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父子应是忘年交》附答案解析.docx
《语文阅读理解《父子应是忘年交》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理解《父子应是忘年交》附答案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阅读理解《父子应是忘年交》附答案解析
语文阅读理解《父子应是忘年交》附答案解析
语文精选阅读理解《父子应是忘年交》附答案解析
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①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
他忽然说:
“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
”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
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②我问他:
“你哪来的钱?
”
③“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
④“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
”我犹然不解。
⑤他不语。
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
“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
”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
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
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
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的叫我惊讶,叫我陌生?
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⑥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
⑦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
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⑧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
“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
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
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
天职就是天性。
⑨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⑩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
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
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
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
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
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
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
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
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
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
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
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
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
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
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
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
所以,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
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
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
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选自《译林》,有删改)
1.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解释题目中“忘年交”这个名词。
3.当“我”认识到“代沟”不足以阻碍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我”与儿子是怎样相处的?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选文中有许多或形象生动或意蕴深刻的句子,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结合下文理解作者——冯骥才在“忙碌”什么?
对什么“糊涂”?
)
(2)“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
(句中画线的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什么?
)
(3)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
(“我”儿子具体有哪些“发光的事物”?
)
5.围绕问题探究:
你与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吗?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下面一个问题来回答。
(要求:
说真话、心里话,50字左右)
①若是,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与作者有哪些相同点?
还有哪些不同点?
②若不是,你希望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向冯骥才学习什么?
③若介于两者之间,你的父亲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闪光处?
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参考答案:
1.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两个示例意思接近亦可。
示例一:
年龄或辈分不同的人之间结成的知心朋友。
(词典解释)
示例二:
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成为互为知己的朋友。
(文意诠释)
3.①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②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
③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
④学会用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4.
(1)“忙碌”:
原文句子回答——“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
”或概括回答——忙于工作(写作)。
(意思接近亦可)“糊涂”:
原文句子回答——“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
”或概括回答--对儿子的一切不了解(一无所知)。
(意思接近亦可)
(2)表现出作者做父亲的天职——天性——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
或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心灵感应(父子连心)——爱子心切,无所畏惧。
(3)发光的事物:
①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
②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
③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
④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
⑤自己缴学费。
(任意答对其中之二即可得满分)
5.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要求符合题意,语句通顺。
答题要点:
①不要再把我们当做孩子,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应该像两个大人,是朋友关系,是平等民主的;②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指手画脚;③做事不强迫、不逼迫;说话不武断、不粗暴;④用心平气和或心领神会的方式与我们平等地交流,而且还是客观的。
【任意答出其中之二(或与要点意思接近)即可得满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轻轻地抱住母亲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轻轻地抱住母亲附答案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
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
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
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
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②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我的怀里。
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
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我的眼前。
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
我给母亲擦泪时母亲说:
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
我说:
妈,你想我抱着吗?
母亲说:
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
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
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
我感到有一股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
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一种让我终身难忘的幸福。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再让母亲抱了,最多会让母亲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
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与女友激情拥抱,甚至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接受母亲的双臂和胸怀了。
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
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
我想睡了。
我说:
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
母亲说:
中。
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
母亲比过去明显胖了。
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满脸的笑容。
我知道母亲在我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
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的旅程,也是母子亲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爱的结晶和升华。
我把母亲放在床上时,母亲竟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一句:
好幸福啊。
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⑤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
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情恋,我们会喜不自禁地抱着儿女去倾吐脉脉的爱意。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诉那份人间的挚爱和亲情呢?
19、.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请分析轻轻一词的含义。
(2分)
20、第一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1、.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3分)
22、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轻轻地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渐渐康复后的母亲的动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C.为了引人人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于之情。
23、你喜欢文中的我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
答:
参考答案:
19、轻轻写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表现出对母亲的敬重、体贴(符合题意即可)
20、原因是
(1)没有想到母亲是这样瘦小、虚弱;
(2)成人后我从来没有这样亲近过母亲,这一抱,我重新感到了一种幸福,一种甜蜜。
(答到意思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
21、抓住衰老虚弱瘦小散乱苍白的头发等来描写。
有衰老,瘦小头发苍白即得满分。
22、C
23、从我对母亲的孝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言之成理即可。
初中语文竹影测试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竹影测试题(附答案)
1、走近作者:
《竹影》一文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现代画家、散文家。
2、自读课文,请你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易错的字词写在下面空白处。
理解探究:
3、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
怎么玩?
他们玩的有趣吗?
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
4、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5、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6、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
试理解西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合作释疑:
7、文题目是竹影,竹影在全文有何作用、为什么开头不写竹子而从太阳落山写呢?
8、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9、本文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了哪方面的内容?
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拓展迁移:
10、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
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学习小结:
11、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你用一句话归纳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
当堂达标
12、阅读理解: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
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
”“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
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
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
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
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
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
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
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
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
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
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
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
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
”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
“中国画大都如此。
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喜欢苏东坡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喜欢苏东坡附答案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由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品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
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geming家史”。
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
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
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
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
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
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方方/文,有删改。
)
13.作者分哪两个方面来诉说她对苏东坡的'倾慕?
请简要概括。
(4分)
14.仔细品读下面句子,说说它是如何展现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的。
(4分)
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15.文章写的是“我”对苏东坡的喜爱,但是文章中画线的内容却是在说别人对苏东坡的喜爱,有读者认为这有些偏离文意,你如何理解?
(4分)
16.苏东坡是作者心中的那颗“星”,她对这颗“星”从认识到仰慕应该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读完此文,说说选择好心中的那颗“星”,要经历哪些过程?
(6分)
参考答案:
13.此题围绕“才华”和“人品”两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共4分,每点2分。
【示例1】文学才华生活态度(人生精神)
【示例2】诗文书画人品道德
【示例3】才华品性
14.此题围绕修辞手法(夸张、排比)、特殊句式(“一……就”)或内容广度(从学问到生活)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共4分,对语言特点的认识2分,对使用效果的分析2分。
【示例1】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巨大,在有意夸大之中体现出她内心对苏东坡的不同一般的推崇。
【示例2】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范围之广,在多种领域的列举中体现出她对苏东坡的崇拜。
【示例3】“一……就”的句式表现了速度之快,展现了苏东坡的非凡才情对世人的影响之快、之大,由此传达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
【示例4】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学问到生活,表现出苏东坡多方面的才华和成就令人惊叹,由此传达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
15.此题围绕“侧面烘托手法的效果”和“从不同层面印证苏东坡受欢迎”两点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共4分,每点2分。
【示例】不是偏离了题意,而是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展现苏东坡的才华之迷人,印证作者的观点。
同时,作者分出了由帝王到百姓的两个层次,印证其才华受人推崇的范围之广。
16.此题围绕才华、经历和人品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共6分,每个方面2分。
【示例】我会从我欣赏那颗“星”的才华入手,进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而后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精神品格,以此引领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