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662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docx

管廊设计说明及要求

第一章工程设计概况

第一节依据与规范

一、设计依据

1、“吴江太湖新城北片区综合管廊工程勘察设计委托书”(2020年5月27日)

2、《关于吴江区太湖新城秋枫街北至顾家荡河北综合管廊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吴行审审发〔2020〕220号)

3、《关于吴江区秋枫街北至顾家荡河北综合管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吴行审审发[2020]323号

4、太湖新城秋枫街北至顾家荡河北综合管廊总体方案专家评审会会议纪要(2020年8月)

5、《220kV城越线等线路入太湖新城北片区综合管廊工程可研设计》及评审意见(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2018年1月)6、苏州市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技术审查意见反馈表(SXZSC20200041,2020年10月10日)

7、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用字第320509202001030号,2020年11月5日)

8、《苏州吴江太湖新城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7-2030)》(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12月)

9、《吴江松陵城区苏州河以西、顾家荡路以北控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9月)

10、《吴江市滨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2030)》(2010年12月)

11、《吴江滨湖新城管网综合规划》(2017年4月)

12、《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5年12月)

13、《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4、《吴江区顾家荡路以北区域污水规划调整》(2015年12月)

15、《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工程笠泽西路站~顾家荡路站区间》施工图设计文件(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7月)

16、《顾家荡站主变电所35kV电缆通道》施工图设计文件(2014年5月)

17、《苏州河沿线110kV电力通道工程松陵大道松陵大道至江陵西路段》竣工图(吴江市力良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5月)

18、《苏州河沿线110kV电力通道工程三船河至江厍路段》竣工图(常熟市市政建设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5月)

19、秋枫街(江兴西路—顾家荡路)施工图设计文件(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15年7月)

20、夏蓉街北延(顾家荡路-江兴西路)施工图设计文件(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0月)

21、冬梅街((东太湖大道~顾家荡路)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4年2月)

22、江兴西路(秋枫路—仲英大道)施工图设计文件(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17年11月)

23、《冬梅街东侧顾家荡路南侧垃圾中转站及公共厕所》施工图设计文件(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2015年11月)

24、本项目测量资料

25、本项目勘察报告

二、设计采用规范

以各有关专业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勘察资料为依据,按照现行国家设计规范和标准,结合综合管廊工程特点,确定各构(建)筑物的结构方案。

依据的主要规范及规程:

1、《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

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

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50108-2008

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10

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11、《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1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1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14、《城市煤气、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GJ08-10-2004

15、《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

1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17

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9、《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

2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2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24、《超细干粉灭火系统设计、安装与验收规程》DGJ32/TJ80-2009

25、《超细干粉灭火剂》GA578-2005

2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2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2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29、《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2011

3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31、《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32、《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

3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18

34、《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05

35、《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规程》DL/T5484-2016

36、《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12D101-5

37、《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5

38、《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3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4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1、《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2011

42、《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GB50200-2018

4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4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2017

45、《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46、《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

4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5

4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49、《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T50063-2017

50、《民用建筑通信接地标准》EIA/TIA607

51、《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5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等

第二节结构设计参数

主要结构设计参数

1、管廊设计合理使用年限:

100年。

2、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

结构中各类构件的安全等级与整体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3、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

γ0=1.1。

地震设计状况:

γ0=1.0。

4、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5、管廊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

1-B。

防水等级为二级,当管廊位于绿化带下时,顶板加设耐根穿刺防水层。

6、综合管廊主体结构耐火极限不低于3.0h。

7、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10g。

抗震等级为三级。

8、抗浮设计水位:

按设计地面高程进行抗浮验算。

抗浮稳定性抗力系数不低于1.05。

抗浮重力计算时不计入管廊内管线和设备的自重及侧土摩阻力。

9、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

裂缝最大宽度限制值:

不超过0.20mm,且不得贯通。

10、管廊顶地面设计荷载:

城-A级。

地面堆载:

10kN/m2。

11、竖向土压力系数:

1.2。

12、土重度:

天然重度18kN/m3;地下水以下为土的有效重度取10kN/m3。

13、土侧压力系数:

按静止土压力计算,取值0.5。

14、投料口屋面活荷载:

2.0kN/m2。

楼梯、走廊:

2.5kN/m2。

检修平台:

3.0kN/m2。

15、设计采用的最高地下水位:

根据地勘报告,本工程无稳定地下水位,考虑施工期可能的情况及一般基坑降水状况,地下水位按管底标高以下1米计算,抗浮系数取为1.05。

第三节施工材料

1、混凝土:

除设计图纸特别注明外,管廊及其附属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8。

管廊内垫层采用C20素混凝土。

基础垫层采用C20素混凝土。

混凝土骨料要求洁净并级配良好,水泥用量不应小于280kg/m3,水灰比不大于0.50,320kg/m3≤胶凝材料用量≤400kg/m3.防水混凝土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合料配置而成。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配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按规范要求执行。

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2O当量)不得大于3kg/ml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为减少混凝土施工期间和使用阶段的收缩应力和温度拉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使混凝土符合抗裂、防渗的要求,混凝土采用掺微膨胀剂或掺加纤维的补偿收缩混凝土。

选用的膨胀剂或纤维对钢筋和混凝土的耐久性应无不良影响,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外加剂。

2、钢材:

钢筋直径≤10为HPB300级钢;其余钢筋为HRB400级钢。

钢筋标准强度要求应满足GB50010-2010(2015版)第4.2.2条。

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带肋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1部分:

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的规定;光圆钢筋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17)的规定。

钢筋必须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如果采用焊接接头必须按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正式施作。

焊接工艺及质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的有关规定执行。

钢板和型钢:

采用Q235-B,预埋钢板应采用环氧沥青涂刷一底二度防腐。

焊条:

HPB300级钢采用E43型焊条,HRB400级钢采用E55型焊条,预埋钢板穿孔塞焊,采用E55型焊条,不锈钢用不锈钢焊条。

H型钢:

H700*300*13*24mm,材料为Q235b钢。

临时立柱型钢:

L125X12,材料为Q235b钢。

缀板:

材料为Q235b钢

3、水泥:

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Mpa。

其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必须满足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砼掺用外加剂时,水泥应按GB500119-2013要求检验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4、砂:

采用中粗砂,必须为坚硬颗粒的天然砂,平均粒径不小于0.3,含泥量及云母含量不应超过3%,并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JGJ52的有关规定。

5、石子:

必须级配良好,强度高,结构紧密,吸水率不超过1.5%,含泥梁不超过1.0%。

粒径不应大于40mm,不超过最小断面厚度的1/4,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并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有关规定。

6、基坑回填材料:

基坑回填土不得用淤泥、粉砂、杂土,腐植土、过湿土和石块。

回填土使用前应分别取样测定其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并做压实试验,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

基坑必须在顶板和地下管线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并完成外防水施工后方可进行回填,回填前应将坑内积水、杂物清理干净,符合回填的虚土应压实,并经质检合格后方可回填。

基坑回填应做到分层回填、水平压实;回填过程中严格控制两侧回填高度差不得大于1m,并控制回填速率。

基坑外放区域管廊结构两侧缝隙采用砂砾石回填。

砂石配合比:

砾石:

砂的比例为7:

3,砾石中,卵石粒径20~40mm,园砾粒径5~20mm,砂粒径5mm以下的中粗砂。

管廊结构顶面在绿化带范围回填素土,压实度≥87%,在地面道路范围内回填6%灰土,密实度满足道路设计单位要求,回填土的密实度应每500mm逐层进行检查。

土方回填工程量划分原则:

竖向标高分界范围为现状地面线,水平分界范围为管廊基坑平面投影线;在此范围以外土方工程量由道路设计计量。

回填土方施工分层压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50mm,机械压实每层厚度不大于300mm,回填总厚度超过1000mm方可使用机械回填碾压,回填时防止损伤防水层。

7、格栅:

集水井镀锌钢格栅G405/12.5/50G:

扁钢尺寸40x5,扁钢中心间距12.5mm,横杆中心间距50mm,表面热浸锌处理。

通风口及投料口上镀锌钢格栅栅格应小于25mmx25mm。

通风口处钢格栅厚度40mm,间隙尺寸10x10,镀锌钢材质,镀锌层厚度不小于50μm,四边与混凝土通过后置螺栓固定,螺栓间距不大于1m每处。

所有钢格栅及百叶窗内侧均应设置10x10X1钢丝网一道。

8、防火门及防火墙:

防火门均为甲级防火门,应优先采用工厂生产并符合国家或行业规范规定标准的合格产品。

9、盖板:

所有盖板承载力不小于2.5kPa,变形不大于1/250。

10、变形缝材料

(1)止水带:

止水带采用钢边氯丁橡胶止水带及可卸式橡胶止水带,其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变形缝设计规程》(CECS117-2017)的要求;橡胶止水带应在工厂加工一次成型。

本工程采用的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及可卸式橡胶止水带,使用前应进行扯断试验,试样的断裂部位应位于弹性体内。

(2)嵌缝密封材料:

嵌缝密封材料采用改性聚氨酯遇水膨胀止水胶,其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JC/T312-2011遇水膨胀止水胶》的要求;施工时变形缝表面必须达到清洁、干燥、无尘、无油污。

(3)填缝板:

填缝板采用聚乙烯发泡填缝板,其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变形缝设计规程》(CECS117-2017)的要求。

10、防水材料

(1)底板采用:

防水卷材(热塑性聚烯烃)(预铺反粘)

(2)侧墙采用:

2.0mm厚聚合物改性水泥基防水灰浆+1.6mm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热塑性聚烯烃)

(3)顶板采用:

2.0mm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4.0mm厚SBS改性沥青耐根穿刺防水卷材

第四节基础处理

1、地基基础应满足以下要求:

地基处理1、本工程采用明挖法,开挖深度5米~8米,基坑支护及具体降水要求详见基坑设计。

2、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本工程基础持力层为2-1层粘土、或2-2层粉质粘土、或1-2层淤泥、淤泥质粉质黏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80kPa、150kPa、50kPa.根据地质、原状地基实际承载力、管廊综合受力、抗震等因素,计算出管廊地基所需承载力。

本工程拟建管席K0+0.00~K1+480.00段,可以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以第(2-1)粘土层或第(2-2)粉质粘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3、基坑开挖必须先降水后开挖(如有水时),施工阶段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排降水措施。

降水时,降水深度保持在基坑底面500mm以下,降排水设施必须待地上、地下结构完成,及回填土完毕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

4、基坑应挖至设计持力层,应进行基槽(坑)检验,当发现现场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与设计和勘察单位及时联系,结合地质条件再做处理。

基坑开挖应预留设计标高以上200mm左右,通知设计、勘察人员验槽,待检验合格后,立即人工开挖至设计标高,且浇捣混凝土垫层,严禁超挖。

若持力层略深于基础设计底标高时,应超挖至持力层。

超挖处,应在验槽合格后,根据现场情况再行外理。

5、如管廊底板下遇到软弱土、淤泥土、暗塘等区段,其厚度不大于2m时,应将该部分土全部挖除,用级配碎石分层夯实回填,分层厚度不大于300mm,夯实系数不小于0.97。

对于软弱土层较厚区域(>2m),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法对管廊下软土进行地基处理,以增强地基承载力。

水泥土搅拌桩直径采用Φ700,间距1m.桩长10~12m,桩端持力层2-3b粉土层,桩端入持力层至少1m.固化剂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及以上硅酸盐水泥,实际使用的喷入量必须通过室内配合比试验确定(建议为16%~18%),根据土样天然含水量,孔隙比的不同,应做不同配合比试验,确定最佳喷入量。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和水泥土搅拌桩复核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水泥土搅拌桩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除固化剂采用水泥浆液外,还应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具有早强、缓凝、减水、节省水泥等性能的外掺剂,石膏兼有缓凝和早强的作用,掺入量宜取水泥用量的2.0%,应优先采用纯净的生石膏粉作为添加剂,要求通过0.075mm的方孔筛>85%.搅拌桩桩径50cm,设计建议水泥用量55kg/m.水泥浆制备必须有充分的时间(大于4分钟),以保证水泥浆液搅拌的均匀和水泥的活化。

水灰比(水泥浆)的配置应根据试桩的参数确定(一般为0.45~0.5),浆液进入喷浆池中必须随时搅拌以保证浆液不离析。

第五节管廊施工措施

1、抗震设防措施:

主体结构:

综合管廊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按7度抗震设防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按提高一度即8度采取抗震措施。

综合管廊为地下建筑工程,乙类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按7度时采用二级。

2、防沉降措施:

地基及地基处理:

尽可能采用满足要求的原状土,当遇特殊地质条件时进行地基处理以协调变形差。

本工程综合管廊大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

变形缝设置:

综合管廊每隔30米设置一道变形缝。

在处理地基地段变形缝的间距调整为15~20米。

在地质情况变化、基础形式变化、表面位置变化处增设沉降缝。

变形缝间距在基础形式变化段、截面渐变段、穿越段等酌情适当调整减小。

变形缝应避开所有节点。

综合管廊及其附属工程中的变形缝,包括天然橡胶止水带、聚硫密封膏、低发泡聚乙烯板等。

变形缝所用的材料应符合《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变形缝设计规程》(T/CECS117:

2017)的要求。

采用带钢边橡胶止水带型号为CB350X8-30.3.变形缝防水构造详见防水施工图。

变形缝施工要求:

变形缝所用产品都应严格按照生产厂家推荐的方法装卸、放置、装配和安装。

当温度低于10℃时不应浇筑热浇封缝料。

变形缝嵌缝材料施工前,应对变形进行检查,使其符合图纸要求,并将预留凹槽内混凝土打毛,清扫于净。

止水带宽度和材质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裂缝和气泡;接头应采用热接,不得重叠,接缝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和脱胶现象。

止水带中心线应和变形缝中心线重合,止水带不得穿孔或用铁钉固定。

(6)止水带在施工过程中严禁在阳光下曝晒,露在外面的止水带应采用草袋等覆盖,避免紫外线辐射引起橡胶老化;

变形缝止水带中心线应和变形缝中心重合,止水带不得穿孔或用铁丝固定。

管廊内变形缝众多,变形缝为管廊产生渗漏的最薄弱环节之一,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3、防水措施:

1)综合管廊防水等级为二级,结构主体混凝土采用自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8。

2)结构主体外设高分子防水卷材。

节点处采取复合防水措施。

3)为控制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早期裂缝,增强混凝土自身的防水性能,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1)在砼中掺加膨胀剂补偿砼收缩。

2)适当提高结构的配筋率。

防水详见防水结构构造图及相关设计说明。

4、排水措施:

综合管廊内应设置自动排水系统,综合管廊的低点应设置集水井及自动水位排水泵,综合管廊的排水区间长度不大于200m。

综合管廊的排水就近接入城市排水系统,并应设置逆止阀。

排水系统应考虑综合管廊内可能的渗漏水原因,选择合适的排水系统设计,并应能考虑特殊因素下的紧急情况排水。

综合管廊的防洪要求不低于道路标准。

为排除管廊内积水,管廊应有一定的坡度,其坡度宜与道路、周边地势坡向一致。

管廊最低点处应设集水井,底部应保证一定的横向排水坡度,一般为1%左右。

积水收集到集水井后应通过泵提升入就近雨水管内,条件许可时可重力排入附近管网。

5、防腐蚀措施:

对综合管廊采取以下防腐蚀措施:

(1)垫层采用C20素混凝土,厚度为100mm。

(2)综合管廊与水土接触位置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

(3)综合管沟结构侧壁与顶板外侧与水土接触面设置防水卷材四周包裹。

6、施工缝

(1)水平施工缝设于底板掖角与侧墙结合面以上300~500mm处。

(2)垂直施工缝沿底板、侧墙及顶板环行设置,水平间距20~30m。

(3)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涂刷高性能的混凝土界面处理剂,高性能混凝土界面处理剂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专用混凝土施工缝涂刷材料,厚度不小于1mm,用量不小于每平米1.5kg,再铺设30~50mm厚的1:

1水泥砂浆,并及时浇筑混凝土。

(4)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再涂刷高性能的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并及时浇筑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界面处理剂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型专用混凝土施工缝涂刷材料,厚度不小于1mm,用量不小于每平米1.5kg。

(5)施工缝防水构造详见防水施工图。

7、穿墙管

管线从廊体侧墙引出具体措施:

给水管按照管径设置防水套管,电力电缆穿墙采用DN200缆线防水组件,穿墙后排管采用Φ200CPVC管,通信光缆穿墙采用DN200缆线防水组件,穿墙后排管采用Φ150CPVC管。

1)综合管廊穿墙管埋设较多。

穿墙管处的防水是综合管廊防水重点之一。

本工程穿墙管采用预埋防水套管。

防水套管应加焊止水翼环。

2)当出入综合管廊管线相对集中时,采用钢板止水穿墙套管群方法集中进出。

钢板止水穿墙套管群应与结构钢筋焊接固定。

该穿墙套管群构造要去群管之间空余大于50mm以便于焊接。

构造详见钢板止水穿墙套管群防水构造大样。

墙体钢筋在该类管线阶段出不得截断,应绕过,且根数不得减少。

3)止水翼环、止水钢板应与套管双面满焊密实,并应在施工前将套管内表面清理干净。

4)浇筑混凝土前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泥砂浆进入套管内。

5)管道与套管、套管与混凝土之间,应在内外两侧端口进行密封处理。

密封材料嵌入间隙内深度不应小于2cm,且应大于间隙的1.5倍;中间间隙宜用发泡聚氨酯填实。

8、外加剂

外加剂产品必须拥有多种膨胀源组份,对混凝土早期、中期及后期的收缩都具有补偿作用。

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标准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要求。

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的规定。

外加剂产品必须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的鉴定。

外加剂提供方应提供详细的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必须符合国家及当地对外加剂的要求。

供应方还应提供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要求,保证外加剂的正确使用。

9、钢筋混凝土结构

(1)钢筋净保护层厚度:

底板、壁板、顶板迎土侧为50mm,其余未述及均为30mm。

(2)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及搭接长度:

钢筋接头应尽量减少钢筋的接头数量,必须设置接头时,优先采用焊接接头,接头位置应在受力较小处,且应错开一个距离,其类型及质量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受力钢筋的要求;非焊接的搭接接头应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中的有关规定;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

除按具体构件施工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