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58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

观察图示,找出图中显示的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

图中显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污染、火山爆发、海啸、土地荒漠化。

———————基础知识要记牢———————

环境问题的表现

1.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全球环境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图示说明:

因环境恶化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者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主要表现为形成过程的差别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生态破坏则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环境的破坏,引起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联系

一是这两种环境问题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二是环境污染问题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其危害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资源短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B.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C.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更严重

D.全球环境变化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当前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分布情况。

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现象。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都多,环境污染情况不亚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且增长快、经济粗放、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淡薄,生态破坏更严重。

全球环境变化与前三者并非对立,也不并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可能引起全球环境变化。

2.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

A.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扩大  B.热带雨林锐减

C.城市化进程加快D.噪声污染

解析:

选C 土地荒漠化、热带雨林锐减、噪声污染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属于环境问题。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不属于环境问题。

3.下列环境问题,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B.大气污染

C.放射性物质泄漏

D.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解析:

选D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的严重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放射性污染,也属于环境污染。

森林被砍伐、土地荒漠化是生态破坏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

图中所列举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人口增长过快。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以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矛盾冲突。

原因的性质

矛盾冲突

表现

根本原因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

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直接原因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地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社会伦理道德原因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而以邻为壑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

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不负责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二、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资源和人类发展而出现的,究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

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应用体验不可少———————

据2016年5月18日《废旧物资网》消息近日,宁波海关在进口渠道连续查获了4批伪报成废塑料的固体废物,共计15个集装箱,重量约为360余吨。

经宁波海关查验发现,这4批次固体废物多为生活垃圾,主要是废塑料袋、废纸、旧衣服、易拉罐、鞋子等,奇臭难闻。

经检疫检验部门鉴定,该几批货物严重不符国家环控标准。

目前,这些货物已被责令退运。

据此回答1~3题。

1.国外某些国家向中国转移输入“洋垃圾”的实质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资源输出

D.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2.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B.很多发展中国家环境自净能力强,可以自然分解更多的垃圾

C.发展中国家可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D.转移的污染物会给他国带来环境污染

 

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反映了环境问题中的矛盾是(  )

A.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解析:

1.A 2.D 3.C 第1题,国外的垃圾转移,其实质是利用其经济优势,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监管漏洞,向外转移污染物。

第2题,没有选择在其国内处理污染物,可以看出该污染物具有污染环境的特性,必然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第3题,这不能说是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发达国家把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只是把污染问题转嫁他人而已,对于全球而言没有效益可言——只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

A.自然原因引起的    B.人为原因引起的

C.人口增长引起的D.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

5.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B.流水作用弱的地区

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

解析:

4.B 5.C 第4题,读图可以看出,引起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多、短期经济行为以及不良消费习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

第5题,从图中“草原生态破坏”可知,该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这里风力作用较强。

P6思考提示 该漫画形象地刻画了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地球带来的巨大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巨大压力。

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P7~8思考提示 1.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了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的看法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环境保护,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达到

“双赢”。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6年5月23日18时30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突发沙尘暴,风速达7~8级,形成百米高的沙墙,能见度瞬间不足十米,天空变得一片昏暗,大风持续40多分钟。

我国60%的沙尘暴皆发生在每年的3月至5月间,这种灾害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思考探究:

材料中反应的灾害性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当今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提示:

原因是生态破坏。

反映出当今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大的特点。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二、过程的不可逆性

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其中有些是不可逆的。

三、规模的全球性

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海洋污染问题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速度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环境问题有以下特点:

特点

表现

举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全球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

农药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在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可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够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列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特点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过程的不可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D.治理的不可行性

解析:

选D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包括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2.热带海洋的珊瑚礁被破坏后,人们即使再投放一些人工鱼礁也难以重建其生物多样性。

这说明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是(  )

A.过程的不可逆性B.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C.规模的全球性D.广泛性

解析:

选A 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环境问题表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

材料讲的是不能恢复以前的生态环境,说明其不可逆性。

3.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已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D.过程的不可逆性

解析:

选A 人工合成的DDT在大规模使用的几十年中人类只知道它在杀虫方面的特性,却没有预见到它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危害,故本案例反映的是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

A.人口的压力过大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农田水利建设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解析:

选C 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的重要举措。

其目的是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关系(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解析:

选C 这句古训意在告诫我们,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

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

即个人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

利益。

3.当代的环境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下列关于这些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是可以预见的

B.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可以完全恢复

C.某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

D.所有人类活动都会引发环境问题

解析:

选C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因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被人类破坏的环境不能完全恢复其原貌,例如,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有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比如植树造林。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4~5题。

4.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解析:

4.D 5.B 第4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问题;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第5题,即使人口零增长,由于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森林锐减

C.土地荒漠化D.矿产资源枯竭

7.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

C.农作侵入牧区D.土地生产力下降

解析:

6.C 7.B 第6题,从图中“农作侵入牧区”等信息可知,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草场破坏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第7题,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增多,导致过度开垦草场,加上人口素质较低,环保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二、综合题

8.下图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示意图,其中A、B、C表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中的一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

(2)全球气温上升给江苏沿海地区带来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我国C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填写字母),造成这些地区C现象严重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山西、陕西B.新疆、内蒙古

C.吉林、山东D.江西、湖南

解析:

(1)题,对于关联图,要根据图中已经给出的信息进行联系,逐步得出结论。

根据材料中A、B、C表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中的一项,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出结论。

(2)题,全球气温上升,可造成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水质下降等问题。

第(3)题,C现象为土地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新疆、内蒙古等地区。

该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答案:

(1)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土地盐碱化 土地荒漠化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 地下水水质下降

(3)B 气候干旱

9.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

(1)题,依据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图中的信息,在冲积平原上分布着灌溉干渠,说明该地的农业为灌溉农业,由于区域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若大水漫灌易引起土壤盐渍化。

(2)题,聚落分布在山麓地带的洪积—冲积平原,沙地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易受风沙危害。

答案:

(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

次生盐渍化。

成因:

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

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成因:

风力搬运堆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