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615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docx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复习题集第1070篇

2019年国家教师公开招聘《中学教育理论综合》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针对小学生常见的“言行不一”的问题,德育应()

A、从“知”开始

B、从“行”开始

C、从“意”开始

D、从“情”开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由于小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坚持性差,因而常“明知故犯”“言行不一”。

有时无法抵制诱惑,有时因战胜不了困难,时常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

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应从“意”开始。

2.教师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

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持上述教学观的理论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存在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3.我国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实行的是()。

A、四四四制

B、五四三制

C、六三三制

D、八四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三三制。

4.关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B、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取决于他的个人价值

C、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对立矛盾的

D、教师只有自身毁灭才能给他人带来光明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因此,两者并不是对立矛盾的。

5.意志行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

B、克服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

C、不断审视行动计划

D、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略。

6.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所谓个别教育是指()

A、班集体中优秀学生的个别教育

B、班集体中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C、既包括优秀学生的个别教育,也包括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D、包括全体学生的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班主任进行个别教育工作包括班集体中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

7.“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8.教师每十分钟观察学生一次,如果学生这时表现良好,就给予强化。

这属于()

A、固定时间强化程序

B、连续强化程序

C、可变间隔强化程序

D、可变比率强化程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固定时间强化指间隔一定的时间给予强化,教师每十分钟观察一次学生,给予强化就属于固定时间强化。

9.德育过程是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它的基础是()。

A、掌握知识

B、激发情感

C、道德内化

D、活动和交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10.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那么,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依据是()

A、教育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教学设计既是每位教师都要完成的一项教学的基本环节,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教学设计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教育心理学。

11.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体现了教师的()

A、传道者角色

B、管理者角色

C、朋友角色

D、示范者角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的示范者角色的内涵。

12.“严慈相济”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B、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严慈相济”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3.人们通常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称为()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内涵。

14.()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自我评价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兴趣、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15.这学期乐乐没有参加刘老师亲戚办的校外补习班.刘老师便经常找乐乐的茬.上周还把他调到教室最后一排坐,乐乐感觉刘老师不如以前那样喜欢自己了。

这个材料表明刘老师没有做到()。

A、公平待生

B、言行一致

C、严慈相济

D、以身立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题干中刘老师没有做到公平待生。

16.奥苏伯尔提倡的“先行组织者”强调()。

A、直观教学

B、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

C、学生的发现行为

D、学生的学习动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奥苏伯尔提倡的“先行组织者”强调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

17.下面哪个理论为改变差生提供了依据()

A、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B、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

C、韦纳的归因理论

D、桑代克的试误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韦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四个方面,为改变后进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18.“开其意。

达其辞。

”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

【解析】:

孔子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

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意思是说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

故选C。

19.下列中哪一项是基本的情绪分类?

()

A、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B、快乐、悲哀、愤怒、嫉妒

C、心境、激情、应激

D、快乐、悲哀、愤怒、惭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一般将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

这也是情绪的基本分类。

20.在课堂教学中,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三大要素是()

A、教师、学生和师生互动

B、教法、学法和师生互动

C、教法、学法和课堂气氛

D、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21.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是()的基本要求。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集体中教育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2.“生活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怎样使用它。

”——卢梭。

这句话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统一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23.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24.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A、素质教育理念

B、创新教育理念

C、新课改理念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略。

25.教师是()。

A、教育过程的主体

B、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C、教育过程学的主体

D、教育内容的主体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教育过程涉及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

因此,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26.()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A、法律事实

B、法律规范

C、法律条文

D、法律责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教育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是因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现而引起的。

通常把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称之为法律事实。

因此,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27.从法规的类型、属性(性质)来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属于()

A、教育规章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法律

D、教育法令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教育规章是中央和地方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有的称为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教育部制定颁发的,属于教育规章。

28.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负责。

A、教务主任

B、党委书记

C、副校长

D、校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29.下列关于师生基本关系属性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A、教育关系

B、心理关系

C、伦理关系

D、上下级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包括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

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伦理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30.学校文化的灵魂是()

A、学校的精神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规范文化

D、学校的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3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A、促进者

B、研究者

C、建设者

D、开发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2.学校教育与行政管理由()负责。

A、校长

B、书记

C、班主任

D、教导主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33.班主任在领导班级的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这属于()领导方式。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迁就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班主任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引导。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34.人们把成就行为归因于()时,成功会感到满意和自尊,失败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

C、稳定因素

D、不稳定因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因素来源的归因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当人们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时,成功会感到满意和自尊,失败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35.不属于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是()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活动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及广域课程都属于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课程,而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36.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容不包括()。

A、个体的性格、心理状况

B、个体的家庭

C、个体的身体状况

D、个体的隐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性格、身心状况、家庭情况、学习状况等,学生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班主任无权侵犯。

因此.本题选D。

37.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现代师生关系模式是()。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

【解析】:

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合作模式。

38.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杜威

C、加涅

D、布卢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掌握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

39.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使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互相调整、改变,以促进双方彼此协调。

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D、创新取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

【解析】: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40.某初中张老师应朋友要求.在所教班级推销教学辅导资料,其做法()。

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B、符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

C、体现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D、违反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二、多选题

1.课外活动小组的类型主要包括()

A、学科小组

B、劳动技术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E、课外阅读小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课外、校外活动小组大致分为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等。

小组活动的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2.教育实验研究法所具备的共同特征是()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广泛适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略。

3.关于情绪与情感的联系,正确的有()。

A、情绪是情感的基础

B、情感离不开情绪

C、情感在情绪稳固的基础上发展

D、情感通过情绪表达

E、情感是情绪的具体表现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表现在: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4.小明主动打扫教室,班主任当众对小明进行了表扬。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班主任对小明的表扬属于正强化

B、班主任对小明的表扬属于负强化

C、班主任对小明的表扬属于精神奖励

D、班主任对小明的表扬有助于其他同学向小明学习

E、班主任对小明的表扬有助于培养小明热爱劳动的精神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C,D,E

【解析】:

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班主任的表扬属于正强化。

5.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有()

A、图像编码

B、声像编码

C、语义编码

D、表象编码

E、视觉编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D

【解析】:

长时记忆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包括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

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适用的。

培养人首先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世界,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系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C,D

【解析】:

“培养人首先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情况,因时、因地施教,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于学位制度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B、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

颁发学位证书

C、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D、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科研工作量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不颁发学位证书

E、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8.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主要有()

A、善于学习

B、勤于反思

C、恒于研究

D、坚定信念

E、勇于实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E

【解析】: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有善于学习、勤于反思、恒于研究、勇于实践。

9.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有()。

A、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手段,具有传承文化的重大价值;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全面促进作用,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③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0.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有()

A、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思想水平

D、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E、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

【解析】:

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的要求包括: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D项属于直观性原则的贯彻要求,E项属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1.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

A、认知性问题解决

B、常规性问题解决

C、发展性问题解决

D、创造性问题解决

E、理论性问题解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B,D

【解析】:

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1)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2)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作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12.班级目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班级成员的愿望

C、班主任的意愿

D、学校的培养目标

E、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D,E

【解析】:

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

(1)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2)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13.运用品德评价法应注意()

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C、发扬民主

D、注重宣传和教育

E、随时总结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C,D

【解析】:

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14.与情绪相比,情感的特点包括()。

A、持续时间长

B、具有爆发性

C、不随情境改变而改变

D、具有弥散性

E、比较稳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C,E

【解析】: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等特征。

15.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

A、技能学习

B、知识学习

C、态度学习

D、动作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

A,B,E

【解析】:

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