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0960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docx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赏析汇总

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8首)汇总

(注音、注释、译文、赏析)

1[唐]王绩《野望》

2[唐]崔颢《黄鹤楼》

3[唐]王维《使至塞上》

4[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5[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汉]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7[魏晋]曹操《龟虽寿》

8[魏晋]刘桢《赠从弟》

9[魏晋]曹植《泰山梁甫行》

10[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11[唐]杜甫《春望》

12[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13[唐]杜牧《赤壁》

14[宋]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5[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6[宋]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17[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18[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野望

[唐] 王绩

dōnɡ东ɡāo皋bó薄mù暮wànɡ望,xǐ徙yǐ倚yù欲hé何yī依?

shù树shù树jiē皆qiū秋sè色,shān山shān山wéi唯luò落huī晖。

mù牧rén人qū驱dú犊fǎn返,liè猎mǎ马dài带qín禽ɡuī归。

xiānɡ相ɡù顾wú无xiānɡ相shí识,zhǎnɡ长ɡē歌huái怀cǎi采wēi薇。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诗词注释:

(1)东皋:

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徙倚[音“席乙”]:

徘徊彷徨。

(3)落晖:

落日的余光。

(4)犊:

小牛。

采薇:

《诗经.召南.草虫》有:

“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诗词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诗词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

[唐] cuī崔hào颢

xī昔rén人yǐ已chénɡ乘huánɡ黄hè鹤qù去,cǐ此dì地kònɡ空yú余huánɡ黄hè鹤lóu楼。

huánɡ黄hè鹤yī一qù去bù不fù复fǎn返,bái白yún云qiān千zǎi载kōnɡ空yōu悠yōu悠。

qínɡ晴chuān川lì历lì历hàn汉yánɡ阳shù树,fānɡ芳cǎo草qī萋qī萋yīnɡ鹦wǔ鹉zhōu洲。

rì日mù暮xiānɡ乡ɡuān关hé何chù处shì是?

yān烟bō波jiānɡ江shànɡ上shǐ使rén人chóu愁。

诗词注释:

1、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

久远的意思。

3、历历:

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

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诗词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

「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

」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袆:

依《图经》的记载说:

「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

」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

「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

」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

原文是:

「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

许饮酒否?

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

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

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

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

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

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

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

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

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

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

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

面对一江氤氲烟岚,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感叹人生短暂无常,而乡愁不可解,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这一生无所依归,百感齐涌,心中的愁绪,便像江上的烟波,浓得化不开。

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

「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个有趣的传说,我们另文介绍。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dān单chē车yù欲wèn问biān边,shǔ属ɡuó国ɡuò过jū居yán延。

zhēnɡ征pénɡ蓬chū出hàn汉sài塞,ɡuī归yàn雁rù入hú胡tiān天。

dà大mò漠ɡū孤yān烟zhí直,chánɡ长hé河luò落rì日yuán圆。

xiāo萧ɡuān关fénɡ逢hòu候qí骑,dōu都hù护zài在yàn燕rán然。

诗词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dù渡yuǎn远jīnɡ荆mén门wài外,lái来cónɡ从chǔ楚ɡuó国yóu游。

shān山suí随pínɡ平yě野jìn尽,jiānɡ江rù入dà大huānɡ荒liú流。

yuè月xià下fēi飞tiān天jìnɡ镜,yún云shēnɡ生jié结hǎi海lóu楼。

rénɡ仍lián怜ɡù故xiānɡ乡shuǐ水,wàn万lǐ里sònɡ送xínɡ行zhōu舟。

诗词注释:

1、荆门:

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

海市蜃楼。

3、故乡水:

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诗词译文: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诗词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ɡū孤shān山sì寺běi北jiǎ贾tínɡ亭xī西,shuǐ水miàn面chū初pínɡ平yún云jiǎo脚dī低。

jǐ几chù处zǎo早yīnɡ莺zhēnɡ争nuǎn暖shù树,shuí谁jiā家xīn新yàn燕zhuó啄chūn春ní泥。

luàn乱huā花jiàn渐yù欲mí迷rén人yǎn眼,qiǎn浅cǎo草cái才nénɡ能méi没mǎ马tí蹄。

zuì最ài爱hú湖dōnɡ东xínɡ行bù不zú足,lǜ绿yánɡ杨yīn阴lǐ里bái白shā沙dī堤。

诗词注释:

  1.钱塘湖:

杭州西湖的别称。

  2.孤山寺:

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3.贾亭:

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4.初平:

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5.云脚:

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

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6.暖树:

向阳的树。

  7.乱花:

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8.没:

隐没。

  9.湖东:

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诗词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

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

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

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

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

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

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

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古诗十九首

[汉] 汉无名氏

tínɡ庭zhōnɡ中yǒu有qí奇shù树,lǜ绿yè叶fā发huá华zī滋。

pān攀tiáo条zhé折qí其rónɡ荣,jiānɡ将yǐ以yí遗suǒ所sī思。

xīn馨xiānɡ香yínɡ盈huái怀xiù袖,lù路yuǎn远mò莫zhì致zhī之。

cǐ此wù物hé何zú足ɡuì贵,dàn但ɡǎn感bié别jīnɡ经shí时。

诗词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九。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

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

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

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尽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

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

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

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

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