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781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三课的音乐教案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

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

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

(琵琶)

琵琶简介:

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

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

兴奋?

激动?

还是紧张?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

“楚汉相争”: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

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

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

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

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

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

庄子称之为“象人”。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

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

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

”(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三)结束小结(1分钟)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回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课题:

校园里的小白杨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校园里的小白杨》,指导学生在气息的支持下,用饱满而又有弹性的声音,充满热情的歌唱,表达出对童年和母校生活的留恋。

2、初步学习为歌词谱曲。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童年和母校生活的留恋。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要求: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三、新授歌曲

1、导入:

徐缓抒情的儿童歌曲,用孩子的口述诉说在老师身边的成长过程,歌颂了教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

2、初听音乐。

3、复听。

(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4、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5、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6、念歌词,体会情感学生演唱,讨论并设计几种演唱形式

7、唱歌词,随琴一起。

8、有感情地演唱。

四、歌曲的处理

《校园里的小白杨》是一首小学毕业生借学校里的白杨为题,抒发他们对母校爱恋之情的歌曲。

全歌为二段式结构。

第一乐段的曲调应明快亲切,演唱时第一、二乐句的声音要轻快活泼,声音要富有弹性,仿佛在说悄悄话似的。

力度mpmp、mp

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对比段,节奏旋律比较宽松舒展,与第一乐段密集的节奏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所以在演唱时要求声音优美连贯而流畅。

二声部合唱时,声部要协调、均衡,力度要求为第一、二乐句mpmp;第三乐句mf>

课题:

哦,十分钟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语言形象生动的儿童歌曲。

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的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自由欢乐的心情。

主歌部分节奏紧凑,鲜明地表现了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在课间轻松、快乐的形象和喜悦的心情。

副歌部分曲调转为舒展,唱出了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的由衷欢迎和喜爱。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哦,十分钟》

2、创编并表现“快乐的课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歌曲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课间十分钟的快乐;

2、引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表现意识,引导学生表现好“快乐的课间”。

教学重点:

1、用活泼、欢快的情绪唱好歌曲。

2、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特长,表现音乐。

教学难点:

唱准节奏(后十六分、切分节奏)

教具准备:

钢琴、录音机、歌谱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谈话法、听唱法、视唱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课间十分钟)

1、听一听,在音乐中组织教学(播放音乐《哦,十分钟》让学生聆听,教师亲切自然的和学生问好)

2、说一说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课间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玩一玩情景再现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课间活动情况真实的表现出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课间十分钟的快乐)

二、唱课间十分钟

1、播放录音范唱《哦,十分钟》,学生初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再次聆听,感受歌曲内容。

3、引导学生用“啦”轻声哼唱歌曲,教师提出哼唱要求。

(声音像拍乒乓一样轻快、有弹性)

4、分组学唱歌谱,教师指导,进行歌谱接唱比赛。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按节奏朗读歌词。

6、加入歌词演唱,让学生提出演唱中的困难,师生共同解决。

7、引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做相应的体态律动。

8、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课间的真实活动对歌曲进行情绪、演唱方式的处理。

三、快乐的课间

课间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快乐课间的情景再现。

这是本课的亮点也是难点,大多数学生没有勇气上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大胆创编、表演。

(在快乐中结束本课,让学生走进属于自己的快乐十分钟)

教学后记:

本设计坚持以音乐新课标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把真实、自主的学习展现课堂。

从情景再现(即谈课间十分钟)、聆听感受、氛围营造(即唱课间十分钟)、协作创造(即快乐的课间)三方面展开设计,意在从传统的教学基础上拓展学生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创造的潜能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参与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活动。

湘版三年级下学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

2、能认真听赏童声合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并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3、能了解并初步掌握“v”的发声口型。

4、在竖笛吹奏练习中,能掌握“6、3、2”三个音的指法,并为歌曲《牧童谣》作简单伴奏。

二、课时安排:

2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

2、听赏童声合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

3、唱一唱

教学重点:

教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并指导学生从音乐中体验、表现爱祖国、爱妈妈的情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这种“爱妈妈”的具体情感溶入到较为抽象的“爱祖国”的情感之中。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

1、听赏歌曲。

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感情等。

2、朗读歌词。

播放伴奏带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对妈妈的真挚情感。

3、学唱旋律。

采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唱旋律。

首先让学生听旋律,数音乐旋律3456|51|出现的次数,然后根据乐句特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每个乐句1、2小节与3、4小节的接龙视唱。

4、学唱歌词。

在旋律与歌词都已熟悉的基础上,让学生跟着琴唱歌词,个别不够准确的地方在纠正。

二、听赏童声合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

1、认真聆听歌曲。

2、说一说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让学生画一画歌曲中“绿水映青山”、“绿叶捧红花”、“小鸟睡在绿树上”、“苗苗长在大地间”的景象。

4、在次听赏并轻声跟唱歌曲。

三、音乐活动:

唱一唱v

1、让学生说一说对“鱼”的种类和喜爱等。

2、引导学生掌握元音“v”的发声口型,要求声音集中、统一,逐步建立起高位置的歌唱意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白了“祖国就象妈妈一样”的道理。

五、课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快就学会唱歌曲,并很自然地接受了“祖国就象妈妈一样”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吹竖笛,掌握“6、3、2”三个音的指法和伴奏练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吹奏“6、3、2”三个音

教学难点:

熟练每个音的指法,并按好气孔,防止漏气造成变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吹奏“1、5”两个音

二、指导学生吹奏“6、3、2”三个音

1、听一听。

老师新吹了三个什么音?

2、看一看。

每个音老师的手指按住了哪些孔?

3、吹一吹。

学生试着吹这三个音。

4、说一说。

学生之间交流学吹这三个音的体会。

5、比一比。

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音吹得最准,音色最好听。

6、课件游戏:

一颗音乐苹果树,学生根据树上掉下的一个个音乐苹果,马上吹出这个音。

三、学唱《牧童谣》并为之伴奏。

1、学生跟琴唱谱。

2、学生跟琴唱词。

3、学生根据教材编排的伴奏谱模仿牧童吹笛的样子为歌曲伴奏。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记: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吹准新学的三个音,并能为歌曲《牧童谣》伴奏,学生吹奏的兴趣很高。

第二课 春来了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听赏活动,能感受到《杜鹃圆舞曲》的不同情绪,并能用不同标志区分不同乐段。

2、能学会演唱歌曲《春来了》。

3、能参加并学会演唱二部轮唱《两只老虎》。

课时安排:

2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杜鹃圆舞曲》及学唱歌曲《春来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寻找春天、歌唱春天”的环节中,感受3/4拍子的特点。

激发学生欢快、愉悦的情感,并大胆参与表现。

教学难点:

1、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2、用欢快、愉悦的情感演唱《春来了》。

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挂图、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寻找春天”——听赏《杜鹃圆舞曲》

1、导入

(1)律动:

学生伴随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高兴地走进教室。

(2)师:

小朋友,春天在翠绿的山林里,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春天也在我们的耳朵里,你们听、、、、、、

2、听赏《杜鹃圆舞曲》第一段音乐主题

听一听:

(1)聆听第一段音乐主题。

(2)提问:

小朋友,你们在音乐里听到了什么?

说一说:

(1)启发学生:

“大家在音乐里听到了什么情景?

(2)说一说小杜鹃唱歌的情景。

学一学:

用不同的节奏学一学小杜鹃不同的叫声。

唱一唱:

用小杜鹃“布谷”的叫声摸唱第一段音乐主题。

3、听赏《杜鹃圆舞曲》第二段音乐主题

听一听:

(1)聆听第二段音乐主题

(2)提问:

小朋友,你们在音乐中听出小杜鹃在做什么?

(3)听音乐想象。

说一说:

(1)启发学生:

“从音乐中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2)鼓励学生把想象到的情景说出来。

跳一跳:

随着音乐,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情景,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讲一讲:

(1)介绍圆舞曲的特点。

(3/4拍,圆舞曲)

(2)学小杜鹃跳圆舞曲。

(两个人手拉手跳,全班围成圈)

4、完整听赏《杜鹃圆舞曲》

(1)聆听《杜鹃圆舞曲》,用摆图形谱的方法来辨别两段音乐主题,并摆出结构图:

a.听到第一段音乐主题摆出图形(三角形)

b.听到第二段音乐主题摆出图形(长方形)

c.听到第三段音乐主题摆出图形(三角形)

(2)再次聆听《杜鹃圆舞曲》,在表示两段相同音乐主题的图形上填颜色,并说出理由。

(3)再次聆听《杜鹃圆舞曲》,并随音乐进行表演。

二、“歌唱春天”——学唱《春来了》

1、导入

师:

小杜鹃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春天来了!

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2、听:

听赏《春来了》

3、说:

(1)想象春天的情景。

(2)看到春天有什么感想?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唱:

(1)摸唱音名(用la\lu\ha……模唱歌曲旋律)。

要求: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随旋律模唱。

(2)唱歌词

(3)演唱《春来了》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课后记:

学生已掌握圆舞曲的特点,在歌唱《春来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二部轮唱《两只老虎》,并做“老虎回山洞”的游戏。

教学重点:

学习二部轮唱(奏)法。

教学难点:

声部之间的对应与和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琴、钢琴

教学过程:

一、定向

学生听《动物之歌》边律动边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导入情景。

二、导学

1、情景导入

师:

踏着欢快的乐曲,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小动物们都来欢迎我们。

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出来欢迎我们的是谁呢?

(播放多媒体课件)

(1)观看森林动物,聆听动物的叫声或脚步声,并进行模仿。

老虎的吼声:

2/4 x-||  恐龙的脚步声:

2/4 x-:

||

小鸡的叫声:

2/4 xx xx :

||

(2)学生用击拍和声音进行模仿,组合成“森林之声”。

2/4 x- |x- |xx |xx |xx xx |xx xx|x-|x-||

(3)用上面的节奏,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节奏卡农。

师:

突然,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让我们来看一看,听一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播放课件)

画面:

由暗变亮,太阳慢慢升起来,各种动物从睡梦中苏醒,两只老虎从背景中慢慢推出,并播放歌曲《两只老虎》。

师:

发生了什么怪事?

生:

来了一只没有耳朵和一只没有尾巴的老虎。

师:

会唱这首歌吗?

2、熟悉歌曲

(1)学生跟琴演唱歌曲。

(引导学生体会小老虎的动作,用活泼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2)学生用口琴吹奏全曲。

三、掌握

1、学习二部轮唱(奏)

(1)两个声部先后结束的二部轮唱(奏)。

师:

两只老虎在森林里玩起了赛跑的游戏,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俩是怎样跑得?

生:

一前一后追着跑(先后出发,先后到达)

师:

两只老虎一前一后赛跑,有点像我们节奏练习中的哪种形式?

生:

“森林之声”的节奏练习(卡农)。

学生分成两组,按节奏念《两只老虎》歌词做卡农练习。

师:

你们能不能用歌声把两只老虎一前一后追着跑的情景模仿出来?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由组长组织讨论,分别用演唱吹奏口琴的形式把老虎追着跑的情景模仿出来。

(2)两个声部同时结束的二部轮唱(奏)

师:

第一次跑完了,没尾巴的老虎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

请你们仔细观察第二次比赛与第一次比赛有什么不同?

(播放课件)

师:

为什么没耳朵的老虎要返回去陪没尾巴的老虎?

生:

没耳朵的老虎看到比自己小的没尾巴的老虎落在后面,返回去安慰、鼓励它。

2、模仿与活动

由一位学生选择演唱或吹口琴模仿没耳朵的老虎是怎样跑得。

(最后两小节进行反复)

全班分成两部分,用歌声或吹奏口琴进行模仿,第一组反复最后两小节后,两组同时结束。

学生把老虎第一次赛跑和第二次赛跑的情形连起来,模仿一至两次。

四、创作与表现

1、创编歌词

师:

两只老虎跑累了,想歇一会儿。

森林里有跑来了几只小动物,你们瞧瞧谁来了?

生:

四只小松鼠。

把《两只老虎》换成《四只松鼠》,学生创编歌词,并进行即兴表演。

2、表现

学生做“老虎回山洞”的游戏。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模仿同时结束的二部轮唱形式进行游戏;另一组模仿先后结束的二部轮唱形式进行游戏。

然后两组互换轮唱形式,再做一遍游戏。

学生边唱边做,当唱到最后一拍时,做山洞的同学双手迅速放下,被卡在中间的同学要求表演一个节目。

五、尾声

(播放课件)

画面:

由亮变暗,小老虎和其它动物渐渐远去,消失在夜幕中,并播放歌曲《两只老虎》

师:

小老虎要回家了,让我们用歌声送它们回家吧。

学生边边唱《两只老虎》边走出教室。

第三课 愉快的劳动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剪羊毛》,并能用各种身势参与歌曲表现。

2、聆听《铁匠波尔卡》时,能与同学配合,模仿“打铁”的声音、动作,共同参与听赏活动。

3、能积极参与综合表演,从中感受劳动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听、唱、拍、跳、、、、、、”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各种劳动的场面,体验劳动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解决两声部协调配合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钢琴、玩具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劳动的人们”——附点节奏学习

1、律动

听音乐《劳动最光荣》进教室。

2、导入

师:

刚才同学们听到了什么歌曲?

生:

《劳动最光荣》。

师:

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一切。

为了生活,人们辛勤地劳动着。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劳动的人们,你看他们在干什么?

3、附点节奏学习

引导学生看图片、讲内容、读儿歌。

工人叔叔敲铁锤,叮叮.叮咚,农民伯伯割稻子,嚓嚓.嚓嚓;司机叔叔开汽车,嘀嘀.嘀哒;环卫工人在扫地,刷 刷.刷刷。

二、“参与劳动的过程”——学唱《剪羊毛》、听赏《铁匠波尔卡》

1、导入

师: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劳动的人们,他们都在辛勤地劳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房子里的人在干什么。

美妙的音乐从房子传出,音乐声中有一种劳动时发出的声音,请你仔细听一听,猜一猜。

2、初听《铁匠波尔卡》

3、介绍《铁匠波尔卡》

师:

你觉得劳动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

有同学见过打铁吗?

大家看,年轻的彼特拿着大铁锤和师傅一起打铁。

大铁锤“咚”的往下敲是在用力把铁打平,师傅用小铁锤“叮叮”的敲两下是在告诉彼特该打这里了。

他们“咚叮叮、咚叮叮”的配合打铁多么有意思啊!

4、参与表现

(1)用“叮”“咚”摸唱主旋律。

(2)打铁的节奏:

2/4xxx|xxx|xxxx|xx||

师:

同学们,其实,大小铁锤在劳动的时候必须相互配合。

看,这就是他们打铁时的节奏。

A.集体读。

B.分组配合读。

一组读大铁锤,一组读小铁锤。

C.按节奏自由练习

D.请你先读一读,再敲一敲。

(3)和着《铁匠波尔卡》音乐,按节奏参与伴奏。

师:

同学们做得真不错。

让我们都来做做小铁匠。

随着《铁匠波尔卡》的音乐开始愉快的劳动。

5、小结

师:

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就是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学唱《剪羊毛》

1、导入

师:

下面我们一块儿听一首歌,看看这首歌中的人们在干吗?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初听歌曲

3、练习剪羊毛节奏

师:

同学们,你们也想剪羊毛吗?

让我们也一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吧!

剪羊毛节奏:

2/4x0|x0|xx|x0||

4、创编活动

(1)用“嘿”声。

师:

瞧!

那儿有一个老爷爷,他也在笑嘻嘻地剪羊毛呢!

他的年纪大了,你们想想老爷爷歌声的速度是怎样的?

会发出什么声音?

我们一起来学学老爷爷剪羊毛。

(2)跺脚。

师:

这边有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过来了。

想想会发出什么声音?

(跺脚)我们来学学。

5、学唱歌曲

(1)用“lu”哼唱。

师:

这真是一派欢乐的景象。

不管是男女老少,你说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为什么?

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用“lu”中速地唱一遍。

(2)分组找附点节奏,唱乐谱。

师:

这首歌中有一个刚才我们练习了的节奏“x.x”出现了很多次,你注意到了吗?

请各组分别找一找,并唱一唱。

(3)集体跟琴唱谱。

(4)引导质疑。

师:

剪羊毛可真有意思,但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没见过,你们呢?

对这项劳动还有什么问题吗?

(5)再听歌曲,引导学生听词。

(6)学生轻声读歌词,解决质疑的问题。

(7)教师简介澳大利亚。

(8)学生轻声跟唱歌词。

(9)分组互相纠错。

第一组唱第一句,第二组唱第二句、、、、、、提出难点,互相帮助。

6、演唱歌曲

分组用剪羊毛的动作和声音(嚓)为歌曲伴奏。

三、“欢庆劳动的丰收”——综合表演

1、导入

学生听音乐《劳动最光荣》看画面。

师:

同学们,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勤劳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动:

农民伯伯在田间耕耘,工人叔叔在工厂里挥洒汗水。

2、听《铁匠波尔卡》,参与表演

师:

听,铁匠铺中“叮叮咚咚”的声音敲响了,我们也与他们一起打铁吧!

3、演唱《剪羊毛》与参与表演

师:

澳大利亚的人们开始剪羊毛了。

让我们用愉快的声音来表现他们劳动的情景,各组同学准备好,剪羊毛开始了。

4、听《丰收之歌》,看劳动丰收图。

四、小结

师:

劳动可以创造生活,可以创造财富!

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双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再见!

第四课 两只小山羊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两只小山羊》。

2、能积极参与表演《两只小山羊》的活动,并领悟到互相礼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表演唱《两只小山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声音和动作来表演歌曲。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山羊头饰、小木桥、披风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导入

师: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小精灵剧场,我是这个剧场的导演。

现在我们正在招聘音乐童话剧《两只小山羊》的演员,你们有兴趣吗?

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