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起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449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氏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陈氏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陈氏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陈氏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陈氏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氏起源.docx

《陈氏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氏起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氏起源.docx

陈氏起源

陈氏起源

一、黄帝后裔,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

姓氏:

陈祖籍:

颍(yǐng)川

祖宗:

妫(guī)满郡望:

颍(yǐng)川郡

分类:

以国为氏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

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继母。

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以自己的皇位相传。

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lǐ)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

至他去世后,约33世传至胡公满,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建国第二年),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

封地在陈(伏羲在宛丘建都,炎帝继而在其原址建都,故称为陈,后称陈州),建都宛(wǎn)丘(中间低,四周高的土丘今河南淮阳),国号陈。

妫(guī)满根据胙(zuò)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得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

陈满(生于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hōng)谥胡公,故又称胡公满,史称陈胡公。

王莽称帝建新朝,追封为陈胡王。

葬在今河南淮阳县柳湖旁(现称龙湖),因湖水侵蚀其址,以铁锢(gù)之,故俗称铁墓。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è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

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gu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

陈国的国都就是现在的宛丘。

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匿迹。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

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今淮阳县)。

颛(zhuān)顼(xū)国有“陈州之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这“陈州之山”便是宛丘。

宛丘名声虽大,其实不过是一座高不过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宛丘,经过数千年黄河与淮河的泛滥淤积,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现今残存的宛丘,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陈风》曾谈到东门有榆树,榆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

车门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想来那景致相当美丽。

故《诗地理考》说:

“毛氏曰:

东门宛丘,国之交会。

戴氏曰:

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

范氏曰:

择高之地而荒乐焉。

”宛丘东门应是城内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xī)太皋(gāo)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许有画卦台。

“相传伏羲于蔡水得龟,始画八卦之处。

”城西北三里许有太皋(gāo)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约五顷有余,俗称人主庙。

墓周产蓍(shī)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

号“伏羲墓”。

当然,这里有一些建筑是历代加修的。

但春秋以前太皋(gāo)陵与画卦台存在,且为陈国君民游乐之地。

如在这里登高望远,二十里内景色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的快事。

近年在宛丘一带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墙的夯(hāng)土层。

虞舜子孙在舜时处于极盛时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转,自周文王将长女嫁给妫(guī)满并受封于陈后,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作为周王朝的血亲、和封国的陈国,备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宠。

东周初年,陈国原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

陈国的国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

陈国全部领土位于豫东大平原上。

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cí)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分布在东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

淮河的另一条大支流颍(yǐng)水,和颍(yǐng)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

当然这些河流的名称,大多都是因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

不过颍(yǐng)水则是二三千年以来的老名称,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仆)水。

陈国在周武王初封时不过周围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诸侯中,有近八百个诸侯,据周朝封建制度规定:

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州方圆千里。

每州建有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

九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这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

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

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带,是古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优越地域,且相传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见其地位形势的重要了。

陈国的领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沟渠纵横,有灌溉之利,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

因此,陈国靠着天时、地利发展很快,到了东周初年,同蔡国、郑国等国都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由于后来的陈国国君不能励精图治,臣子也不能赤胆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败,国势很快便衰落下来。

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杀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缗(mǐn)公,陈国灭亡,在陈国故地置县。

自妫(gu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68年。

二、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妫(guī)满根据胙(zuò)土命氏的惯例,遂以国为氏称陈氏,号称陈满,为陈氏始祖,陈氏从此开始。

陈国被楚并后,陈缗(mǐn)公之长子陈衍迁居阳武户牖(有),其后裔再迁颍(yǐng)川。

其二居固始者,出自陈缗(mǐn)公次子温之后陈琏(liǎn)。

再有陈完奔齐国改称田氏,建田氏齐国,齐末王田建之三子迁颍(yǐng)川,恢复陈姓。

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

据史料载:

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

三、少数民族陈姓。

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

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dòng)族陈氏:

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zhèn)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均有陈氏。

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即是羌族陈氏。

回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

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

此外,壮族、黎族、彝(yí)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shē)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四、他姓改姓冒姓。

曹姓改为陈姓:

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高姓改为陈姓:

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取母亲陈氏之姓。

这一支到了宋代,陈姓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姓成了海宁望族。

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

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姓了。

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猗(yī)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

白姓改为陈姓:

隋朝还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相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陈姓改为其他姓:

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初又恢复了陈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称为郭金台。

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史称万年之陈氏。

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bó)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

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

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人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

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

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广陵陈氏:

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

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

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xū)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五、陈姓疍(dàn)民与堕民。

疍(dàn)民——陈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旧称疍(dàn)民或者说疍(dàn)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是以船为家。

那么,陈姓疍(dàn)民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说:

“疍(dàn)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关于堕民,白眉初《中国人文地理》解释道:

“起源又二说,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

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

”陈友谅原本是渔家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红巾军,后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礼;1360年,他杀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自称汉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愤恨;1363年,他与朱元璋军在鄱(婆)阳湖一带决战,大败,八月,他从湖口突围出长江,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其子孙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

陈姓疍(dàn)民虽然很苦,但毕竟保留了家族系统的称号,仍然姓陈。

陈姓5000年迁徙史

先秦至晋代迁徙

陈国灭亡后,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yǒu)(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yǐng)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姓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到了秦朝末年,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误期者当斩首。

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

进入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

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

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城父(今安徽涡(guō)阳县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

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dàng)山西南麓。

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30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

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

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闽书》中所载:

“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隋唐五代迁徙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

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

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58姓军校前去增援。

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zhàng)疠(lì)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死去。

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据说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

陈政于仪凤二年(677年)死于军中,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zhāng)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

闽南的几座“开漳(zhāng)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yǐng)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yōng),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

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

延政死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资)送去做见面礼。

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

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yōng)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yōng)为“南院”始祖。

隋朝大业二年(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pú)田,后来归唐,出任开莆(pú)县令,此为陈姓入莆(pú)田之始。

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

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

其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pú)田著姓。

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潮,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死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

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2了姓军校,第一便是陈姓。

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

“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huì)檄(xí)者,从王审知入闽。

移居台湾

至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始设台湾省。

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移民了。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垦荒;崇祯元年(1628年)统治台湾的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每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

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兴化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

这个时期漳州、泉州、兴化等地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

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发展(南安《蓝园陈氏族谱》);或因兵燹(xiǎn)或民变而移居台湾(《龙浔鹏都陈氏族谱》);光绪末年德化陈拱反抗盐税失败遭牵连者(《丁溪陈氏族谱》)。

陈姓居民在横渡台湾海峡时,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

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陈姓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乡,待赚到钱后,衣锦还乡,与妻小共享晚年。

未婚者赚到钱后,即返乡结婚,再把妻留在家乡,又只身赴台。

这些移民们往往事与愿违,事业有成、衣锦荣归者寥寥无几。

一些移民在艰难窘迫的独身生活中,逐渐淡忘了故乡,而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生子。

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

“箕(jī)裘(qiú)全子,袍笏(hù)文孙,颍(yǐng)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jīng)旄(máo),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

”说明了台湾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

其中的“箕裘”,比喻继续祖先事业;“袍笏文孙”,指陈宴裔孙、尚书令陈宠、陈国公陈弼(bì)等,他们都是官至极品,袍笏上朝;“南国”,指陈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陈朝;“东宫衣钵”,指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虎拜龙庭”,指陈元光为大将军。

郡望堂号字辈

郡望

颍(yǐng)川郡 秦时置郡。

以颍(yǐng)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

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zhěn)。

广陵郡 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

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

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xū)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河南郡 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luò)阳(今河南洛阳)。

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武当郡 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

这一支出自陈寔(shí)之后。

冯翊(yì)郡 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yuán)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shí)后裔陈忠之后。

汝南郡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下邳(pī)郡 治所在下邳(pī)(今江苏睢(suī)宁西北)。

东海郡 治所在郯(tán)(今山东郯(tán)城北)。

新安郡 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

相当今浙江淳(chún)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后辖境历朝不同。

庐江郡 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

堂号

三恪(kè)堂 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

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jì),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

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 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

太史为此上奏曰:

“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

”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其它堂号:

1、郡望堂号:

颍川、东海、庐江、汝南、河南、冯翊(yì)、下邳(pī)、武当、京兆、广陵、新安。

2、自立堂号:

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dūn)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渑(miǎn)武。

陈姓的分支

陈姓、胡姓、田姓均有陈姓的分支。

春秋中期陈厉公之子陈完奔齐,改姓为田。

其后田和篡国自立为齐太公。

齐被灭后,一部分田氏又复原姓为陈。

此外,陈胡公满的后人中有一部分以胡满公的“胡”字为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