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834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

初中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12~14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日: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日: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公输》)

12.词语理解。

(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

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

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4分)

 

解析:

这三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全部为主观题,还设计了开放性题。

第1题 第①小题考查课文注释的重点实词,第②小题也是考查词语的含义,但是从另一角度灵活考查学生,将课内外联系起来,既考了课内,又考了学生对常用成语的掌握。

第2题翻译两个不同句式的句子,第3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又考查学生对同一主题文章的分析比较能力,注意拓展延伸,让读者就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是课内外结合的好题,具有开放性。

12

(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3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1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

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

  举例:

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17-第21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时先主屯新野 ( )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躬耕于南阳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19.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20.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 ,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

(2分)

 

解析:

这道文言阅读题也是比较阅读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的多方面的能力。

其中第一题考查课文注释的重点实词。

第二题检查文言文中代词的所指。

第三题翻译重点句子。

第四题考查学生成语积累,比较分析异同能力,还有概括表达能力。

17.

(1)驻扎

(2)应当,应该(3)亲自

   18.D 

   19.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20.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

   21.

(1)D 

(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解析:

题目比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考查形式有客观题,由主观题。

第一题考查课文的实词,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积累。

第二题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第三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处理。

第四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第二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学生考虑的空间较大一些。

第四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答案:

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福:

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6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4.解释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6分)

(1)亲旧知其如此 

(2)造饮辄尽 

(3)期在必醉 (4)无从致书以观 

(5)俟其欣悦 (6)卒获有所闻 

15.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6.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在兴趣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不同之处是什么?

 (5分)

 

解析:

这是一份比较阅读的试题,考点主要是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以及对两段文字异同点的比较。

考查的是考生的词语积累,句子的翻译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知识的筛选能力。

答案:

14 (6分) 

(1)旧友,旧交 

(2)往,到 (3)希望,愿望(4)取得,买到 (5)等待 (6)终于 

15 (4分) 

(1)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不能遮挡寒风,也不能遮掩烈日。

(2)因此别人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16 (5分) 相同:

都非常喜欢读书。

 不同:

前者读书“不求甚解”,求“会意”,目的是“自娱”;后者借书、抄书、求师,目的是“观群书”、求上进。

 

《核舟记》与《口技》选段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将甲段中空缺的文字补充完整。

2、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夹杂B、东坡现右足现:

表现。

C、其两膝相比者比:

挨着。

D、佛印绝类弥勒绝:

极,很。

3、下面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B、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屠自后断其股(蒲松龄《狼》)

C、不能名其一处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4、在(甲)文中找出佛印独特神态的句子,然后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个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突出他什么特点。

(1)佛印独特神态的句子是:

(2)译文:

(3)上面这个句子突出他的特点。

5、(乙)段从、和心理三方面描写了听众的强烈反应,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

6、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

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

选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

(1)喜欢的民间技艺:

(2)喜欢的理由:

 

1、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2、B3、B4、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2)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

(3)不拘礼节、放浪形骸5、神态动作6、

(1)民间技艺如:

捏泥人;剪纸;踩高跷;舞狮子;赛龙舟……

(2)如:

“赛龙舟”过端午节,悼屈原。

比赛场面热烈,气氛热闹。

 

《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选段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解释加点的字。

⑴斗折蛇行(斗:

⑵念无与为乐者(念: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面句子。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乙文篇幅虽短,却写景抒怀功力独到。

在解衣欲睡之际,忽月色入户,睡意全无,于是欣然起行。

良辰美景,缺少同乐之人,着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一切都像是信步由之,信笔书之,无意为文,却文笔自然。

文中十八字写景,可谓少矣,但都描绘得生动感人,有如神助。

B、乙文中苏轼岁遭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

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

C、甲文语言简练、生动,以作者的心情为线索组织材料。

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D、甲文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1、⑴像北斗星一样⑵考虑2、B(连词,解为“来”)

3、⑴潭中大约有一百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一点依靠也没有。

⑵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C(应以作者游踪为线索)

 

《水调歌头》与《记承天寺夜游》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所选诗与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_,词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_,文中的“闲人”指的是________

2、“丙辰中秋”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分别属于古代纪年法中的____和____。

3、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念无与乐者人知从太守游而乐B、遂至承天寺寡助之至

C、告之于帝相与步于中庭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愿人长久

4、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

下列苏轼的咏月名句中,最贴近本文所写心境的一句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入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照”用得很有特色。

下面诗句中写法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苏轼)

B、月明千里照平沙。

(苏轼)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苏轼月光“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之人

2、干支(皇帝)年号

3、D4、D

5、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荚,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A

《唐雎不辱使命》与《墨子·公输》选段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尔(撞击)B、挺剑而起(拔出)

C、子墨子见王(召见)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2、文言文中有一些表达某意义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说法不一样,如“休,吉祥”。

请在甲、乙文中再找两个类似的例子,并解释该词在句中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译文:

4、两文中的“王”共同的特征是。

唐雎所说的“士”的形象是。

5、有人认为,唐雎、墨子都能言善辩。

但如果他们只会文战,不辅以武攻,强敌是不会善罢干休的。

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

不妨谈谈你的一些见解。

答:

 

1、C2、如:

①“以头抢地尔”,“抢”:

撞击。

②“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

虽是这样。

3、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

4、、贪婪霸道、狡诈伪善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

5、(略)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

 

《五柳先生传》与《爱莲说》选段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或置酒而招之()⑵可爱者甚蕃()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黔娄之妻有言B、醉翁之意不在酒

C、水陆草木之花D、渔人甚异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4、五柳先生与《爱莲说》中“君子”在品质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比一比:

现在,有时我们读书,能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的“不求甚解”呢?

为什么?

答:

⑴他们在品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⑵我认为:

 

1、⑴有时⑵多2、D

3、⑴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⑵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⑴不慕名利(或淡泊名利)⑵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⑴能像五柳先生那样的读书:

五柳先生的读书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例如:

我们有时在课余读一篇文章,可作一般的浏览,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⑵不能。

在某些时候,如品读美文,就要求之甚解,揣摩某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进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岳阳楼记》与《与朱元思书》选段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浩浩汤汤(tàng)B、衔远山(xián)

C、互相轩邈(miǎo)D、泠泠作响(líng)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横无际涯()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猿则百叫无绝()(4)窥谷忘反()

3、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4、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乙段则从视觉和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1、A

2、

(1)涯:

(2)先: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