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173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docx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

碑帖拓片收藏基础知识

碑帖拓片收藏刍议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于浩瀚博大的史书里,悠久的灿烂古文化,也没有全部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是碑帖(石刻)保存和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价值,成为我国极其宝贵的历史档案和艺术宝库。

为研究我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人物、书法、绘画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古代碑帖(石刻),大致可分为刻石、碑碣、墓志、墓莂、石阙、摩崖、造像、塔铭、画像、浮图、刻经、界至、医方、井阑、桥柱、题咏、题名以及诗文杂著等,几乎无体不包,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泛。

碑帖(石刻)艺术自出现以来,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元、明、清及民国,直至新中国诞生,可以说代有佳刻,至今不衰。

其文种除汉文以外,还有满文、蒙文、维文、回文、吐蕃文、西夏文、女真文以及外文等。

碑帖(石刻)的文体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魏书、楷书、草书、行书及民间一些创意字等。

其内容大多是王朝建国、典章制度、战功记录、封疆定界、农业丰歉、社会治乱、宗庙立主、世族谱系、抗灾济民、掘井开路、立界买地、书札医方、名人经传、游览题名等。

  

  中国碑帖(石刻)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故其拓片一直成为历代金石、书法、艺术、文学、史学等文人墨客及其书画商人竞相收集珍藏的艺术品。

宋代欧阳修一生收藏碑帖(石刻)拓本一千卷余,并编写了《集古录》,开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

赵明诚与妻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彝器,对两周以来金石遗文无所不涉,后辑成《金石录》传世。

明、清及民国更是碑帖(石刻)拓片收藏之高潮。

如董其昌、赵崡、王铎、金冬心、翁方纲、包世臣、陈介祺、端方、杨守敬、罗振玉、康有为、张伯英、朱文钧、周肇祥、鲁迅、于右任等等都是收藏拓片大家之代表。

如明代万历中叶的关中奇士赵崡,30余年间遍足中国大江南北收藏碑帖拓片,曾以白金百两从一破落官宦手中购得宋拓《麓山寺碑》及《画像赞碑》拓片,并著有《石墨镌华》传世。

明末间著名书法家王铎当收到一套《淳化阁帖》时,如获之宝,自己用隶书、草书、行书多种书体书签,极为精妙。

清人朱文钧以自己30余年之心血,收藏汉唐碑帖拓本七百余种,他曾为收藏宋拓《醴泉铭》拓本忍着巨大沉痛变卖掉家藏明代沈周的《吴江图》和文徵明的《云山图》,才凑够款额四千块大洋购得之。

据说在京城当时买一所四合院才七八百元,买这件拓本等于买五所四合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收藏拓片其重要意义越来越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第一,古代碑帖(石刻)原石破坏严重。

原石过去或因遭遇兵燹,或因保护措施不得力,或因一些政治因素人为毁坏,或因火灾、地震之天祸,或因盗贼偷窃流出境外等,其数量愈来愈少,漫漶剥蚀日趋严重。

如王铎书写的著名法帖《拟山园》,曾因政治运动被砸得面目全非,被世人所称赞的“苍老劲健,全力以胜”之风已一扫而光。

当今谁藏有旧拓本其珍贵可想而知了。

第二,旧拓片失散无量。

从现在角度讲,民国时期以前拓本应算旧拓了,首先是“文革”中破“四旧”时烧毁失散无数,甚至一些博物馆也用架子车把拓片一车车拉到大街上投入火海。

再就是民间中尚留存下来的,由于后代文化素养低,有的当废纸卖掉;有的当糊墙纸贴墙了,第三,国家已开始对碑帖(石刻)管理日趋正规。

特别是对一些名碑帖(石刻)早已采取严格措施加以保护。

除研究部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需捶拓少量外,其它是不允许随意捶拓的。

现在偶尔在社会上见到的也只是散落在民间的旧拓片,如能收到,应是很可贵的。

第四,碑帖(石刻)拓片以前几年的曲高和寡已开始逐渐变为今天收藏的热门了。

其价格也由前几年的几十元几百元一帧,变为近几年上千元上万元的价位,甚至几十万元的价位。

如1994年秋季嘉德拍卖会上,汉《石门颂》拓本价2万元人民币,汉《鲜于璜》拓本价2.5万元人民币,魏龙门四品《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拓本价8万元人民币,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拓本价8000元人民币,晋《好大王》拓本价32万元人民币。

应该说这些价位,论其历史价和艺术价值与当代书画的价位比较,还是初级价位,远远没有达到其本身的价值。

  

  碑帖(石刻)拓片之珍贵,首先在于它能清晰地、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神韵,可以说,当今高科技技术也难以达到其“原汁原味”的效果。

再就是在于它所记录、表现出来的内容,都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据考证,全国现已发现存世的碑帖(石刻)约达20万件以上,这是多么宏伟的一部百科全书啊。

因此,对碑帖(石刻)拓片的收藏,是保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一环。

学习、鉴赏碑帖(石刻)拓片,揭示其内涵和价值,为现代化社会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只有保护它、研究它、学习它、展示它,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

都市野狐禅发表于2009-7-1922:

18

说说碑帖

一,  概述

  碑帖拓本,是诸多收藏品中的一个大类。

碑帖收藏,就这一概念而言,是指关于碑帖的收藏、保存、研究、流传散佚等活动。

对碑帖的研究,始于北宋,现在公认大文学家欧阳修,是这门学问的开创者。

据史书记载,早在隋代就有了拓本,可惜如今还没有发现隋以前的拓本,现存最早的拓本为唐代。

可以说,自拓术发明以后,就有了拓本,就有了碑帖拓本的收藏活动。

如今,碑帖拓本,仍然吸引着无数的收藏爱好者。

 

1,什么是碑?

《说文》对碑的解释是,“竖石也”。

上古时期,在宫、庙门前,必立竖石,称之为碑。

其作用是“识日影、引阴阳也。

”起初的碑,就是立着的一块长方形的石板。

在石板上方中间,还有一个圆孔,称为碑穿。

立在墓穴旁边的碑,是用作拴系绳索的,以便把棺材放入墓穴;立于豪门大宅前的,是用作拴马的,即拴马桩;立在庙宇祠堂前的,是用来拴祭祀用的牺牲。

当时被称作碑的石板,上面没有镌刻任何文字。

大约在西汉初年,才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碑,即刻有文字的石板。

现在人们理解的碑刻,实际上包括庙碑、墓碑、墓志、造像、经幢、崖壁题刻等。

一块碑,又分为碑额、碑阳、碑阴、碑侧、碑座,碑座也称之为趺或龟趺。

碑额即碑的上端,又叫碑首,上面刻标题,其字体多为篆文,在文字的四周一般刻有蟠螭、蟠龙等图案。

碑阳,即碑的正面,刻碑的正文。

如果碑文太长,正文刻不下,也有刻在碑侧和碑阴的。

碑阴,即碑的背面。

碑阴有的刻字,有的不刻字。

碑阴所刻的内容,一般是碑的题名和建碑的捐赠人的姓名及捐赠钱币数量。

碑侧,也就是碑的左右两个侧面。

碑侧如同碑阴,有刻字的,也有不刻字的。

刻字的,一般刻的是题名。

碑座,就是安放碑身的石座,也叫龟趺,因其雕刻的形状如龟而得名。

早期的碑座,只是一个长方形的石板,上面一般刻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到南北朝时,才出现了龟形碑座,才有了龟趺之说。

龟,象征着长寿。

以龟趺为碑座,表达了树碑者的一种愿望,希望碑能保存久远。

关于碑的形制,王芑孙在他的《碑版广例》中,作了详尽的论述。

不是所有刻有文字的石板,都可以冠以“碑”名的,也有的被称之为碣。

碑与碣,在形制上的主要区别在于,长方形刻石称之为碑,圆形刻石则称之为碣。

 

2,什么是帖?

上古时期,没有纸,书于帛者,曰之帖。

为了久存,把帛书刻于石上,也称之为帖。

从帖的刻石上拓印下来的拓本,仍称为帖。

立石为碑,横石为帖。

帖,是刻石中的一类,是把前人的墨迹摹刻上石,以供学习书法的人们临摹。

帖,也有用木刻的,如今市面上仍有许多清代木刻帖出售。

帖为横石,每块石的高约25到35厘米,宽70到100厘米。

帖的刻石一般存于室内,或镶之于墙壁间,以供人们欣赏传拓。

帖的内容大多是帝王、重臣和一些文化名人所书诗词、信札等。

帖又分为单帖和丛帖。

只刻单篇的帖,称为单帖。

著名的单帖有,钟繇的《宣示表》、《还示表》、《贺捷表》,陆机的《平复帖》,皇象的《急就章》,王羲之的《黄庭经》、《兰亭序》、《乐毅论》,王献之的《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欧阳询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虞世南的《破邪论叙》,褚遂良的《阴符经》、《度人经》、《西升经》、《千字文》,颜真卿的《小麻姑仙坛记》、《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柳公权的《护命经》、《常清静经》,孙过庭的《书谱》,张旭的《千字文》、《肚痛帖》,怀素的《千字文》、《圣母帖》,钟绍京的《维摩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米沛的《多景楼诗帖》,赵子昂的《道德经》等。

把多人的书法或一人的数种书法刻在一起的,称之为丛帖。

我国从古至今,见之于著录的丛帖约300余种。

集刻数人书法的丛帖,著名的有《淳化阁帖》,刻于宋淳化三年。

还有《大观帖》、《澄清堂帖》、《博古堂帖》、《宝晋斋帖》、《凤墅帖》、《停云馆帖》、《戏鸿堂帖》、《玉烟堂帖》、《秋碧堂帖》、《快雪堂帖》、《式古堂帖》、《三希堂帖》等。

著名的个人丛帖有,王羲之书《十七帖》,颜真卿书《忠义堂帖》,苏轼书《观海堂苏帖》,黄庭坚书《黄文节公法书》,米沛书《英光堂帖》,赵炅书《至道御书法帖》,赵子昂书《松雪斋法书墨刻》文征明书《停云馆真迹》,董其昌书《书种堂帖》,刘墉书《刘文清公手迹》,邓石如书《完白真迹》等。

上面,是从碑和帖的基本概念介绍碑帖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碑帖理解,不是单指碑石和帖石以及从这两种刻石上拓下来的拓片(本),其涵盖面是比较广的,广到可以包括刻有文字的所有刻石及其拓片。

作为个人收藏来说,不妨从广义上去理解它,收集的范围可以广一些。

凡有文字的刻石拓片(本),都应是你关注的范围。

如,我国现在保存最早的石刻为“石鼓文”。

石鼓文的内容是,歌颂秦国君游猎情况,故有人提议,将其更名为“猎碣”。

现在,我们说的“石鼓文”这三个字,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字形,或者说字体,即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一种文字。

另一层意思是指这批刻石。

据说周宣王太史籀把甲骨文书改为大篆,也称之为“籀文”。

石鼓文是其遗法,它被视为我国书法艺术的发端,人们对它有着极高的评价。

虽然目前对这批刻石的确切年代,没有完全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是我国目前所存最早的刻石,是我国先秦时代的遗物。

这批刻石,现在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虽然既不是碑刻石,也不是帖刻石,但它是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

如果你收集碑帖,你研究碑刻文字,研究书法艺术,你不仅不能放弃收藏石鼓文拓片的机会,而且还应该把能得到它的拓本(片),当成人生的一件幸事。

诸如此类虽非碑帖刻石,但其价值却很高,值得收藏的还很多,如《琅琊台刻石》。

此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立,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清人杨守敬在《评碑记》中,对此碑作过这样的评价,“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3,为什么碑帖具有收藏价值?

碑帖刻之于石或木上,立于某地,或镶于某壁,尤其是那些墓铭,往往立之于荒野中,给观赏传摹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发明了拓术。

据有关资料记载,拓术发明于东汉。

蔡邕善书法,刻经书于辟雍学府外,以供大家观摩学习。

因前来观摩学习的人多,且辗转反复多有不便,拓术也就产生了。

在《隋书.经籍志》中说,“后汉镌刻七经于石碑(即熹平石经),皆蔡邕所书……共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

”拓术的发明,肯定在造纸术发明之后,至于发明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它在唐以前是肯定的。

因为现存最早的是几件唐拓本。

发现于敦煌石室的三件唐代拓本《温泉铭》、《化度寺塔铭》和《柳书金刚经》,其中在《温泉铭》拓本上,有唐人写“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题记。

可惜的是,这三件国宝,如今在藏在法国巴黎图书馆。

另有两件唐拓本,《夫子庙堂碑》和《孟法师碑》,如今也在日本人的手中。

当然,我们的国宝不仅只是流到了法国、日本,十九世纪以来,世界各列强,只要他们的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罪恶的足迹,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抢劫了中国的文物。

除新中国成立以后,个别社会主义国家,退还了部分本属中国的文物外,其他被抢劫的文物,仍然在抢劫者们的手中。

  从上文中引用的《隋书.经籍志》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早在在隋代,人们就已经充分认识到碑帖拓本的重要价值,并将其拓本藏之于密府。

能藏之于秘府的东西,视其为“价值连城”并不为过的。

古人如此珍视碑帖拓本,到了近现代,人们对古旧碑帖拓本的珍视程度,也绝不亚于古。

各种组织机构、名人雅士,争相购藏。

在晚清至民国初年间,如端方购买的《华山碑》,王常树购买的《圣教序》,衡亮生购买的《刘熊碑》,所费白银都在万元左右。

据说端方,为了收集碑帖,可以不择手段。

只要是他看中了的珍稀碑帖,他非得到不可。

晚清著名作家刘鹗,也是一位金石家,他收到过一珍本《刘熊碑》,秘不示人。

端方知道刘鹗得有此本后,先派人去借阅,刘鹗怕有去无归,干脆不承认自己有此拓本。

端方哪肯罢休,便许以高官厚禄,要刘鹗将《刘熊碑》拓本转卖给他。

刘鹗面对此利诱仍不动心,仍说没有得到过《刘熊碑》拓本。

这一下把端大人惹火了,于是,强加刘鹗以“通洋”之罪,强夺之。

后来端方将此拓本,以银万元卖给了衡永。

如今,这个拓本,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在1995年嘉德拍卖图录上,定价最高的一张旧拓片是《郭云铭》,定价13至15万元,其次是苏轼书《仙游潭碑记》,清拓本,标价4点5万至5万元。

2000年秋季上海博古斋拍卖的碑贴中,定价最高的是清拓片《天发神谶碑》,为1万5至2万元。

这次拍卖,以民国拓本居多,其价格一般都在3千元左右。

清以前拓本的价格,较之五年前,虽略有回落,但可以明显地感到,民国间的拓本,价格在不断上升。

因此,我们在清以前的旧拓本不易得,且价格太高的情况下,应该多注意民国以后的拓本收藏。

这类拓本,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近年来,碑帖拓片(本)进入拍卖市场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碑帖拓片(本)的收藏,也渐渐地“热”了起来。

但是,这种收藏又完全不同于青铜器物、不同于金银玉器、也不同于瓷器,它与古籍版本收藏有近似之处,但也不尽相同。

碑帖的收藏与鉴定的学问是非常大的,正因如此,古人才把碑帖及其拓片称之为“黑老虎”。

在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拓片与拓本的区别。

拓片是直接从碑版上拓印下来的,未经过剪裁。

拓片,可以反映出原碑版的形制面貌。

拓本,则是为了翻阅保存的方便,将拓片进行剪裁,然后按阅读的顺序,根据沾贴本的大小,按照每行统一的字数(草书除外,因草书字的大小不一,难以统一)沾贴在上面,并装订成册。

因此,拓片的价值又高于拓本。

石拓本的价值,高于木拓本。

明人顾从义摹刻了《淳化阁帖》,在其初拓本上,有跋语云,“玉泓馆重摹《淳化阁帖》,其石一半尚留京师,不可多得。

近见吴中市人将此本糊木板上,又重刻二种,刻既潦草滥恶,拓亦重纸取捷。

况木易于翻动,其工一日可拓一二部;石本四五日方拓一部,若遇阴雨即不可拓矣。

其价固自不同,四方大雅自有真赏,恐不知者以为价值何太悬绝,难分真伪。

”这段话说明了几个问题,石拓本费时多于木拓本,而且还择天气,所以价格高于木拓本。

翻刻本不如原刻。

当然,如果都是翻刻本,其价值又另当别论了。

这些都有是确定某个具体碑帖拓本的价值应考虑的因素。

  碑帖能使许多人对它产生兴趣和爱好,这些人中,既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文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

被中国公认、同时也被外国人——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同的20世纪东方文化最杰出的代表鲁迅先生,在其一生中,就收藏了大量的珍贵碑帖拓本(片)。

碑帖吸引这许多人的原因,就在于它独特的价值。

人们在长久的碑帖收藏活动中,总结出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词内容方面的历史、语言、文学的资料价值;文字、书法方面的文字学、书法史、书法艺术的资料和借鉴价值;石碑造型、雕琢、刻字方面的工艺美术的资料和借鉴价值;根据碑帖进行学术考证;用碑的内容来证史、补史和证文、补文等。

我相信,在今后的碑帖收藏活动中,人们还会不断发现它的价值,碑帖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对它的收藏和研究。

都市野狐禅发表于2009-7-1922:

18

二  收集知识

1,应确立怎样的收藏观和原则?

无论从事哪类收藏,作为收藏者,都必须确立正确的收藏观。

一些老一代的收藏家,在长期的收藏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一件藏品与藏主的关系,就是基于一种缘份。

收藏人的正确收藏观,来自他于自身的学养、道德操守以及他对藏品的正确认识。

“凡物莫不聚于所好。

”一件藏品到了你的手中,肯定是因为你喜欢它。

但是,仅仅是喜欢是不够的,因为在茫茫人世间喜欢它的人何止千万,为什么只有你喜欢它就能得到它,别的人就得不到呢?

所以说,每一件藏品,都有它自身的独特命运。

清人张瑛说,“盖典籍,天下之神物也。

非其人,非其地,则神物不能以久聚。

”(《铁琴铜剑楼书目》后序)张瑛将典籍视为神物,笔者认为,一切珍贵的文物都如同神物。

它的迁徙流动,是择其人、其地、其时的。

因此,当一件珍贵的碑帖,到了你的手中以后,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它能躲过各种灾厄仍存留于天地间,它不知道遇到了多少精心呵护过它的个人或组织;在芸芸众生中,它却偏偏与你有缘,来投靠你来了。

你该怎么办,惟有像前人一样呵护它了。

当自己无力保护它的时候,还必须给它找一个放心的去处。

古人对藏书的艰难有诸多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说艰难。

但是,就古籍版本自身的命运来说,只归纳了五大厄运。

而碑帖的命运,比古籍版本的命运还要惨,却有七种厄运。

首先,当然要从碑石所处的位置说起。

因为碑石一般立于山野,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自然灾害。

韩愈有诗云,“雨淋日炙野火烧”。

他还说,“牧童敲火牛砺角。

”牛有磨角习惯,那犀利的牛角,在被风雨剥蚀的碑上捣几下,对碑的损伤是可以想见的。

还有水漶、雷电、地震等。

著名的《琅琊台石刻》,就是在民国年间,被雷火毁碎。

《汉华山碑》、《唐顺陵碑》都是因地震而崩裂。

其次是,将碑石用着盖房,修桥补路等。

第三是。

在前人题名的基础上,后人又在上面题写,有的将前人刻字全部磨去,有的部分磨去,然后刻上自己的题名。

如此这般,宋人题于唐人之上,而明人又题于宋人之上,有如床上架床。

第四是,一些没有文化的人,将旧碑上的名字,改为自己的名字,或苦于取材之不便,将旧碑上的字磨去,另行刊刻。

金牛头祖书唐相魏文贞庙记,就是磨去唐碑重刻的,在碑额上尚存一“唐”字。

唐代深州剌史墓志铭盖,被明人刻作金牛禅塔碑趺。

第五是,凡反臣、篡位者所立之碑,大多被产毁。

如凡署史思明年号的碑,在史思明失败后,均被改为唐号。

还有,因为朝代的更迭,当朝毁坏前朝碑,是难以避免的。

叶昌炽说,“南渡以后,神州疆索,沦入金源。

长淮大河以北,无赵家片石。

”宋人碑刻,多为金人所毁。

从现在存世的墓志来看,宋代墓志约有唐代的十分之一,其原因就在于此。

第六是,一方有名碑帖刻石,必有多方前来访求,尤其是官方,一纸便函,可以给当地小吏居民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当地有小吏居民,把碑刻当成负担,便予毁弃。

第七是,许多文人雅士有收藏碑刻的兴趣,致使碑刻迁徙辗转,或遗失,或被毁。

毕秋帆从关中购回四方唐碑,置于“灵崖山馆”,尽毁于火。

除此之外,如唐会昌年间,由于皇帝厌恶僧尼,除保留一小部分寺外,其余尽毁,共毁寺四千六百余区,寺中碑幢铭赞均被錾毁。

又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古旧碑版被视为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被毁者不计其数。

所以说,碑帖能存之于世,你能得到它是非常不容易的,你没有理由不好好地珍惜它。

收藏碑帖拓片(本),本身就有经济上意义。

俗话说,“乱世黄金,太平文物”。

旧拓碑帖,本身就是文物。

在乱世中收到的有价值的藏品保存到太平年间,或者说在太平年间收到的藏品,经过一段时间收藏之后,只要世道仍是太平的,你的藏品绝对是不断升值的。

  然而升值之后的藏品,亦可通过变卖,使自己能从中得到高额利润。

但我国大多数收藏家,都选择了将其毕生心血得到的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

收藏碑帖与收藏古籍版本和字画一样,是个人的爱好所致。

收藏只是人生的一个部分,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当一个收藏家得到了一件他特别想得到的藏品以后,他同时也得到了欢乐。

之后,他还会不继地欣赏、把玩、品味,从中寻求新的乐趣。

然而,一个收藏家,他的藏品中,珍贵的藏品绝不是一件两件,应该有一定数量的珍品。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欢乐来自于一定数量的珍藏品,一个收藏家的一生会有许多欢乐的时光,但他的欢乐,又是与他的藏品息息相关的。

如果把他的藏品变成了金钱,又让他回到只有金钱而没有藏品生活里,他是绝不愿意的。

只要他尚可维持生计,他就不会卖他的藏品,他会捐给国家或传给他的子孙。

在近现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收藏家,他们的事迹为世人所称颂。

如,在藏书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大藏书家潘宗周之子潘世滋先生的壮举。

潘宗周一生收宋本书105部,元版书6部,共计111部,1088册。

这批书,分别来自黄氏百宋一尘、汪氏艺芸精舍、杨氏海源阁、郁氏宜稼轩、韩氏读有用书斋,以及袁世凯之子袁寒云等大藏书家,其中不乏世间孤品。

如果按现在的拍卖价格,总价格可能要以十亿计。

1939年潘宗周去世以后,其子潘世滋在1941,为了使这宗国宝不被日寇掠走,请求英国驻上海的文化机构,将其运送到安全地方。

英国人得到请求,立即派一艘军舰,专程护送这批国宝至香港。

到港后,又派专车运至汇丰银行的保险库中储存。

此后日美等国的文化商人,一直想获得这批藏品,可潘先生不为金钱所动,直到解放以后,主动将其捐献给国家。

这批书,现在藏于北京图书馆。

笔者之所以在这里说收藏观这类似乎与本文主旨无关紧要的话,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当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收藏观,他才能以一个收藏人应有的心态去获取和对待各种藏品。

他不会为了得到某种藏品而不择手段,不会见利忘义,不会巧取豪夺,他也不会在他已经得到藏品上动一些歪心思。

这里所说的歪心思,说穿了就是作伪。

在当今年这个假货充斥市场的社会里,在科技水平比较发达,有高科技为作伪带来了诸多有利条件的今天,那些假货,确实是让真正的收藏家们头痛的一件事。

如今,真有些真假不辨了,尤其是字画市场,有的作者本人都鉴定不了自己作品的真假,搞得世界上著名的拍卖行,公开声称不再拍卖中国画了。

因此,在现在作为一个碑帖收藏者,确立正确的收藏观尤其重要。

收藏碑帖,不是收破烂,不分好坏,什么都收。

作为初学者,标准不要定得太高,只要见到是碑帖拓本或拓片,价格又不高,不妨多收一些。

现在市场上,新拓本或拓片,其价格不会超过100元,一般的就20至30元,最便宜的在10元左右。

买得不对,人家把石印本当拓本卖给你了,也吃不了大亏。

民国间的拓本或拓片,最便宜的,其价格都在1000元左右。

当然,假定你花了1000元,买了一件真正的民国货,那倒也值,如果你买到的是人家做过旧的新货,那就算吃一次不小的亏了。

收藏碑帖的人,注定了是要吃亏的,要不然怎么会有人做假呢,那些专门做伪的碑帖商人靠什么生活?

所以,我主张初学者,无论你口袋里有多少钱,起步的时候,不要轻易购买旧拓本或拓片。

旧拓本或拓片的价格是十分复杂的,其拓印时间不同,拓印时间相同但由于拓印方法不同,拓印方法相同保存条件不同而出现品相不同,拓印的纸和装裱不同,拓本或拓片的存世量的不同,有无题跋和题跋人的不同,名碑与普通碑等因素,决定着旧拓本和拓片的不同价格,其差距可谓天壤之间。

有的旧拓本属于“国宝”级文物,有的还及拓印较精的新拓呢。

  对碑帖的收藏,我倒主张“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天下碑石,难以数计。

旧的碑帖刻石湮没了,新的碑帖刻石又立了起来,你是永远也休想收齐的。

据初步估计,我国现存有一定价值的碑刻约二十万种。

作为收藏者来说,其精力和财力是有限的,即使你倾其全力,又能收多少呢?

因此,作为收藏者来说,最忌贪多求全。

  当你有了相应的鉴别知识和经验以后,就不能再像初学者那样,只要便宜,只要是碑帖,见什么就买。

那样,你永远也不会有成就,在收藏和鉴定方面也不会有进步。

作为收藏者来说,其基本心态是,花很少的钱买到应该花较多或很多的钱才能买到好货,至少是不能吃亏上当。

这样,就要求收藏者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挑战碑帖商,使自己能从一些具体的拓本(片)上,发现碑帖商和一般碑帖收藏者发现不了的价值。

所谓“抓两头”,第一是,集中精力收名碑帖的拓本(片)。

名碑帖的拓本,当然是越旧越好了。

但是,在没有机缘或无实力收到名碑帖旧拓本的情况下,也可以收新拓本。

第二是,收集新发现的旧碑石拓片。

解放以后,我国新出土的古代碑刻2000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