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943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docx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一.★爱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吝惜)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喜欢,爱好)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爱护)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爱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莲说》)(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左传》)(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通“薆”,隐蔽,躲藏)

推导提示: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二.★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庐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安逸)

4、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安置、安放)

6、沛公安在(《鸿门宴》)(哪里)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怎么)

8、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使……安)

9.衣食所安(养生)

推导提示: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三.★被

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蒙受,遭受)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井口北固亭怀古》)(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泽被后世(覆盖)

推导提示: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

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四.★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增加)

3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倍数)

4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越发、更加)

推导提示: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五.★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根本基础)

3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后序》)(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章(《狱中杂记》)(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活版》)(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推究本源、考查)

推导提示: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六.★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边界地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境)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俗,浅陋,鄙俗)

4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边远地区)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鄙陋)

6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

7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轻贱)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鄙陋,浅薄无知)

9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腾王阁序》)(自谦之词)

推导提示: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七.★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谋攻》)(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军事,战争)

推导提示: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八.★病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疾病)

2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困苦,困乏)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责备、羞辱)

7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痛苦)

推导提示: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九.★察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考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考虑)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屈原列传》)(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齐桓晋文之事》)(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东方朔)(精明)

7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观察)

8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经考察后给以举荐提拔)

推导提示: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十.★朝

1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5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陈情表》)(朝代)

6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使……朝拜)

7期年不听朝(朝政)

推导提示: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十一.★曾

1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曾经)

3是高、曾时为一倍(《治平篇》洪亮吉)(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通“增”,增加)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曾经)

推导提示: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

虚化为“曾经”(念céng)

十二.★乘cheng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登)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驾御)

3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驾车,坐车,骑马)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趁着,凭借)

5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趁,冒着)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的代称)

7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8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古时乘车,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

9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顺应顺着)

1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顺应顺着)

推导提示: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

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十三.★诚

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在,的确)

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荆轲刺秦王》)(果真,如果)

推导提示: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十四.★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扶輦下除,触柱折辕(台阶)《苏武传》

3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清除,去掉)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授职任命)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过去)

8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消除)

推导提示: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十五.★辞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言辞)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审讯审问)

4动以朝廷为辞(理由借口)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6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7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

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1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推导提示: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

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

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十六.★从

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随从)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追赶追逐)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5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6樊哙从良坐(依傍)

7从此道至吾军(由,自)8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9其从如云(随从的人)10欲不可从(放纵)

11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

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13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14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

15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舒缓,不急迫)

推导提示: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

“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十七.★殆

1.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大概,恐怕)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学》(通“怠”,懈怠)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几乎,近乎)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危险)

推导提示: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

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十八.★当

1.当窗理云鬓《木兰诗》(对着,向着)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抵挡,抵御)

3.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捕蛇者说》(抵、相抵)

4.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正当)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占据、把守)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在……时候)

7.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8.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必然,必定、一定)

9.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值,在、正此)

10.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阻挡,抵挡)

推导提示: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

“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

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

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十九.★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情表》(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取道)

3.治世之道《论语》(方法)

4.背道而妄行《荀子·天论》(道义)

5.道不同,不相与谋《论语》(志向)

6.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谈论)

7.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收获)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旬子·劝学》(具备)

9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主张,思想,学说)

10.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走路、赶路)

11.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道义)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道理,规律)

1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传》(路,道路)

14.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天道、自然的规律)

15.故园谁道有书来(曹松《南海旅次》)(料想)

16.道之以政《论语》(通导、引导)

17.道义:

道德和正义

推导提示:

“道”本义是“大路”。

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

二十.★得

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与“无”一起,表示“莫非”“岂不是”)

2.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五人墓碑记》(能够、可以)

3.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获得)

4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应该、必须)

5.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六国论》(适宜、得当)

6.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心得,收获)

8.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能够)

9.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通“德”感恩)

10.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得意)

11.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王忠肃公翱事》(融洽)

1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具备)

1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六国论》(对、合适)

推导提示:

“得”本义为“得到”。

“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

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二十一★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过秦论》(量,计算,衡量)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推测)

3.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游褒禅山记》(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夜《梦游天姥吟留别》(通“渡”,渡过,越过)

8.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汉书·高帝本记》(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常态)

10.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姜夔(谱曲)

1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红楼梦》(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1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制度)

1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越过)

16.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估计、推测)

推导提示: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

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二十二.★非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不是)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不)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没有)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非:

不同于)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报任安书》(要之:

总的来说)(非:

错误、过错)

6.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墨子·非乐上》(责怪,反对)

7.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除非,除了)

8.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不对的,错误)

推导提示: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

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

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二十三.★复

1昭王南征而不复《齐桓公伐楚》(返回。

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廉颇蔺相如列传》(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重复)

5王辞而不复《司马相如传》(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盐铁论》(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高祖本纪》(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复算、追究)

推导提示: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

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

)。

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二十四★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孙子兵法》(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覆盖)

8通家尚负责《佞幸列传第六十五》(亏欠,拖受)

推导提示: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

故有“背、载”之义。

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

“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二十五.★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张衡传》(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张衡传》(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伯牙绝弦》(发语词,不译)

8何不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通“盍”,何不)

9前狼假,盖以诱敌《狼》(肯定判断、原来是)

推导提示: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

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

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二十六★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论语·为政》(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促织》(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故事:

旧事,旧例)

11病故,物故《马谡传》(死亡)

推导提示:

“故”有两个基本义:

一为“缘故”;一为“旧的”。

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

由“旧的”引申出“

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

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二十七.★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赤壁之战》(坚固)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险要的地势)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伶官传序》(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璧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坚守、安定)

8固请,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推导提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

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

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二十八.★国

1国破山河在,诚春草木深《春望》(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地区,地城)

5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国事)

推导提示: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

“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二十九.★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壁之战》(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胜过)

4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到,到来)

推导提示: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

“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三十.★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将军收河南河北》(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庐为秋风所破歌》(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曹刿论战》(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如:

怎样,怎么样)

5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奈何:

怎么办,奈……何:

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何:

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多么)

8何蓑何笠《小雅·无羊》(背、扛)

推导提示:

“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

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

去干什么?

”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三十一.★恨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长恨歌》(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感到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