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528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人教版doc.docx

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PPT1)

 

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4.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

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难点:

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猜一猜它们是什么生物?

(PPT2)

教材导学 自主学习

1.学生活动一:

阅读分析教材P66~67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二:

阅读分析教材P68~70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学生活动三:

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探究点一 区别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PPT4~7)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PPT8)

教师点拨:

细菌菌落:

小;大多数光滑粘稠或干燥粗糙

真菌菌落:

大;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色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接种;提供适宜温度培养。

结合教材P68~P69,各小组讨论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方案,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更加合理。

(PPT9~17)

教师点拨:

提出问题:

硬币上有大量细菌吗?

作出假设:

硬币上有大量细菌。

制订计划:

(1)贴标签将两套培养皿贴上标签,编号为1号、2号;

(2)接种,1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2号培养皿打开培养皿用硬币在培养基上按一下,然后盖上盖子。

(3)将1、2号两套培养皿同时放在恒温环境中培养。

(4)观察记录。

得出结论硬币上有大量细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PPT18)

对探究活动中的学生给出恰当的评价。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知识梳理 归纳整合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

你知道了什么?

会解决什么问题?

还想了解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

板书:

(PPT19)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

1.巩固训练一:

(见课件PPT20~22)

2.巩固训练二: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训练三:

完成学生用书中有关题目。

 

第二节 细菌(PPT1)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重点:

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结构特点。

难点:

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猜猜看这两幅人体图片拍摄的是什么?

(PPT2)

教材导学 自主学习

1.学生活动一:

阅读分析教材P71~72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二:

阅读分析教材P72~74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学生活动三:

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探究点一 认真阅读P71~72这部分内容后,小组讨论:

(PPT4~7)

(1)在显微镜发明以前,人们没有见过细菌是什么样子的,原因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巴斯德的肉汤实验证明了导致肉汤变质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PPT8~10)

教师点拨:

细菌是由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繁殖而产生的。

探究点二 细菌有哪些结构特点?

(PPT11~22)

教师点拨:

(1)细菌太小,肉眼看不到。

(2)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结构特点:

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能形成休眠体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而且随风四处飘散,落到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

对探究活动中的学生给出恰当的评价。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知识梳理 归纳整合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

你知道了什么?

会解决什么问题?

还想了解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

板书:

(PPT23)

细菌

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

1.巩固训练一。

(见课件PPT24~26)

2.巩固训练二: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训练三:

完成学生用书中有关题目。

第三节 真菌(PPT1)

1.了解各种食用或药用真菌的形态。

2.识记青霉、曲霉的形状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重点:

真菌的形状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难点:

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如何制作孢子印;真菌的繁殖方式。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说出图片中各种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PPT2)

教材导学 自主学习

1.学生活动一:

阅读分析教材P75~76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二:

阅读分析教材P77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学生活动三:

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探究点一 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分别有什么结构特点?

(PPT4~10)

探究点二 真菌怎样繁殖后代?

(PPT11)

教师点拨: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即:

异养。

(4)真菌的孢子可以飘散到各处,每个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孢子发育成新个体需要的环境条件是:

水分、温度和有机物。

单细胞真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都离不开酵母菌。

真菌的细胞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没有叶绿体。

比较细菌和真菌。

(PPT12)

对探究活动中的学生给出恰当的评价。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知识梳理 归纳整合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

你知道了什么?

会解决什么问题?

还想了解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

板书:

(PPT13)

真菌

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

1.巩固训练一。

(见课件PPT14、15)

2.巩固训练二: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训练三:

完成学生用书中有关题目。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PPT1)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图片中的生物吧?

(PPT2)

教材导学 自主学习

1.学生活动一:

阅读分析教材P79~80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二:

阅读分析教材P80~P81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学生活动三:

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探究点一 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PPT4~7)

教师点拨:

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它们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用于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为动物所食用。

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

探究点二 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什么感悟?

(PPT8~13)

教师点拨:

珍爱生命,好好学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身体,是拥有一切的最基本条件。

探究点三 什么叫做共生?

地衣是什么?

还有哪些共生的例子?

(PPT14~16)

教师点拨: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

牛、羊等肠内的细菌能够帮助动物分解纤维素;人体中的大肠杆菌能够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

对探究活动中的学生给出恰当的评价。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知识梳理 归纳整合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

你知道了什么?

会解决什么问题?

还想了解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

板书:

(PPT17)

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

1.巩固训练一。

(见课件PPT18)

2.巩固训练二: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训练三:

完成学生用书中有关题目。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1课时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和保存(PPT1)

 

1.通过演示实验和制作米酒使学生明确——许多食品的制作都要利用细菌和真菌。

2.探究食品腐败原因,使学生明确——食品的保存与细菌、真菌有关。

重点:

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主要原理。

难点:

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离不开细菌和真菌;食品防腐败的保存办法。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图片中的生物吧?

(PPT2)

教材导学 自主学习

1.学生活动一:

阅读分析教材P84~85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二:

阅读分析教材P8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学生活动三:

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探究点一 小组讨论:

老师展示“发酵实验”过程,学生观察后讨论:

(PPT4~10)

(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你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们能解释这一过程吗?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食品的制作与细菌和真菌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米酒是怎样制作的?

米酒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PPT11~17)

探究点二 小组讨论:

认真观察教材P86的图后讨论:

(PPT18~28)

(4)图中介绍了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

(5)说出不同方法各依据什么原理?

(6)除了上述的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

教师点拨:

(1)小气球胀大。

(2)小气球胀大是因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使小气球胀大了。

(3)我们平时生活中吃的馒头,要用到酵母菌;喝的酸奶,必须用乳酸菌;还有甜酒、酸菜、醋、啤酒等都离不开细菌或真菌。

(4)图中有七种保存食物的方法。

(5)①脱水法;晒制与烟熏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这些方法都是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

②巴斯德消毒法,依据低温灭菌的原理。

③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

④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

(6)还可以采用冷藏法、冷冻法;使用射线等。

对探究活动中的学生给出恰当的评价。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知识梳理 归纳整合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

你知道了什么?

会解决什么问题?

还想了解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

板书:

(PPT29)

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

1.巩固训练一。

(见课件PPT30、31)

2.巩固训练二: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训练三:

完成学生用书中有关题目。

 

第2课时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和环境保护(PPT1)

 

1.多种疾病的防治与细菌和真菌有关。

2.研究细菌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重点:

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对疾病的防治及利用细菌保护环境。

难点:

探究细菌和真菌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办法;认识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知识点:

1.食品保存的方法有哪些?

2.哪些食品的制作与细菌和真菌有关?

(PPT2)

教材导学 自主学习

1.学生活动一:

阅读分析教材P87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学生活动三:

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探究点一 什么叫抗生素?

除青霉素外你还知道哪些抗生素?

说一说它们主要杀灭哪些或抑制哪些细菌?

现在很多专家呼吁不要滥用抗生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PPT4~6)

教师点拨:

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叫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主要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其杀灭或抑制的细菌有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幽门杆菌、大肠杆菌等。

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

抗药性、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哪些药品?

(PPT7、8)

探究点二 细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PPT9~11)

教师点拨:

一方面人们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保存食物,防治疾病,保护环境。

很多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有些细菌、真菌能使人患病,对人类有害。

对探究活动中的学生给出恰当的评价。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知识梳理 归纳整合

1.学习本节课后,学生回顾:

你知道了什么?

会解决什么问题?

还想了解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本节知识。

板书:

(PPT12)

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

1.巩固训练一。

(见课件PPT13、14)

2.巩固训练二: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针对性练习题。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反馈校正、点评。

3.巩固训练三:

完成学生用书中有关题目。

第四章 复习课

本章教材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呈现,先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再深入认识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生殖方面的特点,然后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本章教材较好地融入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在细菌一节中就介绍了“细菌的发现”。

本章教材重视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生物技术打下基础。

在阐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时,教材既介绍它们的特征,也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材尽量让学生通过活动,如观察与思考、实验,先对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有一定的直观感受,再系统阐述。

阐述时,将细菌、真菌重要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殖方面特点的重要概念用黑体字呈现,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本章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

细菌和大多数真菌个体微小,它们在自然界是广泛分布的。

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它们靠分裂进行生殖。

真菌的细胞里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它们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繁殖后代。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分解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还与许多动物和植物共生。

细菌和真菌虽然会引起植物(包括农作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患病,但是它们也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