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793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docx

杭州智慧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崭新途径。

推进“智慧杭州”建设是贯彻落实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加快杭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内容,是杭州市率先实现现代化、开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

为加快推进“智慧杭州”建设,坚持科学发展,打造富民强市,保持杭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是“智慧杭州”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一、必要性及现实基础

(一)必要性

1.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杭州继续处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运行压力空前增大,城市化与社会管理服务、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等矛盾日益突出,。

现实环境与社会期望的差距,导致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产生。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各种困难和矛盾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杭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

省委、政府一直要求杭州市作为全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2011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是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城市之一。

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三城三区”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深化“无线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杭州”。

2.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城市运行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

其关键措施在于: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基层政治民主建设水平,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改善社会民生和健全社会管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化升级城市系统,不断发展公用事业;持续提升城乡区域统筹一体化水平等。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服务、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可以极大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基层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从而有效支撑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杭州市“十二五”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目标是:

以建立和完善十大产业体系为导向,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组织开展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产业活动,使十大产业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牵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应用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科技、经济增长点;以“两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4.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

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城市化通病的重要战略途径。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以面向行业的智慧化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服务大众,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高杭州城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水平,提升信息技术对杭州城市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已经成为杭州城市信息化建设新阶段的首要任务。

(二)现实基础

1.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城市经济基础扎实。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39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01266元,按国家公布的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2447美元和15679美元。

城市功能较为完善。

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钱塘江时代”拉开帷幕,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城市化率超过70%,城市高铁、地铁、市域快速路网建设速度得到加快,通过旅游和交通西进战略的实施,杭州五县(市)加快了融入大都市的步伐。

产业基础雄厚。

2011年,全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4.2%提高到2011年的49.3%;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购买力旺盛。

2011年,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5元,比上年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2642元,比上年增长12.0%。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125元,比上年增长18.1%。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三大约束性指标均顺利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

杭州市已经具备了构建智慧城市的良好基础和综合实力。

2.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国领先

城市全网综合通信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杭州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

截至2011年底,杭州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720G,城市家庭70%户均接入能力达20M,98%户均接入能力达4M;农村家庭80%以上户均接入能力达到4M,30%以上户均接入能力达到20M;企业用户100%可提供100M接入能力;“光进铜退”工程稳步推进,FTTH接入电路覆盖106万线,农村行政村100%实现村村通光缆;全市固定电话用户为362.81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24.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为1225.01万户,形成了由光纤同轴混合网和宽带城域网“两环支撑”的宽带信息骨干传输网络。

“无线城市”应用得到不断拓展和完善。

杭州基本构建了“无线宽带城域网、移动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网络”综合性、立体型的无线网络架构。

广播电视网建设全国领先。

创建了数字电视发展的“杭州模式”。

至2010年底,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216.21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00万户,数字电视覆盖率超过99%。

3.信息产业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杭州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唯一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娱乐业示范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由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动漫、游戏“两大、两优、两新”发展形成了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动漫游戏、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等“6+1”产业链,信息产业已经由先导产业发展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1015.22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557.47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6%。

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189.94亿元(含电信运营收入),比2010年增长51.75%,综合竞争力指数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第四位,工业控制、金融和通信等应用软件主导产品占据国内市场近60%的份额。

目前杭州拥有B2B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200余家,数量超过全国的1/6,位居全国第一,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有三分之二在杭州创造。

2010年杭州物联网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43%。

4.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深化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市民卡、数字城管、96345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等一批应用项目相继在全国率先建成,。

基本建成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基础数据库,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综合交换平台。

政府核心业务初步实现信息化,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进一步完善,40多个市直部门和13个区、县(市)接入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

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办事进一步深化。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和灾备系统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水平不断提高。

5.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不断取得新成效

工业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

全市共有省级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18家,市级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186家,试点企业246家,全市大中型企业80%以上建设了计算机管理和应用信息系统。

服务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完成了基于城市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流通领域试点工程,同时面向食品饮料行业的B2B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了国家验收;“西湖博览会”、“杭州旅游网”等公共平台不断完善;杭州旅游在线平台开通运行,黄龙智慧酒店建设、西溪智慧景区建设完成。

“数字兴农”成效显著。

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杭州龙网为中心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农技110为中心的农业咨询服务平台和以农民信箱为中心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各区、县(市)均建立了“数字兴农”信息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农村信息应用体系。

市民卡应用全面深化。

市民卡覆盖杭州城乡,持卡600多万人,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一卡通”初步实现。

96345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实现突破发展。

实现67个市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流转,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面向政府、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居民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体系。

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已完成80%主城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医院数字管理和电子病历建设继续深化,并在健康服务平台建设、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有益尝试。

交通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实施完成了快速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系统、航区水文信息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等;开发了交通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对绕城公路照明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

数字城管建设全国领先。

通过“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城管部门与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市道路停车收费系统被列为09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示范项目”和“创新创优项目”,并在全国进行推广示范。

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不断推进。

建设完成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智能卡口系统、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移动警务平台以及交警非现场执法系统。

“感知环境、数字环保”综合环境监控应用示范工程稳步推进。

基本构建起由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机动车尾气监测监控系统和放射源在线监测系统构成的环境监测体系。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不断推进。

初步建成了基于城市部门管理应用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和为公众服务的杭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6.信息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十一五”期间,杭州努力优化适应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环境。

先后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信息化条例》、《杭州市市民卡管理办法》、《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政策,在信息产业扶持、电子商务发展、“两化融合”、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7.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智力资源丰富

目前,杭州拥有全日制普通高校38所、在校学生44.67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4.18万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8%。

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一批国内著名高校,为杭州输送了一大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在杭高校积极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推进“三明治”模式高职人才培养,形成了数量众多、专业全面、结构相对合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杭州城市综合实力相对雄厚,信息化投入较大,产业和应用推进持续发展。

然而,信息化建设中政府与社会合力不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功能尚存在较大空间。

信息化建设模式单一,总体系统结构纵强横弱,整体规划与资源整合有待加强。

“两化”深度融合有待加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的能力还不强。

信息产业发展优势相对不明显,亟需强有力的新增长极。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智慧杭州”建设工作全局。

贯彻落实省政府“智慧浙江”建设要求,围绕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智慧杭州”主题,以转建设方式、调系统结构、倡创新发展为主线,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发挥,着眼于品质生活的共建共享,着重于城市运行系统的优化提升,着力于城市竞争力的提位争先,“构建智慧创新城市,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创新发展

坚持“总体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项目牵引、重点突破”,以创新建设与运营模式求成效,以应用推进与产业发展相促进,以突破示范试点为先导,以全面建设求整体发展。

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管理、产业、机制的升级转型和环境优化,提升城市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能级,形成“智慧杭州”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2.完善功能,提升效能

创新完善“智慧杭州”系统功能,打破政府各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各领域之间和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字鸿沟与条块分割局面,充分发挥三大基础网络的融合作用,加快城市级、各领域级的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基础,有效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促进智慧领域的高效协同运作。

3.示范先行,全面推进

以“三网融合”、云计算创新发展等国家级试点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产业基地等,以优势、领先行业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应用项目为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智慧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以示范试点带动“智慧杭州”建设整体工作。

4.突出重点,服务社会

有效推进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为落脚点。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社会管理、自然资源、民生民意,将现有信息系统整合发展成为互动的泛在化感知网络,提升杭州的智慧化整体水平。

5.政府主导,开放合作

加强规划与投资引导,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多元化投资替代单一财政投资,以开放市场吸引社会投资,以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开发,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环境。

加强对外交往与合作,汇聚国内外智慧和资源,更好地为“智慧杭州”建设服务。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智慧杭州”建设,力争到2015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融合所带来的城市功能、运行效率和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使城市运行更智能、城市发展更低碳、城市管理更精细、城市生活更便捷、城市社会更和谐,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活力。

2.具体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

提高基础网络和传感网络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比重,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以及网络融合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公众在主城区、中心镇(组团)基本实现随时随地享受上网服务。

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5000G,城市家庭90%接入带宽可达100M,农村家庭80%接入带宽可达20M,企业用户90%接入带宽可达1000M,FTTH城市全覆盖,农村覆盖70%以上;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规模部署。

无线平均接入水平达到5M以上,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达到100%,率先实现4G移动通信网商用,形成4G+3G+WIFI的区域全覆盖格局。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达到100%,拓展移动电视和移动多媒体网的应用范围,构建100G到地市、10G到县的海量宽带网。

基本实现三网融合,率先成为全国示范城市。

2)智慧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国内一流。

——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提升。

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水平显著提高,依申请数据共享实现率达90%以上。

电子政务全面支撑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核心业务普遍实现信息化,非涉密事项100%上线运行,公众、法人或其他组织随时可以查询政府相关信息。

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发布率达到100%,95%以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可通过网络办理,网站在线办事实现率超过90%,完善“网上一家一中心”,80%以上公共服务事项可在线办理。

完善杭州城市信息化统一平台(96345)建设,90%以上部门的公共电话服务纳入96345。

统一容灾备份系统100%覆盖市级政府部门的重要电子政务系统。

初步建成市电子政务云平台。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跨上新台阶。

加快城市运行、服务从传统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融合的方向迈进,加快信息化建设由点到面、孤岛型向成体系发展。

城市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更为广泛的应用传感等新技术,公众普遍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的便捷程度显著提升,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安全、防控犯罪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智慧交通方面,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众在主城区可随时查询停车位信息,道路信息采集终端安装率达到100%,公众普遍享受到交通出行信息服务。

智慧城管方面,实现城市化区域智慧城管系统全覆盖,总体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镇(组团)拓展比例不低于50%。

智慧医疗方面,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0%以上,标准化、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率达到70%以上。

智慧社区方面,主城区社区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80%,主城区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城区居民小区安全监控覆盖率达到90%。

智慧公共安全方面,商业区、广场、公园、景区、交通枢纽、飞机场等主要公共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达到60%,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达到90%,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达到100%,危化品运输监控比例达到100%。

智慧环保方面,市区环境空气、主要饮用水源地和交界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达到100%,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监控比例达到100%。

智慧教育方面,家校信息化互动率达到90%以上;网络教学比例达到50%,全市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到50%以上,每年有40%以上的从业人员接受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有40%以上的居民接受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智慧旅游方面,综合旅游服务平台100%覆盖游客和景区,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杭州“金名片”。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化进程,云计算产业年收入超过800亿元,带动产业链经营收入超过3000亿元。

物联网产业年产值超1000亿元,保持杭州市在国内物联网产业的优势地位。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三位,信息服务能力国内领先,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行业应用软件达到30个以上,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名品牌40个以上。

集成电路产业,力争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工艺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完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重点培育2-3家具备一定竞争力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

电子商务产业,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在网站和平台数量、B2B、B2C、C2C、第三方支付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开展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建成50个网上著名品牌;创新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建设,建成3-5个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商店等新平台;网上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000亿。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7%左右。

4)“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取得新突破。

提高工业领域的信息化贡献率,力争成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化纤等重点行业“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完成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园区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100%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90%以上大型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信息化应用,70%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主要业务环节的信息化。

生产过程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预警基本覆盖主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

提高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90%以上的重点服务企业实现业务环节的信息化。

萧山、余杭区及五县(市)全部建成农业信息应用平台;提高农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全国领先。

(四)总体架构

“智慧杭州”总体架构规划为相互支撑、协同运作的四层架构:

基础支撑层是“智慧杭州”建设的基础,为“智慧杭州”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科技支撑;信息基础层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为“智慧杭州”的运行提供坚实的通信基础;公共服务层是完善和优化城市信息化体系结构的重要内容,为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智慧应用提供信息资源、载体等公共服务支撑;智慧应用层是围绕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应用需求,构建智慧化应用系统,最终实现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主要建设任务

“智慧杭州”“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任务为:

完善两个“基础”,深化四个“应用领域”,强化两个“支撑”。

第一,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发挥企业积极性,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围绕智慧杭州重点、试点领域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信息共享、应用服务体系,重点推进民生服务、城市运行管理、“两化”深度融合、政务管理四个重点领域建设,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第三,围绕构建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市场优势的“智慧杭州”产业支撑,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文化创意以及电子商务六大智慧型产业的发展;引导科技和人力资源向“智慧杭州”建设集聚,研发核心技术、创新“智慧杭州”建设与运用模式,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紧密围绕有利于信息资源整合、社会民生热点需求和城市运行重点需求,推进30个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不断提升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以“宽带、无线、泛在、集成、融合”为特征的智慧化网络。

1.宽带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多元化多种接入方式相融合的城域网宽带通信能力。

建设完成优质安全高性能的通信网络,完成向下一代网络的全面转型,全面完成“光进铜退”工程。

推动IPv6商用建设和技术研发,逐步进行IPv6技术深度试点,推进CP/SP对IPv6访问的支持,实现IP骨干网、IP城域网全面具备IPv6承载能力,基本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

改善本地多种网络互联服务的环境,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网络接入”、“信息传输”以及“服务提供”的均等化。

促进直播卫星、地面传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多种传播方式的数字电视协调发展。

推进完成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云计算相关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2.无线宽带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加强对TD-LTE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通信产业园建设,扩大TD-LTE网络试点示范范围,积极推进TD网络的设施建设与应用。

在商业区、交通枢纽、行政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加快新建WIFI无线热点。

逐步构建以4G+3G+WIFI为主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逐步将主城区以及远郊区县(市)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大力推进“无线杭州”建设。

不断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民生、电子政务、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3.三网融合应用

全面普及三网融合高清电视业务,推进视频点播、可视交互等新业务拓展,促进运营企业间开展多种业务的深度合作,支持高清数字电视、高清互动电视、高清全媒体应用、可视通信等全新三网融合应用的普及,促进数字家庭、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

开展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建成全国一流的IPTV、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并完善IPTV监管平台。

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

建设下一代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