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353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docx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

第一章传播学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1、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2、早期研究的不足

 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

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基础

(1)跨国经营要求信息更丰富 

(2)报业、广播电视业形成独立产业 

(3)科学基础

2、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美国

传播学为什么诞生在美国?

1)从政治角度看,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在战争时期,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2)从经济角度看,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从社会角度看,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4)从学科角度看,二战期间大批各国学者流亡美国,四位传播学奠基人中,有两位即卢因和拉扎斯菲尔德是来自欧洲。

3、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1、发展轨迹:

1922年,美国人李普曼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研究“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提出了著名的“两极传播”理论。

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的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它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已基本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传播学研究经历早、中、当代三个阶段

早期传播学研究

第一阶段:

(1920--30年代)重视传播效果,“枪弹论”盛行。

 第二阶段:

(1940--50年代)各种传播模式纷纷建立,“有限效果论”出现。

中期传播学研究(1960--70年代)

  

传播学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不同派别的传播学涌现。

当代传播学研究(1980年代以来)

将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

同时传播学研究中的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在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欧洲传播学派以其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备受人们的关注,被称为“批判学派”,与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对峙,人们称后者为“经验学派”。

欧洲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基地。

(1)欧洲传播实践与美国的传播实践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基本上属私营企业,商业化程度高,受产业和利润规律支配。

与此不同,欧洲的大众传播业大多是公营或公共,更强调其社会服务性

2)欧洲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的传统不同于美国。

欧洲学者更强调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中的思辩研究和质化分析

批判学派的中的主要流派有:

           

(一)法兰克福学派 

(二)政治经济学派 

(三)意识形态学派 

(四)社会文化学派

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研究目的的差异:

传统学派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批判学派则是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

传统学派研究焦点放在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

研究方法的差异:

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台湾地区:

 朱谦固体样本研究

 杨孝荣《传播统计学》

大陆地区:

起步较晚,正处于发展期。

1980年代初四大学术机构开始研究传播学;1984年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中文版出版。

目前主要着力于传播学的深层次本土化、网络传播、分众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其中重要的包括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等。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思考结合实际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第四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1902--1978),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提出“5W”模式.

心理学家卢因

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场论”、“群体动力论”(认为传播者要想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因素,更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因素)的开创者;提出“把关人”概念。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是实地调查的创始人和两级传播理论的开创者。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卡尔·霍夫兰(1912-1961)态度说服理论心理实验法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威尔伯·施拉姆

美国传播学者,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人称“传播学之父”。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如: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概览》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第二章传播论

学习本章后,我们可以:

掌握传播的涵义和特征;

掌握人类传播行为发展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

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

说文解字

傳播

《北史·突厥传》:

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说文解字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为“共有”加“交换”之意,引申到信息传递领域,意为“交流”。

我们使用的是两个词的最基本的内涵性含义:

信息的流动。

▲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非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

一、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

1、口语传播时代

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直到文字出现

2、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3、印刷传播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唐朝出现雕版印刷

4、电子传播时代

开始于19世纪中期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

如果从人类的祖先智人开始算,人类的历史只有5万年。

如果62年为一代人,那么人类迄今共800代人。

前面的整整650代人都生活在山洞中。

直到第730代人才开始使用文字。

直到第794代人才掌握了印刷术。

直到第798代人才发明了电动机。

如今人类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第800代人创造的。

F.威廉斯在其《传播革命》传播史表盘

二、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

第一节信息

唐代李中《暮春怀故人》

“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

这是汉语文献中“信息”一词的最早记录。

一、信息及其实质

第一个问题:

信息是什么?

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

信息从哪里来?

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

信息有什么用

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的精神产物的内储和外化。

二、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和普遍性

2、表达性

3、流动性

三、信息与“三论”

(1)信息论

申农:

信息、熵、冗余信息;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

重要概念: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重要概念:

冗余信息

▲冗余信息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冗余信息可以抵消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噪音(噪音即

传播过程中的干扰)。

(2)控制论维纳

几个重要概念

▲反馈

▲前馈

(3)系统论

代表人物:

贝塔朗菲

任何系统都具有以下特征:

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目的性

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个苹果?

甲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乙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个单位的信息?

上述例子说明信息的交换,与物质、能量的交换有什么根本不同?

第二节符号

一、符号的界定及性质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符号的特性

1、指代性

符号与它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看到红色你会想起什么?

2、社会共有性

符号包括符号形式和符号意义两个方面。

符号意义可分为表示性意义和内涵性意义。

内涵性意义上无法共有。

3、发展性

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三、符号的分类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爱伯特·梅热比

你和朋友的一次面对面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在一次电话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在一份报纸的版面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三、讯息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讯息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第四章传播类型论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威尔伯·施拉姆

施拉姆认为,每个人大致有如下的传播联系:

1、大量的内部交流

2、同亲近的人交流

3、在工作单位内部的交流

4、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所需的“维持性”交流

5、同业务上和社会上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交流

6、同主要是通过书籍和大众媒介了解到的人物交流

7、从大众媒介中的没有出处的消息、参考书籍以及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文化的各种暗示中获得的大量知识

我们将人类传播分为: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一节人的内向传播

一、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二、内向传播的形式

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

感觉:

是人脑对当前起作用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人脑对当前存在的事物的反映,是感觉的集合。

记忆:

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思维:

是人对周围世界的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反映)过程。

想象:

是人脑对从未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情绪和感情

内向传播的异常形式: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高峰体验和沉思状态

酒精中毒和毒品服务

三、内向传播的核心——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

自我设计,并取得相应的技巧来实现这些目标,完成自我实现。

心理管理:

目的是摸索出一套对自己有效管理的自我心理方法,培养自信心和乐观情绪。

时间管理:

针对宝贵时间科学合理安排的技巧。

信息管理:

对于个人所收集和利用的信息的组织和加工以及取舍的管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二、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三、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人际传播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当一个个体将自己的情况、状态、能力等信息传送给他人时便形成了自我表露。

约哈里之窗

一般而言,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可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自我表露是扩大这一区域最为有效的办法。

自我表露中“度”的把握

1、自我表露一般应由浅入深

2、自我表露的对象一般应为亲近的、值得信赖的人,不应不分对象地进行深层表露

3、要找那些对自己有回报或者完全素昧平生的人做表露,后者应该更接近于是一种发泄。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

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总而言之,人际传播的动机如下:

(1)建立人际关系

(2)控制周围环境

(3)进行情感沟通

(4)认识自我

第三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二、组织传播的方向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3、水平

4、内外之间

三、组织传播的形式

正规的:

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具有组织性的传播。

非正规的:

如联络情感、小道消息

四、组织传播的手段

1、文字。

2、会议。

3、电话。

4、组织内部的公共媒体,如内部报刊、电视台等。

5、内部网络.

五、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2、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3、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

4、鼓舞士气。

第四节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界定及特征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梅尔文·德福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à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à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à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à强化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

“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

……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至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们将怎样生活。

——施拉姆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外交官、使馆官员和驻外记者是专门研究环境的代表性人物,编辑、新闻工作者和演说家是内部反应的起关联作用的人,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社会遗产。

传播学者赖特的娱乐功能

1957年《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

指出大众传播具有第四种功能——娱乐功能

总而言之,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思考题结合实际谈谈大众传播给你个人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第五章传播过程论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传播过程就是传播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1960年,伯洛从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传播过程观点: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

二、传播模式

模式主要是思想的辅助工具,特别适用于传播研究。

传播行为在某一特定的关系结构中采取的是可预见的或重复出现的形式,并且对这一结构具有不易观察到的影响。

因此,模式的引人之处在于能够画出一些线条来表示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并能用其他的手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局部解剖图、强度和方向。

——麦奎尔

模式,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功能:

构造功能

解释功能

启发功能

预测功能

传播模式:

即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最早的传播模式——亚里士多德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模式

一、线性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II、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模式

反馈:

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作用:

可以检验传播效果;传播者可以据此调整和规划目前和未来的传播行为。

前馈:

施拉姆最早提出此概念。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二、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1、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

第四节系统论传播过程

赖利夫妇模式

梅尔文·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思考题线性传播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第六章传播者论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

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

 大众媒介就诞生在集权主义社会中。

集权主义传播制度植根于当时的专制社会,特权阶级对传播媒介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2、资本主义传播制度

1)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

  理论基础:

17、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

  核心:

自由主义思想。

  代表人物:

弥尔顿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公开市场”,“真理的自我修正

过程”。

局限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完全实现.

2)社会责任传播制度

  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传播界为追逐利润抛弃了社会责任。

  产生年代:

1940年代

  主要观点:

新闻事业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

局3、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社会基础:

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

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传播业的基本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等。

  基本原则:

正确舆论导向与监督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等。

  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限性:

在垄断竞争、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传播业无法摆脱追逐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二、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

1、传播制度要维护本社会的社会制度,为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服务。

以自由主义盛行的美国传播制度为例。

美国社会学家分析了大量的美国传播业报道的新闻,从中归纳出了包含于其中的“永久性”价值观:

——美国至上

——民主制度优越

——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赞誉冒险、创新的企业精神

——鼓吹个人主义,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天赋权利

——维护社会秩序

——维护国家领导

2、传播制度影响其他社会制度,需协调互动才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

3、传播制度的不适应及失控将影响到社会其他制度乃至根本制度的稳定。

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

一、把关人与把关

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把关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的过程。

(卢因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

把关过程:

搜集信息

过滤信息

制作信息

传播讯息

为什么要进行把关:

信息的差异性

传播者传播目的的差异性

受众的差异性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在任何性质和形态的社会中,这一影响因素都是把关人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例一:

美国地方电视台所受的法律法规影响

A、宪法第一修正案;B、诽谤法;C、联邦通讯法;

D、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其他法规

例二:

美国海湾战争期间的新闻管制

A、封闭战场敏感区域;B、记者团制度,禁止个人采访;C、“人盯人”战术;D、发放基本准则表;E、新闻发布会

思考:

我国新闻传播活动所受的法律与政治因素影响

2、经济因素

 这是指把关人把关时所必须估计的由信息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把关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最终将影响到他及其所在的媒介组织的经济目标的实现。

例:

美国电视台所受的经济因素影响

A、所有权

B、广告商

C、受众/消费者

3、社会、文化因素

 这包括两层含义,即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

 把关人在进行把关的时候,是否以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社会价值标准体系为标准,对传播效果,乃至社会发展都影响重大,把关人在过滤、加工新现象、新事物的新信息时,与社会文化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例:

美国媒介竭力保护的神圣领域(布里德)

A、宗教

B、家庭

C、爱国主义

D、社区

E、医疗

F、法律与正义

4、信息自身的因素。

 即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例:

美国地方电视台选择新闻的标准:

1、时效性——议题和事件有多新,有多近?

2、接近性——议题和事件距离受众有多近?

3、重要性——议题和事件对本地受众来说有多重要?

4、人情味——议题和事件能激发多少感情?

5、显著性——议题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

6、反常性——议题和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惊讶的程度如何?

7、冲突性——在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或者人类和环境之间有多少分歧与破坏?

8、视觉冲击力——采集到的有关议题和事件的画面有多吸引人?

9、娱乐性——议题和事件能产生多少直接的满足?

例如微笑或者大笑、冷嘲热讽、好奇心的满足等等。

10、话题的热门程度——对于议题和事件,现存的受众兴趣如何?

5、组织的自身的因素。

 传播组织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把关中必然本传播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