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0990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docx

三市一企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

三市一企2013年中考过关183诗歌欣赏二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填一名词)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慨叹。

2、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4、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B)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5、对《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八、《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起一经”这一短语写出了作者入仕的途径。

2、“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3、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两个地名,一层是诗人的惶恐零丁孤苦之感。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岳飞、邓世昌、朱自清。

5、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首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B、颔联先写个人后写国家,说明由于抗元的义军少,终于导致了“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悲惨局面。

C、颈联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D、尾联直抒胸臆,以死明志,表明自己坚决抗元决不投降的决心。

6.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D)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7.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有误的一项:

(A)

A、首联回顾作者的出身经历,表达诗人矢志报国、至死不变的忠心。

B、颔联运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把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刻画得入木三分。

C、颈联慨叹兵败被俘,害怕元军,孤身无依而惶恐不安。

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

D、末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8、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9、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B)

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九、《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诗中描写的实景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虚景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以”表示东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B.“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C.这两句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

D.诗句直接写人,使我们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沧海的勃勃英姿。

4.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也其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短短十六字,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奇景。

B.这是全诗的重点层次,从中可见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绘制的大海形象——它的雄浑的气势和包含一切的胸襟。

C.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也是诗人愉快心情和美好情操的象征。

D.全句意为: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好像发源于沧海。

5.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北征乌桓班师途中所写。

B.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C.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诗人将眼前的景物与奇特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B)

A、这首诗抒情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雄姿,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悲壮的基调。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都写观海所见。

C、前景八句写实景,诗人从大处着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丛生”“丰茂”则形象地描绘出岛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D、后四句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7.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C)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六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十、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断肠。

2.点明季节的词是秋,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夕阳。

曲中最能体现作者漂泊生涯的一个词是天涯。

3.全曲虽然末直接写声,但通过作品中的“昏鸦”“流水”“西风”等却使读者听到了画外音。

4.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C)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心情。

5.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C)

A、前三句一词一景,勾勒出古道之苍凉,西风之萧瑟,瘦马之疲惫,极力渲染悲凉的气氛。

B、后两句由景及人,道出天涯游子的心情。

“断肠”一语是全篇的主旨。

C、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有正面有侧面,笔法灵活。

D、全曲用托物寄情的写法,道出了悲秋之感,怀古之情,伤离之绪。

6、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A)

A、前三行九个名词,九种事物,旨在写景。

B、“夕阳”照应“昏鸦”,点明特定时间。

C、最后一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D、“断肠”一语是本曲的曲眼。

十一、《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三句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壮观,后几句作者触景生情,对人民的苦难表现了深刻的同情,但他不可能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如聚”,山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流之状。

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

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十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默写

①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诗句是:

,。

(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的诗句。

②诗中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是:

,。

③在写景叙事中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

,。

(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

或借时序的交替,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的诗句。

④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来寄托乡思愁绪的诗句是:

,。

⑤你学过的古诗中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一致的诗句有:

,。

2、理解:

①“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少于20个字)

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特色,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⑤诗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选择: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其哲理意味着()

A.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具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之中的道理。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表达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C.作者将“日”“春”放在“生”“入”之前,并且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全诗妙在描写景物节气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②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出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

“生”与“入”使景色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提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8.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

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9.关于《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1.“”字写出了春风和顺的特点,“”字描写了船帆高挂的样子。

2、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