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925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docx

整理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

系统试运行简述:

(4)二次函数的图象:

是以直线为对称轴,顶点坐标为(,)的抛物线。

(开口方向和大小由a来决定)

11.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工程概述

施工单位名称:

3、工程设计变更单

1、认真研读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AP覆盖面积    在省委征求意见会上的发言

建设单位代表(签名):

日期:

关于对省委常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05年月 日)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促进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特别是去年,省委常委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最好的时期之一,全省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淮南和全省一样,近几年逐步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去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1年将近翻一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近10年来最好水平,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并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

这些发展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省委常委会的关心和支持。

省委常委会始终关注我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我市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战胜困难,开拓前进,可以说,没有省委常委会的支持,没有今天的好形势。

现在,安徽已到了一个发展为上、再创辉煌的重要时刻。

在去年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极大地振奋了全省人民的精神,使我们加快发展的意志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围绕安徽崛起这一目标,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结合实际,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皖北崛起步伐。

从区域角度讲,科学发展观是高度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并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的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安徽崛起应该建立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

皖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00万,分别占全省的27.8%和30.5%,处于我省承东启西、南联北进的关键地带,区域内农业资源、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皖北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全省,南北发展特别是沿江与沿淮发展差距拉大。

2004年,皖北六市gdp总量为1407亿元,仅占全省的29%;人均gdp为5030元,比全省水平低2478元;财政收入总量为126.5亿元,仅占全省24%,平均增幅为16.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无法实现,安徽崛起就可能落空,合肥及沿江等地区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制约。

在全国“两会”期间,郭书记明确提出把“以能源建设为重点,促进皖北地区发展”作为安徽崛起的重点任务之一,这对皖北发展具有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必将激励皖北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目前,皖北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去年皖北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已达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

如果进一步因势利导,皖北地区一定能后来居上,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新的增长板块。

因此,建议省委从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按照郭书记所说的那样,把加快皖北发展作为安徽崛起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放到与沿江地区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制订和实施加快皖北发展的统一规划,加强对皖北地区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皖北六市之间加强协作和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促进共同发展;大力推进皖北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支持一批关键性项目实施,加快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进一步落实对皖北地区财政、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比照国家扶持中部地区政策,完善扶持皖北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皖北地区的发展潜力,尽快在全省形成南北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安徽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大力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发挥资源支撑作用。

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有多个增长极,特别要求有撬动区域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点。

从我省情况看,能够成为撬动安徽崛起的战略支撑点的,无疑就是能源资源,郭书记也多次强调不仅要对安徽,而且要对长三角地区提供资源支撑。

因此,在加快安徽崛起的进程中,应该把打好资源牌,推进大型能源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淮南长期以来被称为华东地区的“工业粮仓”,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19%、华东地区的32%、安徽的74%,水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淮南已被列为全国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6个煤电基地之一,省“861”计划中,淮南有17个项目列入其中,其中能源基地建设投资占全省的34.3%,“皖电东送”工程淮南装机容量达480万千瓦,占总计划的60%以上,这表明在安徽大型能源基地建设中,淮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城市难以比拟的。

更为重要的是,近两年来,淮南“三大基地”建设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亿吨煤基地已经开工兴建矿井7对,今明年改扩建矿井6对,到2007年全部建成投产,建成后煤炭生产规模达到近亿吨,这相当于江浙沪三省市每年电煤供应量的总和。

华东火电基地已开工兴建田家庵电厂技改、平圩电厂二期、洛河电厂三期三个项目,今年再开工兴建田集电厂、凤台电厂两个煤电一体化电厂项目,2007年形成9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生产能力;煤化工基地已经建成淮化集团“1830”工程、dmf扩建工程等一批煤化工项目,并已获得日本政府8000万美元贷款,今年我们要力争实现煤化工基地建设的新突破。

这不仅是因为,煤化工是“十一五”期间及以后一个时期国家确立的12个重点产业之一,也可能是我市最有优势、最有成长潜力的产业链,而且考虑到淮南长期以来扮演着东部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角色,资源优势不能充分的发挥,这种被动状况必须得到改变,发展煤化工势在必行。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以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为目标,以煤炭气化为核心,以发展基础化肥化学品、替代燃料化学品、精细化工产品为重点,建成煤化一体化集约发展体系。

近期重点实施淮化老系统改造,推进淮化集团与皖北煤电集团合作建设大型甲醇项目,力争在2007年之前,形成200万吨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到2018年,形百万吨级甲醇、百万吨级合成油、百万吨级硝酸的生产规模。

淮南“三大基地”一旦形成,将进一步确立安徽在华东地区能源基地的重要战略地位,对安徽崛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但由于“三大基地”项目投资高、建设量大,建议省委省政府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对有关项目的立项审批和申报进程,对已上报的矿井项目和电厂项目,帮助我市尽快获得国家批准;在我市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上,支持淮化集团和皖北煤电集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尽快批准我市煤化工基地规划实施,帮助解决中科院10万吨煤基合成油试点项目建设资源配套问题,推动淮南由“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

3、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破除“瓶颈”制约。

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安徽要崛起,基础设施建设就要先行。

近几年来,我省加大了国债争取和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力度,一批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总体来看,相对于全省经济迅速发展和奋力崛起的需要而言,我省基础设施的综合水平还处于滞后状况,存在着能力不足、水平较低、质量不高等问题。

公路网密度和人均拥有公路里程数低于华东平均水平,区域性结构布局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水利设施还比较薄弱,特别是淮河,目前还处于“入海无门、入江不畅”的境地,水患时时在威胁着淮河两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国以来,淮河流域已发生大的洪涝灾害30余次。

以淮南为例,1991、1996、1998和2003年四次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2003年水灾,造成皖北地区gdp增幅减少4.6个百分点,淮河水患已成为沿淮地区和全省人民一个巨大的“心病”,水患不根除,沿淮人民无宁日。

鉴于以上情况,建议省委:

(1)坚持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到优先发展地位,适当超前,实行提前投入,并预留必要的发展能力,对有些项目建设可以采取一次规划设计,分步到位的办法建设,以适应远期的发展需要。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投资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用到最急迫的项目上。

当前在加速建设沿江跨江大桥和沿江高通道的同时,也要切实加强皖北地区交通建设,为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运输通道。

淮南亿吨煤基地建成后,除了每年就地转化3000多吨外,还有6000多吨供应华东市场,迫切需要提高铁路、公路和水运能力。

请省委、省政府在帮助淮南提高铁路和水运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正在实施的合淮阜高速公路进程,尽快动工兴建淮埠高速公路。

(3)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坚持“蓄池统筹”的治淮方针,紧紧抓住国家在安徽投资200亿元治理淮河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大淮干治理和内涝治理力度,让淮河两岸人民过上富裕、安宁的生活。

淮南是饱受淮河水患的城市之一,全市水涝面积达70万亩,共有6个洪区,行洪区耕地面积2万亩,区内人口8万人,淮干和内涝治理任务都十分艰巨,请省有关部门要尽快落实。

建议继续加大淮河治理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淮南境内淮干治理和黑龙潭段河道疏浚工程等在建项目的实施,对尚未立项的重要工程项目尽快批准立项和落实资金;尽快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将泥河工程这一跨流域工程上划省里管理;积极实施西淝河综合治理,建议由省综合部门牵头制订和落实西淝河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4、积极实施“经济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安徽在全国战略发展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一直不够清晰和明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郭多龙书记把安徽定位为“长三角纵深腹地”,并根据这一定位,提出实行经济向东发展,这非常符合安徽实际,对安徽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中部崛起的主要动力源泉,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新一轮拓展的前沿地带和关键部位,在资源禀赋、产业基地、科技人才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实行“经济东向”发展,是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要求。

但如何实行经济东向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和措施。

我们认为,按照“长三角纵深腹地”这一目标定位,应该充分发挥我省在区域分工中的综合优势,以更加开明开放态度加强对接与互动,努力把安徽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基地、能源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形成互补、梯度、高效型的区域分工体系,真正使“长三角腹地”的地位和作用由虚变实。

当前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拓展对“长三角”地区开放的领域和空间,不仅鼓励和支持皖东和沿江地区,而且更要鼓励和支持皖西、皖北、皖南等地区以资源、资本等为纽带,通过相互投资和企业联合,在资源开发、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和传统产业整合等方面广泛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在这一方面,淮南市近几年通过实施以“融入长三角、渗入珠三角、面向韩国”为重点的大开放主战略,引进了浙能集团、万向集团、景兴纸业等一批大的企业集团来淮投资合作,展现出与长三角地区对按互动的良好前景,特别是浙能集团与淮南矿业集团携手合作,成立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凤台电厂4×60万千瓦机组,浙江省政府从2007年将所发电量纳入浙江省电力电量平衡计划。

这是我省与长三角地区首次合作开发资源的一个成功范例,请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浙江省的配合协作,争取国家尽快批准立项这一项目,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着力构建“和谐安徽”,为崛起营造良好环境。

实现安徽崛起,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议省委常委会按照中央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推进“和谐安徽”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利益关系和谐、社会秩序和谐,努力形成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环境安全文明的和谐局面。

当前应当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现在,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比较大,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

就我市来说,2004年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是下岗职工年人均收入的3.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

部分企业在职干部与离退休干部的收入差距拉大。

比如:

淮南矿业集团退休的前任主要领导的月收入仅为900元,年收入仅为1万余元,与现任领导的收入差距很大,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矛盾。

建议省委常委会采取有力措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进社会公平。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现在不论是哪个城市,都有不少的下岗失业人员,做好这些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对维护社会安定至关重要,也是执政为民、关爱百姓、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一个主要方面。

就淮南来说,目前全市需要社会保障的各类人员达15万人左右,每年社保资金缺口达3亿元,财政压力非常大。

特别是去年和今年我市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出中心人员4.5万人,解除劳动关系需一次性支付2.6亿元,虽然省财政给予了6000万元支持,我们又贷款9000万元,但缺口仍达1.1亿元。

因此,建议加大对淮南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是增加养老保险金转移支付额,确保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增加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的补助,帮助我们妥善安置好下岗职工。

同时我们建议新建煤矿、电厂的养老金在市级交纳,由市级统筹。

三是加快“生态安徽”建设,加强对淮河、巢湖等流域的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特别要支持象淮南这样的工矿城市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煤炭开采为大型区域开发项目,项目类型多、开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对井田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易引发地表塌陷、裂缝,破坏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治理这些塌陷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建议省委常委会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调研出台“煤炭开采企业开采一吨煤收取5元的土地复垦、环境整治和塌陷治理专项费”的政策,确保塌陷区治理资金落到实处。

同时,对我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总之,解决好这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推进“和谐安徽”建设,就一定能为“抢抓机遇、靠势而上、奋力崛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之际,我们欢聚一堂,召开这次大会,主要任务是共同回顾我们党走过的84年光辉历程,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仰,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在全局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把煤炭行业发展的更快、更强,让全局乃至煤炭系统全体职工得到的实惠更多、更好。

刚才,我们表彰了在煤矿安全、煤炭行业管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同志都是常年拼搏奋斗在煤炭行业的第一线,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煤炭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们的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是他们却时刻把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放在心上,为岗位尽职尽责、为党旗增光添彩,他们是全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朝气蓬勃、团结战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共产党员忠诚坚定、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风貌和优良思想品质。

他们是全局党员干部队伍的旗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同时,也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借此机会,我代表局领导班子,向受到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全局各总支、支部和全体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4年的光辉历程。

84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艰难险阻,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业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沧桑巨变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核心力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纪念党的生日,也就是希望全局的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以党员的模范作用,激励、影响和带动全局广大职工群众,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为实现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些年来,我局同全国、全省、全市其他单位一样,在党的领导下,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特别是自2001年局新班子组建以来,全局各级党组织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跟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各项工作都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使煤矿安全生产、煤炭行业管理、企业改制、职工稳定、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均普遍呈现出了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全局各级班子的整体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空前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和煤炭行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煤炭行业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自2001年以来的各项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

在2001年全市小煤矿专项整顿工作中,督促各矿井累计投入安全整改资金7000多万元,对全市煤炭行业经济结构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减掉的只是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保留的基本上都是规范化的、已经形成规模的矿井,虽然矿井个数有所减少,但生产能力反而提高,不仅没有降低生产力,而且是保护了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又发展了生产力。

使当年矿井的单井生产能力由1.97万吨提高到3.0万吨;2002年全市煤炭产量实现308万吨,2003年突破500万吨,2004年完成煤炭产量608.2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预计今年全市地方煤炭产量将达到700万吨,再创历史最高。

煤矿安全连续多年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2003年获全省评比第二名;2004年全市煤矿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与上年同期比分别下降59%、24%和36%;局党委始终把煤炭行业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真正从思想上、时间上、精力上、导向上把招商引资摆上突出位置,形成了强劲的工作态势。

近年来,煤炭行业招商规模、引资总量、到位资金等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2004年全局招商引资共到位资金为1529万元,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任务指标的242%;争取到国家、省政策性资金440万元,连年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全市煤矿矿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在全市创建“发展型领导班子”工作中,我局做为全市创建“发展型领导班子”经验交流单位之一。

在市委、市政府对全市2004年度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考评中,我局名列全市第二,被评为优秀单位。

在全市“正行风、促发展”活动评比中,我局由2001年以前的全市排名后几位跃升为2002年的前10名、2003年前6名、2004年前5名,并且被评为全市执法执纪优胜单位;在市纪委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对全市32个执法执纪部门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检查工作中,受到了市委的肯定和表扬。

总的来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局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职工队伍自身素质和整体形象与以前相比有着明显的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模范带头作用表现突出,在全体职工中涌动着极大的工作热情,节假日不休息、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人和事数不胜数。

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增强了,职工群众的满意度提高了,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准提升了,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热情服务的形象在公众和煤炭生产经营企业中初步树立起来了。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从2月1日开始,在全局除直属企业之外的全体党员中开展了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这次教育活动共涉及基层党支部8个,党员109名,活动参与率达到100%。

到6月初,全局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基本结束。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市委第五督导组高效率的指导,局党委成立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进行深入调研,制定方案,精心准备,层层动员,严格程序,扎实工作,大胆探索,认真研究,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求真务实,切实帮助煤矿企业和职工群众解决各种实实在在的问题,确保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开展顺利,发展健康,成效明显,基本达到了市委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服务职工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

省委督导组、市委秘书长、主管副市长、市委督导组等领导同志多次来我局检查指导工作,对局党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市煤管局全体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党性锻炼和考验,成效是明显的,主要收获有三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

全局党员通过学习《党章》、学习《市煤管局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要求》、进行个人对照总结等一系列工作,经历了思想碰撞和灵魂洗礼,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行为标准,找到自身差距,增强了党性观念。

有三个变化:

一是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党员干部利用工作之余自觉学习《教育读本》,撰写体会文章,积极参与先进性教育标准的认识和讨论,理论素质有明显提高。

二是组织纪律性增强了。

对上级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更加迅速有力,每个党员对支部安排的工作认真完成,党员的组织观念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有明显提高。

三是团队精神增强了。

工作中讲协作、讲贡献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党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先锋意识有明显提高。

第二,进一步强化了宗旨意识。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

各支部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紧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马上能改的不拖不等,边整边改,立说立行,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如针对职工普通关心的提高职工食堂、解决井下吸烟、测量队设备陈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机关阴面办公室冬季供热不好、更换办公桌椅等41条意见和建议,立说立行,制定方案,落实到人头,限时完成,目前,我局党员干部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到了职工群众的普遍肯定和欢迎。

第三,进一步促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风气的形成。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全体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锻炼。

一是增强了自律意识。

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剖析材料都写得很深刻,没有大道理,更多的是谈活思想,深入进行理性思考。

二是正确对待批评。

局领导班子和各支部的民主评议会上,党员之间开展了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彼此平心静气,坦诚相见,言者直截了当,闻者和颜悦色。

可以说通过这次评议,促进了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风气的形成。

三是增进了团结。

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局领导班子、各支部书记、委员与普通党员、群众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了,相互沟通多了,彼此互相尊重,互相配合,推动了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良好成效。

  在全局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查找到了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是全局党员在理论学习与联系实际方面还不够紧密,党性修养和理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党员的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深入,个别党员工作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较少。

三是各支部在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发展新党员等方面的建章立制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是各支部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不够活跃。

为了切实巩固好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搞好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