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02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docx

作文素材之二战中的麦克阿瑟

袅二战中的麦克阿瑟

羁1941年6月美国政府任命远在菲律宾,业已退休的麦克阿瑟为远东陆空司令,军衔中将。

这一任命的背景是:

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加紧扩大其在太平洋的势力,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华盛顿政府的任命,唤起了这位将军的责任感。

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再披戎装,走向战场。

袀  

蚆将军之路

羂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的小石城。

其父亚瑟·麦克阿瑟是位职业军人,曾任旅长、菲律宾军事总督、美驻日使馆武官,回国后擢升为中将。

他本应担任陆军参谋长,但因得罪总统而被委任普通军事职务。

老麦克阿瑟认为,这是剥夺了中将的“传统权力”和“尊严”,他为此忿忿不平,不久便辞职还乡。

螃  出生于军人之家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从小深受其父影响,他像父亲一样,性格直率,热爱军人生活。

在父亲影响下,童年的麦克阿瑟学会了骑马、射击,有时还模仿父亲检阅部队的姿势。

虿  他的母亲叫玛丽·品克妮·哈代。

这是个有教养的坚强女人,她视军人的事业是一项极崇高的事业,因此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伟大军人”。

她常教导儿子:

“不要计较个人牺牲,去做正当的事,凡事以国家为先。

”她告诫儿子有两件事不可以做——撒谎和搬弄是非。

母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麦克阿瑟的心里,直到晚年他还常常回忆和品味。

螆  麦克阿瑟天资聪慧,中学时代得过网球冠军,又是棒球好手。

他的学习更是出色,1897年中学毕业时,他以总平均分数97.3的成绩获得学校的金质奖章。

麦克阿瑟的理想是进入西点军校,将来做一个“伟大军人”,但由于他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因此,麦克阿瑟未被西点录取,尽管父亲为他作了许多努力。

但母亲并不甘心,她携子迁往密尔华基,将儿子送到有名的西城中学作插班生,她陪儿子夜读,为他补习代数、英文、历史。

1899年6月,麦克阿瑟以西城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西点军校。

莃  19岁的麦克阿瑟意气风发,同学描述他:

像王子一般神气,身高6英尺,脸庞红润,身体健壮,即使穿着泳衣也能看出他像个军人;“他有狮子一般的勇猛,鬼一样的精灵。

”西点的训练是严酷的,而且高年级学生可以惩罚不听话的低年级学生。

麦克阿瑟受到高年级学生的体罚,但他都咬着牙忍受下来。

有一次,在称之为“野兽营”的训练中,他因遭到高年级学生过分的戏侮、体罚,竟全身痉挛倒在帐篷里。

此事成为西点一大丑闻,有关方面对此进行调查。

如果麦克阿瑟拒绝提供那几个高年级学生的姓名,便有可能被开除学籍,如果供出来,那几个人的命运便可想而知。

在听证会休会期间,母亲递给儿子一张便条:

不要让耻辱玷污你的名字,永不说谎,永不搬弄是非。

儿子会意地在便条下方写道:

我知道应该怎样做。

在听证会上,麦克阿瑟讲明了情况,但始终没有说出那几个人的名字。

他的行为受到同学的普遍赞誉。

膀  1903年6月,麦克阿瑟以总平均98.14分的高分毕业。

该成绩是自1802年西点建校以来的第三个高分,以前只有两人略高于这个分数,其中之一是历史名将罗伯特·李(内战时期南部同盟军总司令)。

西点没有给予麦克阿瑟20世纪的作战经验,但培养了他一种坚定的观念,即西点的校训:

责任、荣誉、国家。

蒈  自军校毕业后,麦克阿瑟任工兵部队少尉军官,1905年调赴东京作父亲的中尉副官。

在此期间随父亲考察过中国、印度、越南、泰国等,他的结论是:

美国的未来和生存将不可避免地要和亚洲及其诸岛屿连接起来。

1906年,麦克阿瑟应召回国,先后担任过总统侍从、工兵连长、陆军参谋部上尉参谋、陆军部长少校助理。

在这些岗位上,麦克阿瑟干得有声有色。

然而,真正使他崭露头角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参战,麦克阿瑟任美军“彩虹”师上校参谋长前往欧洲战场。

作战时,他不避危险,亲临前线指挥。

有人指责他不守军中的规矩:

行军不戴钢盔,作战不戴防毒面具(有一次他被毒气熏倒,险些双目失明),手里拿根马鞭,不在后方指挥。

但总部并不理会这些指责。

1918年初,他被提升为准将师长。

在麦克阿瑟指挥下,“彩虹”师在攻打色当、夺取塞沙提朗山要塞的战役中都表现得相当出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麦克阿瑟共获得两枚十字勋章,七枚银星勋章,两枚紫心勋章,十八枚由法国和其他国家颁发的各种勋章,是获勋章最多的军官之一。

美国陆军部长盛赞麦克阿瑟是“最伟大的前线将军”。

螄  1919年4月,麦克阿瑟从欧洲回到美国,任西点军校校长。

他改革了旧西点的一些弊端,在教学与管理上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把西点带进了现代化军事教育世界。

1925年,他晋升为少将。

1928年,被派往菲律宾,任菲律宾陆军司令。

1930年,50岁的麦克阿瑟终于以四星中将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这是一个军人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

袂  1935年,麦克阿瑟任满后退了下来。

麦克阿瑟不是一个能在闲职中得到满足的人,他希望有一项有分量和有挑战性的工作。

他被派往菲律宾,以“军事顾问”身份去筹划那里的军事防务。

任职期间,他曾同菲律宾政治活动家奎松前往白宫,要求菲律宾提前独立,结果引起总统不满。

他悻悻地返回了菲律宾。

1937年7月,麦克阿瑟向华府提出退休申请并获得批准。

同年4月,麦克阿瑟与琴恩·加克洛丝小姐结婚(1928年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这是他第二次结婚)。

退休后的麦克阿瑟与妻子过着悠闲生活。

然而,这位退休的老兵雄心犹在,他常感叹道: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谢”。

1941年6月,当接到华府的任命时,他立即振奋起来,“责任、荣誉、国家”的观念又唤起了这个老军人的第二个青春。

芆  

羆逃出柯里矶多

膄  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菲律宾,为了保卫菲律宾,美军曾制定了“奥伦治计划”。

其要点:

建一支小型亚洲舰队驻守菲的主要岛屿——吕宋岛,支援地面的卫戍部队。

若吕宋遭到进攻,卫戍部队与海军坚持6个月,然后退往山峦起伏的巴丹半岛及马尼拉港口要塞柯里矶多。

此时美军大舰队赶到救援,与敌人海军进行海战,并将其歼灭。

“奥伦治计划”从来就不切合实际,自一战后,军事战略、战术都发生很大改变,武器性能,海、陆、空联合作战能力都大大改善,因此,“奥伦治计划”根本不适用。

但几十年来,美国却一直保留这一计划,成为一种固定的军事战略。

莀  “奥伦治计划”的本身决定了菲的防御力量是薄弱的。

麦克阿瑟身为远东军事统帅,但他所能调动的军事力量竟然不足13万陆军(其中1.9万为美军,其余是菲律宾人);35架轰炸机,72架战斗机,40架已经过时的菲律宾的战斗机。

1939年,二战爆发。

美国先是中立,尔后与英结盟,确立了“先欧洲,后亚洲”,在解决了德国之后再解决日本的战略方针。

“奥伦治计划”已经使菲处于软弱被动状态,“先欧后亚”的方针,决定了菲将不会得到有力支援,那么,在即将开始的太平洋战争中,菲的处境便可想而知了。

艿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日本的目标是:

先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再打击麦克阿瑟的海、空力量,占领菲律宾;以菲为基地向南推进,占领婆罗洲,最后占领澳洲。

对日美之战,麦克阿瑟早有估计,他认为此战最早也得在第二年4月开始。

如今,“珍珠港事件”来得如此突然,使他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当麦克阿瑟及其参谋们还在商讨如何行动时,日本的机群已经出现在菲的上空(仅隔偷袭珍珠港后5小时),对这里空军基地进行狂轰。

此次空袭使麦克阿瑟损失了18架轰炸机,55架战斗机。

几天后寥寥可数的战斗机也被日本飞机所击毁。

一周后,麦克阿瑟下令将仅剩下的14架战斗机开往澳洲。

麦克阿瑟的空军力量完全失掉了。

肆  空袭得手后,日军集结了18万军队,在由一艘航母、两艘主力舰、7艘重巡洋舰、16艘轻巡洋舰、72艘驱逐舰以及一大群补给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的护卫下,向吕宋岛进发。

美国亚洲舰队岂是日本舰队对手,在与日本舰队短暂接触后,急忙撤走,在整个海战中只击沉日本一艘大运输舰和两艘小运输舰。

莁  12月21日,日军在吕宋的仁牙因湾、拉门湾登陆,防卫菲律宾的任务完全落到麦克阿瑟头上。

麦的军队的主力集中在吕宋,且大部分是菲律宾人,因此根本不是日军对手,虽经浴血奋战,仍不能抵挡日军进攻。

不久,日军兵临首府马尼拉。

麦克阿瑟鉴于菲军缺乏训练,难以持久,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以期免遭日军的轰炸。

同时,部署撤退,将8万军队撤到巴丹和柯里矶多,进行收缩防守。

麦克阿瑟电告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说:

“我的部队将战斗到底”。

肂  日军得知麦克阿瑟撤退后,立即对巴丹和柯里矶多实行包围。

由于日军不停地轰炸,加上饥饿、热带病的折磨,麦克阿瑟的军队伤亡极大。

一切都清楚地显示,巴丹和柯里矶多的军队不可能再坚持下去。

华府向麦克阿瑟发出一连串指示,要求他和有关人员撤出柯里矶多。

麦克阿瑟回电说:

“深深感谢把我及其家属列入撤退名单,但他们和我均决定与守军共存亡”。

华府决定“丢车保帅”,丢掉菲律宾,让麦克阿瑟去统帅其他部队。

为了让这位固执的将军离开菲律宾,1942年2月22日,罗斯福总统亲自下令:

任命麦克阿瑟为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立即赴澳洲上任。

起初,麦克阿瑟考虑辞去职务,以志愿军身份留在菲律宾继续战斗,但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总统的任命。

麦克阿瑟指定由温莱特少将担任巴丹和柯里矶多最高指挥官。

肈  当时,海军部指定“许可号”去撤离麦克阿瑟及其有关人员,而麦克阿瑟决定另一种逃离方法:

乘现存的4只鱼雷艇,突破日军海上封锁,到卡加因(尚未被日军占领),然后乘飞机飞往澳洲。

参谋们被麦克阿瑟的冒险吓坏了,企图阻止他,但麦克阿瑟不为所动。

为了不引人注目,麦克阿瑟决定一行22人在不同地点上船。

3月11日傍晚,一艘鱼雷艇驶进了柯里矶多码头,麦克阿瑟向前来送行的温莱特告别,他紧紧地拥抱这位身负重任的将军,激动地说:

“别了,但我一定会回来”。

麦克阿瑟和其他的鱼雷艇成功地突破了日军海上封锁,在航行了560海里后,终于到达了汇合地点。

3月17日,麦克阿瑟安全抵达澳洲。

事后,属下们一想到5天的海上逃亡冒险,仍不免有些不寒而栗,感到是一种“奇迹”。

膆  到了澳洲后,麦克阿瑟立即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

“美国总统命我突破日军防线,从柯里矶多来到澳洲,是为了组织盟军对日本的反攻,其主要目的在于解放菲律宾。

我现在来了,而我还要回去。

”麦克阿瑟的话成为军事年鉴中有名的一段,它包含着对菲律宾人民的重大承诺。

麦克阿瑟神奇地逃离柯里矶多,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也成为当时最令人鼓舞的事件之一。

一夜之间他似乎成了“巴丹英雄”。

螂  

蒀保卫澳洲

螇  按英美联军参谋长会议决定,太平洋战区一分为二:

南太平洋战区由海军上将尼米兹指挥;西南太平洋战区由麦克阿瑟指挥,统帅驻扎在澳洲、荷兰、纽西兰和其他的部队。

对总部这一决定,麦克阿瑟颇有看法。

他写道:

“在所有战争的错误决定中,或许最不可理喻的就是不能在太平洋中实行统一指挥……它将导致军力分散、重复的浪费,增加伤亡和代价。

”麦克阿瑟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总部决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因为太平洋战争大部分是海战。

实际上在后来的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中,尼米兹指挥海军沉重打击了日本海军,为麦克阿瑟保卫澳洲,反攻菲律宾起到重要作用。

芅  麦克阿瑟离开柯里矶多后,那里的形势愈加危机。

鉴于此,为了避免日本的军事屠杀,罗斯福总统撤销了“不准投降”的命令。

4月,7万巴丹军队投降,5月,柯里矶多升起了白旗。

5月7日,温莱特将军下令菲律宾所有美军投降。

麦克阿瑟听到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他向菲律宾的另一位将军发电道:

“温莱特将军发出的一切命令均属无效”。

然而,这只是徒劳之举。

美军的投降使他感到耻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收复菲律宾的决心。

膃  麦克阿瑟满怀希望来到澳洲,然而这里的情况更糟:

只有2.5万军队,250架飞机,6艘轻、重巡洋舰,25艘潜艇,而且士兵士气低落。

在许多人看来,澳洲迟早会成为第二个巴丹。

麦克阿瑟似乎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但他更知道,澳洲是惟一能使他重返菲律宾的基地,必须保卫它。

节  日军占领菲律宾后,继续南下,向澳洲逼近。

一些失败主义者提出放弃澳洲西北部,实行焦土政策,破坏军事设施,炸毁电厂,焚烧码头。

而麦克阿瑟主张必须迎头痛击日军,挫其锐气,方可保卫澳洲,退却只能增长敌人的嚣张气焰。

麦克阿瑟要求华府给予支援。

此时,罗斯福也感到一定要挽救澳洲,以期作为反攻日本的跳板。

因此,马歇尔在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多地给澳洲以支援。

袀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澳洲的门户,日军要占领澳洲必先夺得此地,尤其是新几内亚西南的摩里斯比湾和米尔恩湾(两地距澳洲本土较近)。

麦克阿瑟在此加强防守。

为了抗击日军,麦克阿瑟将其指挥部由墨尔本迁到接近前线的布里斯班,他对部下说:

“我要在巴布亚保卫澳洲。

芅  1942年7月中旬,日军分两路向巴布亚新几内亚进发,一路进攻新几内亚北岸的邦纳,然后穿过山路从背后夺取摩里斯比湾。

另一路直取米尔恩湾。

8月,日军在米尔恩湾登陆,但遭到美国空军攻击和地面部队顽强抵抗。

经过一周激战,日军因伤亡巨大而退出战斗。

这是日军在登陆战中第一次遭到溃败。

军事史家把这次战役看成是太平洋战争中陆战的一个里程碑。

薄  另支日军在邦纳登陆成功,但在通向摩里斯比的山路上受到美军的狙击,最后不得不后退,建起邦纳—冈纳防线。

麦克阿瑟调遣两个师从两翼攻击日军。

两周过去了,美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麦克阿瑟对此十分恼火,如果再拖下去,日军将得到后续增援,战斗结局将不得而知。

他果断地撤掉哈定,任命艾辛伯格将军为前线总指挥,并告诉他:

“我要你把一切不打仗的军官都除掉,换掉那些无能的团长、营长,倘若有必要,可以让一个上士指挥一个营,让一个下士指挥一个连,只要他们能作战就行。

”随后,他向艾辛伯格下了道死命令:

“我要你拿下邦纳,否则,就不要活着回来。

”身负重任的艾辛伯格立即飞往前线,他革除了一些上校、少校的职务,冒着倾盆大雨亲临前线督战,美军在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夺取了邦纳、冈纳。

在记者招待会上,麦克阿瑟告诉记者:

“澳洲要得救,关键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我在巴布亚一定要进攻,进攻,进攻。

蚀  在巴布亚站住了脚后,麦克阿瑟决定继续向前推进。

在新几内亚东北的新不列颠岛的拉布尔,还有16万日军,许多将领感到忧虑,不知如何以少于守军的兵力去攻取拉布尔。

麦克阿瑟告诉他们:

“我并不打算攻取它,而是要饿死他们,在这个丛林地带,饥饿是我们的盟军。

”他又转身对空军司令说:

“你去对付他们。

”日后,麦克阿瑟的空军不停地轰炸拉布尔,破坏其军事设施,切断其补给线,拉布尔被完全孤立了。

“避免与敌军正面作战,辗转前进”,这是麦克阿瑟的新战略,他自称是“隔岛跃进”,即绕过已被孤立的日军向前推进,力图占据更多基地。

在这一战略下,麦克阿瑟的防线向前推进了1300海里,没有经过多少激烈的战斗切断了13.5万日军兵力,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得救的希望。

后来一位日本高级军官说:

“日本人没有想到麦克阿瑟会在巴布亚立足,并在那里保卫澳洲,也不相信他会利用巴布亚作为反攻基地,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兵力在那里维持。

”日本人没曾想到而麦克阿瑟做到了,这正是他的高明。

他的“隔岛跃进”战法,转变了被动的战争局面。

蕿  麦克阿瑟的胜利受到各方面高度评价:

墨尔本的报纸以全版刊登麦克阿瑟的照片,题目为《此刻的巨人》;英国报纸把麦克阿瑟比作是纳尔逊和德雷克(英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美国人说他是一个军事天才,每在危机的时刻都能制造出奇迹。

莅  

羅反攻菲律宾

莂  1944年10月,华府决定反攻菲律宾。

麦克阿瑟任最高指挥官。

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是:

先攻取菲律宾中部的重要岛屿雷伊特和民多罗,最后夺取吕宋,解放菲律宾。

一位美国军事评论家说:

“麦克阿瑟最后的作战计划大胆而勇敢,远比巴顿在欧洲作战复杂得多。

因为麦克阿瑟不仅指挥步兵作战,而且需调度海军、空军配合行动。

‘隔岛跃进’绕避或包围日军,计划周密,战略诡奇,是整个战争中最高深莫测的。

莈  10月16日,麦克阿瑟告别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登上了“那士维号”。

麦克阿瑟向环绕在“那士维号”周围的庞大舰队致敬,感谢即将进入战场的将士们。

19日晚,舰队抵达雷伊泰,翌日拂晓向日军的前沿进行了排山倒海般的炮击。

在炮火的掩护下,美军在不同的地点开始登陆,艰难地向前推进。

经过数小时激战,美军抢占了滩头。

午饭后,麦克阿瑟乘登陆艇离开了指挥舰,到了浅水区后,他急不可耐地跳下登陆艇,涉水登上了滩头。

当麦克阿瑟踏上雷伊泰的土地时,兴奋地大声说道:

“我们回家了。

”并立即向总统发电,报告登陆成功。

为了唤起菲律宾人同日军斗争,麦克阿瑟通过无线电发表讲话:

“菲律宾同胞们!

我回来了,我们的军队重新踏上了这块我们两国人民以鲜血奉献的神圣国土。

为了你们的家园,为了你们的生活,战斗吧!

”讲话一遍又一遍播送着,回响在菲律宾的上空。

蒅  10月27日,麦克阿瑟在塔克木举行了一个简单仪式,宣布建立菲律宾政府。

在一片欢呼声中,一个8岁女孩向麦克阿瑟献上一份礼物:

一盒雪茄(麦克阿瑟喜欢抽烟)和一只手织的手袋(送给麦的妻子)。

此刻麦克阿瑟的眼睛有些湿润,他说:

“我觉得这一礼物比蒙哥马利的军刀更珍贵(数周之前,蒙帅接受了比利时人赠送的一把镶有宝石的军刀)。

肂  战斗在海上和陆上激烈展开。

在海战中,双方投入的舰只共计282艘,美方损失航母一艘,护航舰两艘,驱逐舰四艘,而日方损失航母四艘,主力舰三艘,重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驱逐舰六艘。

日军的海上力量进一步受挫。

衿  陆战仍在继续。

麦克阿瑟面临的是7万拼死顽抗的日本军。

这就决定了雷伊特的陆战具有更大的残酷性、艰苦性。

日军顽强地坚守每一个要塞,到11月底,麦克阿瑟的军队增加到18万,但胜利之日仍遥遥无期。

僵局必须突破。

11月底,麦克阿瑟在枪林弹雨的前线召开了参谋会议,大胆地制定了一个突袭计划:

派遣一个师突袭奥马克港,摧毁日军补给基地,切断敌人后路。

12月7日,美军出奇制胜地突击奥马克沿岸。

10日,占领了该港口。

失去了供给的日军在美军的正面攻击下溃散瓦解,逃往山林。

膇  麦克阿瑟赢得了雷伊泰战役的胜利,歼敌6.5万。

1944年圣诞前夕,麦克阿瑟擢升为五星上将(美国国会新创的超级官阶)。

为了祝贺,他的部下熔化了美、荷、澳的钱币(象征他统帅过这些国家的军队)铸成两枚五星勋章,别在麦克阿瑟的领口上。

薅  1945年1月,麦克阿瑟在攻占了民多罗之后又计划着吕宋战役。

这是太平洋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美军集结了28万军队,以及第三、第四舰队千余艘大小战舰和三千多只登陆艇。

日方在吕宋兵力为27.5万,拥有极具攻击力的“神风特攻队”机群。

日军司令山下自信地说:

“失去一两个岛屿算不了什么,菲律宾有广大领土,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大战一场,我将为‘大东亚共荣圈’写下辉煌一页。

”他要与麦克阿瑟作最后的较量。

蒃  麦克阿瑟在指挥部里踱来踱去。

大战之前他要最后一次审视自己的作战计划:

第三舰队在台湾与吕宋之间的海峡活动,阻止日本从台湾对吕宋的支援;第七舰队航空队、陆军航空队摧毁吕宋机场,并保护陆军登陆;主力部队从仁牙因湾登陆,穿过广阔平原向马尼拉挺进;少数部队从苏比克湾、马尼拉湾登陆,封锁巴丹半岛和柯里矶多;派遣特种部队解救战俘。

计划可谓缜密周到。

薁  按麦克阿瑟部署,第三舰队成功地把吕宋孤立起来,空军使日军机场受到严重破坏。

1月9日,主力部队抵达仁牙因湾,“神风特攻队”旋即而来,击中一艘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

上午9时,在一片混战中几千只登陆艇抢上了滩头。

麦克阿瑟站在“波艾斯号”船桥上一直观察着登陆战,最后,他高声叫道:

“优势在握,大快我心”。

经过5个小时激战,美军抢占了滩头,日军节节败退,退往山中。

1月29日,另一支部队在苏比克湾成功登陆,封锁了巴丹半鸟。

1月31日,第11空降师在距马尼拉60英里处降落,其任务是迅速占领马尼拉。

为了解放关押在马尼拉的美军战俘,麦克阿瑟组织了摩托化特遣队,于2月3日晚突入马尼拉市,占领了战俘营,解救出五千多名战俘。

2月7日,麦克阿瑟进入马尼拉,来到战俘营。

这是感人至深的一幕:

麦克阿瑟来到时,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战俘欢声雷动,他们流着激动的眼泪拥到麦克阿瑟身边,握着他的手放声大哭。

一位战俘激动地说:

“你回来了!

”麦克阿瑟点点头道:

“只是晚了一点,但我们终于回来了。

”此后,麦克阿瑟又率军解放了巴丹、柯里矶多。

到7月,菲律宾全境解放。

腿  

蚅将军的风彩

袃  麦克阿瑟习惯戴一顶巴丹帽(软顶宽帽),上穿便装,嘴上叼着烟斗,透着一种自由的个性。

正是这种个性,使他任西点校长时作出了被称之为自由主义的改革:

用批评代替体罚;用体育代替某些枯燥的体能训练;给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麦克阿瑟从不带武器,但他身边却有一把小手枪,这是父亲的遗物。

他说,这使他不至于成为敌人的俘虏。

但从不佩带。

麦克阿瑟手中惟一的武器是一根马鞭。

在西点,他的骑术是一流的,如果说过去马鞭是用来策马的,那么后来则成为他手中的道具。

他常握着马鞭在作战地图上比划,用它指示着军队的行动方向。

聿  麦克阿瑟性格直率,有时直率得使人不可接受。

他不怕权贵,敢于同总统较劲。

1932年,在他担任陆军参谋长期间,罗斯福总统为了弥补财政困难准备削减军费,对此,麦克阿瑟颇有意见。

他当面向总统陈述自己的意见,但每次总统总是巧妙地将话题岔开。

一次,罗斯福与麦克阿瑟在白宫共进晚餐,麦克阿瑟忍不住说:

“为什么总统总是问我一些社会改革方面的意见,而不注意我在军事方面的见解?

”罗斯福笑道:

“道格,不要提出那些问题来作你的忠告,对我来说,你是美国人良知的象征。

”再次回避了他提出的问题。

麦克阿瑟再也不能忍受了,他决定在会议上同总统交换意见。

羈  在一次由总统参加的陆军会议上,麦克阿瑟明确表示反对政府削减军费,而罗斯福仍坚持削减军费的原则。

两人争论不下。

麦克阿瑟怒不可遏,忿忿地说:

“当我们下次战争失败,一个美国兵被敌人刺刀刺入肚皮,被敌人一只脚踩着喉头时,他最后骂出和诅咒的话,我希望他骂的人的姓名不是麦克阿瑟,而是罗斯福。

”罗斯福顿时脸色铁青,喝道:

“你不应该这样对总统说话!

”麦克阿瑟也觉得自己出言过重,立即向总统道歉,并丢给总统一句话——“我会向你引咎辞职的。

”然后转身离去。

罗斯福毕竟是位老练的政治家,他喊住麦克阿瑟,冷静地对他说:

“道格,别傻了,你应该与预算局讨论此事。

”对削减军费一事,总统显然松动了。

会后,陆军部长对麦克阿瑟说:

“你拯救了陆军。

螅  麦克阿瑟是位军事家,他没有政治野心,但却懂得如何利用政治实现自己的军事战略。

1944年五六月间,当麦克阿瑟在巴布亚站稳了脚跟之后,华府着手研究加速太平洋战争策略问题。

尼米兹主张,绕过菲律宾,攻取台湾,然后以台湾为基地进攻日本本土。

麦克阿瑟主张,解放菲律宾,以菲为基地进攻台湾或日本本土。

海军意见在华府占有优势。

其时马歇尔也站在海军方面,他写信告诉麦克阿瑟:

不要因为个人对菲律宾的情感而迷失了判断力。

为了协调太平洋战区海、陆军统帅的意见,罗斯福决定在夏威夷召开军事会议。

麦克阿瑟清楚,罗斯福此次来夏威夷更多是带有政治性。

因为1944年是美国的大选之年,罗斯福正谋求第四次连任。

一张罗斯福与麦克阿瑟的合影就会给他带来许多选民。

因此,麦克阿瑟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实现自己的太平洋战略。

芄  7月26日,罗斯福乘“巴尔的摩号”巡洋舰来到夏威夷,一幕戏剧性的会见开始了:

先前在此恭候的将领们依次登上了“巴尔的摩号”。

当总统问及为何不见麦克阿瑟时,发现一个豪华车队向码头驶来。

麦克阿瑟乘着特大的敞篷轿车,头戴军帽,身穿黑色皮夹克衫,戴一副深色眼镜,前边是警车开道,左右是警察的摩托车队。

码头上的士兵向他发出阵阵欢呼。

麦克阿瑟最后一个登上了“巴尔的摩号”。

对此,众将皆感惊愕,认为麦克阿瑟过于高傲。

不错,麦克阿瑟的性情是有些高傲,但他绝不会在如此重要关头作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他此番行为不过是向总统显示他的“价值”。

螁  当晚,总统举行高级军事会议。

会上,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仍坚持各自观点,总统没有作任何表示。

翌日,罗斯福单独邀麦克阿瑟巡视市区,在这难得时间里,麦克阿瑟没有谈及军事而是谈大选。

他问罗斯福,在即将开始的大选中是否有取胜的把握。

罗斯福答国事太忙,无暇顾及这一问题。

说完两人心照不宣地大笑起来。

最后麦克阿瑟说:

“在军中对国内的政治情势毫无所知,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