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584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docx

公共体育理论课教案1

高一年级体育室内课教案

1课时健康的概念及评价

课的任务:

通过讲授和讨论,使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的概念和评价的标准,明确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树立运用体育活动来提高健康水平的基本观念。

教学内容:

1.健康的概念;

2.健康的评价指标

3.影响健康的因素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

讲授要点:

一、关于健康的概念

1.人们对健康的一般理解:

常以是否有病作为分界线,有病为不健康,无病为健康。

2.现代医学对健康的科学定义:

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

1948年,WHO宪章中指出:

“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还是保持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重申:

“健康不仅仅是没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这一定义从人的身心统一的观点出发,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结合起来,要求人们一方面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动”为养生要义,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心理卫生,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保持愉快的心境和健康的情感,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顺利地融入社会。

二.健康的评价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意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形匀称、头、肩、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9.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步履轻松。

以此标准判断,健康的和有病的人群各占约15%,大部分人都处于中间状态,既没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也就是说处于机体无明确疾病,但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出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如乏力、头昏、头痛、耳鸣、气短、心悸、烦躁等。

我们通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人的健康是由人类遗传生物学、环境、生活方式和保健医疗体制四方面构成。

1.先天因素------父母遗传------染色体------基因等等。

有遗传意义的一段DNA称为基因,人体有3-3.5万个基因,遗传基因决定了人体各种遗传性状,目前已发现5000多种遗传病。

现在进行的基因破译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预防遗传病和找出治疗疑难病的有效方法。

2.后天因素------环境{自然、社会}、生物学{机体生物学、心理学}生活方式、保健实施等等。

(1)环境因素

环境的优劣对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自然环境:

污染、噪声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优良环境有益健康;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是通过情绪影响人的心理因素而对健康发挥作用。

如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生活条件等。

(2)生物学因素

活动、营养等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3)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进行生存实践的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亦即人的生活行为模式或个体典型的生活习惯)。

它通常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作息时间、娱乐和社会活动等。

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至关重要,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造成国民死亡的大量慢性病,其致病因素,几乎都包括在生活方式中,生活方式不改变,年深日久,就会引起慢性病。

建立起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正是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不良生活方式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如生活无规律、运动不足

饮食习惯:

不吃早餐,三高饮食、过精、过饱、过少等

吸烟、酗酒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在将来形成可能引起慢性病的生活方式,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4)卫生服务因素

除了通过医疗卫生手段预防和治疗疾病来维护人们的健康外,科学的体育锻炼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室内课2课时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1.体育对人体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深刻地体现了体育在促进人体发展和增强体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1)体育锻炼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以保证机体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体育活动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系统的机能,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3)体育锻炼能促进内脏器官机能的提高,促使心肌发达,心脏功能增强;

(4)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呼吸系统的机能,使肺活量增大,氧交换能力增强,呼吸效能提高;

(5)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对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的免疫力。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1)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病态心理

病态心理指诸如猜疑、嫉妒、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等消极的心理现象。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积极的心态。

现代体育运动要求参加者对运动过程的千变万化须迅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并立即付诸行动,做出调整,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大大提高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对技、战术分解与组合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分类、综合、比较和判断水平,能增强对病态思维的免疫力。

(2)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减少疾病发生。

有关研究认为:

紧张、恐惧、焦虑、忧伤、沮丧、悲观、嫉妒、暴怒等消极情绪对健康不利;通过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快乐、愉悦\成就感等积极情绪,则是抗疲劳、抗衰老、抗疾病及抵抗不良情绪的“良方”。

3.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严格地讲,一个人在心理活动领域内完善无缺,几乎是不可能的。

研究表明,各种压力和挫折,是引起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应付各种精神压力,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病率。

 

室内课3课时体育锻炼与生活中的营养卫生

一、体育锻炼与生活中的营养卫生

体育锻炼与营养同是维持和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足与发病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身体发育和寿命长短密切相关,对运动能力也有直接影响。

所以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对生活中的营养也应给予重视。

1.体育锻炼与膳食的基本要求

体育锻炼的特点是体力活动紧张,能量消耗大,因此合理的膳食要求应该是:

①维持热能平衡,也就是维持热量摄入和消耗的平衡,我国大学生日能量消耗男生约为2500千卡,女生约为2100千卡,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生分别约为3300千卡和2500千卡.当然这也是因人因项目而异的.

②充足的维生素。

日常膳食中应有充足的绿叶蔬菜、水果以及适量的动物心、肝、等来补充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③合理的饮食制度。

应定时进餐,进餐后应隔1.5―2小时才能参加剧烈运动,运动后应休息30-40分钟再进餐为宜;

④注意食物的酸碱平衡,主、副食品应保持多样化,不可偏食。

2.运动中和运动后的饮水卫生

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失去平衡,严重时会脱水甚至发生昏厥。

因此,在长时间的运动中注意补充体内水分是十分重要的。

运动中或运动后饮水,应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切忌一次暴饮。

较好的饮水方法是运动中每隔15-20分钟饮水150毫升左右,排汗多时应饮用淡盐水。

二:

 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体育锻炼不论是体质的增强,还是运动技能的提高,都是人体不断适应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不但欲速不达,甚至可能引起伤病。

也不能一曝十寒,如果前一次的痕迹完全消失再进行下一次锻炼,那么锻炼的效果就可能是原地踏步,一般来说,每周锻炼的次数不能少于三次,每次不能少于30分钟,且强度应在中等以上(体育人口的基本要求),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健康的内涵?

何谓“亚健康”?

2.评价是否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3.你是否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怎样才能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

4.体育对身心健康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5.体育锻炼对膳食有哪些基本要求?

6.体育活动时怎样注意饮水卫生?

 

室内课4课时科学锻炼的理论基础

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科学锻炼的观念,了解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为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指导。

教学内容:

1.科学锻炼的理论基础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与答疑。

讲授要点:

一、科学锻炼的相关知识概述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是人们的共识,但前提是科学地锻炼。

(一)锻炼开始时要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同学们通常称之为热身运动。

做好准备活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预先克服内脏机能的惰性,也能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调整好运动状态。

在做准备活动时要根据该运动项目的特点,着重活动相应部位,然后再做一些其他关节的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关节润滑,身体状态逐步过渡到适宜的运动状态,为进行较大强度的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锻炼结束时要做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

一般来说,人们参加剧烈运动后马上停止运动,就难免发生眩晕或昏迷,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运动结束时,必须做一些放松的整理活动,使人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锻炼后整理活动的重要性,往往忽视运动后的整理,在此提醒大家:

运动后,尤其是剧烈运动后,一定要进行整理活动。

(三)要合理选择体育锻炼内容

要选择理想的体育锻炼内容,首先取决于我们参与活动的目的性。

如以健身为目的,应该选择有氧运动;竞技训练多采用无氧运动;改善体形多采用形体练习和健美运动;恢复功能、祛病健身多采用康复医疗项目。

在选择体育锻炼内容时,通常要从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水平、体质和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出发。

对于健康型的青年和成年人,他们的体力和精力是充沛,这一阶段的体育锻炼一方面应能弥补自己身心的不足,另一方面应使自己旺盛的精力和体力能保持更长的时间。

最好选择球类、健美、武术、游泳以及一些冒险和意志类(如攀岩、冲浪、速滑、漂流等)项目。

女同学则应多选择耐力、柔韧、增强腹肌和骨盆肌的练习,以及发展形体、克服心理弱点、锻炼意志的项目等。

对于体弱型的人(指体弱多病者),或为了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和疲劳,可选择保健按摩、太极拳、放松体操、散步、较长时间的有氧锻炼跑等轻缓项目。

另外,选择体育锻炼内容时,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要贪多,力求简单易行。

同时要考虑当地季节气候情况,因时、因地制宜。

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野外活动,以弥补城市生活和学校生活的不足。

当然在校学生也可结合体育课学习内容,进行体育锻炼。

既可复习学习内容,又可达到锻炼的效果。

现在学校跑步健身较多见。

这是一项很好的活动。

古希腊有一句格言: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

但健身跑的锻炼一定要注意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健身跑是“有氧代谢运动之王”,也是战胜现代“文明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据测量,以15分钟慢跑2千米来计算,每分钟身体消耗的能量是坐着工作学习时的5—6倍,专家们认为,健身跑的健身价值在各项锻炼中居首位。

通过健身跑可以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的改善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人的耐久力,从而长时间坚持工作学习而不易疲劳,健身跑还可以提高人的新陈代谢的水平,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同时还可以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症。

由于健身跑可以适时调节跑的速度、距离及运动负荷,因此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青壮年跑步,可使心肺功能越练越强,中老年人跑步,可使心肺功能保持青壮年水平。

跑步应注意循序渐进,每周跑的次数及距离要逐渐增加,不能急于求成,即要合理控制跑步的量和强度。

一般跑步应以有氧代谢为主,采取匀速跑30~40分钟,心率在120~140次/分为宜,跑前做好准备活动,跑后做好放松活动。

健身跑要注意加强自我医务监督,身体不适,不要勉强跑步,这一点对体弱者与中老年人尤为重要。

年老、体弱者和刚开始跑步者,可采用间歇健身跑的方法,即慢跑和行走相交替的练习方法。

一般从跑30秒、行走30~60秒开始,逐渐增加跑步时间,以加大心脏负荷。

这样反复进行10~20次,总时间在12~30分钟,以后每周根据体力提高情况再进行调整。

也可以采用跑一段距离、步行一段距离、再跑的方法。

健身跑的技术要领也很重要,要注意掌握好呼吸的节奏。

所谓呼吸节奏就是让呼吸和跑的步子频率配合好。

一般常采用2;2呼吸节奏,即“二步一吸,二步一呼”的方法也有采用3:

3或4;4呼吸节奏。

多主张用鼻和半张口同时的呼吸方法。

掌握呼吸节奏有助于提高跑的能力,也能改善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可结合介绍“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我们一些同学喜欢步行或散步,步行或散步的时间也有讲究,一般常在清晨、睡前、饭后半小时进行,但也可以安排在自己方便的任何时候。

地点宜选择在江边、海岸、公园、林荫道等环境幽静、空气新鲜处。

步行或散步特别适合年老体弱、身体肥胖和慢性病人康复锻炼。

步行速度或步行时间决定运动量大小,可快慢走交替进行,与其图快,一般来说,一次走20一60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因为普通步行是项轻微运动,至少需要20分钟的持续运动,才能对身体器官形成代谢刺激、产生运动效果。

步行的形式不同,对增进健康的效果也不一样。

如插入一段坡路可提高运动强度,坡路对锻炼腰、腿部最有效。

在沙地上步行费力大,也有同样作用。

为了提高步行或散步的健身效果,还要注意姿势和动作要领,即全身要放松、走路抬头,眼看前方,挺胸收腹,两臂自然摆动,步伐稳健,身体重心落在脚掌前部,呼吸自然或配合脚步有节奏的呼吸。

饭后莫就走,活到九十九。

有句谚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此话未必完全正确。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认为,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饭后适当静坐或仰卧30分钟,然后再做活动或参加劳动,对健康更为有益。

 

室内课5课时科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一、制订合理的运动处方有助于提高锻炼的科学性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在身体检验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求,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体育锻炼者提出的量化指导方案。

运动处方类似医生给病人开的医药处方,是由运动医学医生、体育教师、教练员或社会体育指导员给参加运动的人,按其年龄、性别、心脏功能、运动器官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用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锻炼的种类、方法、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并提出注意事项。

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运动处方可以分为:

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健身运动处方;以提高竞技运动成绩为目的的竞技性运动处方;以帮助疾病患者恢复康复的治疗性运动处方等。

实践证明,按照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安全可靠,又有计划性,可针对性地达到健身、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如果运动安排得当,锻炼得法,就容易提高锻炼兴趣,逐渐养成锻炼习惯。

(二)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

(1)运动处方要个体化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不可能预先准备好适应各种情况的处方,即使可能,个人的身体或客观条件也在经常变化,所以,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根据个人的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锻炼。

制订运动处方时,明确运动目的和机体功能状态最为重要

(2)运动处方要调整适应

现成的运动处方,应用于多数人时,有的人适应,也有人不适应。

严格地说,现在的处方以后就不一定适合。

因此,运动处方在实行过程中,要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微调修正,使之符合自己实际。

一般来说,一个安全、有效、使人愉悦的运动处方,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3)运动处方要着眼于全面性和长期性

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既要考虑重点发展的能力或身体部位,还要考虑身体的全面锻炼,兼顾局部和全身关系,同时应注意长期性。

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不同,后者不宜长期使用,而前者是越长效果越好,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是运动效果长期积累的结果。

(4)制定运动处方要保持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

所谓有效界限是指达到最低锻炼效果的最小运动负荷,所谓安全界限是指参加者在保证不会出现意外事故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负荷。

安全界限和有效界限之间,就是运动处方安全而有效的范围。

体育锻炼只有在一定运动负荷上才能达到防病、治病和健身的效果。

但运动负荷超过一定上限就可能出现危险。

(5)制定运动处方要注意体质基础和运动效果的特异性

锻炼前体质差的人,从事强度小的运动也能收到显著效果,而锻炼前体质强的人则要求更高的运动强度的刺激,才能见效。

运动时身体的生理适应,根据运动种类或方法有所不同,这称为运动效果的特异性。

一般认为运动效果是有特异性的,因此根据目的而选择适合的运动种类是很重要的。

想要提高体能,首先明确自己锻炼的目的、意义,还应了解要用什么项目、什么方法锻练身体的哪个部分等具体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1)了解情况

制定运动处方首先要掌握运动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因此第一步就是了解运动的目的、对运动的期望;询问病史(如既往史、家族史);运动史,如运动爱好,现在运动情况等;社会环境条件,如职业、工作与劳动条件、生活环境、经济、营养等条件,周围能够利用的运动设施,有无指导等情况。

(2)健康检查

制定运动处方要充分考虑人的健康状况,要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诊断是否有异常和疾病,健康检查主要包括:

心电图、心率、血压、尿的指标,同时要询问病史、遗传病、伤病情况以及目前身体状况等,一般以心血管系统为主。

进而对现在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判明能否进行运动、运动负荷试验、有无潜在性疾病或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

(3)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

运动试验,是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依据之一。

检查的目的是发现被检查者潜在的身体疾病或异常,运动负荷试验的方法很多,根据检查目的、被试者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递增负荷运动试验”。

这是利用活动平板或功率自行车等,在试验过程中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强度,同时测量某些生理指标,直到受试者达到一定用力程度。

体力测验即进行肌力、爆发力、柔韧性等运动能力和全身耐力测验。

其目的是为确定适宜的运动强度提供依据。

体力测验的最好方法是测量最大摄氧量,但其对技术和设备条件的要求较高,一般不便对众多的人进行测量。

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有12分钟跑检查法和台阶试验法。

(4)制定运动处方

根据健康检查,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的结果,就可以制定运动处方了。

制定运动处方时,主要考虑五个方面的问题:

运动项目、频率、强度、时间、注意事项。

以上五个因素是用来控制每周适应的运动量,若想增加运动量,可先考虑时间因素,首先增加运动时间,强度与频次都不变,待适应以后再增加频次,最后才考虑增加强度,在考虑增加强度时,可减少运动时间或频次以适应已增加的强度或阻力,待适应后再考虑增加其他因素。

注意事项则是锻炼者进行锻炼时的必要参考。

(5)运动处方实施

按照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实施,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注意事项中提出的问题。

(6)反馈调整

再好的运动处方都有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一般时间的实施,应及时对不适用的部分进行调整。

一般按照初定的运动处方试行锻炼后,对不适当的地方进行微调,待适合后坚持锻炼3—6个月后,再做必要的测验,重新制定新的运动处方,使运动处方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不断提高锻炼效果。

 

室内课6课时实用运动处方介绍

1、神经衰弱的运动处方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一般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劳,并伴有睡眠障碍和各种躯体不适感等症状。

诱发因素有:

心理社会因素,学习、工作的过度疲劳和紧张积累、生活规律的紊乱、消极情绪的影响等。

从个性角度来看,神经衰弱患者常常是那些敏感、多疑、自卑、任性、好强、急躁或依赖性强的人;生理因素,从先天遗传角度看,患者家族中有重性精神疾病或神经症者的比例大大超出普通人群的家族,从神经活动的特征看,那些神经活动呈弱型、低灵活性的个体,在长期的紧张工作、学习中,最易导致内抑制的防御能力的破坏,从而出现神经系统活动的紊乱;疾病因素,有脑外伤、感染、营养不良的人,因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也易患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的症状主要有脑力易疲劳、思维能力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易波动、自控力降低、无固定部位的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还可能有一些继发性生理、心理反应,如心跳加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降低、耳鸣、眼花、气短、厌食、腹胀等。

A运动处方

①情绪易波动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步行、太极拳等柔和、轻松的锻炼方式,运动量也不宜过大,还可以配合手法柔和的按摩。

②精神不振、孤僻寡言的患者,要多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如各种游戏、情绪激昂的体育舞蹈等。

体力好的患者,也可进行爬山、游泳等锻炼方式。

③在健康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冷水浴、冷水擦身、冷水刺激头部,适合于任何一种神经衰弱患者

④自我按摩。

可以参照一些专门书籍进行穴位按摩。

此外,有条件的患者,还可以用旅游或改变生活环境的方式来调节身心。

B注意事项

①不同的神经衰弱症状,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锻炼。

②每次运动量一定要适中,要根据自己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整锻炼内容和计划。

③锻炼时应该选择空气清新、比较清静的地方。

④保持乐观情绪,遵循规律的作息制度。

2、消瘦者的运动处方

许多人尤其是一些女士,对体形美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就是越瘦越美。

其实消瘦是有危害的。

人体内的肌肉、脂肪含量过低,体重低于标准体重20%以上即为消瘦。

(结合介绍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英文为BodyMass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主要用于统计用途。

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身高体重指数」这个概念,是由19世纪中期的比利时通才凯特勒最先提出。

它的定义如下: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BMI值原来的设计是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

当我们需要知道肥胖是否对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时,我们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体重换算成BMI值,再找出其数值及病发率是否有线性关联。

不过,随着科技进步,现时BMI值只是一个参考值。

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还需要利用微电力量度病人的阻抗,以推断病者的脂肪厚度。

因此,BMI的角色也慢慢改变,从医学上的用途,变为一般大众的纤体指标。

  成人的BMI数值

  数值的意义如下:

  健康状况BMI值

  女性男性

  一般体重18.5到24.9之间

  理想体重22-24

  超重25到29.9之间

  严重超重30到39.9之间

  极度超重40以上

  由于BMI没有把一个人的脂肪比例计算在内,所以一个BMI指数超重的人,实际上可能并非肥胖。

举个例子,一个练健身的人,由于体重有很大比例的肌肉,他的BMI指数会超过30。

如果他们身体的脂肪比例很低,那就不需要减重。

  根据1994年美国国家健康及营养调查的统计数字,59%的美国男性及49%的美国女性的BMI值都超过25。

而BMI值超过40的人,男性占2%,而女性则占4%。

其他国家的健康机构亦有各自的统计数值,一般会以美国的统计数值作参考指标。

但亚洲人的体格不同于欧美人,因此标准也会有差异。

  亚洲人标准

亚洲人体格偏小,用肥胖的世界标准来衡量就不适宜。

比如:

日本人当了BMI为24.9时,高血压危险就增加3倍;香港地区的中国人,BMI在23.7时死亡率最低,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