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0998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docx

《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docx

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

“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

【摘要】作者在传统小儿捏脊手法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脑性瘫痪患儿临床康复手法,即“脊背六法”。

本文介绍此手法的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和收脊法6种手法。

【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脑性瘫痪/按摩疗法;推拿,脊柱;医学,中国传统;儿童

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本病呈现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

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以长期的功能康复训练为主,无特效的药物与方法,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取积极综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已成为小儿脑瘫康复的重要原则[2]。

在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中,针刺、循经推拿、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综合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落后,纠正肢体部的异常姿势,但是针对患儿脊背部张力高、肌力差的问题,上述方法疗效不甚理想,且没有较强的针对性,是患儿临床康复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针对小儿脑瘫脊背部的康复非常重要,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康复实践中,在传统小儿捏脊的手法基础上,独创了一套专门解决此难题的手法,即“脊背六法”。

它包括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和收脊法6种手法。

“脊背六法”主要作用部位在脊背部,操作时主要以这些肌群为重点,利用推、捏、点、按、叩、拍等手法的机械刺激直接施治于脊背部,促进脊背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程度,以缓解肩胛部、背部、腰部肌肉和肌群的痉挛,降低肌张力;同时又通过对肌肉的良好刺激,使肌肉更富弹性力量,以达到提高腰背部肌力的目的,从而纠正异常姿势,促进运动发育。

“脊背六法”是一个复合性的手法,它包含了中医传统的小儿捏脊手法,并将捏脊手法系统化、规范化,并加入了点、按、叩、拍等手法,使原有捏脊手法得到进一步的系统、规范、扩充和完备,扩大了原有手法的治疗范围。

“脊背六法”将这6种手法顺次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通过推、捏、点、按、叩等手法对经络、腧穴的刺激作用,促进膀胱经及督脉经气的激发,以调节机体脏腑的功能,长期施用,能够改善患儿的饮食情况,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患儿的免疫力,为患儿进行长期地、系统地康复训练提供了保障。

现将“脊背六法”介绍如下。

1“脊背六法”操作简介

 推脊法用掌根沿督脉或食、中、无名指三指指腹沿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从龟尾至大椎穴推行。

推进时速度宜缓慢,压力要平稳均匀而适中。

 捏脊法用双手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从龟尾穴双手交替向上捻动,直至大椎,每捻三下重提一下,即“捏三提一”法。

初次对患儿施用时一般可捏3~5次,待患儿适应后可增至6~9次。

捏拿肌肤的多少及力度应视患儿年龄的大小及承受程度而定。

 点脊法用双手拇指指面点压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穴位及夹脊穴,从上到下沿背部经脉穴位顺次点压,力度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突然加力或突然撤力。

常结合拇指揉法,使手法刚中带柔。

 叩脊法多采用三指叩击法。

拇指与食、中两指指腹紧贴在一起,连续叩击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穴位。

多从上到下顺次叩击,叩击的力度应根据患儿的大小、体质、身体条件灵活掌握。

 拍脊法五指并拢微屈,掌心呈空虚状以形成虚掌或用拳背有节奏的拍击患儿背部,主要沿着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由上向下进行拍击。

操作时要求腕掌、掌指关节放松,应用腕力进行拍打,用力需平稳、轻巧而有弹性。

 收脊法在患儿背部有顺序的应用掌根擦法、掌根揉法、三指揉法等放松性手法,称为收脊法。

主要作用于脊柱及两侧肌肉,一般多先擦后揉,手法衔接要协调,力度应适中。

6种手法顺次施治于脑瘫患儿的脊背部,由龟尾穴沿脊柱至大椎,亦可直至后发际。

手法的刺激性遵循先轻后重再放松的原则,由推脊放松脊背部开始,至捏脊、点脊、叩脊进行强刺激,再到拍脊、收脊等放松性手法,几种手法依次作用于背腰部,协同增效,以达到刺激腧穴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机体脏腑功能、降低背部肌张力、提高腰背部肌力的作用。

2“脊背六法”的中医治病机制

“脊背六法”是在小儿捏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循行于背部的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的刺激,以调整脏腑功能,激发机体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防病抗病治病的目的。

“脊背六法”操作部位在背腰部,治病防病理论总不离中医的经络学说,其中尤以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为主。

督脉起于胞中,与任脉、冲脉“一源三岐”,其走行在内经中已有所论述。

《灵枢·经脉》说: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至《难经·二十八难》曰: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已明确指出脊柱为督脉循行线路,又循行过头部,入属于脑。

“脑为元神之府”,“神明出焉”,“脑为髓之府”,故督脉与脑、髓关系密切,具有治疗脑部疾患的作用。

脑瘫病位在脑,因此对督脉进行刺激,可改善脑的功能。

又督脉为阳脉之海,为手足三阳经之统摄,维系一身之阳气,对其进行刺激调理,可使阳气无处不至而卫御机体,机体阳气充盛,则病邪去或病邪无可侵袭,从而达到抗病防病治病的目的。

  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其分布从头至足,在全身经脉中循行最长,腧穴最多,堪称阳经之最,在脊背部循行路线位于督脉两侧,又背部属阳,故足太阳膀胱经又称“巨阳”之脉。

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脊背部的穴位称为背俞穴,又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位于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

脑瘫中医认为其为先天不足,脏腑功能不足所致,故根据“五脏有疾,均可治其俞”原则,可通过调节背俞穴来达到调整脏腑的功能。

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皮肉筋骨等病症。

因此“脊背六法”通过对膀胱经及其上的背俞穴进行捏、点、按、揉、叩,既能激发膀胱经经气,发挥经络的传导作用,又可通过对背俞穴的的刺激,促进脏腑气血的运行,以平衡阴阳,达到对脏腑功能的调整的目的,泻有余而补不足,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如此则“精神乃治”[3];同时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则所属皮肉筋骨功能正常,患儿身体便强壮健康。

综上所述,“脊背六法”通过各种手法在脊背部的协同作用,共收疏经通络、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培补元气的作用。

3“脊背六法”的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将脊髓称为人类的第二内脏,脊髓是仅次于大脑的第二级神经中枢[4],脊背部是主管人体脏腑的植物神经分布的区域,通过刺激这些神经在体表的分布区域,可影响内脏神经体液从而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5]。

“脊背六法”通过对脊柱部位的点、按、叩、拍,以达到对神经节、干的刺激,激发脊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对全身肌肉及内脏的双向调节,从而调整各脏器的功能活动,使之处于较良好的功能状态中,以达到增进患儿食欲、改善患儿体质、增强患儿的自身免疫力的作用。

此外,“脊背六法”之推、捏、点、按、叩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脊背腰部的肌肉,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促进脊背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程度,增加局部血供,改善微循环,可以缓解肌肉的强硬痉挛状态,以降低腰背部肌张力,同时通过手法对肌肉的良好刺激,恢复肌肉的富弹性力量,长期施用,可有效地提高腰背部肌力。

4典型病例

姜某,女,22个月。

以“至今不能独坐”为主诉于20071121来诊。

患儿系足月自然产第一胎,生后评分不详,体质量kg,无窒息、抽搐及黄疸,吮奶可。

生长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6个月抬头,9个月翻身,至今不能独坐。

查体:

四肢肌力差,约2级,双手抓物差,主动活动少,不能扶站。

智力尚可,不会说话,食欲较差,形体消瘦,体质量10kg。

200709于某医大附院检查,排除遗传代谢病,头MRI示:

胼胝体发育不良。

诊断:

五迟、五软。

入脑瘫康复中心进行康复后,依据情况给予循经推拿加“脊背六法”每日1次,针刺肢体每日1次,针后加灸疗每日1次,运动疗法每日2次,以提高患儿肌力,促进运动生长发育。

按:

来诊时全身肌力差,腰部肌力尤差,坐时呈弓背坐位,主动活动少。

食纳差,形体消瘦。

针对全身肌力差的特点,给予患儿行循经推拿,并予操作“脊背六法”,初次刺激量较小,但整套手法应以“刚”为主,手法操作需加大力度,侧重“捏脊法”、“点脊法”的操作,做到“以刚制柔”,每次7~8min。

治疗10d后已能够独坐10~15s,但侧方平衡稍差。

患儿继续康复治疗,适当延长“脊背六法”的操作时间,每次操作约10min。

1个月后已能够独坐,侧方平衡建立,全身肌力有所提高,背部肌力提高尤为明显。

1个疗程后,已能够由仰卧位自主转换到坐位,能够四点撑,继续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

1742.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

261262.

[3]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M].5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07,489,516517.

[4]李文海,刘淑余.背脊疗法[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316,2324.

[5]程宾,董晓斌,谢杰,等.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5,36:

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