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jianzhu.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270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jianzhu.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0jianzhu.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0jianzhu.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0jianzhu.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0jianzhu.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jianzhu.docx

《00jianzhu.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jianzhu.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jianzhu.docx

00jianzhu

城市设计设计创作的步骤与过程:

现状调研;目标概念;设计构思;成果表达

功能定位:

工业与可研;居住与生态;行政与金融;人文与景观;科技与生活;度假与休闲

方案整合与深化:

城市解读,历史沿革,山水格局,历史风貌,区域特征,现状与开发潜力,概念借鉴,概念整合

城市设计设计创作过程中的方法与技术:

1调查分析方法:

a.现场踏勘、问卷调查、访谈与文献资料收集,b.图底关系分析法:

研究空间实体与虚体之间存在规律的分析方法。

图与底是相对,图底可相互转换;空间界定、空间等级的分析——宏观层面:

城市空间结构与框架——中观层面:

城市街区尺度与关系——微观层面:

建筑平面形态与肌理c.联系理论分析法:

研究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线性”关系——交通空间——景观视廊——景观序列:

建立交通、视觉联系,塑造有机空间秩序——轴线手法d.场所理论分析法:

空间+活动+意义——分析影响城市环境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子,把握城市空间的内在特征。

如“客家住宅”e.SWOTS分析法:

(SWOT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它们分别是:

S——Strength,强项、优势;W——Weakness,弱项、劣势;O——Opportunity,机会、机遇;T——Threat,威胁、挑战.SW,优势与劣势,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机会与威胁,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SWOT后面的“s”从英文角度解释代表的是复数,说明前面提到的S、W、O、T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众多的,并且是纷繁杂沓的)SWOTs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80年代初提出来。

这种分析方法最初主要应用在商业领域,用来制定商业机构运营的远景战略,之后逐渐被应用到教育评估和城市设计等许多领域的分析与决策过程中。

所谓SWOTs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因素、弱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组合,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比较优势选择策略即ST组合策略与劣势转化选择策略即WO组合策略。

1比较优势选择(ST组合),即是将设计区域的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机会,转化利于区域发展的触媒,进而带动区域快速而协调的发展。

在城市空间开发实践中,区域的优势要素是多元的,但在触媒选择时应突出区域最主要的优势,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触媒的效应。

2劣势转化选择(WO组合):

劣势转化选择是指在确立区域面临的劣势或威胁的基础上,将劣势因素界定为区域发展触媒的选择策略。

如设计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差,缺乏绿地、广场等景观资源,由此为了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城市设计师确立绿地为该区域发展的触媒,并将环境改善作为区域开发的首选,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其他功能的空间开发。

2.目标与理念的生成:

a.问题导向: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区域内的主要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建构城市设计的目标。

如:

交通问题:

交通设施、公交体系、地铁站点等;环境问题:

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污染治理等;经济问题:

价值提升、弹性控制、规模效应等b.理念指引:

以某一先进的理念为框架建构城市设计目标。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引。

如:

公交优先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c.理性分析,“暗箱生成”——跳跃性、非直线性:

理性推导:

逻辑归纳,通过科学的数理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

如:

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的不足,建构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即是城市设计的目标。

“暗箱”生成:

感性思维占主导。

源于知识储备;源于看问题的方法与价值;源于自身的修养与阅历——大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手法变化

3.设计方案创作:

a.美学原则(形式美法则):

1.对比与微差,对比——衬托、烘托、变化;微差——协调、统一、连续2.比例与尺度,比例——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通常反映总体的构成和结构。

单一建筑体量长、宽、高之间的比例。

某一建筑自身各体量之间的比例:

水平、垂直;群体建筑建筑体量之间的比例。

;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比例(水系、山体等)尺度——考察事物(或现象)特征与变化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尺度是人类自身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是指事物给人的感知意象与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客观尺寸、相互关系、人的感知室外尺度是室内空间尺度的10倍左右。

社会性视域:

0~100m可以看见和分辨出人群。

70~100能够比较有把握的确认性别、大概年龄及人的行为,能够从服饰及走路的姿势认出很熟悉的人。

从最远的坐席到球场中心的距离通常为70米。

<30米能够看清面部特征剧场舞台到最远观众席的距离为30~35米1~3米能够进行交谈亲密距离:

0~0.45m个人距离:

0.45~1.30m社会距离:

1.30~3.75m公共距离:

>3.75m;人性化尺度,尺度的多元融合3.均衡与稳定:

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与动态均衡4.韵律与节奏:

有秩序的变化与有规律的出现;连续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交错韵律5.重复与再现:

母体的重复与再现,强调整体的统一性。

6.渗透与层次:

空间的联通、贯穿与渗透;水平渗透、垂直渗透;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

当代美学观念:

1.地域性建筑美学:

关注地域性建筑艺术特征,地域性是一空间概念,也是一时间概念;是自然地理概念,也是人文地理概念:

既包含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同时又带有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阿尔瓦.阿尔托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2.高技建筑美学:

由早期的技术美学发展而来,崇尚技术,表现技术。

罗杰斯、皮亚诺、福斯特3.解构建筑美学:

解构主义源于法国,如德里达。

对结构主义的反叛。

对理性中心主义的质疑。

强调多元、多义、复杂、颠倒、替代等。

混沌、无秩序。

李伯斯金犹太纪念馆,库哈斯、哈迪德、盖里

b.经济原则:

区位理论:

城市土地市场的空间价格与空间均衡理论:

级差地租理论;由中心向外围地租逐渐降低;中心高强度开发,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外部经济理论:

城市空间开发具有外部性;经济的外部性是指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如果个人无偿的享有额外收益,则这种外部性即是“正外部性”;而如果个人承担了并非由他引起的额外成本,则这种外部性即是“负外部性”。

;整体设计、统一协调;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边际规模与边际成本相等;工业园区、高科技园区等等;空间开发权转移:

空中开发权转让这一技术主要用于城市建设中需要保护的重要资源,如标志性建筑、历史建筑等,使之不受城市新的活动的威胁,即把这些资源上空没有被开发的空间权转让到其它基地中,得到开发权的开发商将被允许在容积率控制之外增加一定的建筑面积。

纽约市中央车站的保护与开发是利用空中开发权转让策略的典型。

c.社会原则——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群体行为理论等:

需求等级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等级理论,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为五个等级: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另—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环境心理学:

环境与人环境与环境的关系;步行距离;建筑与街道的比例;广场的比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空间的感知与需求;不同职业的人对空间的感知与需求;不同功能空间的组织于设计等;人体工程学:

“人性化尺度”的塑造,例如室外座椅的尺寸

4.成果编制:

图则转译1.文本2.图表

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法定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控规+城市设计:

图则规划许可制度:

“两证一书”制度,“一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两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的两种模式:

“划拨”“出让”“划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必须附带规划条件,规划条件——控详规化与城市设计的成果——图则;1995—1998年:

起草《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将“法定图则”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取代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使城市规划从技术路线转向法制路线。

1998年确定了深圳市的城市规划体制:

主要有:

——三个阶段五个层次;——法定图则;——城市规划委员会(官员和专家);——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

设计总目标(城市设计预期达到的理想状态的整体描述)设计子目标(对实现上述理想状态的设计手段的描述)设计原则(设计子目标与将来形态的联系)设计导则/控制要点(实现设计目标的特殊要求和详细规定)指导性导则:

可度量、形态(以上为基本)不可度量、特征;解释说明(解释实现设计目标的标准)设计过程(调查、咨询、图示、评价)实施机制(控制、奖励、保障)严格、严谨——用词、表述——图则编号——名词解释和计算方法——统一的图例——电子文件标准化

 

步行街类型:

按照街道开敞与封闭状态——开敞、半开敞与封闭步行街封闭步行街:

“室内步行街”——原有街道加“盖”+室内购物街+地下商业街+空中步行街\建筑;步行空间;休憩空间(室外家具+景观绿化+市政设施);车行空间设计内容:

交通组织;步行空间设计;绿化景观设计;街头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广场内涵:

城市中由建筑物围合或限定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通过这个空间把周围各个独立的组成部分结合成整体;城市广场作为外部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相互延伸及补充;

构成要素:

围绕广场主题设置的标志物——构筑物;建筑空间的围合——建筑界面;公共活动场地——内部空间——景观绿化——服务设施——地面铺装

筑波中心广场:

由三个要素组成:

一块高起的平台,由白色面砖方格中填充的红色陶石块铺成;一片下沉的椭圆形区域,以及一个很富戏剧性的过渡区域,由在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台阶、坡道和喷泉组成。

广场下沉部分的设计是对米开朗基罗卡比多山罗马市政广场的借鉴,与这个意大利模式形成对比的是,筑波广场是用黑色石带勾勒浅色地面,而且中央有一个喷泉。

两个台地之间用台阶、石头造景和流水来过渡,它们的布局非常随意,与严谨的几何形地面及广场空间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两个台地之间用台阶、石头造景和流水来过渡,它们的布局非常随意,与严谨的几何形地面及广场空间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中心区概念界定——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功能——在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区。

——包括商业零售、商务、体育、文化、行政和信息等功能。

——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

中心区类型——商业中心——行政、文化中心——商务中心——体育中心——博览、会展中心——综合中心

中心区特征——土地使用:

土地地租高、高强度开发、混合性开发、——道路交通:

交通可达性高、路网密度高。

多样交通工具(地铁、公交、私家车、轻轨等)、多元交通模式(完全步行、准步行、人车混行模式)、多层次的交通体系(地下交通、地面交通与空中交通)。

大部分为地下停车。

——街区尺度:

土地经济价值高、街区平面尺寸较小(100*100m)、街区建筑密度较高(50%~80%),建筑高度高。

街区平面尺度较小、三维尺度较大。

——建筑体量与形式:

高层建筑数量较多、且比较集中,形成高层建筑走廊或高层建筑区,高层建筑的标准层:

1000~1500平方米,高层标准层与裙房面积之比宜在1:

4~1:

2之间。

裙房的空间布局模式,整体性设计。

——开放空间:

中轴线布置的大型开发空间(深圳中心区、纽约、德方斯)以街道为主体的线性开放空间;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公共空间——活动组织:

活动的高集聚性——广场的功能(疏散、休憩)地铁、公交;活动的多样性——(工作、游憩、交通、居住);活动的主导性——突出强调某一功能;活动组织的合理——功能流线组织、服务人流、工作人流、游憩人流

商务中心(CBD)概念:

——以商务办公为主导的中心区。

金融、贸易、服务为主导,商业为辅。

——概念源于1920年代,美国城市社会学和地理学者伯吉斯提出的“CBD”概念;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伯吉斯创立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由内到外五个同心圆,最早生成圆心,是城市地理及功能的中心区,以零售业与服务业为主,简称CBD——1980年代后概念出现变化,由商业与办公并重演变成办公为主、商业为辅;商务中心与商业中心逐渐分离;商务中心不一定位于城市的地理中心。

CBD设置的条件——现代化城市的中心——以商务办公为主要功能——第三产业集聚之地;信息、软件、计算机服务、金融(银行、证券、保险等)、房地产、科研、技术、服务等。

CBD等级——全球性CBD:

纽约、伦敦、东京——区域级CBD:

香港中环、新加坡——国家级CBD:

上海、北京——地区级CBD:

深圳、重庆

CBD用地规模——纽约曼哈顿CBD:

金融区用地<1平方公里。

——北京CBD:

总用地4平方公里,商务设施用地大约1平方公里。

——上海CBD:

核心区用地大约1.7平方公里——深圳CBD:

总用地4平方公里,核心区用地大约1平方公里。

CBD建设规模——上海CBD:

核心区用地大约1.7平方公里,办公楼面积300万平方米——深圳CBD:

总用地4平方公里,核心区用地大约1平方公里。

办公楼面积350万平方米。

CBD功能——办公(金融、贸易、信息、服务)——商业(酒店、零售、休闲、娱乐)——公用设施(市政、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居住(公寓、住宅)合理的功能比例:

——商务办公>1/3——商业娱乐<1/4——住宅<1/3

 

生态学概念: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次提出。

——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不同层次内各个子系统之间或者组分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以“人口”为中心——经济子系统以“资源”为核心——自然子系统以生物结构与物理结构为主线{生物、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水、土壤、大气)}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其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生态城市的建构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8·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

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特征:

1.系统性:

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

城市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为系统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城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2.整体性:

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设计。

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它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在规划工作上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人员,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3.可持续性:

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城市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不因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

4.生态导向性: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市“生态化”。

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设计手法:

用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开发建设的消极影响,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的平衡,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程,增强环境的健康性,劲儿提供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设计中增加软质地面和植被覆盖率。

通过地表材料(“软硬”结合的铺地)、建筑表面色彩、建筑物形状、建筑立体绿化等,一定程度上还原原始的地表下垫面,改善地面辐射状况,减弱“热岛效应”,创造理想的微气候。

在日趋硬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中,水循环正在遭到破坏,城市降水之后的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地下水也未得到补偿。

通过屋顶蓄水、环境场地的“软化”来顺应水循环过程,使地下水得到补充和回复。

对土壤渗透性大的场地,一方面要保证其补充。

——有效适应及合理利用当地的生物气候条件。

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的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能源消耗,通过生态工艺在建筑(群)内部形成物质循环流,降低污染排放量,尽量利用无污染材料、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减少因建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保证人在其中生活、工作舒适,身体健康。

——建构有效地物质与能量循环体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垃圾分拣、回收、处理体系,污水处理体系,建构合理的生态系统。

创造复合效益。

生态学的应用:

1..生态适宜性评价——特定空间环境条件的最适生态利用方向(如何用最生态)——评价内容:

通过规划对象的尺度特征、抗干扰性、生物多样性、空间地理单元的空间效应、观赏性及和谐性来分析规划范围内的资源质量及相邻空间地理单元的关系。

2.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构——概念: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区域的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与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对应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a、确定源(生物栖息地)b、空间联系(廊道)——缓冲区、连接廊道与战略点等c、编制控制导则。

3.生态工程——概念:

人类运用少量辅助能而对以自然能为主的系统进行的环境控制。

——内容:

a、设计各种生态系统(污水湿地处理、生态建筑、生态交通)b、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c、管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林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d、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垃圾处理、绿地系统建设)4.生态规划——狭义:

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环境(水、气、声、渣)质量与城市自然资源。

——广义:

利用生态学原理,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进行的综合性规划。

关注内部之间及内外部之间的关系。

——关注的主要问题:

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护及将自然融入城市。

景观生态学:

——景观:

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介于社会过程与自然过程的空间,人类活动由社会活动与自然过程相互交织而成,景观正是其空间的表现。

——景观生态学是近10多年兴起的新领域。

其研究在于把整个“城市—区域”视为一个土地嵌合体,用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空间元素来描述在区域及景观尺度里空间模式的过程与变迁。

——其不是只研究“纯粹”的自然环境系统,而特别关注受到人为影响及改变的自然系统形式、功能运作与空间模式。

土地嵌合体——由哈佛大学福尔曼教授1995年提出,——其相当于一个景观单元,由各类景观空间元素组成,反应一个细致的地区生态系统如何运作的种种信息。

——通过斑块、廊道与基质来体现。

斑块及斑块形式——景观结构中基本构成形式。

尺度大小分为大斑块与由多个小斑块组成的踏脚石系统。

——大斑块具有相对完整性,应作为核心保护区,周围散布许多小斑块。

——自然与城市交界处的斑块,应形成复杂的曲线边界,以保障相互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廊道与生态踏脚石系统——其结构与功能与景观区域内的连接度密切关联。

——狭长的带状栖息地。

——植被廊道、踏脚石系统、河谷廊道及交通廊道

植被廊道——线性空间结构中,如河谷两侧、交通廊道两侧、边界空间,以不规则形式为佳。

生态踏脚石系统——位于大型斑块之间,由一连串的小型植被斑块组成。

——连接程度的高低,是一个踏脚石系统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

——对于人类活动而言,邻里公园的网络可规划成城市已建成区的踏脚石系统,作为社区居民步行可及距离内的生活空间,。

美国波特兰市规定,每两个邻里公园的最大距离不得超过家庭主妇推婴儿车步行10分钟的距离。

满足人类需求的踏脚石系统。

河谷廊道——河道水体及其周边的带状植被生境。

——包含水文流动、物质流动、生物流动以及人类活动。

交通廊道——交通廊道所占面积1%~2%,影响8%~15%。

——阻隔空间、妨碍生物运动,很少成为人类以外的生物的移动廊道。

——本身产生污染,两侧保留原生植被保护带;采用立交以保证区域及景观空间内的生态流动。

应用技术与方法:

历史景观生态分析——边缘空间、廊道空间、单核心、多核心空间及大尺度散布(飞地);生态策略点分析——具有总要区位的斑块。

——方法:

是否具有丰沛的环境资源,是否为生态敏感区是否是重要的生态踏脚石,(生物、物质、能量的汇聚点);生态化土地模式规划——粗放纹理与细致纹理——四种模式:

少数超大尺度斑块的保护、边界空间的保护与恢复、足够宽的廊道,联系紧密的踏脚石系统、细致纹理

应用策略:

重叠分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分区;开发权转让与生态补偿——发权转移(TDR)在国外曾被用来解决很多土地使用管制上的棘手问题包括历史建筑与地标的保存、优良农地或开放空间的保护、中低收入住宅的供给、土地开发的社会回馈等。

——生态补偿制则是开发权转移在生态规划上的一种特例.对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或者生态空间策略点的恢复进行划设并限制该地区的发展.在一个城市发展总量调控的原则下.允许原有的发展容积移转至其他规划认为适宜的地区.以作为其开发权损失的补偿;生态廊道与公共运输廊道的整合——纳入整合平行方向或垂直方向的生态廊道,特别是在轨道交通运输规划中,结合公交导向开发与区域的生态基础建设规划的一种方法。

——逐渐将城市原有的道路汽车优先的空间发展,转向大众运输导向特别是轻轨系统发展的方向,有利于自然系统、步行环境与紧密城市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整合

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背景:

1.经济体制转型——经济体制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转型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任何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始终存在着从一种现存的经济制度向另一种更为合理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

——经济是对资源的配置,根据配置方式的不同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三个阶段。

2.社会结构变迁——建构完善的社会法治与弹性的社会结构是由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引发的社会变革的主旨。

——由单位制变为社会制——理想的社会阶层应为“橄榄球”形,——“金字塔”形——清华大学社会学家孙立平:

社会阶层的“断裂”3.建设机制转型4.城市设计演变

基于空间资源配置的城市设计:

1.市场配置——完全市场下的自由配置(理想状态)以哈耶克为代表2.政府管制——外部性的存在以凯恩斯为代表3.混合配置4..城市设计的经济学阐释——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配置方式:

市场引导、政府管制

空间配置的要素:

1.非物质性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地役权:

地役权是指为自己土地使用上的便利而利用他人特定土地的权利;空间权(空间开发权)2.客观存在的物质:

土地、建筑物、构筑物、绿地植被、“无”:

城市空间的“虚空”3.空间之内的活动:

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内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