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605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泉港区第一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泉港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

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

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

“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

“市”在我国“城”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

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

“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

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

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

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

《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

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

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

从隋开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

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

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

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

唐代则明确规定:

“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

”当时街上没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

但在“市”

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例外。

如东市南面的宣平坊中有卖油者,升平坊北门旁有胡人鬻饼之舍,西市东面的延寿坊中有鬻金银珠玉者。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古典的坊市制逐渐被破坏,在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城墙而临街设店。

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

这样,旧有的古典坊市制开始瓦解,新的“坊巷制”逐渐形成。

约在宋仁宗末年,“坊巷制”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坊市制”,即“街巷”成为城市居民实际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而“坊”仅作为名称被保留下来,其本意已完全丧失。

直到近代,城市中一些弄堂、胡同仍称“某某坊”。

这是因为人们依然习惯以“坊”作为雅称,而一般市民则以“街”“巷”相称。

   (摘编自杜瑜《由坊市到坊巷》)

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最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市”的本意为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为政治性的城堡。

B.“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产生,长期被限定在城中一定的区域。

C.“城”与“市”相互促进。

“城”中人口聚集带来的消费需求,为“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市”的发展又为“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D.“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的,四面筑有围墙,有门与外面相通。

有的“市”面积比“坊”大一些,里面道路纵横。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的“里”,原是农村的一种封闭式的聚居形式,其目的是防止盗贼,后来成为城市中的一种居民聚居单位。

B.唐朝时城市中称为“坊”的居民聚居区,在秦汉两代有时称作“闾”,在晋代“里”“坊”并称,而近代城市中的“坊”,实际上指的是街巷。

C.在唐初长安中的坊里,普通居民不能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但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

D.在坊市制下,市场交易有限定的区域和时间,居民出入坊里亦有规定的路径和时间,“当道直启”只是少数人才享有的特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坊”是“防”的别体字,可见“坊”有“防守、防备”之意,这跟“里”以筑墙防备盗贼的内涵一致。

这应该是“里”改称“坊”的一个原因。

B.坊市制是古代政府运用权力人为塑造城市格局的体现,能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但也让市民生活受到诸多限制,比如不能自由开店,不能夜晚行街。

C.坊市制的瓦解和坊巷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大约完成于北宋仁宗末年。

D.跟坊市制相比,坊巷制更有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使居民生活更加自由便利,使城市更有活力,但也使治安管理的难度更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课内文言文部分4-6小题(9分)

4.下列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

控制

B.樊哙覆

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

增加

C.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钱币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

次序

5.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

因击沛公于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其:

秦王恐其破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而:

吾尝跂而望矣图穷而匕首见

D.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以其无礼于晋B.可以无饥矣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D.何为其然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小题。

(19分)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

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

“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

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

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

因兄子丧,自劾归。

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

出为河间王厩长史。

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

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

“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

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著《三传异同说》。

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

初,融惩于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

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

遗令薄葬。

   论曰:

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

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

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

【注】东观:

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C.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8.下列是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融年轻时长

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进。

挚恂认为马融是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

,物价飞涨,马融生活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不到升迁,还遭到禁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

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帐后安排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古人有言:

“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5分)

译文: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分)(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3)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

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

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1、这首诗写出秋

雨怎样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

1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8分)

13、

(1)《赤壁赋》中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屈原以荷花荷叶装饰自己,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4)《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三、现代文阅读(17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

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

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

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

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

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

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

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

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5、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

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证明,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B.一部《乔家大院》,让陈建斌和蒋勤勤走到了一起。

他们迅速闪婚、生子,一切是那么顺利。

现在,他们生活幸福甜蜜,也称得上是演艺圈的模范夫妻了。

C.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D.艺术报名的截止时间快到了,他背着爸爸和妈妈偷偷地跑去报了名。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____①____,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有利于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哺育;一个家庭的幸福,____②____。

一个“书香家庭”,无不有追求,有道德,有品位。

其实,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的价值比一件名牌衣服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

一本好书,小则使人获得知识,懂得道理;____③____,改变人的一生。

“耕读传家”,让书籍“走入”每一个家庭,营造读书的环境,沁人心脾,其乐无穷。

18.下面是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桑蚕立体养殖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6分)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近两年,网传高考将进行重大改革,语文分值将从150分提高到200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泉港一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B

(概念混淆。

“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产生”有误。

根据文意,早期的“市”并非城市生活的产物。

2.C

(以偏概全。

“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有误。

原文说“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所例外”,可见“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只是少数个例。

3.C

(曲解文意。

“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有误。

根据原文,应是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某个时期,开始是“在一些坊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坊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对坊市制的破坏已经较前更甚了。

4A(加:

放;币:

礼品;次:

旁边)

5D(因:

趁机/通过;其:

他/自己;而:

修饰/承接;之:

消独)

6D(A状后;B省略;C定前;D宾前)

7.C

答案AB两项中,“党附成讥固知识”这一停顿语义不通,所以,应该排除掉;比较答案CD时,D项,“既而羞曲士之节惜”这一语句没法解释,所以直接排除掉,从而得出答案为C。

8.B“人性本善”应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9.C属于曲解文意,强加因果,“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与文意不符。

据此便可知答案。

10、

(1)古人有这样的话:

“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

”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

(得分点:

“据”,拿着;“刎”,割断;“所以”,……的原因;状语后置“生贵于天下”1分;句意1分)

(2)相如虽然愚笨,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只不过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

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啊。

(驽、独……哉句式、顾、以各1分,句意1分)

11、特点:

雨大,及时(2分,每点1分;答“凉”“冷”不给分,因为“凉”“冷”也是因为雨大)。

分析:

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4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12、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1分),关心国计民生(2分)的诗人形象。

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1分),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1分)。

13、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4、

(1)[答案]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B项,“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有误。

原文是导师“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不

是让他当即回国。

E项,因果关系不当。

原文是“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A项,原文是“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而不是他受到种族歧视。

(2)[答案] 现实因素:

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

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

为C级。

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现实因素”和“思想基础”,答题区域在文本第五段及链接材料②,在此区域内筛选出合乎题目的作答内容。

(3)[答案] 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

解题步骤是:

先审题干,明确指向,寻找信息源;再对信息源进行筛选与整合。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第一段、第五段、第六段。

筛选出邓叔群因岭南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