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270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鱼我所欲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鱼我所欲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鱼我所欲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鱼我所欲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docx

《鱼我所欲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我所欲也.docx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四书:

《中庸》《大学》《论语》《孟子》

二、正课,学习第一段。

1.朗读课文。

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看第一段课下注释,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试着自己翻译。

[所欲] “所”动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 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ù,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齐读第一段,读出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看课下注释并结合工具书试着翻译。

4、指名翻译课文,并及时纠正。

提醒注意语言习惯古今差异。

5.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中心句,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6.提问: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7.提问: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8.提问: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

此题无固定答案。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9.提问: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10.提问: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三、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后归纳: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

四、作业:

1、完成《原创》前三题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蹴尔】用脚踢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

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hú)四斗为一钟。

万钟: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

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

为,为(之)全句:

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

第二个“为”,wéi,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二、齐读第二段。

三.研读本段、分析以下问题:

1.课文第2段用的是一个典故。

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提问: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

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3.提问:

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

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

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

再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4.提问: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5.提问: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6.提问: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7.提问: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

(1)句意思相反,第

(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8.提问:

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运用排比句式。

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课外延伸: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六、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鱼生

舍鱼取熊掌所欲舍生取义

熊掌义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2、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4、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2、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3)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4)、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义今义

间:

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5)、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5、整体感知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

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

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

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三:

学生再读课文

四:

布置作业:

查找关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长勺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主要内容

第一段:

战前(论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

战中(叙战争的过程)

第三段:

战后(论战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

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学生推荐了三名女同学分别扮演同乡人、鲁庄公和曹刿。

师:

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

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

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三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

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老师共同评论。

教师设置问题提问:

1、弱小的鲁国为什么呢取得战斗的胜利?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学生回答

(1)战争前做好准备

(2)战争中捉住时机

2、针对学生的第

(1)个答案,师问:

在战前,鲁庄公针对曹刿的“何以战”提出了几个条件?

学生回答:

三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问:

曹刿认同哪一个条件?

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

“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曹刿深知这点。

板书:

战前——取信于民

师问:

如果你是鲁国的子民,你会去打仗吗?

学生回答:

愿意

师说:

看来,鲁庄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针对学生的第

(2)个答案,师说:

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战国战场,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师问:

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

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

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教师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4、分析曹刿的形象

(紧承上面分析)师说:

很好,说出了曹刿是一个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的人,除了这些,你认为曹刿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爱国,有胆有识,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

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圆其说。

5、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学生甲回答:

善于用人,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学生乙回答:

昏君,身为君王却不懂得打仗。

学生丙回答:

是个明君,虽不懂打仗,但他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忠于职守。

教师小结: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时候先寄托在实行“小惠”上和祈求神灵的保佑。

他急切迎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说明他与昏君还是有区别。

6、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

师引导。

生:

写战争场面。

师:

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

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

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

不语。

师:

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

曹刿。

师:

看黑板。

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

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等等。

师:

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

是。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第二段,详写战斗过程。

教学反思:

我开的公开课是本文的第二课时。

在这一课时里,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

问题本应学生自己提出来,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是保守的自己提出来,所以,课还是略显传统。

但在学生回答时,例如围绕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

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

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直言的大臣是不成的。

可人们常说: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在历史上有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却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请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

比干菹醢:

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

屈原投江:

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魏征死谏:

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

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是既要敢于进谏,

更要善于进谏,要讲究进谏的策略和技巧。

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

邹忌

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

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

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可逐段讲解)

六、串讲课文:

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设问: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邹忌的相貌的?

  明确:

“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课件演示)  

3、设问:

邹忌结合自身容貌问了妻、妾、客三人一个什么问题?

分别怎么问的?

  明确:

 三问问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

”   (课件演示)

      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

  4、设问:

三人分别怎么答的?

  明确:

 三答妻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

“徐公何能及君也!

”   (课件演示)

             客答: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设问:

妻、妾、客三人的回答有没有不同?

 明确:

意思基本相同,但语气强弱不同(妻最强、妾次之、客最弱)。

  追加设问:

怎样理解三人语气的强弱变化?

(留作悬念,后文解答)

  6、设问:

徐公来后,邹忌和他比美的结果如何?

  明确: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

  7、设问:

“比美观结果引发了邹忌什么样的思考?

  明确: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课件演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解疑: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也正说明了三人语气强弱不同的原因。

  小结:

第一段先写邹忌问美,再写比美,最后写思美。

从全文情节发展来看,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

1、学生齐读。

     

2、设问:

邹忌入朝后先向齐王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而皆以臣美于徐公。

  追加设问:

原因是什么?

明确:

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

    (课件演示)

3、设问:

邹忌向齐王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说明“王之蔽甚矣!

  追加设问:

原因是什么?

  明确: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课件演示)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4、设问:

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

  明确:

类比说理

  5、设问:

如果说“皆以臣美”是生活小事,那么“王之蔽甚矣”就是什么事?

这是采用什                   

么方法来说理?

  明确:

国家大事,以小见大。

  小结:

第二段写邹忌讽谏,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

1、学生齐读。

  2、设问:

齐王有没有接受讽谏?

具体表现?

  

  3、设问:

邹忌向齐王说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说明“王之蔽甚矣!

”           

  追加设问:

原因是什么?

  明确: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课件演示) 

      四境之内莫不求王             

  小结: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段:

写四国朝齐,是故事的结局。

七、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

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

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

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通假字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