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9150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亲爱的同学:

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30题,每题2分)

1.《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而另有文献记载,这一年高昌王鞠文泰入朝谓“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谓“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

”依据材料,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唐初社会生产仍然不及隋朝全盛时期B.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贞观初年的状况

C.《资治通鉴》是史书,其记载全部真实可信D.唐初户口数远不及隋朝与隋末战乱有关

2.余秋雨说:

“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 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B.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3.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

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  )

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

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

”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

C.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                        D.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5.南朝人名常有寓意。

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

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

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 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D.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6.1983年,在广州市区发现了一座距今2100多年前的古墓,墓主人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眛。

墓中出土玉佩风格各异。

从墓中可以看到赵眛佩戴的组玉佩由玉、金、玻璃等32件佩饰组合而成;而右夫人居各夫人之首,佩戴组玉佩最为精美。

古代女子腰间系上组玉佩走路时只有慢而轻,玉声才会悦耳和谐。

根据所述,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古代人们有佩戴玉器的习惯②古代女子佩戴玉佩可以约束仪表,规范形态

③墓葬反映了东汉人们的生活面貌④中国古代玉器的佩饰可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费正清在《传统与变迁》中谈到:

“明朝中后期,手工艺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景德镇的官窑为皇宫及官府烧制了大量瓷器,有的还专供出口……。

同时,苏州亦成为国内商业、金融业和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染色业)的中心。

附近的松江地区则是晚明时期棉纺织业的中心,当地机户利用外地原料进行加工后,再将成品返销各地。

”以下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

A.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B.手工业品种类多,技术水平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

8.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

贾人者,暴君污吏所亟进而宠之者也。

暴君非贾人无以供其声色之玩,污吏非贾人无以供其不急之求,假之以颜色而听其辉煌,复何忌哉?

贾人之富也,贫人以自富者也,牟利易则用财也轻,志小而不知裁,智昏而不恤其安,欺贫懦以矜夸,而国安得不贫、民安得而不靡。

材料中王夫之主要论述的是(  )

A.官商勾结给社会带来危害              B.暴君污吏推动商业的发展  

C.商业发展导致百姓贫困                    D.商业发展改变了人民的消费观念

10.1659、1703及1736年松江府先后三次就布商字号仿冒诉讼纠纷立碑告示:

“众商各立号记,上供朝廷之取办,下便关津之稽查,取信远商,历年已久,向有定例,不容混冒。

”如有“复行假冒,起衅生端,上误国课,下病商民”,则“正法施行,决不轻贷!

”这反映出当时(  )

A.松江棉布生产全国领先                    B.仿冒商标成为普遍现象

C.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摒弃               D.政府重视维护市场秩序    

11.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

“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D.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12.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

以下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

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工商业市镇大批涌现③对外贸易发达④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方面的小论文。

他们根据材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成都等

开始形成著名都会城市

唐代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海禁政策已经实施

明朝太仓州的部分地主利用农村的廉价劳动力,除粮食生产外发展牧畜业、养鱼业、果树蔬菜生产,而且产品都进入市场

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广州十三行主要承销外商进出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及传达政令

十三行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

A.甲                      B.乙                       C.丙                      D.丁

14.唐代诗人杜牧说: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草市”的出现(  )

A.促进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B.突破了政府对商品交易地点的限制

C.改变了城市中原有的坊与市的布局D.促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

“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

……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

”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16.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

“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

它不再是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

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

”以下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是(  )

A.启蒙运动、巴黎公社                        B.德意志的统一、新文化运动

C.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辛亥革命、罗斯福新政

17.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

在恶劣的险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个人死去。

但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B.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C.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D.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18.“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晌(  )

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9.恩格斯曾说:

“欧洲地理上的发现——纯粹为了盈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作出——又在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体的)方面,展示了无数的直到那时还得不到的材料。

”恩格斯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为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事实依据B.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C.大大刺激了东西方精神文化的交流D.直接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20.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

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

A. 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B.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1.李荣忠在《吉他与流行音乐潮》中指出:

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

该种音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D.罪恶的黑奴贸易的推动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

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

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

”由此可以看出(  )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23.“资本主义”(capitalism)一词最早出现于1753年版的法国《百科全书》。

一直到了20世纪初,这个词忽然流行起来。

1958年版《大英百科全书》所下的定义:

“(资本主义)是一种产品生产属于个人或私有企业的经济制度。

”这说明“资本主义”一词是(  )

A.人们对近现代经济发展再认识    B.启蒙思想家构建理性王国的创造

C.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依据之一    D.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客观产物

24.“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

“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

“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

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B.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25.(美)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

“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

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

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

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

”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

A.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   

C.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                        D.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

26.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7.“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材料说明工业革命(  )

A.  导致了殖民地的贫困                B.导致了两级分化的加剧  

C.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D.有利于工厂制的形成

28.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189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一舒克特公司。

189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899年8月正式投产。

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峻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

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

这主要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29.19世纪末,美国纽约出现了金融实力雄厚的3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两家商业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和纽约花旗银行)它们各自控制着几十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了强大的金融垄断组织,并开始与工业资本融合,渗透到生产领域。

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就这样诞生了。

对这两大财团形成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了企业改组、兼并,走向垄断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避免了生产中的无计划性和竞争 D.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其提供条件

30.爱迪生告诫助手:

“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

”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

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

埃文斯旨在强调(  )

A.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B.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

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

“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

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

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

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

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

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

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有哪些?

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

(8分)

 

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

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

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

《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

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

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

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

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

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

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

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

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

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

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

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几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

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

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