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7178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docx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一.绪论

1.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净输入信号减弱。

2.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3.内环境稳态:

指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4.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活动参与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

5.体液调节:

体内某些cell分泌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组织cell,通过作用于相应受体对机体活动

调节。

6.神经分泌:

神经cell合成的激素或因子从神经末梢释放人血,并作用于靶cell的分泌方式。

7.兴奋性:

指可兴奋cell接受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神经调节:

反应迅速、准确、作用短暂;

体液调节:

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而持久;

自身调节:

比较局限,不灵敏,但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

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作用。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静息电位:

在静息的情况下cell膜内测的电位较外侧为负。

cell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

神经或肌肉兴奋时发生的可传播的电变化。

3.阈电位:

当刺激达到阈值时,说明cell膜电位去极化已达到一个临界的值,这个电位称为阈电位。

4.阈刺激:

以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为阈刺激。

5.绝对不应期:

当兴奋发生时及兴奋后很短时间内,兴奋部

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不论刺激多强,都不发生兴奋。

这一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6.兴奋-收缩藕联:

从肌肉受刺激引起兴奋的膜电变化到肌肉收缩的肌纤维内部收缩蛋白变化的过程。

7.钠泵:

指它可把流入cell内的Na+逆着浓度差泵出cell外,同时把留出的K+带进cell内的过程。

8.神经递质:

一般指具有明确突触结构的部位,其本身即能引起传递过程的化学物质。

1.神经-肌肉传递的特点:

a.单向传递b.时间延搁c.易受环境和药物的影响d.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关系。

影响因素:

a.Ca2+,Ca2+浓度增高,ACh释放增多,Mg2+可以对抗Ca2+乍用,使ACh释放减少;

b.箭毒,和ACh争夺受体,引起竞争性阻滞;

c.抗胆碱酯酶药物,可与AChE相结合,使之失去作用而不

能分解ACh.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a.cell内外K+分布不均(胞内>胞外),促使K+外流

b.静息膜对K+有选择的通透性

c.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留着胞内,对抗K+的净流动,最终膜两

侧电位差稳定某一数值,即静息电位。

三.血液

1.红cell凝集:

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血液混合时,常可见到红cell凝集成团的现象。

2.血液凝固:

血液从溶胶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凝块的过程。

3.内源性凝血:

指只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发生的血液凝固,依靠血浆中凝血因子参加完成的。

4.外源性凝血:

指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III所发动的

凝血过程

5.红cell渗透脆性:

红cell对低渗溶液的抵抗性。

6.ABO/Rh血型:

根据红cell膜上是否含有A.B凝集原/Rh抗原而分类的血型系统。

7.血浆渗透压:

在标准状态下约为313mOsm/KgH2,O包括由血浆低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及血浆蛋白高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

8.红cell比容:

红cell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数。

男40-50%,女35-45%。

9.交叉配血试验:

献血者的红cell和受血者的血清(主侧)及受血者的红cell与献血者的血清(次测)进行的血型配合试验,注意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1.ABO血型分型的依据是什么?

分型依据:

根据红cell膜上是否含有A.B抗原分型:

分为A型-含A抗原,B型-含B抗原,AB型-含A.B两抗原,O型-无A.B抗原。

2.凝血的基本生理功能分几个步骤?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

血的主要不同点?

基本过程:

1.第一阶段:

凝血酶原酶激活物的形成,因子X激活成Xa;2.第二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因子II激活成IIa;3.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原分解形成纤维蛋白,因子I形成。

主要不同点:

a.内源性凝血:

是指只损伤血管内膜,完全依靠血中凝血因子参与完成凝血过程,凝血较慢,由激活因子XII开始。

b.外源性凝血:

是指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III所发动的凝血过程,凝血块。

3.各种粒cell、单核cell有什么主要生理功能?

a.各种粒cell:

中性:

吞噬cell、异物,防止病原菌扩散,清除坏死物等;嗜酸:

抗过敏作用,参与寄生虫免疫;嗜碱:

致过敏反应,抗凝血作用。

b.单核cell:

吞噬消灭治病微生物、异物,参与免疫功能。

4.淋巴cell有什么免疫功能?

特异免疫功能:

a.T细胞-细胞免疫功能;b.B细胞-体液免疫功能:

杀伤异体cell,抵御病毒、细菌。

5.何为红cell渗透脆性?

影响红cell渗透脆性的因素有哪些?

a.红cell渗透脆性:

在低渗溶液中红cell抵抗破裂、溶血的特征。

b.影响因素:

红cell形状,膜的理化特性,红cell衰老程度。

6.血小板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1.填补毛细血管内皮cell脱落间隙,维持血管完整性;粘附、聚集作用形成止血栓,减少出血或止血;

3.形成血小板血栓,加快凝血;4.使血凝块回缩,血管收缩

7.红cell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运输功能:

氧和CO2的运输,以氧合血红蛋白、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2.对血液酸碱性起缓冲作用,维持体液PH稳定。

8.正常人的血量有多少?

血量的生理变异常见有哪些情况

1.成人占体重7-8%;2.年龄、性别、体质、运动、妊娠等生理状况不同,波动约为10%。

四.血液循环

1.主动起搏点:

控制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位,窦房结是心脏的主导起搏点。

2.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得之,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其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3.心指数: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4.代偿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

5.异常自身调节:

通过初长度改变对搏出量进行的调节。

6.微循环:

指组织内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7.正性变力作用:

指心交感神经支配心房心室肌,使之收缩力加强,每搏量增加的作用。

1.试述动脉血压形成机制。

1.动脉血压形成有两个前提和三大条件。

2.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循环血量和密闭的循环系统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3.心肌收缩动力,外周血管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贮器作用是形成血压的三大条件。

2.试述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概念:

指组织内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组成:

由微动脉,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后微静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动静脉短路。

功能:

有三条通路:

直捷通路--促进血液迅速回流;动静脉短路--常处关闭状态,有调节体温作用;迂回通路--物质交换。

3.试述心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交感神经:

a.支配心脏交感神经起源于胸I-V脊髓段灰质侧角中间外侧柱cell。

b.心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它与心肌膜上

B受体结合后引起心脏兴奋效应:

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

c.即对心脏有正性变力作用,正性变时和正性变传导作用。

迷走神经:

a.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于迷走N干内,其节前神经元cell体位于延髓迷走背核和凝核区域:

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

b.心迷走N兴奋时,末梢释放ACh它与心肌摸上M受体结

合后,引起心脏的抑制效应:

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c.即对心脏作用有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力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

4.在动物实验中,夹闭一侧劲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何变化?

其机制如何?

夹闭颈动脉后,血压升高。

机制:

由于夹闭颈动脉后,血流被阻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减少,传入冲动减少,延髓心迷走中枢抑制,心血管交感神经兴奋,心交感神经及缩血管纤维冲动增加,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

5.一个心动周期中,心瓣膜的状态有何变动?

分别阐述不同

时期心瓣膜活动的意义和机理。

瓣膜有开放、关闭变化

a.等长收缩期:

房室瓣关闭防止血液倒流入心房,有利于室内压急剧升高;

b.射血期:

动脉瓣开放完成射血功能;

c.等容舒张期:

动脉瓣关闭,防止血流入心室;

d.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完成心室充血功能。

6.简述心室肌cell动作电位分期及产生机制。

a.心室肌cell动作电位为分0.1.2.3.4期。

b.产生机制:

去极化0期,由Na离子内流引起。

复极化1期,由K离子外流引起。

复极化2期,由K离子外流和Ca离子内流引起。

复极化3期,由K离子外流引起。

静息期(4期),离子泵活动。

7.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何不同

a..升高上升速度和幅度不一样,离子机制也不一样

b..降支的速度不一样,心室肌复极化分1.2.3等三相,窦

层结只有3相,离子机制也不一样。

8.试述减压反射的生理过程。

P38.

9.试述去甲上腺素及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P38.

五.呼吸

1.肺循环:

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2.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内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3.时间肺活量:

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4.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约500ml。

5.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

6.肺换气: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7.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8.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1.为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少都使肺泡气体交换效率下降?

通气/血流比值是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比。

成人安静时其比值是0.84。

此时肺泡与肺Cap之间的气体交换最充分。

当比值增大时,意味着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部分肺泡气没能与血液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相当于增大了无效腔。

当比值减小时,意味着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混合静脉血中的气体未得到充分的更新,未能成为动脉血就流回心脏,相当于发生动静脉功能短路。

2.在动物实验增大无效腔,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

给动物增大无效腔后呼吸加深加快,因为:

增大无效腔,肺泡通气量减少,肺泡气体交换减少,导致动物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氧浓度下降,两者均可通过化学感受器反射,使呼吸加深加快。

另外,增大无效腔,还可以使气道阻力增大,通过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加强呼吸。

3.4.p45。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

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由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3.机械性消化:

指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一一定的浓度向消化道远端推进的过程。

4.化学性消化:

指通过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胃肠激素:

由消化道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及消化道神

经末梢释放的各种激素的统称

6.容受性舒张:

当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道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

7.胃排空:

胃内食糜由胃进入12指肠的过程。

8.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汁中的胆盐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95%)由回肠末端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再回到肝脏组成胆汁。

1.胃酸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a.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酸性环境,b.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c.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d.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e.利于铁和钙再小肠内吸收。

2.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把蛋白质、脂肪分解成可被吸收的成分,因此它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3.试述胃液的成分和生理作用成分:

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内因子等。

生理作用:

盐酸:

见简答题1;胃蛋白酶作用:

能水解蛋白质;黏液的作用:

具有润滑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内因子的作用:

a.保护维生素B12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b.促

进维生素B12在回肠黏液吸收。

4.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进食后的胃液分泌称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分期头期、胃期、肠期三期。

头期:

由进食动作引起的,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分泌。

其分泌量占进食后分泌量3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很高。

分泌反应的强弱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

胃期:

由食物进入胃后直接刺激胃部的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点:

分泌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但胃蛋白

酶含量比头期少,消化力比头期弱肠期:

由食物进入小肠引起,主要通过十二指肠粘膜释放促胃液素等参与该期的体液调节,分泌量很少。

5.试述胰液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胰液是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含有大量无机盐和有机物。

无机盐主要有Na+、K+、Cl-和HC03等离子;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其种类繁多,有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各种酶等。

胰液的碳酸氢盐能中和12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胰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和氨基酸。

胰蛋白酶原被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被胰蛋白酶激活为糜蛋白酶,两者协调作用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胰液中含有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水解酶,其是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

一旦分解障碍,会明显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6,简述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胆汁的主要成分为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以及许多无机盐。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胆汁中的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a.胆盐可激活脂肪酶,减少脂肪的表面张力,是强的乳化剂,加速脂肪消化;b.促进脂溶性的维

生素(A,D,E,K)的吸收;c.胆盐还是利胆剂,有明显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

7.试述胰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p54

8.小肠作为吸收的主要部位有哪些有利条件?

9.病例。

八.尿生成与排出

1.肾糖阈:

葡萄糖重吸收有限度,当血糖浓度超过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为肾糖阈。

2.GFR:

即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原尿的总

量。

3.ADH:

即抗利尿激素,他是由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激素。

4.渗透性利尿:

当肾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增大,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形成利尿。

5.水利尿:

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想象。

6.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球滤过形成的原尿,在其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透过肾小管管壁上皮cell重新回到肾小管周围Cap内的过程。

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8.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动脉压在80-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稳定。

9.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10.球旁器: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细胞和肾小球外系膜间质cell所组成的细胞群。

11.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和近曲小管的重吸收量维持相对比例的关系。

1.简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生理作用:

增加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透性,有利于小管液的重吸收,使尿浓缩。

调节: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t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t神经垂体释放ADH增多。

b.血容量减少t心房,大静脉容量感受器兴奋降低t神经垂体释放ADH增多。

2.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a.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正常变化不大,但在病理情况下,可因机械屏障和电学屏障被破坏而使大分子蛋白质甚至血cell滤过。

b.肾小球血浆流量。

流量增大t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流量减

小T肾小球滤过率减小

c.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Cap血压,正常相对稳定,当动脉血压<80mmHg寸,Cap压下降宀有效滤过压下降宀滤过率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变化不大,当血浆蛋白浓度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升高;囊内压,正常变化不大,当输尿途径梗阻时-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升高。

3.3Kg体重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5ml,尿液有何变化?

简述其变化机制?

尿量增加,尿液渗透压变化不明显。

3Kg家兔,血液量约240ml,注入血中的葡萄糖为5ml*20%=1g,将使血糖升至约500mg/100ml,明显超过肾糖阈,导致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增多,近曲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达到饱和,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含大量葡萄糖,阻碍水的重吸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出现糖尿,但尿液渗透压变化不明显。

4.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a.肾小球滤过:

有效滤过压与滤过膜透性特点-原尿生成;b.肾小管转运:

分泌功能;c.选择性重吸收:

近曲小管;球管平衡;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

十.神经系统

1.胆碱能受体:

凡能与ACh结合的受体,分为M受体和N受体两大类。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由突触前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摸的特异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

3.时间总和:

对外周施以较弱的单个刺激,可能不引起某种反射或只引起较弱反射活动。

但如给予同样强度的连续刺激,就会引起反射活动,或反射加强。

4.牵涉痛:

内脏收到刺激,或失血或痛挛,患者觉得痛的部位不在此内脏而在体表某一特定区域的皮肤,这一现象称牵涉痛。

5.脊休克:

当动物的脊髓被横断后,横断部位以下的脊髓的反射功能均暂时消失,这一现象...

6.肌紧张:

由经常的轻度牵拉所反射引起的本肌持续而轻微收缩状态。

1.简述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突触小泡中的递质向突触间隙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通透性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及其生理意义有哪些?

a.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损伤或局麻,将影响兴奋传导;b.绝缘性一条神经干由无数条神经纤维组成,纤维外由髓鞘构成的纸质层可保证每条纤维兴奋时互不干扰;c.双向传导体内自

然状态下,由于轴突总是将神经冲动由胞体传向末梢,而递质也只有末梢才能释放,故表现为兴奋传导的单向性;d.相对不疲劳性实验证实,反复刺激神经可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能力保持很长时间。

这是由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耗能少的原因。

3.从功能学的角度简述一个神经元有哪些主要功能a.接受信息胞体或树突膜上有受体,它能和携带休息的化学物质结合,并导致cell膜产生兴奋或抑制;b.产生动作电位通常发生在神经元轴丘始段;c.神经冲动或兴奋一旦产生,将经轴突传至末梢;d.释放递质当动作电位传至末梢时,能引发末梢释放递质。

十一.内分泌

1.试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

对物质代谢的作用:

a.糖代谢:

使血糖升高。

b.蛋白质代谢:

促进蛋白质分解。

3.脂肪代谢:

重新分布,出现“向中性肥胖”。

d.水盐代谢:

有较弱的醛固酮的作用。

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

a.血细胞(三多二少)红cell、血小板、中性粒cell增多,淋巴cell及嗜酸性粒cell减少。

b.血管系统:

提高血管对NA敏感性,使血管保持紧张。

c.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能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在应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为什么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不能骤然停药

a.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对下丘脑

和腺垂体产生抑制作用,使ACTH的分泌减少,致使肾上腺皮质渐趋萎缩,肾上腺皮质自身分泌功能降低。

b.如果突然停药,可因血中该激素量不足出现肾上腺功能减退,甚至危象的症状,而危机病人生命。

c.应当逐渐减药,或渐断应用ACTH使体内腺皮质功能逐步恢复。

3.根据甲状腺的主要作用,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会出现哪些症状?

代谢方面

产热效应:

甲亢病人由于产热增加,喜凉怕热、多汗,由于代谢增强,消耗增多,病人食欲增强。

物质代谢:

a.蛋白质代谢:

甲亢病人蛋白质特别是骨骼肌的蛋白质分解增加,病人出现消瘦乏力。

b.糖代谢:

甲亢病人可出现高血糖,甚至尿糖。

c.脂肪代谢:

甲亢时,病人可出现消瘦、怕热、血中胆固醇降低等症状。

神经系统甲亢病人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多语好动、喜怒无常、失眠多梦等症状。

心血管系统甲亢病人常出现心动过速而感心慌,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甲亢腺激素使组织耗氧量增多,小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结果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使甲亢病人可出现脉压增大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