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412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

《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 人文地理.docx

必修二人文地理

必修二人文地理高考复习版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数量、空间变化

一、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一)纵向: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二)横向:

发展中国家快{非洲}

1、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2、影响:

人口数量过多,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3、措施:

一些国家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会增长

发达国家:

慢{欧洲}

1、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2、影响:

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保障医疗体系压力增加

3、措施:

采取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将会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高低(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传统型:

高低高(出生率在3%左右,死亡率在1%之下,自然增长率在2%)

现代型:

低低低(出生率,死亡率在1%以下,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代表:

欧美:

现代型,亚非拉:

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中国:

已基本实现现代型

二、人口迁移含义: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国际人口迁移:

①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旧大陆新大陆

②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二)国内人口迁移:

①旧中国;②新中国:

1)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

东部向东北、西北: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民工潮:

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农村向城市、贫困向发达

(三)影响因素:

自然:

自然灾害

经济:

经济发展、交通因素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

有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四)影响

1、迁入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2、迁出地:

有利:

①增加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含义: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

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因素资源本地正相关

(最多)外地

科技水平

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4、人口合理容量:

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保持措施;

世界:

①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口专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

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3)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

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

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人口问题最大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5)人口迁移的影响

A.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B.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例: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6)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

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

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7)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上海(深圳)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

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8)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

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

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9)人口素质与环境:

A.几种地方病:

①环境中硒缺乏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密切相关;

②硒过剩却可能产生地方性硒中毒,表现出脱发、脱甲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

③环境中碘异常,易导致甲状腺肿大;

④某些地区自然放射线可能引起胎儿畸形。

B.几种公害病:

①水俣病——甲基汞

②骨痛病——镉

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回答1~3题。

1.自公元177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增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

C.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社会初期,人口的死亡率很高,因此人口增长缓慢

B.世界每增长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

C.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D.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首先是从发展中国家开始的

3.下列属于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

A.缓慢增长      B.人口总量均匀增加

C.迅猛增长D.人口增速减缓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4~5题。

4.与“人口自然增长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时期是

A.Ⅰ期B.Ⅱ期

C.Ⅲ期D.Ⅳ期

5.在Ⅰ期(  )

A.人口急剧膨胀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下表为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

2008年我国人口统计表

项目

年末数(万人)

总人口

132802

其中

出生人口

1608

死亡人口

935

城镇人口

60667

乡村人口

72135

男性人口

68357

女性人口

64445

65岁及以上人口

10956

6.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很快,城市化水平很高

7.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医疗压力过大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下图为“1964~2008年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

8.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

A.大于等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9.进入2008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读图,完成10题。

10.三幅中国人口金字塔结构图与时间顺序1950~2000~2050年(预计)相符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①③②D.③①②

11.上图中①的人口金字塔结构图与右图中哪个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特点最相符(  )

A.①B.②

C.③D.④

下面四幅人口变化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

12.若纵坐标表示人口总量,目前人口增长控制较为合理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3.若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四图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趋势是(  )

A.甲B.乙

C.丙D.丁

14.形成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的原因是(  )

A.出生率上升B.出生率下降

C.死亡率上升D.死亡率下降

15.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

读图,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16.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时不会出现用地紧张的局面

B.③时人口达峰值,之后会逐渐减少

C.④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量稳定

D.⑤时人口最少,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17.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     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

18.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19.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A.中国B.日本

C.印度D.泰国

2011年,我国某学校某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

我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

图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

20.关于我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

C.我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

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21.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校所在的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Ⅲ

B.该校所在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Ⅳ—Ⅲ—Ⅱ—Ⅰ的过程

C.该校所在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不足

D.该校所在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结合材料及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变化情况图

22.甲、乙两种图例分别表示我国的(  )

A.总人口和农村人口

B.总人口和城市人口

C.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23.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

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D.城乡自然增长率不同

读下表和图(五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

联合国颁布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比重

4%以下

4%~7%

7%以上

 注: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及以上,也属老年型。

 注: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及以上,也属老年型。

24.在20世纪初期已成为人口老年型的国家是(  )

A.英国和美国

B.美国和日本

C.日本和英国

D.法国和瑞典

25.在20世纪30~50年代人口的平均年龄较低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瑞典B.美国

C.日本D.法国

26.图示的国家中,21世纪初老年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是(  )

A.美国B.法国

C.英国D.日本

读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图。

27.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28.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

A.农业B.工业

C.商业D.旅游业

图甲、图乙分别是某市2009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

29.图甲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高-高-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

30.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

A.劳动力数量较少

B.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小

C.性别构成较合理

D.人口年龄构成已进入老年型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31.从图中看,说明了10年来我国(  )

A.0~14岁人口比重下降

B.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下降

C.15~6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小

D.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没有变化

32.造成图中情况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  )

A.社会安定及经济发展

B.卫生防疫工作做得好

C.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

D.人口迁移导致生育变化

33.在预测人口数量未来动态变化时,主要的信息来自(  )

①男女性别比例②出生率

③死亡率④迁移率

⑤人口密度⑥现有人口数量

A.①⑤⑥B.②③④

C.④⑤⑥D.②③⑥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

3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D.④

35.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出现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

A.①B.②

C.④D.⑤

下图中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

36.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37.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下表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

读表,回答下题。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38.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下面为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图甲)”和“劳动力迁移图(图乙)”。

39.若四个城市人口规模相当,按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序为(  )

A.乙、丁、甲、丙B.乙、甲、丁、丙

C.甲、丙、乙、丁D.丙、甲、乙、丁

40.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如图示意1978~2010年我国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

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41.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

C.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

D.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42.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A.四川B.贵州

C.安徽D.浙江

读人口迁移方向的分类图。

4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称为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b称为人口从城市到乡村的迁移

B.c不能叫人口迁移

C.b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各大城市

D.d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44.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  )

A.aB.b

C.cD.d

下表为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主要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主要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45.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B.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46.移民外迁的最主要目的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高的经济收入

C.更多的休闲时间D.更优的自然环境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

47.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48.深圳户籍人口中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B.自然资源短缺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D.生态移民较多

49.大规模人口迁移(  )

A.减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B.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50.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D.多为平原地形

51.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B.⑥—干热

C.⑦—干旱D.⑧—高寒

读我国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祖国大陆地区的数据。

总人口

(万人)

0~14岁

(万人)

15~16岁

(万人)

≥65岁

(万人)

十万人中具

大学程度人

数(人)

城镇人口

(万人)

第四次

113368

31618

75401

6349

1422

29736

第五次

129583

28975

88798

8810

3611

45684

52.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其变化比率最明显的是(  )

A.青壮年人口

B.老龄人口

C.十万人中具大学程度人数

D.城镇人口

53.有关目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B.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

C.经济发展速度快,对资源需求量大

D.每年净增人口多,对环境压力大

54.为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是(  )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减轻就业压力

③积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④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相关示意图。

55.图示曲线反映出的地区可能是(  )

A.长江流域B.非洲东部

C.德干高原D.刚果盆地

56.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

57.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变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8.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进程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59.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中,最恰当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顺其发展即可

读表示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单产三项指标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示意图,其中a点代表20世纪70年代的相关情况,b点代表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情况。

60.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下列数据有降低趋势的是(  )

A.粮食总产量B.人均粮食占有量

C.耕地面积D.粮食单产

61.下列关于西部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说法,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决定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重要指标是现实人口数量

B.目前,该地区人口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

C.根据对第6题的相关判断,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粮食单产的提高,该地区环境承载力会不断提高

D.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62.根据该地区的现实情况,对未来5年的发展,有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请根据你对上图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对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了解,判断下列建议可行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

B.现有工业逐步向以技术指向型为主的方向调整升级

C.向西部地区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同时带动该地区的快速发展

D.加强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

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63.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交通不便利,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