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29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docx

3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原卷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概览】

第8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纲要求】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基础落实】

一 鸦片战争

1.原因

(2)直接原因: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

(1)爆发: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

1841年初强占,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

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1)割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2)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

4.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2)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国家。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

英法等国提出、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年

1860年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为商埠

(3)割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的程度加深了。

【考点深化】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多元史观下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

(1)从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

(5)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典例剖析】

典例1.(2018·湖南湘潭模拟)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

恭亲王奕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

这表明(  )

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概念解读]“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典例2.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

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

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

A.最惠国待遇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D.关税自主权

[知识拓展]领事裁判权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

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真题在线】

1.(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2.(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

“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3.(2017江苏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针对训练】

1.(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2.(2018·安徽芜湖模拟)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

“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

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3.(2019·河北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

“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4.(2018·湖北武汉联合调研)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上述变化说明(  )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5.(2018·河南郸城考前预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6.(2019·湖南雅礼中学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

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

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

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

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

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

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13分)

考点二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基础落实】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

2.过程

(1)丰岛海战:

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平壤战役:

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

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

(4)辽东战役:

日本占领、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

日本攻占威海卫,全军覆灭。

3.结果:

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产品免收

拓展了列强对华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了。

二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打着“”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北京。

3.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

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受到列强控制

在东交民巷设立“”,不许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之下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的组织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考点深化】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典例剖析】

典例1.(2019·湖北襄阳四中模拟)某条约签订后,清帝下《罪己诏》:

“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概念解读]

(1)商品输出:

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

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典例2.(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概念解读]民族主义

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出现的思想或运动。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

“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

“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梁启超明确提出: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

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孙中山先生也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族主义”。

【真题在线】

1.(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3.(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

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

故事后的按语说:

“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

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

”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针对训练】

1.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

”这反映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2.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时间

国力

装备

中国军队损失

日占区

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

结果

甲午战争

9个月

中国稍优

相当

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

战败投降

14年抗战

14年

悬殊

悬殊

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

大半中国

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完全胜利

A.经济实力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D.国际援助

3.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  )

A.是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

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C.是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

D.掺杂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4.(2019·江西师大附中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

”直接加速武昌起义爆发的“外力冲击”是(  )

A.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B.开始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C.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5.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注:

图中器具:

坛、提勺、漏斗、壶),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6.(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

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此你如何理解?

(12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7分)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