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亚运遗产资源对广东发展的影响力.docx
《广州亚运遗产资源对广东发展的影响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亚运遗产资源对广东发展的影响力.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亚运遗产资源对广东发展的影响力
广州亚运遗产资源对广东发展的
影响力研究
马谭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09363002)
摘要:
广州亚运会将给人们留下以亚运场馆为代表的有形遗产及文化艺术等大量无形遗产,从社会、文化、旅游和经济四个层面对广州亚运会体育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修缮、城市环境改善、岭南文化特色的开/闭幕式、旅游开发以及大众良好意识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广州亚运会;亚运遗产;广东发展,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004年7月1日,广州成功获得2010年亚运会主办权,作为亚洲最大的体育赛事,它的举办一定会给广州带来一份更加独特的文化财富。
目前,围绕广州亚运会,广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已将其作为一种物化形态的历史文化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开发与设计工作,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广州亚运会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获得双赢,是现在也是后亚运时期的关键问题。
在借鉴北京奥运会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广州亚运遗产资源对广东发展的影响力进行整体性探讨。
1、广州亚运遗产
1广州亚运遗产的内涵与类型
遗产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遗存给后人的有价值物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和扩展,目前,多维的遗产概念已逐渐形成。
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广州亚运遗产是指伴随广州亚运会而产生、在亚运结束后仍然存在的有价值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这些遗产可归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每一类又可分成若干细类,详见表1。
表1亚运遗产分类
遗产类型遗产内涵
核心设施遗产亚运城、亚体中心、亚运比赛场馆、
训练场馆、运动器材等
基础设施遗产酒店宾馆、城市交通、通信、文化设
施、环境保护与美化等
标志系统遗产亚运口号、会徽、吉祥物、纪念品、
奖牌、雕塑、绘画等
形象遗产亚运举办后,广州在亚洲及世界
人们心中形成的关联与记忆
艺术遗产亚运会开、闭幕式,及因亚运而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
制度遗产亚运会的运作模式、筹资渠道、媒体运营、营销模式等
意识遗产体育参与意识和认知的提高,亚运
团体精神、志愿者精神
知识遗产因亚运举办致使政府、团体、个人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提升
2.广州亚运遗产的内容与赋存
(1)有形的广州亚运遗产
有形的广州亚运遗产主要包括为举办亚运而新建或改扩建的各类场馆,亚运城、酒店宾馆、交通通信等各类服务设施,为亚运而设置的徽标、雕塑、吉祥物、奖牌奖杯等各种有形物。
亚运场馆是最重要的广州亚运有形遗产,广州亚运会计划使用70个场馆,投入场馆建设费80亿元,其中新建设场馆12个,其他均为改建或扩建场馆。
这些场馆遍布广州各市大城区(又相对集中于天河区、番禺区),其他则分布于佛山、东莞和汕尾等广州周边城市。
此外,到广州会前夕,广州将新建粤海喜来登酒店、城建索菲特大酒店等数十家高星级酒店,新建广州铁路新客运站、广佛
地铁、轻轨及一系列城际高速公路,为亚运及后亚运提供便利的食宿、交通条件。
(2)无形的广州亚运遗产
无形的广州亚运遗产主要包括亚运形象遗产、艺术遗产、制度遗产、意识遗产和知识遗产等几个方面。
在形象遗产方面,广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一系列的迎亚运宣传活动,展示广州的文化历史和现代文明,提高广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向亚洲乃至全世界人们宣告广州不仅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商埠更是具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开放城市,通过展示广州政府改革的成果,树立一个开明、包容、高效的政府形象,提高国内外民众广州市政府的认知度。
在文化艺术遗产方面,广州亚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艺术盛会。
开幕式、闭幕式的艺术表演,应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融会贯通,将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话剧、粤剧、音乐、舞蹈、神话故事等作为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源泉,以创造性的思维赋予其更多的艺术魅力。
亚运前和亚运中举行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也将会使得一批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感的文化艺术作品的诞生。
在意识遗产方面,通过亚运会的筹办和举办,人们的体育观已悄然发生变化,公众的体育参与意识不断提高。
已然认识和提高了和平、友谊和公平的亚运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团体意识。
亚运会中数十万志愿者的动人微笑和服务,将提升广州市广东省人们的志愿意识和国际意识,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志愿
者精神蔚然成风。
在知识遗产方面,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在亚运会的举办过程中,取得了组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经历和经验,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就政府和企业而言,明确了自己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权利,组织和管理能力得以提高。
就社会与人个人而言,明确了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增强了服务亚运、支持亚运的能力及个人素质。
2.广州亚运会对广州城市基础建设的影响
巨额的投资和巨大的建设量已成为大型运动会建设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据资料显示,亚运会各举办城市为亚运会的成功举行都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基础建设,实现了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并以此为辐射带动了广州城市基础建设的飞跃发展。
1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改善拥挤的交通状况广州拥有1300多万人口的大市,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目前的交通建设现状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交通堵塞的情况时有发生。
面对这种情况,通过主办亚运会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1]首先,应该继续加大地铁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目前已有的线路,同时,地铁线路应该尽量地扩展到城市的周边地区。
其次,在客运系统建设方面,广州客运枢纽站在维持三主一辅布局形式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建广州和广州东客运站;加强广州北站客运设施建设,按规划要求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地区辅助客运站。
第三,在机场建设方面,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国家三大枢纽机场之一,机场二期工程将于2010年前完成,同时要加快推进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的建设,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逐步发展为亚太枢纽航空港之一。
第四,在港口建设方面,港口建设重点应大幅度提高集装箱吞吐能力,增建深水泊位和专用码头,加强技术改造,调整码头功能结构,进一步挖深出海航道,提高航道等级,建立以南沙港区为龙头,以新沙、黄埔港为辅助的广州港区新格局。
2创建具有岭南特色的体育设施和空间布局,提高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硬件设施
经过六运会和九运会,[2]广州市已经拥有各类体育场馆6800多个,其中公共体育场馆240个,人均体育用地面积2.72m2,居全国之首。
由此,广州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在场馆建设上展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取向,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天河体育中心作为市级复合型体育中心。
场馆的外观设计既要体现国际化发展的新潮流,又要具有广州岭南文化特色,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相匹配。
现有场馆要以维修完善与改造整治周边地区环境相结合,同时应在广州新城、大学城、云新城、花地新城构建地区性的体育中心,形成专项体育功能互补、型制独立并兼容全民健身活动的多中心、多功能的赛区布局。
为赛后场馆的充分利用和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着想。
3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修缮的力度,凸显文明祥和的气氛
广州有着二千二百多年的文明史,是岭南文化的中心,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古建筑、传统文化风情街区、教堂寺庙、近代革命史迹等景观,是广州一笔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因人为破坏、年久失修等原因,这些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
通过承办亚运会,广州将会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修缮的力度。
3.广州亚运会的文化影响
自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及泛珠江三角战略的提出,岭南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得到了深化、延伸及拓展。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化兴起的一个新的浪潮。
通过查找文献发现,近年来在岭南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上,基本上还集中于学术领域,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岭南文化的宣传,尤其是要创作一批反映岭南文化的精品。
亚运会作为亚洲最大的体育赛事,将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展示与创作提供了巨大的舞台。
1开创岭南文化特色的开/闭幕式
开/闭幕式的许多仪式细节,蕴含着其它或隐或显的文化意义,它是一个超越了纯体育文化本身,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符号,其多重文化内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历史、艺术、节日等诸多方面。
[3]因此,各国在创编、组织、训练开/闭幕式各种仪式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以求展示本国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节日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展示本国与时俱进的时代步伐。
如,广州2001年九运会开幕式入场仪式的新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的冗长而又乏味但又必须保留的代表团入场仪式,作出了彻底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在开闭幕式上的南狮表演、南国绿色蕉林的大色块表演、广东音乐的巧妙运用等,充分
展现了广州岭南文化特色,又具有一流水准。
[4]再如,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上,阿拉伯骑士驾驭阿拉伯马,冒雨攀登高台点燃火炬,这充分彰显阿拉伯民族文化魅力和不屈向上的民族精神,许多参加入场式的阿拉伯国家的女队员没有以面纱遮面,这明确地表达着古老的阿拉伯文化在与时进。
[5]
2创作岭南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广州举办2010年亚运会,作为亚洲最大的体育赛事,期间的文化艺术活动,特别是开/闭幕式表演,将为岭南文化艺术的宣传与创作提供最佳舞台。
其实,每届亚运会的举行都为举办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如,釜山亚运会创作的音乐和舞蹈在亚运会后长久不衰;多哈亚运会开/闭幕式的艺术表演,充分展示多哈的民族文化特色及亚洲历史文化特色,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展望广州2010年亚运文化艺术遗产,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会徽、会歌、吉祥物、宣传画、宣传口号等的设计,其中会徽的创作已经确定为酷似火炬的五羊轮廓,其创意源于羊城的美丽传说。
吉祥物也应该体现会徽的设计思想,凸显岭南文化祥和、文明、和谐等内涵。
宣传画的设计应凸显岭南画派的作风。
其次是开/闭幕式的艺术表演,艺术创作者的普遍参与,必将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再次,亚运会期间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必将会促使既反应岭南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潮流的文化艺术品诞生。
4.广州亚运会的经济影响
1广州亚运会筹备期间的投资对广东省经济的拉动作用。
1.1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广东省的投资增长非常迅速,尤其是从1997年开始到2005年增幅达到3倍以上。
同时该表还列示了1990年到2005年的投资比重数据,在1993、1994年投资占GDP比重高达45%和42%,从1995年以后比重开始下降,97年以后投资比重基本围绕在37%~38%左右。
但广东省近几年GDP的增长都在10%左右,这也同时说明投资对GDP的单位诱发作用增加。
表11990至2005年广东省投资概况单位:
亿元
年份投资额GDP投资比重年份投资额GDP
投资比重
1990502.91541.990.3319983331.118530.880.39
1991610.181847.990.3319993511.39250.680.38
1992987.962440.580.4020003850.8110741.250.36
19931554.463465.310.4520014392.5112039.250.36
19941930.864618.250.4220024762.913502.420.35
19952394.795933.050.4020035911.9715844.640.37
19962782.896834.970.4120047214.718864.620.38
19972974.457774.530.3820058383.1722366.540.37
1.2从表2的测算结果可以发现,亚运会对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所诱发的增加值约占总数的46.83%,其次是非物质生产部门部门,约占24.1%,再次是建筑业,约占15.63%。
表2亚运会投资对广东省6大部门的影响
部门单位投资增加值诱发系数诱发的增加值
额(亿元)
农业0.00960819.216
工业20.33638672.76
建筑业0.112258224.516
交通邮电业0.050534101.068
商业餐饮业0.03639472.788
非物质生产部门0.173133346.266
合计0.7183071436.614
1.3我们根据韩国奥运会投资的经验和目前广州亚运会的投资情况,假设亚运会分期投资情况具体为:
2004年到2007年间每年完成总投资的10%,其后每年完成总投资的20%。
根据上述模型及相关的假设,我们可以计算出投资所带来的累计GDP(见表3)。
表32004~2009年年亚运会投资It对GDPt的累计乘数及累计诱发的GDP
年份投资额(亿元)当年投资至200年累计诱
累积乘数发的GDP(亿元)
20042003.11554623.108
20052003.06535613.07
20064002.978541191.416
20074002.828421131.368
20084002.568781027.512
20094002.11974847.896
合计20005434.37
2加快GTP的增长
往届亚运会像北京和釜山通过主办亚运会都明显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了GTP的增长。
如北京亚运会期间来北京旅游的旅客达20万,仅算这些游客,他们在北京的住宿、餐饮、观光、购物的消费共计5亿美元。
1989年中国体育器材的出口创汇只有2.11亿美元,主办亚运会后的次年,中国体育器材的出口创汇达5.16亿美元。
[6]再如,釜山亚运会期间广告收入为587亿韩元、门票收入为151亿韩元、市场开发收入为149亿韩元、其它商业活动收入为330亿韩元,估计吸引的游客中仅外国人就有20万人次左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84%,通过亚运会,釜山市与亚洲地区的年贸易额较亚运前增加4亿美元。
[7]广州也不会例外,广州未来6年预计将投资2600多亿元进行亚运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投资将通过倍数效应促进广州市经济增长。
根据广州市统计局运用两种科学方法的综合预测,在未来6年,筹备亚运会平均每年将拉动广州GDP增长0.56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660亿元,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000亿-13000亿元。
[8]
3增加就业机会
亚运会将带动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另一方面,亚运经济的发展拉动就业增加,提高居民收入,无疑将从消费的角度拉动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
5.广州亚运遗产对旅游开发的影响
1广州亚运遗产的旅游开发意义
1.1促进广州亚运资源的赛后利用
旅游开发是亚运遗产赛后利用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开发旅游,招徕游客前来健身休闲和娱乐,从而使赛后闲置的场馆与设施得以利用,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
同时,通过旅游参观,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亚运及亚运场馆,传播亚运文化。
1.2促进广州旅游业的发展
广州及所在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人们的旅游需求和出游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自然和社会文化条件所限,旅游资源相对贫乏。
如果能将亚运场馆等遗产开发为旅游资源,让人们有更多机会观看体育比赛、参与体育健身、了解亚运知识,从而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活跃旅游
市场,促进广州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广州亚运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2.1建立健全亚运遗产旅游开发机制
通过设立的亚运遗产管理机构,从政府层面协调亚运场馆业主、场馆所在地旅游主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推动亚运场馆业主战略联盟,避免经营上的恶性竞争,加强融资及政府监督管理。
2.2制定亚运遗产旅游开发规划
未雨绸缪、规划先行。
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是广州亚运遗产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组织专门人员,利用北京奥运遗产旅游及历届亚运旅游的成功经验,结合广州亚运的实际,及时做好广州亚运遗产旅游规划工作。
2.3积极承办体育赛事与会展
亚运场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承办体育赛事,亚运会后,本功能可进一步发挥。
广州亚运场馆先进的设施设备及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为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亚运会的举办,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体育赛事服务与管理人才,提高了公众的体育认知和参与意识,为体育赛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积累了良好的人力资本。
因此,亚运会后,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资源,积极承办体育赛事。
承办会议、展览也是亚运遗产赛后利用的重要方式,历届亚运和奥运主办地大多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并以此开展大规模会展旅游。
2.4合理开发亚运遗产旅游产品
本着地域性、文化性、科学性、观赏性、综合性、多样性等原则开发设计亚运遗产旅游产品。
许多新建的亚运场馆特色浓郁,可包装打造成广州的鸟巢!
水立方!
如展示岭南建筑轻灵飘逸神韵、外形呈飘逸彩带的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隐喻广州云山珠水、外形呈白蓝双色螺旋状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隐喻中国武术最高境界阴阳俱合、外形如海螺壳的南沙体育馆,形如硕大银色头盔的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都可以开发为集观赏与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新景观;其他场馆及设施可按:
赛中亚运利用、赛后公众享用理念,亚运赛后经适当地改建与修缮向公众开放,接受游客前来健身、休闲,享受亚运设施所带来的愉悦;也可利用亚运场馆的先进性与科学性,通过实物展示,辅以图片和多媒体声像资料,开发成科普教育基地,供青少年参观、学习;也可选择一个场馆建设成亚运博物馆,收藏、展览亚运展品(如吉祥物、会徽、奖牌、奖杯等),播放比赛录像和开、闭幕式,展示亚运历史和相关知识,制作和展示亚运冠军和相关体育明星的蜡像,让游客体验和了解亚运。
也可利用亚运和亚运品牌,开发旅游商品,培育旅游相关企业,如将亚运吉祥物、徽标等设计制作成各种工艺品、装饰品、服装、日用品等,向游客销售,培育像美国爱玛克!
餐饮公司的民族品牌,走出国门承担类似亚运、奥运等大型赛事活动,以推动广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5大力开展亚运遗产旅游营销
历届亚运遗产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旅游营销力度将直接影响到亚运遗产旅游开发水平。
对于亚运遗产旅游开发,除了常规的宣传促销外,还应当制定专门的亚运遗产旅游营销计划,充分吸收富有成效的广告创意和媒介组合,全面实施国内外旅游营销方案,开展全方位展示广州亚运遗产资源的入境旅游专项促销,打造亚运品牌,强化和扩大亚运遗产旅游效应。
6.结论及建议
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对广州亚运会来说,也是一份好的经验与启示。
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有更广的社会和文化效益,亚运会虽然在规模、影响等方面比不上奥运会,但是,作为组织者,其目的都不仅仅是举办一次成功的体育赛事,而是要对举办国家和城市的文化、环境和体育结构下有益的烙印。
广州作为一个体育强市,曾成功举办过六运会、九运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一些国际体育赛事,积累了丰富的赛事筹备和主办经验,我们相信,广州亚运会也会带给广州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政府要注意引导企业对主要业务的投资力度,避免出现日本和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因大量资金流入非生产性部门而引发的泡沫经济现象。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文史办.90亚运盛会[M].武汉:
武汉出版社,1990:
242
[2]谢秋林.多哈亚运会对广州亚运会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3)
[3]马力.一个大写的文化符号)))记釜山第十四届亚运会开幕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3
(1)
[4]翟保.九运会开幕式台前幕后[J].西藏体育,2001(4)
[5]多哈亚运启示录[N].广州日报,2006:
12-16
[6]王旭.北京奥运大商机[M].北京:
京华出版社,2001:
57-59
[7]新闻链接.釜山发展快了10年[N].羊城晚报,2004-07-02(特5)
[8]杨敏.广州申办亚运会十大考题(上)[N].2004-0-25(A28)
[9]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