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三十二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970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脉三十二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诊脉三十二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诊脉三十二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诊脉三十二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诊脉三十二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脉三十二辨.docx

《诊脉三十二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脉三十二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脉三十二辨.docx

诊脉三十二辨

诊脉三十二辨

书名:

诊脉三十二辨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

脉虽四诊之一。

其精微玄妙。

非粗工庸术所能推测。

晋王叔和之言曰。

心中易了。

指下难明。

谓沉为伏。

方治永乖。

以缓作迟。

危殆立至。

况有数候。

俱见异病同脉者乎。

若是乎辨之不易也予何人斯。

敢为脉辨。

然理虽难辨。

自上古神圣以及历代名宿。

虽兼望闻问。

未有舍切而能施其巧者。

予又不得不为之辨。

辨之云者。

亦非敢于古人未发之旨。

妄增一说也。

古人之言简质平意淡。

多含蓄未易通晓。

予则辨之使显。

俾隐深之妙。

洞若观火。

及至后儒。

各殚所学。

博求众本。

人持一说。

莫所适从。

予则辨之。

使其据经分剖。

不致混乱。

一辨大略也。

自二辨至七辨。

宗伯仁之六脉。

而着其所统共得二十九脉。

每脉各注。

其阴阳。

肖其形象。

如芤动牢革之最难明者。

皆有确义可寻。

自八辨至十二辨。

则详叙十二经源流。

不特尽脉所经行之处。

与诊脉之法。

如辨肺经。

则肺之体。

肺之用。

肺之性情。

肺所受六淫七情之伤。

以及肺之积。

肺之败。

不独知肺之脉。

兼尽肺之义。

心脾肝肾。

莫不皆然。

而于胞络三焦。

向所愦愦者。

尤极开晰。

自十四辨至三十二辨。

则究极脉中变化之奥。

有全取诸书者。

则标其目。

虽粗工庸术。

阅是编当亦有会。

然不敢自谓无漏也。

聊以此请正天下。

有知予盖留心于此道者。

或肯惠然赐教耳。

<目录>

<篇名>祝序

属性:

管侗人先生。

不知何许人。

此书为其手着。

言简意赅。

了如指掌。

洵有裨初学之书也。

予于今春。

得于吴市之旧书

肆中。

虽为抄本。

而简端有新刊二字。

似当时已付梓行。

大约流传未广。

致湮没。

惜哉。

爰将原本邮寄吉生仁丈。

即烦校正付印。

以公同好云。

\x癸亥鞠秋下浣海昌后学祝绍钧识于吴门客次\x

<目录>

<篇名>一·辨诊脉大法

属性:

脉者。

血气之先也。

血气盛则脉盛。

血气衰则脉衰。

王叔和分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

浮芤滑实弦紧洪也。

八里者。

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九道者。

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也。

滑伯仁括之以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

浮沉之脉。

轻手重手而取之也。

芤洪散大长濡弦皆统于浮。

伏短细牢实皆统于沉。

迟数之脉。

以己之呼吸而取之也。

缓结微弱皆迟之类。

疾促皆数之类。

滑涩之脉。

则察夫往来之形也。

滑类乎数。

涩类乎迟然脉虽似而理则殊。

数为热。

迟为寒。

滑为血多气少

涩为气多血少。

究而论之。

叔和表里之说。

不可不知。

伯仁之论。

尤捷而便。

诊时男左女右。

人臂长则疏下指。

臂短则密下指。

掌后高骨为关。

先以中指定关位。

徐下前后二指。

要得举按寻三法。

轻手循之曰举。

重手取之曰按。

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下指时轻按以消息之。

次重按以消息之。

然后自寸至关逐部寻究。

须均呼吸。

以定至数。

一呼一吸。

要以脉四至为率。

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

间以脾脉在中为一息。

五至是平脉也。

其有太过不及。

则为病脉。

又须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

然后及于病脉。

时脉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

胃脉谓三部中每部各有浮中沉。

浮主皮肤。

候表及腑。

沉主筋骨。

候里及脏。

胃脉在中。

按之和缓。

无胃则真脏脉见矣。

平脉如心脉洪大而散之类。

既推病在何部。

更分在气在血。

又须识三部所主。

寸为阳。

为上部。

主头以下至心胸之分。

关为阴阳之中。

为中部。

主脐腹肚胁之分。

尺为阴。

为下部。

主腰足胫股之分。

病脉见时。

在上为上病。

在下为下病。

左曰左病。

右曰右病。

左脉不和病在表。

右脉不和病在里。

脉法之要。

不外乎此。

<目录>

<篇名>二·辨浮脉所统有十

属性:

(芤洪大散虚长弦濡紧革皆统于浮)

浮。

阳金也。

指下按之不足。

轻举有余。

如风吹毛。

如水漂木。

曰浮。

是阴不足。

阳有余。

其病在表。

主风。

有力表实风邪盛。

无力表虚阴血亏。

浮迟表冷。

浮数风热。

浮滑痰热。

浮芤失血。

浮洪虚热。

浮大鼻塞。

浮散劳极。

浮虚伤暑。

浮濡阴虚。

浮弦风痰。

浮紧风寒。

浮缓风湿。

又寸浮。

主伤风头疼发热。

关浮。

左主膨胀。

右主中满腹痛飧泄。

浮而大。

风在胃中张口息肩。

尺浮。

客阳在下焦。

虚喘耳鸣溲便秘。

若浮而无力。

按之如捻葱叶曰芤。

芤草中空。

状如葱管。

浮沉二候易见。

故曰有边。

独中候豁然难见。

正如以指着葱。

浮取得上面之葱皮。

中取正在空处。

沉按又得下面之葱皮。

无中非绝无。

但比之浮沉。

则无力。

若泥为绝无。

是无胃气矣。

旧以前后为两边。

与葱义不合。

芤为阳火。

是阴去阳存之脉候。

主失血。

大抵气有余。

血不足。

血不统气。

故虚而大。

若芤之状也。

经曰。

常病得之生。

卒病得之死。

血虚故也。

寸芤主血妄行。

为吐为衄。

关芤左血海空。

右胃虚。

主腹多积瘀。

尺芤下焦虚。

主血淋血崩。

若满指腾上。

来盛去长。

如江河之大。

波涛涌起曰洪。

洪即实脉之无力者也。

为气血大热之候。

属火。

寸洪胸满烦热。

关洪胃热口干。

尺洪二便秘塞下血。

若脉形加于常脉一倍曰大。

阳也。

经云。

大则病进。

然平人三部皆大。

往来上下自如。

为禀质之浓。

一部独大。

斯可占病。

若按之满指。

来去不明。

漫无根底。

如杨花散漫之象曰散。

阳也。

火也。

散脉独见。

有表无里。

是血亡而气欲去。

主身危。

又产妇得之生。

孕妇得之堕。

若形大力薄。

举按豁豁然不能自固曰虚。

阴也。

经曰。

久病脉虚者死。

若过于本位。

不大不小。

迢迢自若曰长。

阳也。

木也。

主气血有余。

若长而软滑曰气治。

长而坚搏曰气病。

实牢弦紧。

皆兼长脉。

邪气盛则见之。

又女人左关长曰多淫欲。

男子两尺长曰多春秋。

若按之浮软。

如水面浮绵。

随手而没曰濡。

濡主气血虚乏。

又为伤湿阴也。

寸濡上焦寒。

阳虚自汗。

关濡脾虚冷。

尺濡恶寒。

若按之端直以长。

状若筝弦挺然指下者曰弦为阳中伏阴属木。

弦。

贵轻虚。

以滑劲急如新张弓弦者。

病危。

凡经络间为寒所滞。

气血不舒。

则弦脉见故脉弦必作痛。

阳弦头痛。

阴弦腹痛。

尺弦少腹痛。

又木旺者脉必弦。

木旺必来侮土。

土虚不能制湿。

而痰饮之症生。

故疟脉自弦其单弦。

或寒。

或痛。

或饮癖。

或拘急。

又有双弦。

脉来如引二线。

为肝实。

为寒痼。

弦甚为紧。

状如转索。

乃热为寒束。

阴阳相搏之脉。

属阳。

病则为痛为毒。

其芤弦相合。

形如按鼓皮者曰革。

阳也。

芤虚弦寒。

虚寒相搏。

是精血遗亡而气独守。

女子半产漏下。

男子亡血失精。

<目录>

<篇名>三·辨沉脉所统有五

属性:

(伏短细实牢皆统于沉)

沉。

阴水也。

重手按下。

至筋骨乃得。

如绵裹砂。

内刚外柔。

如石投水。

必极于底曰沉。

是气满三焦。

而不运于脏腑。

为阴逆阳郁之候。

其病在里。

为寒为水蓄为气。

有力里实。

必痰食有形之物。

凝滞于内。

无力里虚。

乃无形之气。

郁结于中。

沉迟痼冷。

沉数伏热。

沉滑痰食。

沉涩气郁。

沉伏霍乱。

沉牢冷积沉弦饮痛。

沉紧冷痛。

沉弱阴痛。

沉缓寒湿。

寸沉左为寒邪在心。

右为寒痰停蓄。

伤寒两寸沉曰难治。

平人两寸沉曰无阳。

多艰于寿。

关沉伏寒在经。

左主两胁刺痛。

右主中满吞酸。

尺沉肾寒。

主腰背冷痛。

男子精冷。

女子血结。

沉细为阴痒。

伏类于沉。

然沉行筋骨间。

伏行骨上重按着骨。

指下裁动曰伏。

阴水也。

积阴冷毒之气。

滞于三焦。

为关格闭塞之候。

伏而数曰热厥。

亢极而兼水化也。

伏而迟曰寒厥。

阴极而气将绝也。

惟伤寒脉伏。

主大汗而解。

寻之两头无。

中间有。

不及本位。

状如米粒曰短。

阴金也。

是气不足以导其血。

为不及之病。

涩微动结。

皆兼短脉。

过于悲哀之人。

其脉多短。

短而滑数为酒伤。

寸短头痛。

关短宿食。

尺短胫冷。

又关不诊短。

短见于关上。

是上不通寸为阳绝。

下不通尺为阴绝。

若应指沉沉。

不绝如丝曰细。

阴也。

为吐衄。

为忧劳过度。

为湿。

凡血衰气少则顺。

否则逆。

若中取之沉取之脉。

皆幅幅有力曰实。

属土。

是伏阳在内。

寒锢于外。

实而静为气血有余。

实而躁为里有邪。

妇人尺实为有孕。

实统牢革。

牢革之脉。

古人多混淆莫辨。

不知革浮牢沉。

革虚牢实。

形证各异。

故革脉见浮部。

其按之坚固有力。

动而不移曰牢。

阴中有阳。

里实表虚。

病主胸中气促。

骨间疼痛。

大抵其脉近于无胃气。

故诸家皆谓危殆之脉。

<目录>

<篇名>四·辨迟脉所统有五

属性:

(缓结代微弱皆统于迟)

迟。

阴土也。

一呼一吸。

脉不及五至曰迟。

乃阴盛阳亏之候。

主脏寒。

审其迟之微甚。

知寒之浅深。

有力冷痛。

无力虚寒。

浮迟表寒。

沉迟里寒。

乍迟乍数为虚火。

又有不浮不沉。

不疾不徐。

不微不弱。

如微风轻柳梢之状曰缓。

缓属阴。

土有和缓之义。

冲和之气。

洋溢于脉。

血满肌肉。

故不嫌迟。

乃脾之正脉。

若浮而缓曰卫气伤。

沉而缓曰荣气弱。

诸部见缓脉。

皆主气血不敛。

为不足之症。

缓大风虚。

缓细湿痹。

缓涩血虚。

缓弱气虚。

寸缓皮肤不仁。

关缓不欲饮食。

尺缓脚弱下肿。

若脉来迟缓。

时一止而复来者曰结。

结者。

阴脉之极。

阴独盛而阳不能入为七情所郁。

寒邪滞经。

气血痰饮食五者。

一留于其间。

则见为结脉。

浮结气滞。

沉结积聚。

结促皆危症。

结促之脉。

无常数。

或二动或三动。

一止即来。

有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

繇是复止。

寻之良久。

乃复强起曰代。

若暴损气血。

元气不续者可治。

痛脉时见代。

娠妇亦有代脉。

必在三月余。

不则一脏绝。

他脏代至。

故曰代必死。

若轻诊即见。

重按如欲绝。

有而若无者曰微。

阴也。

是劳极诸虚之候。

浮微阳不足。

沉微阴不足。

曾经汗吐下后见之。

为阴阳将自和欲愈之脉。

软极曰弱。

萎弱不振。

类濡而沉。

阴也。

气虚则脉弱。

阳陷入阴之象。

寸弱阳虚。

尺弱阴虚。

关弱胃虚。

病后老人见之顺。

平人少年见之逆。

<目录>

<篇名>五·辨数脉所统有二

属性:

(疾促统于数)

数。

阳火也。

一呼一吸。

脉逾五至曰数。

是阳热太过之脉。

有力实火。

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

沉数里热。

寸口数实肺痈。

数虚肺痿。

数而坚如银钗之股。

曰蛊毒。

数之甚为疾。

脉来数时一止。

而复来者曰促。

促者阳脉之极盛。

阳盛而阴不能和。

气血痰饮食五者。

一有留滞。

则脉必见止而为促。

促非恶脉。

然渐退则生。

进则死。

<目录>

<篇名>六·辨滑脉所统有一

属性:

(动统于滑)

滑。

阳水也。

然非独阳。

乃纯阳正阴和合交结。

不能独取而成滑。

阴随阳化曰热化。

故其症为热。

实形则往来流利。

如珠走盘。

而中有力。

大抵血盛则脉滑。

故肾脉宜于滑而收敛。

脉形清者。

为血有余。

三五不调。

脉形浊者。

为血滞。

为痰。

浮滑风痰。

沉滑食痰兼气。

滑数痰火。

滑短宿食。

寸滑阳实。

胸中塞满吐逆。

关滑气满食即吐。

尺滑蓄血。

妇人尺滑有断绝。

为经闭。

和滑为孕。

举之无寻之有。

无头无尾。

状如大豆。

厥厥动摇。

不离其处者曰动。

动随虚见阳也。

阴虚阳战于内。

动脉即现。

多于关部见之。

主痛主泄痢。

见于寸为阳。

阳动为惊为汗。

见于尺为阴。

阴动则发热形冷。

<目录>

<篇名>七·辨涩脉

属性:

涩。

阴金也。

如雨沾沙。

如刀刮竹。

往来极难曰涩。

涩为气有余。

气盈则血少。

荣卫不相随。

故脉来蹇滞。

肺则宜此。

病之所主。

复中气结。

内则血痹痛。

外则中雾露毒。

浮涩表恶寒。

沉涩里燥涸。

寸涩液不足。

关涩血不足。

尺涩精不足。

必艰于嗣。

又女人有孕。

为胎痛不安。

或胎漏。

无胎为败血。

<目录>

<篇名>八·辨肺大肠脉

属性:

手太阴肺经。

为一身之华盖。

统十二经。

十五络。

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

皆于此决。

盖肺居脏腑最上。

脏腑之气。

无不上熏乎肺也。

以其位高。

辅君主行荣卫。

故曰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居右手寸口。

与手阳明大肠为表里。

肺脏大肠腑。

言其体。

属西方辛金。

言其用。

肺主气。

多言则伤气。

咳嗽由此而作。

肺又藏魄。

并精出入谓之魄。

精气之臣佐也。

其窍通于鼻。

肺和则鼻知香臭。

言其性情之杂着。

肺主声。

自入为哭。

其传于五脏者。

亦各自有声。

其为各脏所传者。

心主臭。

入肺为腥。

脾主味。

入肺为辛。

肝主色。

入肺为白。

肾主液。

入肺为涕。

其为六淫所中。

肺宜温润。

燥则病。

寒亦病。

其为七情亦害。

忧或悲。

则魄户不闭。

金气郁塞。

心火乘之。

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

叫呼损气。

则伤肺也。

脉起于中焦中焦者。

中脘也。

在脐上四寸。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

胃口有上下。

上口在脐上五寸上脘穴分。

下口在脐上四寸下脘穴分。

膈,隔也。

人心下有膈膜。

前齐鸠尾。

后齐十一椎。

周遭着脊。

所以遮隔

浊气。

不使上熏心肺。

肺脉贯膈。

布胸中。

故病为咳。

为上气。

为喘。

为渴。

为烦心。

为胸满。

从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内。

下肘中。

循臂内。

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鱼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

肺系喉咙也。

故肺病缺盆痛甚。

臂下胁上曰腋。

膊下对腋处曰。

尽处为肘。

肘以下为臂。

臂以下为脘廉隅也。

鱼谓掌骨之前。

大指本节之后。

肥肉隆起处。

统为之鱼。

故肺病为臂内前廉痛。

为掌中热。

其支者。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诊脉如三菽。

重浮于三菽者。

大肠脉也。

按之于皮毛相得曰浮。

稍稍加力。

脉道不利为涩。

又稍加力。

不及本位曰短。

此其平脉。

若鼓急病太过。

萧索病不及。

洪大则金受火克。

谓之贼邪。

主中风气壅。

鼻燥痫疾。

芤亦属火。

主积血在胸。

气伤而血凝也。

弦则金不足而火乘之。

是为微邪。

主大肠结。

气急膈中疼痛。

紧则头痛。

缓漫乃脾邪所致为虚邪。

主风湿。

沉濡而滑。

则肾邪相干为实邪。

有寒有风有痰。

沉细病在骨。

主骨蒸。

单沉主气胀。

又胸中留滞化为痰。

单滑痰塞气壅。

作呕逆。

单濡主气乏冷胀。

又有正邪。

浮本肺脉。

然浮濡而实。

谓之阳结。

肺络循咽。

大肠为腑。

咽门燥。

大肠结皆坐此。

浮甚或三部俱浮。

恶寒壮热。

热能伤气。

气伤不能卫。

金反亏而木反盛。

咳嗽气促。

痰唾稠浓。

双目流泪。

皆坐此。

肺之积名曰息奔。

左右胁下。

大如覆杯。

以春甲乙日得之。

盖心邪传肺。

肺当传肝。

肝旺不受邪。

肺欲复还心。

心不受。

故留结为积。

肺气实梦兵戈相竞。

虚则梦涉水田。

若肺绝而真脏脉见。

大而虚。

如风吹毛。

又如以毛羽中人肤。

其见于外者。

气出不还。

绝汗如珠。

转出不流。

又气喘两肩动曰肩息。

或发直如麻。

丙日笃。

丁日死。

死于巳午时。

肺之大略如此。

<目录>八·辨肺大肠脉

<篇名>大肠脉

属性:

手阳明大肠。

传导不洁之物。

变化物之形。

故曰传导之官。

变化出焉。

大肠上口。

即小肠下口。

大肠下接直肠。

直肠下为肛门谷道。

传送不洁之物。

必待肺气下行。

故与肺为表里。

属西方庚金。

体用性情等。

皆不外乎肺。

其脉即受肺交。

肺脉出次指。

大肠脉遂起于食指之端。

循指上掌。

出合谷两骨间。

合谷虎口也。

上循臂。

入肘外廉。

上外前廉。

上肩出肩端两骨。

名骨之前廉。

上出于肩HT上际。

名天柱骨。

会于大椎。

大椎肩上高骨也。

下入缺盆。

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

入下齿缝中。

返出两吻。

各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挟鼻孔。

其邪气有余而实。

则脉所经过之处。

皆热肿而痛。

其正气不足而虚。

则为寒栗。

大肠之大略如此。

<目录>

<篇名>九·辨心小肠脉

属性:

手少阴心经。

为一身之君主。

神明出焉。

居左手寸口。

与手太阳小肠为表里。

心脏小肠腑。

言其体。

属南方丁火。

言其用。

心主血。

其窍荣于舌。

故舌为心苗。

心和则舌音嘹亮。

心又藏神。

血气两全谓之神。

精气之化成也。

心平则神明不测。

言其性情之杂着。

心主臭。

心属火。

火化物。

五味出焉。

火炎盛。

则生焦苦。

故自入为焦。

其传五脏者。

亦各自有臭。

其为各脏所传者。

肺主声。

入心为言。

脾主味。

入心为苦。

肝主色。

入心为赤。

肾主液。

入心为汗。

其为六淫所中。

伤暑之病。

必心先得。

其为七情所害。

喜则神庭融泄。

火气赫曦。

肾水乘之。

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

养心莫善于寡欲。

荣神役虑。

则神疲而心受伤。

心脉受足太阴脾脉之交。

脾脉终于心。

故心脉起于心中。

心附脊第五椎。

出属心系。

心系有二。

一则上与肺通。

入肺两大叶间。

一则由肺系而下曲折。

向后并脊里细络。

相连贯通五脏系。

从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

从心系上挟咽。

故心病嗌干。

系目。

故心病目黄。

其直者。

复从心系上肺。

出腋下。

循内后廉。

下肘循臂内后廉。

抵掌后兑骨之端。

入掌内后廉。

循小指出其端。

故心病臂痛。

掌中热。

诊脉如六菽之重。

浮于六菽者。

小肠脉也。

按之与血脉相得曰洪。

稍稍加力。

脉道觉粗曰大。

又稍加力。

脉道阔软曰散。

此平脉也。

若飞急病太过。

如水中浮萍动病不及。

沉濡而滑。

水来克火。

是为贼邪。

然汗通则肾水准。

火不受水贼矣。

单沉主中寒。

心气刺痛。

单濡。

烦躁冷汗。

单滑主心热上焦满。

痰壅吐逆渴。

浮短涩。

乃肺脉为微邪。

火金相合。

火来克金。

金虚则木盛主风热。

又心浮头旋目暗。

心涩精血俱败。

胸痹心痛。

弦则病因肝木而致。

为病虚邪。

火中有木。

木能御土。

无土则水至。

又木挟火而欲侮金。

金木交战于胸中。

能致胸中急痛。

若脉紧亦自作痛。

缓大乃脾之本形为实邪。

火中有土。

水不能制火。

是谓子能制鬼。

然火邪愈甚。

热极生风。

能令舌不活动。

心中惊惕。

又有正邪。

曰芤曰数。

皆属火。

芤主血凝不流。

心脉芤。

积血在胸中。

气上则吐衄。

气陷则痢数。

为邪热太过。

数甚能令舌生风。

而唇破裂。

狂言目见鬼神。

心之积。

名曰伏梁。

起脐上。

大如臂。

上至心下。

以秋庚辛日得之。

盖肾邪传心。

心当传肺。

肺旺不受邪。

心复欲返肾。

肾不受。

故留结为积。

心脏有余。

梦见忧惊怪异之事。

心脏不足。

梦烟火光明。

若心绝而真脏脉见。

坚而博。

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如转豆。

脉又前曲后踞。

如操带钩。

前曲者。

轻取则坚强不柔。

后踞者。

重取则牢。

实不动。

全失冲和之气。

其见于外者。

发必焦枯。

面黧黑。

掌肿无文。

壬日笃。

癸日死。

死于亥子时。

心之大略如此。

<目录>九·辨心小肠脉

<篇名>小肠脉

属性:

手太阳小肠。

为受盛之官。

承奉胃司受糟粕。

化物而传入大肠。

故化物出焉。

与心为表里。

属南方丙火。

用与性情等。

皆不外乎心脉。

受心交。

心脉终于小指。

小肠脉即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

上脘出踝中。

腕下兑骨为踝。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上循外后廉。

故肘臂痛属小肠。

出肩解。

膂上两角。

为绕肩脾。

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解。

交肩上。

入缺盆。

故小肠病。

肩似拔而痛。

络心循咽为嗌痛。

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颊。

为颈肿不可以顾。

又为颊肿。

至目兑。

入耳中。

故为目黄。

为耳聋。

其支者。

别颊上。

目下曰。

抵鼻至目内。

出目内角曰内。

外角曰兑。

小肠之大略如此。

<目录>

<篇名>十·辨脾胃脉

属性:

足太阴脾经。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居右手关上。

与足阳明胃经为表里。

脾脏胃腑。

言其体。

属中央己土。

言其用。

已化物为水谷之海。

胃戊化火。

火热土湿。

其气相通。

推磨万物。

变化糟粕。

其华在唇四白。

其窍通于口。

故脾和则口知五味。

又上朝肺金。

下按命门。

心主血。

肝藏血。

脾则裹血。

藉胃气运入命门。

男子化而为精。

女子盈而为月事。

由是播敷各脏。

长养骨髓。

荣于一身。

肌肉肥泽。

故又曰脾主肌肉。

脾藏意智。

能思记曰意智。

血气之主持也。

故又曰谏议出焉。

言其性情之杂着。

脾主味。

自入为甘。

其传于五脏者。

亦各自有味。

其为各脏所传者。

脾主声。

入脾为歌。

心主臭。

入脾为香。

肝主色。

入脾为黄。

肾主液。

入脾为涎。

其为六淫所中。

湿病必起于脾。

如五泄皆湿也。

其为七情所害。

思虑则意舍不宁。

土气凝结。

肝木乘之。

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

饮食劳倦。

则伤脾也。

大抵土爱暖。

热则伤胃。

寒则伤脾。

不寒不热。

则脾胃和平。

脾脉受胃之交。

胃脉终于足大指。

脾脉即起于足大指之端。

故脾病为足大指不能举用。

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

即孤拐骨也。

上内踝前廉。

循胫骨。

上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

故强立膝股内肿。

腹胀呕食溏泄。

胃脘痛。

客寒于胃。

为善噫。

皆脾病。

从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为舌本强。

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诊脉如九菽之重浮于九菽者。

胃脉也。

按至肌肉阿阿缓漫。

如微风轻柳梢之状曰缓。

次稍加力。

脉道敦实曰大。

此平脉也。

弦紧则肝脉见于脾部。

木来克土为贼邪。

主疼痛。

然土衰则木失培养。

亦主筋拘急而作呕逆。

若沉濡而滑为微邪。

沉主积冷气块。

忧结中满吞酸。

濡则中脘冷痛。

滑则脾家热。

主风寒久停。

渐成霍乱。

实而洪。

心火相乘为虚邪。

土中有火。

火能化物消中。

而脾胃皆虚。

或口干。

或翻胃。

太实主心痛。

芤则血在中焦。

主大肠成痈。

浮涩属金为实邪。

浮主风热。

热则金不能克木。

木来克土。

金乃有病之子。

不能顾母。

主胃中。

空虚。

肢体胀满。

涩则损食气痞上逆。

又有正邪。

缓者脾脉。

缓甚则病痿厥。

若三部皆缓。

土能制水。

水衰则火必独炎。

亦主脾胃热。

口臭翻胃。

齿肉浮肿。

心力损少。

脾之积曰痞气。

在胃脘。

覆大如盘。

以冬壬癸日得之。

盖肝邪传脾。

脾当传肾。

肾旺不受邪。

脾复欲还肝。

肝不受。

故留结为积。

脾气实梦歌欢乐。

虚则梦争饮食。

若脾绝而真藏脉见。

如雀之啄。

筋肉间连三五下。

且坚且锐。

忽来顿去。

良久复来。

如屋之漏。

筋肉间良久一滴。

溅起无力。

如釜之沸。

皮肤间有出无入。

涌涌如羹之上沸。

其见于形者。

鱼口涎不收。

唇青反。

人中满。

甲日笃。

乙日死。

死于寅卯时。

脾之大略如此。

<目录>十·辨脾胃脉

<篇名>胃脉

属性:

足阳明胃经。

与脾为表里。

上通咽喉。

胃下口即小肠。

上口属中央戊土。

戊化火。

故土性爱暖。

热则伤胃。

但忌寒耳。

主行气。

故谷入胃。

脉道乃行。

其用与性情等。

俱不外乎脾脉。

受手阳阳大肠之交。

大肠脉终于鼻孔。

胃脉即起于鼻之两旁。

上行左右相交。

即山根也。

故鼽衄皆胃病。

下循鼻外。

上入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

下交承浆。

唇下陷中曰承浆。

循颐后下廉。

上耳前。

循发际。

至颅。

故齿痛口唇胗额颅痛皆胃病。

其支者。

从耳后。

下颈循喉咙。

入缺盆。

下隔属胃络脾。

故胃病主颈肿喉痹。

其直者。

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挟脐。

入气街中。

其支者。

起胃口下循腹里至气街。

与前之入气街者合。

故胃邪盛。

身以前皆热。

又主大腹水肿。

膺乳气街俱痛。

繇气街。

下髀关。

抵伏兔。

股外为髀。

髀前膝上起肉处。

为伏兔。

后为髀关。

即股内也。

下膝膑中。

循胫外廉。

下足跗。

入足中指内间。

挟膝解中为膑。

足面为跗。

股膝足胫痛皆胃病。

其支者。

别跗上入大指间。

出其端。

胃实则热。

热则恶火。

四肢者。

诸阳之本。

阳盛则四肢实。

实则能登高而歌。

弃衣而走。

又火盛与水相激。

为奔响腹胀。

胃虚则寒栗鼓颔。

善呻恶人。

喜闭户处。

闻木音则惊。

颜则黑。

且数数而欠。

胃之大略如此。

<目录>

<篇名>十一·辨肝胆脉

属性:

足厥阴肝经。

名曰将军。

居左手关上。

与足少阳胆经为表里。

肝脏胆腑。

言其体属东方乙木。

言其用。

心主血。

肝藏之故。

肝为血海。

其候在目。

肝和则目辨五色。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爪与筋。

皆血所养也。

肝又藏魂。

从神往来谓之魂。

精气之辅弼也。

谋虑于是乎出。

言其性情之杂着。

肝主色。

自入为青。

其传于五脏者。

亦各自有色。

其为各脏所传者。

肺主声。

入肝为呼。

心主臭。

入肝为臊。

脾主味。

入肝为酸。

肾主液。

入肝为泪。

其为六淫所中。

诸风病皆始于肝。

故肝所发病。

必头目眩。

胁痛肢满。

手足青。

其为七情所害。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怒则魂门弛张。

木气奋激。

肺金乘之。

故曰怒气伤肝。

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

疲剧筋痛。

肝气不调也。

肝脉受胆脉之交。

胆脉终于足大指三毛。

肝脉即起足大指丛毛之际。

上循足跗。

去内踝一寸。

即螺蛳骨。

上踝八寸。

上内廉。

即曲膝腕中。

循股入阴毛中。

过阴器。

抵小腹。

故肝病为疝狐疝。

少腹痛遗溺闭隆诸病。

从小腹挟胃。

属肝络胆。

上贯膈。

布胁肋。

故肝病肋胁腰痛不可俯仰。

从胁肋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

颃。

胫也。

颡。

额也。

连目系。

目内廉深处为目系。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

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

其支者。

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故肺脉从中焦起。

诊脉如十二菽之重浮于十二菽者。

胆脉也。

重按至筋脉。

如筝弦相似曰弦。

次稍加力。

脉道迨递为长。

此其平脉也。

少见筋急。

其脉必紧。

若见肺脉。

金来克木为贼邪。

然二者皆阳。

阳之性热。

金畏热。

金反虚而木反盛。

木来乘金。

则为空虚。

浮而数。

风热入肝经。

目昏眼泪。

筋。

浮而促。

心腹胀满。

涩则肝虚不能藏血。

肋胀身痛目昏。

缓大则微邪。

不治自退。

沉濡而滑。

肾邪相干。

是为虚邪。

沉则引寒入胃。

主血冷痞满。

沉而坚实。

致癖之疾。

沉而虚弱。

肝家虚乏。

濡至受湿冷雾露之气。

精枯筋。

滑则肝家有热。

头旋目暗筋急。

洪大属火为实邪。

风热侵胃。

中焦烦闷。

目赤左瘫。

盗汗呕吐。

芤则血不归宗。

主吐血。

血不养筋。

主瘫缓。

不能含血养目。

主眼暗。

又木火相合。

木挟火而侮金。

主肠痈。

又有正邪。

弦为本脉。

亦不可过。

如新上弓弦而急者为太过。

病邪在外。

令人常怒。

忽忽眩冒癫疾。

如筝弦解落为不及。

胸胁痛引背。

下则两胁满。

弦脉见于三部。

乃肝气有余。

主目痛。

又主恚逆满胸。

若溢关上涌出寸口。

乃木盛生风。

主目弦头重筋疼。

肝之积名曰肥气。

状如覆杯。

在左胁下。

突出如肉肥盛之状。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盖肺邪传肝。

肝当传脾。

脾旺不受传。

肝复欲还肺。

肺不受。

故留结为积。

肝气实梦山林树木。

虚则梦细草。

若肝绝而真藏脉见。

中外急。

如循刀刃。

责责然。

见于外者。

睹物而不能转睛曰直视。

又手足爪甲皆青黑。

卵筋缩。

舌卷。

盖筋聚于阴器。

而脉络于舌本故也。

庚日笃。

辛日死。

死于申酉时。

肝之大略如此。

<目录>十一·辨肝胆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