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8872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docx

《《荷塘月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荷塘月色》教案.docx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3、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

2--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一、新课导入

1、课前积累:

有关荷与月的名句

2、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请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明确:

可见,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二、初读课文

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     )   袅娜(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乘凉(         )     

 颤动(       )     点缀(        )      媛女(           )

 煤屑(        )     敛裾(         )     脉脉(           )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

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

慢步行走。

    弥望:

满眼。

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

美的姿态。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一例:

一律。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

这里指大概的轮廓。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4、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5、从哪些语句中,还可捕捉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

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6、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

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外结构(空间上)

 

内结构(心理上)

 

 

明确: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

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抓关键语句,找出显示作者行踪和情感变化的词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流向,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再读课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诵第四、五、六段。

一、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1、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绘这两种景物的呢?

学生明确:

4、5、6段。

2、读4、5、6三段,讨论交流:

各段写了哪些具体景物?

现了景物什么特征?

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

明确:

第4段主要写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写景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动静结合。

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

这是静的画面。

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是动的晤面。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

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虚实结合。

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

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

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

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

这里着墨较浓。

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

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二、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让学生朗读课文,勾画出精美传神的词句并赏析,概括出句子美的特征。

学生明确:

1、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2)、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用“拍”、“哼”,真切地再现了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作用“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

    (4)、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5)、“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2、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

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婆婀娜的丰姿。

    2)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

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色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

奶白色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以灯光衬月色的朦胧迷人。

    明确:

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拟人句

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分析:

9)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明确: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3、运用“通感”

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

例1:

《琵琶行》在描写歌女那出神入化的琵琶弹奏时,同样也借助了通感:

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把视觉和听觉勾连起来,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使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

例2: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

例3: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

你听,那笛声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阳光的明媚!

听觉、嗅觉、视觉相融汇,那笛声是多麽悠扬,多麽撩人情思!

例4: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

(吴伯萧《歌声》)

歌声是无形、无色、无味的,要辨识它不能凭借视觉、嗅觉和味觉,只能凭借听觉。

作者把歌声比喻成有形的东西,不但能“摄下”“影片”,而且还能“绘制色彩”“绘制形象”“绘制感情”,还能“一幕幕放映起来”。

这就是借助通感手法,才把“歌声”刻画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绘形绘声绘色。

例5: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鲁彦《听潮》)

作者在描写潮落时的大海景象时,着重描写了“那声音”。

在描写“那声音”时,又以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

“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是写听觉,“落花飘零在水上”是写视觉。

本来是诉诸听觉的“那声音”,作者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味觉“醇”,听觉“微风拂过琴弦”,视觉“落花飘零在水上”五种感官相互交错起来集中描写,因而使其审美形象显得异常优美和鲜明。

例6: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

不笑的“笑意”是写视觉,“余音”是写听觉,“甜”是写味觉。

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确切地做到了表情达意。

例7: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

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

第一句,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第二句,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

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参考:

1)、她的歌声很甜。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枝充满幽情的乐曲。

   4)、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的感觉。

  5)、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6)、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4、叠词增添韵味。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悄悄”,“轻轻”。

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森森”,“淡淡”。

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

出水很高,是“婷婷”;“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

流水“脉脉”,清香“缕缕”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三、合作探究

读第7—10段,合作讨论: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联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

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

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

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总结: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

(文中:

热闹、风流)

3、《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

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

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

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

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

(相亲相爱)

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无忧无虑  自由幸福  快乐美好 相亲相爱       

明确:

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

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

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

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

“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

在理想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

“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者,怜也。

怜即是爱。

“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的化身。

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似乎每个现实世界的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

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明确: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

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