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808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docx

毛概课件重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重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原因:

1)毛泽东提出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

进一步阐述:

★1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创造性发展。

★2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3说明了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个人的作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党的其他许多领导人都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毛泽东思想”概念表述的过程:

王稼祥首次使用(1943)刘少奇正式阐述(1945)中共十二大科学表述(1982)十一届六中全会新的概括(1981)

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补充:

8个字总结20世纪:

战争、革命(上世纪);和平、发展(下世纪)。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萌芽(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萌芽标志: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形成(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

形成标志:

在1928年到1930年这段时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

3)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成熟标志:

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遵义会议以后,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核心与精髓:

实事求是。

主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

2、内容包括:

(见书上p15-18)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理论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实践地位: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精神地位: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问题】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见书上p21-22)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原因:

1)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的转换: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

2)历史与现实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国内国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2、几个重要时间点: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邓小平理论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

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丰富内容(见书上p24-26)

补充: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

1、公有制。

2、计划经济。

3、按劳分配。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见书上p26)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

2、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

发展。

核心: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最早出现: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

2、重新确立: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与基础。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与归宿。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p48-51)

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求真务实。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实事求是不是实用主义,存在本质区别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时间:

1919年—1949年(补充: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是1949年—1956年)

2、背景: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

社会性质: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p76-78)

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中国革命之所以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基本内容: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土地革命:

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根据地:

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三个法宝(p82-86)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p93)

一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个原则: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

1)和平赎买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问题】1978年的农村改革是对于1956年农村合作的否定吗?

答:

不是。

两者是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推动农村发展的改革措施。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重点】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p118-120)

答: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理解:

(4个特点)

1)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上来认识和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2)必须从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和目标的辨证统一上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3)必须从社会主义的原则、特征和标准的辨证统一上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4)必须从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辨证统一上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问题】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p122-123)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问题】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第一,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的第一位因素。

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有利于一体化,并起先导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主要的推动力量。

第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的作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人力资源。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第二,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第三,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2、【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过渡时期吗?

答:

不是,两者性质不同。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时间为1949年至1956年,期间我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

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p138-139)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p146-148)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改革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改革的基本依据。

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以市场为价值取向、循序渐进)。

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8-169)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目的,是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4、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174)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重点】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市场三大机制:

价格、供求、竞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p181底下)

3、市场经济的共性:

1)资源配置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微观层面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经济活动都是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

4)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经济运行都是法律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因为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体现(p187-189)

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3)体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与地位(p190-191)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存在公有制经济中,是对个人收入或消费的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193)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生产要素的种类。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问题】怎样理解先富和后富?

(p195-196)

1)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也不等于同等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3)先富起来的必须是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

4)必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两个大局”思想

1)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2)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应处理好的关系:

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点p220-221)

2、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性质相同;

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

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982年“十二大”提出)

组织形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政治协商会议

两大主题:

团结和民主

政治职能: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原则:

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核心: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依据:

历史依据: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政治基础: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实条件: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发展权(首要)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

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为“人权”。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两为方针)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点p255-262)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p28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工作动力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工作保证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