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947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毛概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资料.docx

《毛概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复习资料.docx

毛概复习资料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其宗旨目的:

“消灭不平等,实现人类的和平平等,以及解放人类的生产力”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和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什么要中国化

第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课本P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萌芽阶段(1927、7以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初步相结合

代表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理论成果:

一是指出中国革命的任务,开始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二是开始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三是初步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基本形成(1927、7-1935、1)(土地革命时期)

代表作: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三篇文章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初步形成)、《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标志党的建设理论开始形成)、《反对本本主义》(标志党的思想路线开始提出)。

理论成果:

第一,初步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第二、提出了正确的党的建设的原则;第三、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四,提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和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第五、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达到成熟(1935、1-1945.8)

代表作有:

《<共产党人>发刊词》(概括了三大法宝、系统阐述了党建理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指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目标)。

继续发展(1945.8—1956)

代表作有:

《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理论成果: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怎样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指导意义: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十四大)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东西南北问题)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4.本人的主观努力——“三起三落”(补充)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为标志。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是邓论初步形成阶段。

第二阶段: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论逐步展开和形成轮廓阶段。

第三阶段:

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论走向成熟、形成系统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个时期: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

第二个时期:

从十四大到1997年初

第三个时期,党的十五大以后

第四个时期,党的十六大前后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坚持同样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1、坚持一样的政治立场(科学社会主义);

2、坚持一样的基本原理(发展生产力);

3、坚持一样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

4、坚持一样的前进方向(共产主义)。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新阶段

1.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新境界)

2.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新水平)

3.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新判断)

4.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新体系)(P.12-14)

邓小平理论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一)邓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

(二)邓论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高举邓论的旗帜,就是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三个代表”形成的背景

世情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国情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党情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经验总结即党的八十多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个代表”提出的精神实质

综上所述:

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正确地解决如何领导全国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时代课题,当然也是对党的各项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举措,获得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找到新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内在统一性

1、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4、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它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说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2、共同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3、共同的价值取向——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4、共同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之处

1、它敏锐地抓住并正确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2、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重大成果。

3、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4、它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5、它提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6、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思考和指导党的建设,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2.我国社会主义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如何把“三个代表”真正落到实处

综合来讲,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是对马列、毛、邓、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P25-27)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条件

时代背景:

世界发展趋势(如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低附加价值产业向外转移)

历史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现实依据:

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9,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6.3,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十一五规划。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P29)

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依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P28-29)详细内容看后面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江泽民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思想路线的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十二大《中国共产党章程》

思想路线的意义

1.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带来的精神枷锁,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领导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2.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进行;

第二,有力地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带来了思想解放,战胜了“两个凡是”,破除了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冲破了姓公姓私错误观念的束缚。

带来了理论的创新,为反对“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潮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3.江泽民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是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路线的长期历史意义

有助于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有助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

有助于制定解决各种困难挑战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1)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3)社会实践是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

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1)三者在“创新”意义上的统一

(2)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我们只有立于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才能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思想和行动才能更加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三,皇帝虽然被推翻,但中国仍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第四,中国虽然保持独立的形式,但实际上已丧失了独立主权。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

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

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

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太平天国:

农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中国革命必须走一条全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第一,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第二,“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

第三,“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必然。

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条件

第一,阶级条件:

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基础。

第二,思想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准备了思想基础。

第三,国际条件:

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

新旧民主革命的不同点:

第一、革命的领导不同了

民主革命再也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了。

第2、指导思想不同了

民主革命再也不是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作指导,而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了。

第3、革命的前途不同了

民主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4、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了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

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当有效到达、有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P-46)

为什么说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①农民阶级对革命的态度

②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③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

为什么说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①小资产阶级的组成:

主要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②小资产阶级为什么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因为他们属于劳动者阶级,同样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③小资产阶级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

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

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是劳动者、后者是剥削者,小资产阶级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团结和争取的对象。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他们有矛盾,因而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并没有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①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决定的:

1)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强。

2)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3)中国无产阶级力量集中,便于组织。

(P-49)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实现及其具备的条件?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已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的。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自己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必须具备的条件。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必须具备那些条件?

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同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P-4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P-50)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对外职能:

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对内职能:

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P-51)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对民族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

①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决定的。

②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决定的。

③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表现决定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文化。

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以共产主义思想。

(P-52)

从南昌起义到百色起义;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革命的重新复兴、发展,实践说明: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心城市统治大大加强的形势下,

以城市为中心,先取大城市,以求一举获得革命胜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到农村去发动广大农民,建立、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就能够重新复兴、发展。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国情上看。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

(2)从主力军上看。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从力量对比上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而且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P-54)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3)继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P-54)

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

三者密切结合。

(P-54)

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具有现实可能性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存在诸多矛盾的交织。

其次,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再次,帝国主义在华分别扶植不同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

(P-56)

统一战线中的政策和策略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巩固工农联盟

对资产阶级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P-56)

统一战线中的建立和历史发展

国民革命革命联合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P-5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人民军队建设的若干原则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人民军队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57)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

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

人民武装力量的体制:

主力军、地方军、民兵

党的作风建设

党风,即党的作风。

就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生活上等方面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

第二,为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三,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

第四,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

(P-58-59)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一个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P-6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1.经济: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主要是三种)(P-61)

2.政治:

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3.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

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1953—1956年: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的必要性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2.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的可能性

1)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

2)国营经济的建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事实上的重要开端。

3)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所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已成为对资本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4)初步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最初开端。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到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P-66-67)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