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524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docx

开发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北京什刹海为例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什刹海景区为例

 

姓名:

米阳

学号:

11120829

日期:

2012.9

1绪论

1.1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1.1开放型景区

开放型景区,顾名思义,是指开放式的景区,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必须是景区,满足景区的概念;

旅游风景区是旅游接待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最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以及税收的主要来源,是旅游目的地之间进行竞争的主要载体。

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相关论述很多,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界定比较清晰的定义。

笔者考虑到法律效力及适用普遍性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采取国家旅游局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2003修订)》中的定义:

旅游区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1]。

标准中旅游区(点)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

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

第二,没有圈定景区范围的围墙类的建筑物;

第三,进入景区不收取门票,是面对大众免费开放的景区。

因此,杭州西湖、北京什刹海风景区、无锡蠡湖开放景区、无锡城中公园等景区,都属于开放型景区。

而一些免费开放的有围墙的城市公园、尚未开发成景区的自然风光带等都不在我研究的开放型景区的范围之内。

1.1.2旅游环境承载力

1、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由于专业背景和研究视角的不同,旅游环境承载力又被称为旅游环境容量或游憩环境容量。

最早在1936年提出游憩环境容量概念,到1964年对游憩环境容量的系统研究才真正开始,并出现了大量游憩环境容量的定义和相关理解,见表1

表1国内外主要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2-13]

Tab.1Themainconceptof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inforeignandourcountries

研究者

年份

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理解和定义

AlanWagar.J

1964

游憩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旅游品质的游憩使用量

Lime&Stankey

1971

游憩容量,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游憩者使用,而不会破坏环境或影响游客体验的开发强度

Mathieson&Wall

1982

从环境的和体验的角度定义旅游环境容量,认为其为能够使用游憩环境的最大游人数量,而不会伴有令人不可接受的游憩体验质量的下降

O’Reilly

1986

从两个角度深入理解旅游环境容量:

(1)旅游容量水平要建立在目的地居民在感受负面影响之前所承载的水平上;

(2)旅游容量是导致旅游流衰退之前的旅游水平,指出旅游容量包括自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

ElioCanestrelli&

PaoloCosta

1991

生态学角度,指某一旅游点处于最大压力状况时所承载的游客最大值;经济学角度,指在游客感知质量保持恒定时所能承受的游客最大值

世界旅游组织

1992

游客使用某一地区的水平能够与游客较高水平的满意度及对资源的较小影响相适应

Mieczkowski

1995

第一部分是自然容量,包含物质的和生态的两个要素;第二部分是社会容量,可用社会容量、心理容量、感知容量以及社会-心理容量等来表达

WallG.&WrightC

1997

旅游容纳量就是指一个地区在资源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水平时所能维持的旅游水平

崔凤军

1995

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区、景点)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刘玲

1999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经济量的阈值

马勇

2002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景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

赵西萍

2003

旅游承载力是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资源在保证其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前提下所能承受人类旅游活动作用的阈值。

虽然以上学者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得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但几种概念都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旅游地在发生某种改变之前的游客水平,主要集中在最大游客数量的测算方面。

总结而言,笔者认同崔凤军老师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即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的有害变化(如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舒适度减弱、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景区、景点)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10]。

2、旅游环境承载力所包含的四种分量承载力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种因素对旅游活动的限制量就成为相应的旅游承载力,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成为旅游环境承载力。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包含以下四种承载力,见图1。

(1)资源空间承载力

指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人文旅游资源,不同性质的景区其侧重亦有所不同。

(2)生态环境承载力

指一定时间内某一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不被破坏或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3)旅游经济承载力

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包括基础设施承载力、投资用于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能满足旅游需要的程度及区域以外满足需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能力等。

(4)旅游心理承载力

旅游者心理承载力是指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者活动质量的前提下,地域可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对旅游承载力的统一定义,所以通常把四种承载力的最小值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的阈值。

3、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性

(1)综合性与复杂性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其所形成的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要素综合决定的复合系统。

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在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时,更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相互交叉,综合研究。

这正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复杂性所在。

(2)静态性与动态性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静态性主要是由游客进行游览活动所必须停留的时间所决定的。

在这一活动中,环境容量不会发生变化,即具有一个瞬时环境容量;动态性由游客停留时间的有限性和景区开放时间的无限性所决定。

游客的各种流动现象会表现为输入和输出,开放时间与停留时间的比例就表明了这一特性,我们把该比例称为旅游环境的周转率。

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达到的客观数量,其值一般大于瞬时值。

同时,静态性会受当前所具备条件的制约,反映现状;动态性反映了运动变化。

(3)易变性与可控性

在一定时期内,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会与山区、湖泊、海岸、草原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城、古村落、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相联系,这些地区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地带,环境脆弱,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

承载力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人类外部施加的,如过度砍伐;也可能来自自然环境本身,如一定时期内降水增加导致湖泊面积扩大,进而水面环境承载力增大;还可能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影响等。

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环境承载力变化,人类只要掌握系统变化的特征,就能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对环境系统进行适度改造,使旅游环境承载力向期望的方向变化。

(4)时空分异性与地域性

时间分异性是指随着“旺季”与“淡季”交替,从工作日到周末,从早到晚的轮换,旅游承载力也会相应地变化。

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时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异性指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同一景区内不同地域,承载力是不同的。

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时间分异特征。

不同类型的旅游区,不仅旅游环境的结构是不同的,它们的社会环境及游客对旅游环境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有很强的地域性。

(5)旅游承载力是一值域

首先,承载力可以取合理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之间的一切值;其次,合理承载力本身也是一值域。

一方面,游客的心理体验水平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例如,人们对空间的满意程度以及容忍程度在旅游旺季与淡季显然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旅游地接待的游客也千差万别,例如,地域性和富有程度以及年龄通常就有很大差别。

因此,旅游承载力是一个值域

4、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的两个概念

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必须提到两个概念,即旅游环境承载量和旅游环境承载指数。

旅游环境承载量(TourismEnvironmentBearingQuantity,TEBQ),指某一旅游环境系统在一定的时期内实际所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

在数值上,它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旅游环境承载力。

旅游环境承载指数(TourismEnvironmentBearingIndex,TEBI),又称为旅游环境承载率,指某一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承载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比值,是描述承载力的利用状态和承载力与承载量是否平衡的值。

TEBI>R为超载,旅游环境遭破坏和旅游服务质量下降;

TEBI

Q

其中R和Q为常数,非固定值,由旅游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

1.1.3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

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定了景区类型,是针对开放型景区来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它建立在已有的承载力理论与测算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要考虑开放型景区自身的特点,如景区社区共融、景区范围无明确限制等等。

1、开放型与一般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1)测算与分析方法不同

一般型景区的测算与分析方法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成熟,而开放型景区由于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测算与分析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测算与分析。

如在山岳型风景区,由于影响游客心理的因素主要是拥挤程度,而拥挤程度又与资源空间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其旅游心理承载力可以等同于资源空间承载力,而开放型景区通常是景区社区共融,所以其心理承载力主体包含了当地居民与游客,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交通拥挤、物价上涨过快、商品供给不足、社会治安不稳、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冲击过强、资源占用过多(如水资源、电力资源、生存空间等)等。

因此,针对开放型景区,其测算与分析方法不同。

(2)景区范围的确定方法不同

一般型景区通常会有围墙类建筑物,或者有山体、湖泊等自然景观构筑景区,其范围可由山体、湖泊的自然空间范围确定,而开放型景区是景区社区共融,无围墙类建筑物和自然景观来确定,笔者认为,从宏观角度考虑,开放型景区的范围应该包括核心景观区,外围辐射区。

核心景观区指景区核心景观所在区域,外围辐射区指核心景观以外并受其影响的区域,包含景区的交通要道及重要节点。

以什刹海景区为例,核心范围是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荫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

辐射区范围是北起北二环,南至平安大街,西起新街口北大街,东至地安门外大街。

以及临近的故宫、北海、景山、南锣鼓巷等周边热门景区(点)。

图2什刹海景区范围图

(3)承载力分量的侧重不同

一般型景区的承载力,以资源空间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主,旅游经济承载力和旅游心理承载力作用很小,如自然型和历史古迹型风景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空间承载力,旅游经济承载力仅在其配套的小范围服务接待区域涉及,旅游心理承载力主要表现在拥挤程度,可以由资源空间承载力来确定。

而在开放型景区,则以旅游心理承载力和旅游经济承载力为主,资源空间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亦起到重要作用。

开放型景区的心理承载力既包括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也包括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力,这一承载力分量直接影响到景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旅游经济承载力也是影响整个景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主副食、住宿接待供应,交通运输能力,投资强度和规模等直接影响景区经济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的测算影响到游客游览范围以及当地居民生活范围,生态环境承载力涉及到游客游览环境及居民生活环境的好坏,因此,开放型景区承载力的四个分量都起到重要作用。

2、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通过上述研究,并结合一般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笔者得出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见图3。

(具体计算方法见2.4.2)

需要指出的是,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载体是游客游览与当地居民生活所共同依托的景区环境,举例来说,旅游心理承载力既包括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也包括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力。

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力是指旅游地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生活方式和社会发育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容纳的旅游者数量。

1.2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旅游业被成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并非如此,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环境的粗放型管理以及短期化的取向,导致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景区的人满为患,游客对旅游区造成的侵蚀与破坏等等,无不在向我们敲响警钟,旅游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需要保护与合理开发。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大力倡导,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依据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确定旅游活动的强度上限,是发展旅游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焦点之一。

合理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能够有力地推动旅游区乃至整个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较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人们普遍的会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休闲旅游正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今后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会将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经济将在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进入21世纪后,一些“城市景区”逐步开放,这类“国有开发”、“全民享有”的开放型景区逐步成为了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免费开放为公民休闲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也是旅游业顺应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开放型景区对自身生活、城市环境的作用,一些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城市开始了开放型景区的建设,一些原本封闭的景区、收售门票的景区逐渐转化成开放型景区。

今后,各城市的免费开放景区将会逐渐增多,在我国公民休闲意识日益增强,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充裕的条件下,更多公民会选择到开放型景区休闲旅游。

但在发展过程当中,开放型景区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弱点日益暴露。

开放型景区的建管护养资金不足、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破坏严重、居民活动空间和设施的匮乏、新的安全隐患的产生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开放型景区的发展。

这就迫切需要对开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然而在笔者调查中发现,由于开放型景区是21世纪以来才出现的一种景区类型,国内外关于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还属于空白,无法指导开放型景区进行承载力的科学测算分析与优化调控。

因此,笔者在借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什刹海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来建立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结合对开放型景区什刹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总结得出开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即完成以下目标:

1、通过资料查询与分析,总结得出开放型旅游景区的基本含义。

2、通过文献综述,了解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基本理论与方法。

3、结合已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国内外经验,对什刹海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具体测算和分析,并提出优化和调控措施。

4、通过以上研究,总结得出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与分析方法。

1.3.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方向通常集中在对封闭型景区尤其是生态型景区的研究,例如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等等。

对于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几乎为零,而具体针对什刹海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什刹海景区是北京内城唯一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老北京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街区。

对它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能够拓展什刹海学术研究的领域,对于其他开放型景区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通过对北京什刹海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总结得出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方法,弥补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空白,为以后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现实意义

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开放型景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伴随而来的是开放型景区的超负荷运转,环境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开放型景区的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提出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优化措施,营造有益于健康的旅游环境,体现社会公益性与和谐社会的公平民主性,使公共资源的公益效用得到最大发挥,实现开放型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而具体到什刹海的情况,本文希望通过对什刹海承载力具体问题的研究,得出其承载力的现实情况,并有针对性得提出优化调控的措施,完善城市的旅游要素,提升什刹海景区品牌,形成北京市的旅游品牌,实现游客与居民和谐、景区与社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1.4研究路线与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科学实践,总结和归纳得出现阶段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深度,提出问题;然后研究相关理论并确定相关的承载力测算方法,第三步是实证研究,通过查阅数据、实地调研的方式获得什刹海承载力测算的数据,并利用各种软件、采取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方法和调控措施。

研究技术路线见图4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了:

文献研究法:

本文在撰写之前,为了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归纳,参考和阅读了大量文献。

本文在进行研究分析时参考的文献主要是从Elsevier以及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的,除学术期刊数据库外,还使用Google、XX等搜索引擎进行了搜索,得到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文中的数据主要通过中国统计年鉴、XX地图等网站搜索、计算得到。

通过阅读、分类和分析相关文献,获得了目前国内外对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深度,并对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

实地调查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是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确定的范围内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从而探讨社会现象。

论文撰写前和撰写期间,笔者曾五次到北京什刹海景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收集什刹海风景区旅游发展的最新资料,进行分析。

定量分析法: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搜索统计年鉴和使用测算软件等方法获取一些的数据,并使用Spss、Excel、Googleearth、Arcmap等定量研究的软件和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较精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实证研究法:

本文以什刹海景区这一典型的开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什刹海的资源空间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承载力、旅游心理承载力等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科学的测算方法,得出什刹海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实际状况。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调控的具体措施。

主要创新点

1.定义了开放型景区,并对其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2.架构了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3.通过实地考察,测算出什刹海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并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调控措施。

4.分析得出了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与分析方法。

主要难点

1.因时间、地点和资料获取的限制,测算与分析有一定局限性。

2.测算可供参考标准较少,需根据已有测算标准,结合什刹海实际情况架构新的测算标准,有一定片面性。

3.什刹海景区社区共融,游客消耗量难以确定。

1.5论文框架

预计论文包括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理论与测算方法研究、什刹海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什刹海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调控策略和建议以及研究结论与展望六大部分,其框架结构如图5所示: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方法研究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资料来源与分析

通过Elsevier外文资料数据库以“opensceniccarryingcapacity/opencarryingcapacity”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未得到相关文献。

以“tourismcarryingcapacity/tourismcapacity”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根据题目和摘要进行筛选,选择相关度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最后得到论文16篇,作为研究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核心资料。

这说明在国外关于开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还是空白,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自然生态型等封闭性景区的承载力研究,且研究内容主要是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分量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

2.1.2研究内容

1、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

国外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5]。

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较多,这里仅介绍影响力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1963年拉佩兹(Lapage)首次提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一些旅游学者和规划人员逐渐意识到旅游地所接待的游客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环境的质量,使绝大多数游客满意。

这种提法在旅游开发中极具实际意义,但当时无学者对该概念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直到1972年,利姆·斯坦奇(LimeStankey)在过去十年工作的基础上对旅游容量问题做出了进一步讨论,才使后来研究旅游容量的人渐渐增多[16]。

1977年,劳森(F·Lawson)出版的《旅游和休闲的发展:

旅游资源评价手册》一书中,讨论了旅游环境容量问题[17]。

同年杰弗里沃尔(Wall)和辛西妞·赖特(Wright)在其合作出版的《户外游憩的环境影响》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科学性、概括性的定义:

“旅游容量指一个地区在资源没有受到不能接受的破坏水平时所能够维持的旅游水平[18]。

”他们主要对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体、野生动物、大气等自然环境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针对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世界旅游组织78-79年度公布的“世界旅游组织六个地区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报告”[7]成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一个转折点,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旅游承载容量的概念,从此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正式在国际性的研讨会上进行讨论。

随着生态旅游兴起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应用于有关生态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书籍当中。

2、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研究

1986年,Shelby和Heberlein在他们合作著作的《游憩地的环境容量》中对“社会心理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