偏向。

Mogg等和Bradley等在各自的点-探测实验中发现[3],抑郁患者对与自己情绪状态一致的负性词产生了注意偏向,且此结果只发生在刺激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时。

但Vuilleumier指出[11],在各种范式中,低焦虑和抑郁人群对高兴或悲伤的表情刺激,很少发生类似的空间定向偏向,说明偏向可能并不遵循情绪一致性原则,引发注意偏向并不是负性情绪刺激的一般属性。

   4.3注意资源理论

   注意资源理论认为,在情绪Stroop实验中,需要将负性情绪刺激抑制在意识阈限以下,这就意味着消耗更多注意资源,负性情绪产生的干扰效应因而会更大,表现出注意偏向。

但这种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结果。

如果对无关情绪信息的加工消耗注意资源,造成分心,那么可以预期,在无关刺激增多的情况下,消耗的资源会更多,造成的分心影响也更大,但在区组设计的Stroop实验中,负性刺激造成的干扰并没有变大。

此外,如果颜色-命名任务中的负性干扰源于注意资源的消耗,那么在阈限之上呈现的情绪词带来的干扰会比阈限之下的大得多或持久得多,然而实验结果并非如此[3];这种理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实验中会产生“正性干扰”。

另一个反驳这种看法的例证是在Stroop任务之后自由回忆:

在Stroop任务之后再让被试对在任务中使用的材料(特质形容词)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回忆出来的负性词远多于正性词,这就与将负性词抑制在意识阈限以下的解释相矛盾了。

[3]

   4.4平行分布处理(PDP)模型

   用Cohen等的PDP模型来解释注意偏向[3],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弥补以上注意偏向解释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还可以解释不同范式(例如线索-目标任务、双听任务)中的注意偏向。

在Cohen构建的PDP模型中,有两条通路分别管理颜色命名和词汇命名。

此模型用3个变量来解释情绪Stroop效应:

(1)通路的处理能力;

(2)输入单元在静息状态下的激活水平;(3)对特定输入单元的神经通路控制能力。

焦虑症患者首先对威胁词的输入单元激活水平比正常人高,这样会导致词汇通路中输出水平的激活值升高;其次,焦虑症的神经递质活动增强,对威胁词输入单元更为敏感;再次,通路的处理能力与练习化程度有关,与颜色命名相比,词汇命名在平时已经高度练习,使词汇命名对颜色命名的干扰增大。

与以往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在这个模型中,并不是被试的注意分配策略导致无关信息得到加工;干扰的形成不依赖于注意分配,偏向只是一种“前注意”或“自动化”过程;但自动化的过程并不能完全脱离注意控制,而是依据被试对注意控制的易感性而有所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焦虑症等情绪障碍者更易产生偏向的原因。

与“注意资源”理论相比,PDP模型能够解释为何意识阈限下呈现的情绪刺激也能产生干扰,因为模型将自动化过程与注意策略过程看作了一个整体。

此外,PDP能够解释为什么正性词也会产生Stroop干扰现象,因为模型将自动化过程与注意策略过程看作了一个统一连续体,例如对于情绪障碍患者来说,相应情绪信息的输入单元激活水平无论是在意识阈上还是阈下都比正常人高,因此都会产生注意偏向。

此外,PDP模型能够解释为什么正性情绪信息也会产生Stroop干扰现象。

只要刺激与个体当前的目标、心境相关,或者经过高度练习,输入单元静息状态下的激活水平就会高,即无论输入的信息是正性还是负性,对颜色命名都会产生较大的干扰。

与“注意成分”理论(情绪障碍人群在注意成分上存在普遍缺陷)不同的是,PDP模型构建了复杂的模型来解释个体只对特定的刺激产生偏向,而对其他刺激不产生偏向。

PDP模型还能解释为什么在有的实验中有情绪障碍的非临床人群没有产生注意偏向(这种现象是其他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根据这个模型,对相关信息集中注意增强了任务需求单元(如颜色表征)的激活,这种激活导致干扰刺激(词汇表征)激活水平的减弱,所以不会产生情绪Stroop效应[3]。

   5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行为实验研究注意偏向,似乎很难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于情绪信息能否在前注意阶段或无意识阶段得到加工,增强接下来知觉和行为上的反应[31]?

功能成像研究已经描绘出处理威胁相关信息的主要脑区(杏仁核、眶额皮层)[32],发现它们对威胁信息的反应可以不受自主注意的控制;而另一些相关脑区则受到注意调控,如上颞叶和前扣带皮层[33]。

此外,情绪面孔会增强梭状皮层的反应,这种反应与情绪刺激所起到的警示作用相一致。

宏观地看,注意和情绪功能在脑中分离成为平行的背外侧和腹内侧通路,延伸至前额皮层,并在前扣带得到整合。

焦虑人群表现出强烈的注意偏向,与他们对威胁性刺激自上而下控制过程的减弱有关,分管认知控制过程不同方面的前扣带回喙部和外侧前额叶对预期的威胁性刺激都显示出了活动的下降[34]。

近来事件相关电位和神经生理实验数据也显示,对情绪刺激的快速加工是与感觉输入同时发生的,情绪信息会促进更精细的知觉分析,产生注意偏向[11]。

Pourtois等(2004)记录了进行内隐空间定向任务时的视觉事件相关电位,发现外侧枕叶P1成分(发生于刺激呈现后130ms左右)对恐惧表情消失后出现在同一位置的刺激发生选择性增强,但对高兴和中性表情没有发生类似的增强效应。

此外,恐惧表情所引发的C1成分(发生于刺激出现后90ms左右)高兴表情引发的C1成分强。

发源于纹状体的C1成分显示了情绪极性效应,表明初级视皮层的活动在恐惧刺激呈现90ms后就开始增强,促进对接下来出现在相同位置的刺激的感觉分析[35]。

   总之,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探讨情绪信息与注意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介绍了针对注意偏向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注意偏向的理论解释。

当今日益发展的脑电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研究情绪信息与选择性注意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更直接的手段。

此类研究将进一步细化,有关情绪信息如何引起注意偏向的争论也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LangPJ.Theemotionprobe:

studiesofmotivationandattention.AmericanPsychologist,1995,50(5):

372~385

[2]BradleyBP,MoggK,Lee,StaceyC.Attentionalbiasesfornegativeinformationininducedandnaturallyoccurringdysphoria.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1997,35(10):

911~927

[3]WilliamsJMG,WattsF,MacLeodC,MathewsA.Cognitivepsychologyandemotionaldisor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