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8595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docx

中国古代书院院训解读

校园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校训

编写计划

一、内容

1、校训的定义

2、校训的历史发展

3、中国古代校训及释义

4、中国现代知名大学校训及释义

5、中国现代知名中小学校训及释义。

6、国外名校校训及释义

7、磁县中小学校训及释义

8、磁县二中校训及释义

二、体例

1、学校(书院、学院)名称、简介、着名人物

2、校训(院训)条目、出处

3、校训释义

4、古代书院附图片或代表人物

5、现代大学、中小学附图片、校徽及代表人物

一、中国古代校训(院训)

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所以在先秦,学校有时称为“庠序”,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谨庠序之教,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周代以后,学校的设置日益完备,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从公办到私立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办学模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和鼎盛,中国古代公私学校中开始出现用明晰和固定的语言表述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共同实践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中国古代校训(院训)的滥觞。

办学者和教育家自创或引用名家的警世语言或座右铭,阐述和贯彻自己的办学思想,鼓励学生砥砺品格、修明自身、充实学问、锻炼才干,自觉用儒家经世致用的宗旨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促进了校训的稳定和普遍化。

1、岳麓书院:

“忠、孝、廉、节”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与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并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院训源于朱熹所提“忠、孝、廉、节”,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关注人性和以德育人的宗旨。

忠是孔子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涉及交友、事君等内容。

孔子将忠列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孔子认为五伦关系(朋友、父子、兄弟、夫妻、君臣)中,朋友关系是最不稳定的,必须用忠信来维系。

事君则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事君就是服务国家。

孔子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强调“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后儒标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则是对孔子忠君思想的僵化理解。

孝在儒学尤其南宋以降的道学中是和忠并称的社会最高道德规范和政治伦理。

孝即为养亲、事亲、敬亲和尊亲,就是要以敬重、顺从作为子女对待父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孝”既是个人修养的出发点,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

“孝”的伦理要求沉淀于我国民族心理之中、对我国社会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节即气节,是历经数千年而不断为中国人追求和赞颂的人生价值选择。

从小而言,气节是指个人的立身、交友、行事等的基本原则和个人的价值实现;就大而言,气节则是对社会风气的砥砺、劝勉、教化。

廉以养德,正身修己。

廉不仅仅是对自身的道德要求,还涉及为官治民和事君尽忠。

官贪吏虐,往往比政策失当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危害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

故儒者强调君子应清白自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心清欲寡,意坚志固,执政廉洁。

2、白鹿洞书院院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称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

宋仁宗五年,改称“白鹿洞之书堂”,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著名理学家朱熹任白鹿洞书院洞主时,重修书院并颁布了《白鹿洞书院教条》,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并用《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做为约束和警策师生的院训。

  博学是学习的起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孔子说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就是感叹非学无以致远,非学无以进步。

儒家教育弟子不可拘泥于经传,而要有充沛和积极的好奇心,广泛涉猎,博学于文,兼收并蓄,兼容并包,使学习拥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

审问,即认真的质疑。

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生不要迷信老师和经验,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要认真提出疑问,以守教学相长之效。

慎思是学习的第三个阶段。

强调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辨为学习的第四个阶段。

面对纷繁冗杂的学说,真伪难辨的命题,只有用批判的勇气和精神,对其进行辨析和辩论,以达到知识的真正掌握。

笃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

就是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用所学指导人生实践,用实践修正所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笃行强调要有忠贞不渝的态度,踏踏实实的作风,愈挫愈奋的毅力。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学习过程。

只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大同为人生追求,秉持博学笃行的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3、应天府书院院训: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

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

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原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并列于中国四大书院,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于繁华闹市,历来人才辈出。

靖康国难时(1126),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

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

只是囿于儒家思想的束缚,学院把宗经作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鼓吹儒家的经典著作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就是说,不论思想内容,语言技巧,儒家经典都达到了高不可攀的程序。

因此强调写作要师圣和宗经。

应天府书院更是把宗经上升到了指导学生穷文究理和社会实践的高度。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探究儒家经典原理,并把它们落实到经世致用的社会实践中去。

应天府书院的教育主张是学以致用。

他们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

书院教育儒生要重视儒学之体,以达儒学之用;或者说是明白治世所需,掌握入世之用。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紧密联系社会需要进行教育和学习。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任教于此时说:

“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

”可视为经世致用的最好解释。

4、鹅湖书院院训:

为学修身,处事接物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因山上有鹅湖得名。

它与吉安白鹭洲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鹅湖书院同朱熹、陆九渊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世称紫阳先生;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心学创始人,世称象山先生。

南宋淳熙二年(1175),由吕祖谦主持,在鹅湖山下的鹅湖寺,朱与二陆兄弟鹅湖之会,留下千秋佳话。

朱熹主张道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功夫。

朱熹讥讽陆九渊为禅学,而陆反讥朱熹是支篱,互相质难。

然学术之争,丝毫不损其友谊,这次以学术交流为本的争鸣论战,在学术史上传为佳话。

后信州剌史杨汝砺在鹅湖寺边建四贤祠以纪念参与鹅湖之会的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

至淳佑十年(1250),朝廷命名文宗书院。

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称鹅湖书院。

为学修身,处事接物,实际上是对朱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为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明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学习宗旨和目标,还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的次序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不断取得学业上的进益。

(此意在白鹿洞书院院训释义中已详叙)

修身则要求学生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和“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即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多做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进步。

处事的要义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辨真理而非为一己功名。

接物也非一般意义上的迎来送往,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鹅湖书院由朱陆鹅湖之会而建立的讲会制,体现出积极的争鸣精神。

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之院训,推动了古朴淳朴校风的形成。

5、丽泽书院院训:

讲求经旨,明理躬行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

丽泽意为两个相连的湖泊,喻朋友聚坐论道之意。

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创设于宋乾道初年(约1165-1166)。

  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被并称为东南三贤。

吕祖谦是金华学派的奠基人,开南宋浙东学派之先声。

他除自己在丽泽书堂教授生徒、著书立说外,还先后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张栻、陆九渊、陆九龄、薛季宜、叶适、陈亮等前来讲学,以探讨学术、交流思想。

因吕氏世家在宋代曾五代为相,一门17人中进士,吕氏家学声望名扬全国。

因此吕祖谦和丽泽书院甚为时人推重。

  吕祖谦乾道五年所拟《丽泽书院学规》明确提出:

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

吕祖谦高度重视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认为教育搞得好,可以达到整饬风化、严肃纲纪的目的。

他说:

时事所以艰难,风俗所以浇薄,皆由讲学不明之故。

这也就是说要扭转时事艰难,风俗浇薄的局面,只有大力加强教育。

讲求经旨,就是要用封建理学使学生明理治心,即要求人们从心底里认同封建制度及其伦理纲常,从而在思想上自觉地与其保持一致。

有鉴于此,吕祖谦坚持把德教为本做为教育的根本性命题。

明理躬行,则强调学习知识不能仅仅在书本上探索,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践履,以使所学知识真正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为社会所用,为众人谋福利,辅佐君主治理好天下。

6、东林书院院训:

依德之行,庸言之谨

东林书院旧址在无锡市东门苏家弄内,为明东林党人讲学和议论朝政活动的中心。

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遗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与同邑高攀龙等人,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于杨时讲学遗址上创建东林书院。

因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引起了阉党的强烈妒忌和反对,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诏毁天下书院。

十二月,阉党魏忠贤罗织东林罪名,矫旨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实行公开通缉逮捕,致使一大批正直官员惨遭杀戮。

高攀龙也因不屈逮捕而投水自尽。

依德之行,强调实践与德行的高度统一。

东林党人追求的德是什么呢?

顾宪成讲得最简明——道者何?

纲常伦理是也。

即儒家所倡导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就是以皇权为核心封建等级制度。

庸言之谨,语出《周易·乾》: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就是要求说话守信,行为谨慎,防止邪念,心存诚实。

于世有益,不夸己功,以博大的德行感化百姓。

东林党人认为,道德不像衣服,不必用新奇吸引人,所以说庸言之谨。

顾宪成在东林书院手书有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正是对依德之行,庸言之谨的最好诠释。

读圣贤之书,明封建之理,关心天下之事,牢记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观察、思考和参与。

东林党人以正义和道德自守,把书院做为抵制社会丑恶的阵地,即使殒身也不改其素,确实是明末政治生活中的一面旗帜。

7、石鼓书院院训:

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等伦常、识仁体

石鼓书院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

初,唐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

宪宗元和年间,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书院,招收生徒讲学。

朝廷赐石鼓书院敕额。

《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一。

南宋孝宗时,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

朱熹曾应邀为之作记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理,有志为己之学。

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经扩建修葺。

韩愈、周敦颐、朱熹、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

至嘉靖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浦重整书院,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

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等伦常,识仁体是对《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学文敦行,辨志慎习,强调学习方法和态度。

要求学生要明辨义理,格物致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笃行真理;

等伦常,识仁体,则强调学习目的。

学习是为了了解和遵守封建等级制度,存天理,灭人欲,实现自我与外物、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融通。

8、茅山书院院训:

澡雪身心,传习圣贤之体用

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创建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地点位于现在的江苏句容的茅山,名列含四大书院在内的北宋六大书院,现已无存。

茅山书院教学奉行澡雪身心,传习圣贤之体用,而培养学生并非为了科举考试,也并非预习做官的方法,师生之间用道德相互激励,用修养自身道德和品格来宣扬儒学的精神,在当时颇能疗治科举考试的流弊。

澡雪身心,阐述了书院办学的宗旨,在于用圣贤之道洗涤自身的脏秽,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提高,而非科举应试。

这和创办人侯遗的隐士身份相适应。

侯遗曾作《茅山书院》:

精舍依岩壑,萧条自卜居。

山花红踯躅,庭树绿栟榈。

荷锸朝芸陇,分镫夜读书。

浮云苍狗幻,一笑不关余。

可见其置身红尘之外,无意功名富贵的飘逸和洒脱。

传习圣贤之体用,儒家尊崇道德为体,礼乐为用的德治主张。

儒家的道德精髓在于仁义忠信的规范,礼乐则从奴隶社会礼乐制度转化而来的是维系封建社会运转的等级制度。

传习圣贤之体用,正是要学生明晓并遵奉这些规范和制度,从而实现封建社会的稳定。

9、象山书院院训:

明理、志道、做人

象山书院位于江西贵溪应天山,首创于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当时称作象山精舍。

贵溪应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心学创始人、理学家陆九渊登而乐之,乃建精舍居于此。

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

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

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

当时已负盛名的理学家朱熹写信给陆九渊说:

闻象山(陆九渊的名号)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表达了极高的仰慕和赞美之情。

  陆象山治学富有“六经皆注我,我何注六经”的无畏精神,他反对自暴、自弃,强调自立、自重,推重不随人脚跟,学人言语的开创精神。

清代学者全祖望评价说:

岳麓、白鹿、丽泽、(即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

  明理,即明晓理学。

是宋明(包含元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体系。

为了挽救日渐衰微的儒学,宋儒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主张,要求学者即物穷理,格物致知,即了解天地宇宙、社会人生的运行规律,掌握改造世界和自身的方法,以为用世之资。

志道,即有志于儒家之道,把践行和实现儒家追求的王道做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

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克服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匮乏、其它思想的干扰和诱惑、社会环境的不理解和排斥等种种困难。

道远而任重,更应用志于道来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前进的力量。

做人,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命题。

孟子宣扬人皆可以为尧舜,正是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

所以,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会面临“不愿为”而非“不能”的问题。

象山书院反对学生妄自菲薄,自暴自弃,鼓励其自尊自贵,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如尧舜一样道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人。

10、濂山书院院训:

格致、立志、慎修、安贫

濂山书院位于江西省修水县。

修水素有文章奥府之誉,自古及今,尤重教育,历朝历代名人辈出,学风浓厚遍及城乡。

自宋代起,书院林立,据不完全统计,修水有史记载的书院便有25所之多,以濂山书院为最。

濂山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初年,由时任分宁主簿、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先生,《爱莲说》作者)所创。

其院址在修江之滨的旌阳山下,元代时毁于兵燹,修整后更名为景濂书院,寓景仰濂溪先生之意。

  

  明天启年间,方世敏为书院厘定院训为格致、立志、慎修、安贫

格致,是儒家修身八条(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两项要求,是明晓理学的基础和方法。

学者格一物即致一知,日积月累,自能豁然贯通。

立志,天下事未有无志而能成得,志向维系和决定着人生事业的走向成败。

读书人应该自觉以天下为己任,而不可以富贵为追求。

以实现仁义为志向的人道德显著,以为国家建功为志向的人事业可成。

无志无求,将虚度一生。

慎修,人生在世,自然会有富贵贫贱之变,荣辱得失之惑,是非毁誉之扰。

若不修身慎行,就会在不自觉之间堕于邪僻,即使深自痛责、懊悔苦恼也难有补益。

只有穷理致知,反躬自践,养深积厚,方可德著行彰,凝道立本。

安贫,孔子曰:

士有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人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箪瓢疏水,而以道德文章自乐。

安贫乐道,道在其中,乐亦在其中。

11、宏道书院院训:

仰高、恭敬、逊志、省身

宏道书院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北城,是陕西省关中明、清四大书院之一。

为明代王承裕创办。

时任陕西提学的何景明(明代著名诗人,与李梦阳等合称前七子)来三原视学,钦仰该书院之规模及设备,咏诗《题宏道书院》以表崇颂。

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

光绪26年(公元1900),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及李仪祉、吴宓、张奚若、范紫东、张季鸾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

仰高,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比喻对崇高道德的仰慕和追求。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引用来专门赞美孔子。

激励儒生要以先贤为懿范,努力在学业和品格上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恭敬,就是要学生貌思恭,事思敬。

要在以亲亲、尊尊、长长为基础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准确定位,将恭敬尊人作为与他人交往的出发点,自觉学习、遵守和维护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

逊志,出自《尚书》:

惟学逊志,务时敏。

意即外表谦虚好像有许多事情自己做不来,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求,谦虚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达到自身的修养完善。

省身,语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强调学业品格的自省自纠,要求学生每天多次对自己的学习和社会交往进行反省,检查自己是否违反了儒家的道德准则。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苦,常怀律己之心,见贤而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并督促自己加以改进。

12、湘乡市东山书院院训:

公诚勤俭

湖南省湘乡市东山书院始建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书院初建时称东山精舍,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1905年建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1910年毛泽东考入东山小学,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为母校题写校名:

东山学校。

现在东山书院已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东山高等小学堂订有校训,谱有校歌。

校训曰:

公诚勤俭,制以黑底金字匾悬于正厅。

两旁在柱上有楹联一副:

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

公诚勤俭四字校训,要求师生以天下为公,胸怀国家;诚实做人,虚心修学;以勤修身,以俭养德。

东山高等小学堂以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著称于时。

1910年秋,主持招生的教师读了毛泽东题为《言志》的考试作文: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名救国之材,破格录取了不属湘乡招生范围的毛泽东。

后来又支持毛泽东到长沙报考中学堂。

此外还有陈赓大将和谭政大将,著名学者萧三,革命先烈毛泽覃等也曾就读于东山高等小学。

13、鳌峰书院院训:

居敬穷理

鳌峰书院是清康熙年间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在福州创办的一所讲学书院,因其正对于山顶上的鳌顶峰而得名,与凤池书院、正谊书院、致用书院,并称清代福州四大书院。

鳌峰书院从1707年创办到1905年改为近代学堂,存续约两个世纪,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

据《鳌峰书院志》记载,截至嘉庆十年(1805),鳌峰书院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

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曾国藩的导师廖鸿荃、与龚自珍齐名的诗人张际亮都是鳌峰书院的高材生。

张伯行把居敬穷理奉为诸生圭臬,鳌峰书院论学以躬行为本,不以空谈性命为高;要求学生读书要归于根柢深厚,返求诸身而自得之。

形成了鳌峰书院以人格养成为基、学与行高度统一的务实学风。

鳌峰书院院训强调朱子论学四要旨:

立志,居敬,穷理,躬行。

立志,是成才和学习的根基,就是要求学生有志于世、有志于事。

居敬,是坚持和实现志向的态度和途径,鼓励学生敢于克服学习和实践中的困难。

穷理,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学习不可浅尝辄止,而应真正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

躬行,就是要坚持知行一体经世致用,反对把书本和实践割裂开来。

鳌峰书院突出人格养成,学行并重的学风,沉淀成为了一种宏器识、端品行、务笃实、尚力行、广博采、求实用的学术传统。

14、百泉书院院训:

立学、立教、立志、立身、

立德、立功、立言、立名、立诚

百泉书院宋元时称为太极书院,位于河南省辉县百泉湖东岸。

创建于宋,至元时,著名学者姚枢、许衡、窦默在太极书院内讲学,使百泉弹丸之地,遂成理学渊薮;也使太极书院得与朱熹创办的鹿洞书院,陆九渊创办的鹅湖书院并驾齐驱。

因当时的许多名臣和学者都曾受学于此,故后人在评说理学的发展时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意即理学兴起于宋代的洛阳,发扬光大在元朝的辉县苏门山)之说。

    

  道光6年(1826年),知县周际华立《学约》:

立学、立教、立志、立身、立德、立功、立言、立名、立诚,以训诫警策师生。

立学,即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孔子有言: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习是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最好方法。

立教,儒家重视对人民的道德和政治教化,孔子认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用道德和礼乐教化下属和民众,使他们知仁守礼,自觉接受统治。

立志,先圣非常注意对学的志向教育,鼓励学生要立志、守志、践志,从而酬志,孔子极为反对无志、迁志及老无所为的人生状态。

立身,即树立自身的高尚德行。

立身最重要的是要有反躬自省的勇气,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人生价值实现的三种境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人们崇敬和仰慕的对象,是最容易开始却也最难以做到的;其次是树立远大志向,善于把握时机,建立对国家、民族有益的功绩;第三则是强调儒生们必须能够学好和准确阐述孔孟之道,代圣贤立言而教化民众。

立名,即树立声名,以获得社会的认可。

这体现了孔子的立名传世观念。

孔子有言: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唐人亦感叹:

耻当年而名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

抛除虚荣等消极因素不论,我们说修身慎行、靠自己顽强拼搏和艰辛劳动追求立名,其实真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那些靠不正当的手段去求得浮华虚称以欺世盗名之辈,自然是等而下之。

立诚,也即诚信。

诚信是最重要最古老的的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和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

孔子认为个人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做到不虚言,不食言,为人所信。

统治者要保持政权巩固,也必须取信于民。

15、贵州永宁维风书院院训:

格致、诚正、修养,知所先则近道;孝悌、谨信、亲爱,行有余以学文。

维风书院创立于清雍正元年,位于贵州省关岭县,现为关岭县永宁中学。

关岭地处苗疆,民风古陋,择名维风,意为教化风俗、推进文明。

经考证,自乾隆元年以来,永宁士子中式者,进士四名,举人十四名,贡生一百三十四名,蔚为苗疆之盛,而维风书院功不可没。

格致,诚正,修身,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是儒家八条(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