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1159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docx

合肥八中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整理精校版

合肥八中2015高考模拟冲刺高考最后1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全word版首发

高考模拟试卷

060415:

30

合肥八中2015高考模拟冲刺高考最后1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精神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何以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流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

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就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力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

“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其秘密何在?

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

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

因为儿童就像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我们举的关于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

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力那样僵硬、刻板。

实际上,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以上有关中国人生活的几个简单的例子,是任何人,甚至是对中国人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观察到并认同和理解的。

通过这些例子,我已经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假设:

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选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有删改)

1.与“心灵的生活”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心灵的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它能使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同情力量。

B.心灵的生活是一种源于人性深处的心灵激情或人类之爱的情感生活。

C.心灵的生活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D.心灵纤细敏感使中国人的心灵生活不那么僵硬刻板,但缺乏准确性。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点明写作目的,认为,如果不为中国人的温良正名的话,就会被外国人误认为中国人在体质和道德上是温顺和懦弱的。

B.文章中间部分通过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说明中国人身上所具有温良的性格特点,指出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生活。

C.末段明确地指出,即使是对中国人一无所知的人通过文章中的这些例子,也应该能够观察到并且认同和理解在文章中提出的假设。

D.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开篇点明写作目的,第②段开始举例论证,分别阐述中国人生活的一般特征,证明自己的假设,末段总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因为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所以他们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B.儿童时代的记忆力常常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是因为他们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这比枯燥乏味的用头脑或智力去记忆要好得多。

C.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只有抛弃用大脑和智慧思考和使用语言的习惯,变成孩子,才能学会中国语言,否则很难学会。

D.亚瑟•史密斯之所以认为中国人缺乏精确的习惯,是因为他比较了用毛笔书写绘画和用钢笔书写绘画之间差异非常明显的效果。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

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

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

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

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

偕左都御史硃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

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

疏言:

“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

岁月既久,生息日繁。

其强悍者,辄出剽掠。

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

其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

”下督抚议行。

乾隆元年,明史成,表进,命仍兼管翰林院事。

十三年,以老病乞休。

上谕曰: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廷玉言:

“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

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上曰:

“不然。

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

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

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

”廷玉自是不敢言去。

然廷玉实老病,十四年冬,廷玉乞休沐养疴,上意不怿,然犹为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以明刘基乞休后仍配享为例。

次日,遣子若澄入谢。

上以廷玉不亲至,遂发怒,命削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

十五年二月,皇长子定安亲王薨,方初祭,廷玉即请南还,上愈怒。

又以四川学政编修硃荃坐罪,荃为廷玉姻家,尝荐举,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节选自《清史稿•张廷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南书房,以忧归忧:

伤心

B.尚有积潦不能种麦潦:

积水

C.廷玉乞休沐养疴疴:

疾病

D.又以四川学政编修朱荃坐罪坐:

犯、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有读书向学其孰能讥之乎

B.且七十悬车若属皆且为所虏

C.然犹为颁手诏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上以责廷玉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廷玉做事勤勉谨慎,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回京城,皇帝派遣大臣到卢沟桥迎接慰劳,并赐给他酒食。

世宗下遗诏让他配享太庙。

B.浙江、江西一带棚民难以管理,张廷玉上书皇帝建议考察那些愿意读书或有武艺的棚民,加以录用,皇帝命令张廷玉督促施行此事。

C.张廷玉年老生病,多次要求退职休息,皇帝很不高兴,但仍然颁布了手诏,陈述了世宗的授命,并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意。

D.张廷玉与四川学政编修朱荃是亲家,曾经举荐过他,朱荃出事后,皇帝更加恼怒,责备张廷玉,命令把他历年来受到的赏赐收缴上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

译文:

(2)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

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

译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寒食①

[宋]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②,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③。

【注】①寒食:

指“寒食节”,清明前二日,古代风俗,这几天不举火,只吃冷东西。

②商山:

在陕西商县。

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此诗大约是淳化三年所作。

③撰碑钱:

替别人作了碑记、墓志铭等文章的稿费。

8.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

9.有人说这首诗以乐景写哀隋,你同意吗?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

(2)。

(3),(4)。

(5),(6)。

(王维《使至塞上》)

乙: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2)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杜牧《阿房宫赋》)

(4),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5)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6),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远逝的风陵渡

蓝天,白云,远山苍茫;

黄河,古渡,长桥飞架。

宛若一位丹青高手,黄河,执一管如椽的巨笔,流泻群山跌宕起伏的才情,一个简练而磅礴的“几”字,御风飞翔,烙印在炎黄儿女心的版图上。

“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

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

”倏尔间,笔锋顿挫,陡转东提,舞动神韵,天然呵成“大河东去第一渡——风陵渡”!

在这弯弯曲曲的生命走廊里,鸡鸣一声闻三省,晋陕豫,毗邻而居,先民们聆听天籁之音,迎送日落日升,放牧雾起雾落……一首《风陵渡口风陵汉》回荡在河谷两岸:

“风陵渡口哟,风陵汉哟,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弯呦……黄土地哟,黄河人哟,先先辈辈是一条根。

风陵渡口哟,风陵汉哟,五千年的业绩写在这黄土地上……”

以心为船,以情为篙,载一船相思的红豆,赴风陵古渡之约而来!

那渡口的垂柳,是朝霞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那石阶上的青苔,在眼前绿莹莹地招摇;风起,生涟漪,惊了河中的鱼儿探头探脑,倏尔间,向河水更深处漫游;观览船上,满载穿红着绿的游客,喧一河欢声笑语,激满船锦口妙谈;轻盈的小舟上,情侣相伴,依偎船头,摇翩翩折扇,撑圆圆绣伞,渡一水鸳梦正圆……

风陵古渡,是一种古典的辉煌,是一种别致的风度,是一首唯美的史诗。

遥望古渡,水天一色。

云彩中的女娲娘娘,架一叶小舟轻轻向我摇来,在桨声泛起的轻波中,摇醒了古渡悠远的梦……坐在渡口,从早晨到黄昏。

脚下大河奔涌如一条金色的绸,河那边是绵延起伏的伏牛山和傲然峭立的华山。

回眸身后默默无语的吕梁,西望月光下闪闪发亮的泾渭秦川。

我真的不明白:

“黄河为何在此突然拐了个弯?

”是对这方渡口情有独钟,抑或还是有割舍不下的幽幽心事?

任我费尽心思猜想,大河还是去了遥远的东方,只留下一个飘渺的背影……

唐古拉雪山的融冰,从那古老荒蛮的悠远历史中而来,带着冰的清透,雪的清冷,草的清绿,纤弱的身姿冲破世俗的阻挡,呼朋唤伴,风流倜傥,水样的丝绸,掩裹水底黄金的忧伤,滋润了岁月,滋润了田畴,滋润了江海,也滋润了生生不息陶古醉今的画意和诗情。

夏商歌韵,春秋琴音,在我的心田里潺流淌;秦关烽炬,秋月汉宫,在我的眼眸里联翩闪现;唐诗宋词,元明风情,在我的笔管下尽情吟诵……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

没有一座桥,靠木船来回摆渡,终年无绝。

在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人来人往。

商旅匆匆。

离岸靠岸。

上船下船。

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

摆渡人,换了一茬又茬;南来北往的旅客,来回一遍又一遍。

几番潮起潮退,多少日出日落,这风陵古渡,帆樯云集,承载了人间多少梦想与激情、忧伤与欢乐!

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寂寞风陵今无渡,那饱经风霜的渡船,已消失在历史的岁月里;那声嘶力竭的号子声,已融进了远去的波涛里;唯有那年年岁岁接受河水亲吻拥抱的石阶,还在孜孜不倦地聆听大河东去荡漾的旋律;还有那曾寄情于纤绳缠绵的石柱,如今仍在这里始终如一地守望着久远的渴望。

这充满诗情与遐想的古渡啊!

古渡夕照美,长河落日圆。

在古渡边,就这样站着,看那迎风拂动的柳梢轻轻滑过水面,品味那落日熔金时心里涌起涟漪的阵阵感动。

明月映古渡是一道何等美丽的风景,渔舟唱晚是一首何等动人的歌谣!

夕阳金色的光芒几乎平射在无边无际的河面上,没有波澜,只有微微细涟。

那一刻,黄河一定屏住呼吸,再不轻易发出哪怕一点细微的声响。

只有那兴奋的鲤鱼儿倏地跃起,激起一串清脆的鼓响。

斜风里,寂静的村庄,正在袅袅的炊烟里慢慢浮现。

远山静卧成一头老牛,还没开始反刍,夕阳就悄悄隐身在了后面……

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成为传说。

而我将离开风陵渡,试图忘却什么,却惦记什么。

未知来日,我是否还有缘重临这古老的渡口?

万般无奈地回眸,怎料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让我与你就此握别,渐行渐远,心底却依然深深地眷恋……

(有删节)

11.文章是围绕着风陵渡展开的,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6分)

答:

12.文中引述了《风陵渡口风陵汉》这首民歌,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章分析。

(6分)

答:

13.请结合文章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滋润了生生不息陶古醉今的画意和诗情。

答:

(2)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答:

14.最后说“我将离开风陵渡,试图忘却什么,却惦记什么”,你认为试图忘记的是什么?

惦记的又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联系你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谈谈你的见解。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侗族/胴体古刹/铩羽苦心孤诣/卷帙浩繁

B.渐染/信笺炽热/对峙汩汩滔滔/余勇可贾

C.跻身/畸形皈依/草坂不容置喙/直言不讳

D.鬻官/熨帖芜杂/支吾即景生情/岌岌可危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能量”本是一个网络词语,现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成为一个社会热词,致于“正能量”应该如何理解,则知之者甚少了。

B.朝鲜半岛事端多发,其矛盾根源不仅仅源自于上世纪的那场战争,更多的是从两种意识形态中来,一些人想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在别人身上。

C.禽流感患者的突然出现,安徽省毫州市的卫生部门危言危行,小心谨慎,在省卫生厅专家的指导下,26岁的患者在第一时间里住进了专门医院。

D.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错误地认为中国还会像清朝政府那样犯而不校,他们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闹剧”的言行,已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17.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你幸福吗?

”过去,人民追求的“幸福”就是吃饱、穿暖,现在提出的民生幸福的内涵已不仅仅是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且还包括丰盛的物质生活。

B.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受教育者以道德观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以及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C.在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推动下,安徽在探索自己的崛起之路:

开发皖江城市带、主动融入长三角……一系列发展战略的推进,安徽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D.中国多年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原因:

一是“重术轻学”的传统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的,二是对基础研究投入过低。

18.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六处画横线标点中有四处错误,请先写出错误处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5分)

写诗是“穷苦之言易好”?

①还是“致达之言易好”?

显然是“穷苦之言易好”,②既然“穷苦之言易好”,那么要写好诗就要说“穷苦乏言”。

③诗词中经常报忧而不报喜,多数表现为“愁思之声”而非“和平之音”,仿佛鳄鱼的眼泪,而不是《爱丽斯梦游奇境记》里那条鳄鱼的“温和地微笑嘻开的上下颚。

”④作出好诗,得经历卑屈,⑤乱离等愁事恨事。

要写好诗,那就请你不要拒绝这样的代价吧!

序号

 

 

 

 

 

 

 

 

 

 

19.下面是对雷抒雁诗歌的一段评价,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雷抒雁诗歌的特点。

(4分)

雷抒雁始终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启蒙。

沿着这个方向,他逐次拷问生命的重大系列命题,例如永恒与瞬间、生与死、城市生活体验与乡村生活经验。

雷抒雁的大多数诗歌都是有质量、有重量的写作,它们以艺术的方式切入了时代和人类的良知,构筑了民族的一段当代历史,已经随时间的河流走向了永恒。

他诗歌情感真挚,尤其对大地和祖国的深情,成了当代中国诗坛的精神象征。

“桥”是雷抒雁诗歌创作的重要意象,这恰好是诗人的自我象征,他连接了传统和现代的两端,从传统走来,向现代走去。

他的诗作既有古代传统气息,又有现代诗歌意味,在真挚中透着深刻,在大气中蕴含着灵秀。

答:

①②③④

20.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写出一个合适的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6分)

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的小路,()满月光,奶奶和爷爷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而行。

密密的枫竹林里,红嘴玉轻轻地唱歌,紧靠竹林边的小山塘,()着一股蓝幽幽的雾……竹林那边,桂花香正()……

 

五、(6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张新是一个工薪阶层,收入不高,但日子过得很富足,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节俭习惯。

平日聚会他总是打包回家,喝茶也一直喝一斤100块钱的茶叶。

周边的人都讥笑他“不懂生活”“小气鬼”,但他总是付之一笑,依然我行我素。

茶店换了新老板,在张新每次去买茶叶时,他总送张新半两好茶。

张三舍不得喝,攒着待客。

一天闲来无事泡壶好茶,后来竞喝上了瘾。

喝完免费的好茶,张新再喝100块钱一斤的茶,就觉得苦涩难咽,不愿再喝了。

以后不管他买多贵的茶叶,老板总送他半两更好的。

一年下来,张新花在茶叶上的钱是原来的十倍!

老板在张新身上多赚了两千多块,而张新年底想换一部好手机的梦想却泡汤了。

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和联想?

请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在文中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合肥八中2015高考模拟冲刺高考最后1卷

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1.C(偷换概念。

原文中“源于同情力量”的是温良,而不是心灵生活)

2.C(A.或然变必然,原文是说可能,而非就会。

B.无中生有,③至⑥段没有对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温良的性格特点加以说明。

D.文章第②段依然是总说,是从说理上对第①段的再论证)

3.D(张冠李戴,“用毛笔书写绘画和用钢笔书写绘画之间效果差异非常明显”是的比较)

二、4.A(应为“父母之丧”)

5.D(A.指示代词,那些/副词,表反诘B.连词,况且/副词,将要C.介词,为(之),替、给/介词,向D.以,介词,因为)

6.B(“皇帝命令张廷玉督促施行此事”无据)

7.

(1)日子长了,(他们)繁衍的人口会一天天地多起来,(他们中)那些体格强健剽悍的人就会四处抢劫。

(得分点:

“生息”、“日”、“辄”各1分,省略句式1分,句意通畅1分)

(2)假使七十岁的人一定让他辞官家居,为什么还会有年过八十的人(仍然)(可以)拄着拐杖入朝的先例呢?

诸葛亮鞠躬尽瘁,又是为什么呢?

(得分点:

“使”、“何以”、“杖”、“何为”各1分,句意通畅1分)

参考翻译:

张廷玉,字衡臣,是安徽桐城人。

在康熙三十九年时考中进士,后改做庶吉士。

后又通过考试被授与检讨职务,入直南书房,因为服丧回家。

服丧期满,升迁为太子洗马,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官职。

五十九年,又被授予刑部侍郎。

雍正元年,又下诏命他入直南书房。

与左都御史朱轼一起任顺天乡试考官,皇帝赞许他公正谨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不久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调任到户部。

他上书说:

“浙江的衢州,江西的广信、赣州,临近闽、粤等地,那些流离失业没有户籍的人,进入山里种植大麻,搭建草棚居住,称作‘棚民’。

日子长了,(他们)繁衍的人口会一天天地多起来,(他们中)那些体格强健剥悍的人就会四处抢劫。

请下诏命令督抚谨慎选择廉洁能干的州县长官,(对棚民)严加约束。

那些愿意读书学习的,或力气大武艺高强的,考察清楚,检验录用,希望能聚集物力,教育训练,不要歧视他们。

”朝廷下诏让督抚议定施行。

张廷玉做事周密敏捷勤奋谨慎,尤其为皇帝所仰仗。

雍正十一年,(他)上书说:

“各个行省都有惯例,凡是那些犯罪的人,犯了重罪的要收押,犯了轻罪的只要取保候审即可。

唯有刑部不论所犯罪行大小、主犯从犯,一律收押,且要牵连到无辜的人。

请求按照各个行省的惯例,根据情况分别对待。

”皇帝下诏命令九卿议定施行。

当年十二月,张廷王又上书说:

“我曾经路过直隶.遭受洪灾的各个州县都已经发放赈灾物资,但还是有些地方积水没有退尽,不能种麦,请求命令追加赈灾一个月。

”经过商议决定用做工来代替救济。

得到皇帝的允许加以施行。

十二年二月,(张廷玉从外地)回京师,皇帝派遣亲信的大臣侍郎海望到卢沟桥迎接慰劳,皇帝还赏赐给他酒食。

十三年,世宗的病情越来越重,就下达遗诏命令以后让他配享太庙。

乾隆元年,明史编写完成,上表进献给皇帝,皇帝命令他仍然兼管翰林院的事务。

乾隆十三年,因为年老多病,上书请求退休。

皇帝颁发圣旨说:

“爱卿受到两代皇帝的厚恩,况且尊奉先皇的遗命(你)可以配享太庙,哪有享受配享的元老之臣回家养老的呢?

”张廷玉说:

“宋代和明代享受配享待遇的各个大臣也有请求退休被允许的呀。

况且七十岁退休,古代和现在都是一样的啊。

”皇帝说:

“不是这样的。

《易经》上说抓住有利时机就赶紧做,不就是所说的与国家福祸与共、君主和臣子连为一体吗。

假使七十岁的人一定让他辞官家居,为什么还会有年过八十的人(仍然)(可以)拄着拐杖入朝的先例呢?

诸葛亮鞠躬尽瘁,又是为什么呢?

”张廷王从此不敢再说退休。

然而张廷玉确实年老多病,十四年冬天,张廷玉请求退休养病,皇帝心里很不高兴,但仍然为他颁布了手谕,申述世宗已经发布的命令,并做诗表达心意,按照明代刘基退休后仍享受配享的先例执行。

第二天,张廷玉派遣儿子张若澄入朝谢恩。

皇帝因为廷玉没有亲自入朝谢恩,很愤怒,命令削除张廷玉的爵位,按照他原来的大学士职位退休,仍然允许他享受配享太庙的待遇。

十五年二月,皇帝的长子定安亲王死了,祭奠仪式刚开始,张廷玉就请求回南方,皇帝更加恼怒了。

又因为四川学政编修朱荃犯罪,朱荃是张廷玉的亲家,(张廷玉)曾经举荐过他,皇上因而责备张廷玉,命令收缴历年来赏赐给他的各种东西。

二十年三月.张廷玉去世,皇帝诏命依然遵照世宗的遗诏,(让他)配享太庙,谥号文和。

到清朝结束,汉人大臣中,享受配享太庙待遇的,只有张廷玉一人。

8.描绘出了一幅安逸闲适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村生活图景。

(2分)蝴蝶在花丛翻飞,孩子们忙着扑捉它们;好多人家的大树上系着秋千,在前后游荡着。

(2分)

9.同意。

(1分)此诗虽写了乐景,诗人却是借美景强自排解被贬的失意落寞。

(1分)诗人自我安慰:

副使之职非常清闲,又可以靠撰碑文来换一些喝酒的钱。

这种自我安慰实际上是一种“惆怅”的变形。

(1分)表面看来.诗人似乎已经陶醉于山村之景,表现出心境的乐观豁达,但商山之景“亦可怜”的“亦”正是与京城之景比较得来。

“莫惆怅”,其实暗含“正惘怅”之意。

(1分)

不同意。

(1分)诗人借商山寒食美景表达了淡然豁达、优雅闲适的情怀。

(1分)诗人极力描写商山景色之可爱,既写出山中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