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091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docx

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是所有细胞器都含有磷脂,但均含有蛋白质

B.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后均需要内质网加工

C.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所共有的细胞器

D.RNA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反应、物质转运等功能

【答案】B

【解析】核糖体与中心体是无膜结构,不含磷脂,所有细胞器均含有蛋白质,A项正确;在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可以不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B项错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所以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所共有的细胞器,C项正确;RNA具有信息传递(mRNA)、催化反应(酶)、物质转运(tRNA)等功能,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2.科学家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其转移途径是

A.CO2→叶绿素→ADPB.CO2→叶绿体→ATP

C.CO2→乳酸→糖类D.CO2→C3→糖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光合作用碳反应过程CO2→C3酸→糖类。

考点:

本题考查碳反应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3.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氧原子的来龙去脉,下列错误的结论是

A.光合作用的产物O2中的O全部自原料中的H2O

B.光合作用的产物C6H12O6中的O全部自原料中的CO2

C.有氧呼吸的产物H2O中的O全部自原料中的O2

D.有氧呼吸的产物C02中的0全部自原料中的C6H1206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在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产生[H]和氧,氧直接以分子(02)形式释放出去,A项正确;在暗反应过程中,在有关酶的催化下,CO2与C5结合生成两个C3,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形成糖类和C5,B项正确;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C项正确;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CO2和[H],因此有氧呼吸的产物C02中的0来自丙酮酸和H20,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如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过程,其中操作和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移动方向,其实际移动方向是顺时针的

B.图丁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操作过程,最好选用根尖分生区细胞

C.若要换用高倍镜观察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则应先将装片向右边移动

D.图乙所示为1m×1m样方调查的结果,该种群密度为9.5株/m2(圆圈表示个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甲图:

其中1处为根毛区细胞,4处为伸长区细胞,2处为根冠细胞,3处细胞呈正方形,属于分生区细胞,偏在视野的右侧.

分析乙图:

乙图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计数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数目,要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因此该样方中个体数目为2(上边界线)+6(样方内)+1(左边界线)=9个.

分析丙图:

丙图细胞中叶绿体位于视野的左上方,细胞质逆时针流动.

分析丁图:

丁图是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过程.

解:

A、显微镜向观察到的是上下和左右都颠倒的像,叶绿体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则实际上叶绿体位于右下角,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与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图示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移动方向是逆时针,则其实际移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A错误;

B、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B错误;

C、要看清有丝分裂期的细胞,需观察3处(分生区),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和左右都颠倒的像,因此要将3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该向右移动装片,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样方中个体数目为9株,所以该种群密度约为9株÷1m2=9株/m2,故D错误.

故选:

C.

考点: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5.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答案】D

【解析】甲为DNA复制,以半保留方式进行,乙为DN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链,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生成单链mRNA,不是半保留方式,A错。

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DNA,都可以进行DNA复制和转录,B错。

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解旋酶将双链DNA解旋,C错。

一个细胞周期,DNA只在间期复制,而转录在间期和分裂期都进行,合成相关蛋白质,D正确。

【考点定位】DNA复制和转录

【名师点睛】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

(1)区别

项目

复制

转录

翻译

作用

传递遗传信息

表达遗传信息

时间

细胞分裂的间期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单链

DNA分子片段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脱氧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能量

都需要ATP

解旋酶、DNA聚合酶

RNA聚合酶

多种酶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或蛋白质)

产物去向

传递到2个子细胞或子代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组成细胞结构蛋白或功能蛋白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转录后DNA恢复原状

翻译结束后,mRNA被降解成单体

碱基配对

A-T,T-A,C-G,G-C

A-U,T-A,C-G,G-C

A-U,U-A,C-G,G-C

(2)联系

6.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膜使细胞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细胞内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

C.细胞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D.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答案】C

【解析】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A正确;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B、D正确;各种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C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组成:

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2)功能:

①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为大量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重要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

③分隔细胞为若干个小的区室,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7.下列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②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④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

⑤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21号染色体有3条

A.①④⑤B.②④

C.②③④D.①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即①⑤,故D正确;②属于基因突变,③、④属于基因重组。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协助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不需要ATP供能

B.人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ATP供能

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内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

D.胰岛素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但不需要ATP供能,A项正确;人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要ATP供能,B项错误;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水分子内流即细胞吸水,会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C项正确;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D项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名师点睛】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

(1)判断方法

①根据分子的大小、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进行判断:

②根据运输方向判断:

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③根据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判断:

若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仍存在浓度差,则是主动运输,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达到平衡时内外浓度相等。

(2)不同条件下运输方式的判断

①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有胞吞、胞吐和主动运输。

②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是协助扩散。

(3)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

无机盐离子的运输方式并非都是主动运输,在顺浓度梯度情况下,也可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如在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在兴奋时Na+内流和在恢复静息状态时K+外流都是协助扩散。

9.下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若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若②是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则②是脂肪

C.若③为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是DNA

D.若④是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贮能物质,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答案】C

【解析】若①蛋白质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A正确。

脂肪只含C、H、O元素,是细胞中重要的贮能物质,B正确。

若③为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是核酸,C错误。

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贮能物质是糖原,只含C、H、O元素,D正确。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名师点睛】学生对核酸与蛋白质理解不清

核酸与蛋白质的比较

项目

核酸

蛋白质

DNA

RNA

元素

C、H、O、N、P

C、H、O、N等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形成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中复制产生

主要在细胞核中转录生成

核糖体

检测试剂

甲基绿(绿色)

吡罗红(红色)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分子结构

一般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一般为单链结构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结构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

联系

1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2,4﹣D浓度超过25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mg/L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表格:

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表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2,4﹣D浓度在0~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浓度超过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解:

A、2,4﹣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2,4﹣D浓度超过25mg/L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本题没有将2,4﹣D和生长素对照使用,因此不能说明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B错误;

C、该实验没有涉及枝条生根,不能说明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错误;

D、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4﹣D浓度为25mg/L时,无籽番茄平均重量最大,所以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mg/L,D正确.

故选:

D.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11.对下列概念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图中若a、b、c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的细胞,则阴影部分可能表示豌豆

B.乙图中若a、b分别表示乳酸菌和蓝藻,则C表示细菌,d表示原核生物

C.丙图中若a表示体液,则b、c、d依次表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

D.丁图中若a表示生态系统,则b、c分别表示种群、群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豌豆细胞没有中心体。

乳酸菌、蓝藻、细菌都是原核生物,乳酸菌是细菌。

组织也属于细胞外液。

种群组成群落。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体液、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图片信息的分析和获取能力,模型构建能力。

12.下列对细胞呼吸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放出,则可判断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B.严重缺铁的病人由于缺氧可能会出现乳酸中毒

C.鲜牛奶酿制成酸奶容器必须密封,是为了防止产生的乳酸分解或挥发

D.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乳酸发酵不生成酒精,酒精发酵才生成酒精,A正确。

严重缺铁的病人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运输氧气能力下降,进行无氧呼吸生成乳酸,B正确。

鲜牛奶酿制成酸奶容器必须密封,因为乳酸菌进行乳酸发酵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C错。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生物,有氧呼吸在线粒体基质生成二氧化碳,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生成二氧化碳,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看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3.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8个DNA分子,有同源染色体;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

B.处于图3中BC段的是图1所示细胞;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

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图1中有8个DNA分子,有大小形态相同的同源染体。

图2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故A正确。

处于图3BC段说明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说明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CD段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应是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B正确。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DNA数与染色体数为1:

2的情况,故C正确。

图4中的a染色体数和DNA数相同,且是正常细胞的两倍应是有丝分裂后期,此时应对应图3中的CD段,图4中的c染色体数和DNA数都和正常细胞一样应对应A之前,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4.用2mol/L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B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

D.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根尖分生区无大型液泡,故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项正确;AB段原生质体体积相对减小,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项正确;BC段表示原生质体体积逐渐增大,其原因是乙二醇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导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C项错误;KNO3溶液的离子也可以进入细胞液,可得到类似乙二醇溶液的结果,D项正确。

【考点定位】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名师点睛】关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4个注意点

(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15.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该种群数量为120x200/6=4000只,所以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40hm2

=100只/hm2,A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标记重捕法不能用于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不会改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有研究认为,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

由于患者体内某种辅助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B.该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辅助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凋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B错误;效应T细胞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C错误;辅助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从题中获取信息,能理解Ⅰ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识记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识记胰岛素的化学本质,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解答,难度不大。

17.分析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B.没有DNA和染色体的复制

C.分裂过程细胞核缢裂成两个细胞核,因此子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一半

D.无丝分裂只发生在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中,有丝分裂只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无丝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这是与有丝分裂最典型的区别,A正确;B、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出现,但DNA依旧复制的,B错误;C、无丝分裂过程细胞核缢裂成两个细胞核,但得到的子细胞中得到的遗传物质与亲本细胞中的相同,染色体数应该相同,C错误;D、无丝分裂发生在高度分化的真核生物体细胞,原核生物为二分裂,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④过程分别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②③过程均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④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C.把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子代含15N的DNA占100%

D.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①是DNA的复制过程;②是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⑤是R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⑥是翻译过程,其中④、⑤和⑥过程只能发生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解:

A、①是DNA的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转录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④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A正确.

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DNA,因此可发生②是转录过程,这两种细胞器中还有核糖体,因此也能进行③翻译过程,④是逆转录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B错误;

C、将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DNA的复制过程,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DNA均含有15N,C正确;

D、①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T、T﹣A、C﹣G、G﹣C,②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U、T﹣A、C﹣G、G﹣C,③过程中的碱基配对为A﹣U、U﹣A、C﹣G、G﹣C,由此可见,①②③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同,D正确.

故选:

B.

考点: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9.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A.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B.除了扦插枝条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

C.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促进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D.实验的测量指标最好是枝条的生根数量

【答案】B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但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生物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实验中除了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B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对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C正确;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因此实验的测量指标最好是枝条的生根数量,D正确。

【考点定位】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名师点睛】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20.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士成功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该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内的核酸完全相同

B.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hiHep细胞体现了细胞全能性

C.诱导重编程为hiHep细胞过程发生了细胞的畸形分化

D.hiHep细胞的诱导成功为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答案】D

【解析】人成纤维细胞与hiHeP细胞内的核DNA完全相同,但质DNA和其中的mRNA不一定相同,A错误。

要体现全能性需要发育成个体,B错误。

癌细胞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诱导重编程为hiHep细胞过程发生了细胞的正常分化,C错误。

hi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说明可通过诱导人体其他细胞分化成hiHep细胞,用来治疗人类重症肝病,D正确。

21.下列关于遗传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