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道德史上,道德建设是一种客观存在。
汉代名臣贾谊在《治安策》中贾说,道“礼法“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
这里所说的“为”“植”“修”,实际上讲的就是当时所进行的道德建设。
中国道德文明发展几千年,不论甲骨金文、竹木字刻,还是经史子集、官府文书,都记栽着许多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圣人箴言和德行事迹。
其中凝结着丰富的道德生活体验,记栽着民间活动和各界杰出人士的事迹。
当然,传统的道德建设经验不同程度地打着历史的烙印,体现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政治意志。
有国家发展、兴隆和鼎盛时期的道德建设成果,也有国家分裂和衰败时期的道德建设教训。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经验中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即社会道德价值导向规范化、制度化。
道德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秩序和民族精神,表现为向善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这种要求或价值导向,是作为精神的东西产生的,它本身还只是“虚”的精神,而要把这种虚的精神变为“实”,即变为人民的德行和群体、社会的良好风尚,还需要有由虚变实的中介,要有一定的手段、方法、措施,使之落到实处,变成现实。
“虚以受善,实以固执”,如荀子所说:
“百姓晓然皆知修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
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
”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坚定不移地执行。
中国古代的经验是把没有规定性的向善精神化为具有一定规定性、具体的、确定的、可操作的纲纪、原则、礼仪,以及各种特殊规定所形成的风俗等。
风俗是自由的自然,因而,一个社会的风俗就是这个社会的时代精神,就是这个社会用以判断善恶是非的直接价值标准。
黑格尔曾说一个人必须做些什么,应该尽些什么义务,才能成为有德的人,这在伦理性的共同体中是容易谈出的:
他只需做在他的环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确的和他所熟知的事就行了。
”社会风气就是伦理实体的精神的具体表现。
看一个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精神,只要看这个社会的社会风俗即可。
一个社会中具有生命力、代表未来方向的时代精神,只有成为这个社会的风俗,才能成为真实的。
不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风尚习俗,注定失却存在的理由,注定要从历史上消失。
同样,—个游离于社会风尚习俗之外的时代精神,也很难说是真实的时代精神。
只有成为社会风尚习俗、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时代精神,才是真实的、长远的。
风俗习惯的文明变迁,离不开教育。
教育不仅是理智理性的知识教育,更是一种实践理性的生活教育。
这种生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多方面、多环节的反复,形成一种稳定的记忆,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与行为方式。
教育在改变社会风俗习惯中的作用机制有二:
其一,激发、唤醒主体对善的渴望及其人生理想,形成善的精神习惯。
主体对善的内在渴望,使主体不仅能够获得成人的方向,而且还能够获巧战胜既有危害人性健康生长因素的力量。
其二,通过规范塑造与示范引领,使主体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风俗习惯的形成或矫正,既不能没有先进分子的示范引领,也不能没有法制规范的强制,二者配合厂体,方可促成社会习惯、风尚习俗的定向转变。
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精神风貌、风俗习惯,总须加以引导,才能走向更加文明的境地。
一种不加引导顺其自然的社会,其精神难免流俗。
只有作为社会良心的先进分子处于社会精神的引领地位,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形成浩然正气,富有莲勃向上的生命力。
(节选内宋希仁《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特点》,《光明日报》2019年7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顷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同传统逍德史上存在道德建设,是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首次提出的观点。
B.古代典锫中,凝结若古人的进德体验、活动或事迹,蕴含着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C.社会道德兼具虚实两种厲性,是对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秩序和民族精神的反映。
D.风俗为自由的自然,不仅是社会的时代精神,而且有引领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逐层深人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
B.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精当有力。
C.文章引用荀子的言论,阐释了道德价值由虚变实,方可“虚以受善,实以固执”。
D.文章最后一段阐释了教育在改变社会风俗习惯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及其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骨金文、竹木字刻、经史子集、官府文书等道德经验载体,都无一例外地被打上深深的历史烙印。
B.对时代精神而言,其成为社会风尚习俗、并且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其能够真实长远的前提条件。
C.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及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与文中主体的“善的精神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念是一致的。
D.先进分子的示范引领与法制规范的强制二者配合,且先进分子必须处于社会精神的引领地位是社会蓬勃向上的必要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的目标。
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怏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奇的教育。
(摘编自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材料三
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
在线教育企业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
如果将实体学校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北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
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合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受政府规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
而在线教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于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
由于这些企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测、评、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育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但在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
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
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的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
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
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
这种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
此外,教育系统不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
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最好通过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摘编自《报告精读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想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就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它已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B.2018-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会稳步增长,2021年有望达到4660亿元,增长率知逐年下滑,2021年可能降至7.6%。
C.年轻的在线教育行业极具发展潜力,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并获得了初步的商业成功。
D.在如何提供服务方面,在线教育企业和实体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它能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实体学校具有其固定性,但实体孥校和在线教育企业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虽然目前二者的合作中充满困难。
B.在线教育类企业要想和实体学校顺利进行合作,需从宏观层面入手,让学校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C.今教育信息化产品日渐丰富,但作为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的学校和教师同购买者相分离,同一款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D.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其次是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很丰富。
6.“在线教育势必会取代线下实体教育”,这种观点在文中有依据吗?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出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
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秧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
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
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
这情绪我也有过。
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
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喊累。
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糾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
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
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
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
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
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
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认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
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
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
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
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
我们哭笑不得。
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
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
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
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
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榜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
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
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
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
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竞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自首。
”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
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
“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
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
”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
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
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
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坐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
”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了一宿的话。
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
”他说广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
”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其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老查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6分)
9.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鹤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彻而下,朝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选自《逍遥游》)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
“无所可用。
”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
”明曰,弟孚问于庄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饼无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耶。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
(选自《山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饼无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脊无恃/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皆/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晦朔,指农历一个月。
也指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苏轼《再游径山》:
“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
”就是此意。
B.蓬蒿,蓬草和蒿草。
也指草野,荒野偏僻之处,如,李白《南陵别儿童人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
”
C.竖子,指童仆。
也指小子,对人亲昵的称呼,《鸿门宴》:
“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即是此意。
D.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与众人等设喻阐释了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
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
(5分)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二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本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点出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是:
“,。
”
(2)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诗人借助细节描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蔚为壮观的历史剧创作以富有张力的戏剧冲突、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恢弘壮阔的影像风格以及较高的制作水准为人们所瞩目和欢迎,在电视剧评奖中多有。
但繁荣背后,历史题材剧创作却进一步跑偏,一大批“宫斗”剧以远较历史正剧更猛烈的势头。
历史剧创作从“权谋”到“言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的原因是植根于21世纪以来网络渐大的影响,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的浩大声势与传播优势,使得传统文学“悦志悦神”的美感效应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显示了媒介之变所引发的艺术之变,也直接推动了历史题材剧子类型的兴衰更替与表现内容的畔变。
历史正剧《大秦帝王之崛起》播出遇冷恰是历史正剧的有力印证。
历史剧创作是与大众趣味相联系的市场选择逐渐使然。
()。
尤其是“权谋”与“宫斗”内容,都擅长强情节、快节奏,戏剧张力几乎与特定朝代的权力斗争密分与职场剧谍战剧等类型剧相比,在表现人际之斗的“纯粹”“扎实”“范围”及“分量”上也。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俘获方兴未艾衰落略高一筹
B.斩获蜂拥而上衰微略高一筹
C.俘获蜂拥而上衰落棋高一着
D.斩获方兴未艾衰微棋高一着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植根于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影响渐大。
B.历史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的原因是植根于21世纪以来的网络媒体。
C.历史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的原因是植根于21世纪以来的网络媒体渐大影响。
D.历史剧创作从“权谋”到“宫斗”的类型演变与生成逻辑植根于21世纪以来影响渐大的网络媒体。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种市场选择源于历史剧在叙事上的优势为其提供了基础
B.历史剧在叙事上的优势又为这种市场选择提供了基础
C.因为市场在对叙事内容的选择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
D.体现了人们对历史剧的叙事优势的偏爱和审美习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吏为重要的是,②: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5分)
在9月29日结束的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以3:
0击败阿根廷队,取得11连胜,以全胜战绩成功卫冕,夺得史上第五个世界杯冠军。
在颁奖典礼上,本届世界杯最佳阵容揭晓,中国队共有4人入选,分别是最佳主攻朱婷、最佳副攻颜妮、最佳二传丁霞、最佳自由人王梦洁。
同时,朱婷荣膺了本届世界杯“最有价值球员”,这也是她继2015年世界杯后再次夺得这一奖项,成为女排世界杯历史上首位蝉联“最有价值球员”的球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个读八年级的男孩,用老师的手机模仿老师口气给父母发了一则微信,表扬自己“上课积极发言,表现很好”。
孩子妈妈信以为真,给“老师”回复了“笑脸”表情。
如果这位老师发现了这件事,他应该怎么对待这个男孩呢?
请将你的看法写成文章,立意自定,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