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206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docx

论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

 

目 录

摘 要1

前 言2

1.会计信息导论3

1.1.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3

1.2.会计信息的作用3

1.3.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4

1.3.1.可靠性4

1.3.2.相关性4

1.3.3.清晰性清晰性(可理解性)4

1.3.4.可比性5

1.3.5.重要性5

1.3.6.谨慎性5

1.3.7.及时性5

1.3.8.实质重于形式5

2.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5

2.1.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5

2.1.1.会计核算资料失真6

2.1.2.

(二)成本费用核算失真7

2.1.3.对外投资收益体现失真7

2.1.4.税金核算失真7

2.1.5.往来款项失真7

2.1.6.会计报表编制失真7

2.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8

2.2.1.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自身的危害8

2.2.2.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的危害8

2.2.3.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深、危害严重9

3.1.当前所处的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是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客观条件9

3.2.《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10

3.4.外部监督及治理不到位在很大程度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11

3.5.企业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是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人为因素12

3.5.1.企业负责人方面12

3.6.计人员方面12

4.1.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诚信道德教育13

4.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13

4.3.不断完善公司制度14

4.4.加强外部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和执法力度14

4.5.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15

4.6.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15

5.结论16

参考文献17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的推进与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企业会计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业务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债权人、投资者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范围、时效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会计信息是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

会计信息失真将会给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它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严重的危害,还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复杂性迫使对其治理手段的多样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会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而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屡禁不止,不仅直接侵害国家利益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导致宏观经济决策紊乱,而且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当前,如何治理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已经成为了政府与企业、公司管理人员、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鉴于此,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表现和问题进行梳理,从准则状况、会计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分析,并从法律监督、人员素质、媒体作用、公司制度、完善准则等方面提出应对和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前 言

在市场经济时代,真实的会计信息除了能如实恰当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外,还能向外界展现企业的文化形象,向企业内部员工展示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合力。

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也是一个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其良好的会计信息信誉充分展现了企业的财务支撑力,能更好的集攒社会口碑。

靠拙劣管理或弄虚作假出成绩的企业其会计信息本身就不会真实,不足以服人。

同样,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不是一个管理成功的企业,其企业领导层的管理能力与其自身的诚信度值得人们怀疑。

本文拟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成因,进而初步探讨会计信息、会计诚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建立会计诚信的必要。

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有目共睹,国内有“琼民源”、“银广夏”等,国外有“安然”“阳光”等,其造假金额之大,令人咋舌;作假手段也五花八门,从会计确认、计量到会计报表编制,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规范管理构成了严重威胁,损害了社会和公众利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是当今会计界的热门话题,会计信息虚假的现实也使人们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

除了郑百文、银广夏这些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外,财政部2003年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结果显示,近70%的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何在,如何治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导论

1.1研究背景

会计信息是真是一个兼有国际性和历史性的问题。

我国现代的企业制度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主要特征,会计信息正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与供给的载体,连接二者的重要桥梁,所有者以此为决策的判断依据,经营者用此反映其受托责任的具体情况。

但是,现实中,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和利益立场不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往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会计造假、信息失真由此发生。

2003年国家审计署对全国近1300家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尽管总体上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好转,会计报表信息严重不实的企业却占到近70%之多,由此可见,造假已成了许多企业惯用手法,以达到自身的某些目的。

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更是趋于严重,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影响我国实体企业的形象,损害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进而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源以及如何防范这一现象的相应对策,既具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蒋义宏学者在其著作《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中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为研究对象,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研究了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失真问题,同时,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刘秀兰、吕灿、付强等学者在文章《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又趋严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中,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包括了利益驱使、监管不力、会计准则规定的盈余管理弹性空间等,并相应提出了防范财务造假、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详细有效对策。

蒋尧明学者的文章《会计信息真实性:

基于“法律真实说”的理性思考》发表在《财经理论与实践》上,文章从会计和法律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正确界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分析了上市公司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应承担的民事责任问题。

法律界和会计界对于如何把握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如何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存在很多严重的分歧。

文章经过分析对比、理性思考、论述推断,得出结论:

真实会计信息的本质是法律真实,以客观真实性为基础,同时侧重于程序真实,会计标准是衡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直接依据,而一般情况下客观真实不能作为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直接标准。

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

1.1.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

从目前我国会计舞弊案的特点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会计核算资料失真

作为会计信息资料载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失真。

会计凭证失真出现在原始凭证上。

常见的是通过以夸大或缩小的方式来达到隐匿事实真相的目的,或者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之术列入合法项目之中。

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失真除受到会计凭证失真影响之外,还大量存在伪造账簿,虚设会计科目,故意违反制度要求,采取不适当的计量方法,以及直接捏造,篡改会计报表数据等等。

1.1.2.成本费用核算失真

企业受利益机制驱动,利用现代财务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把成本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

在成本费用发生的确认方面,现行会计制度要求以合法完整的原始凭证作为确认当期成本费用的依据,这样会使企业当期有许多成本、费用已发生(即应当由当期负担),但当在当期尚未取得合法原始票据,或者虽取得原始票据尚未完善手续送达财务部门,而无法作为当期发生的成本、费用予以确认,(除现行会计制度允许采用的“预提费用”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外),只能在以后期间确认。

这部分在当期发生但不在当期确认的成本、费用,对于当其经营成果而言,是一种潜亏因素,只能导致会计报表低估成本费用,夸大经营成果。

而这种局限性恰巧给予某些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隐瞒费用支出,虚增利润,以达到粉饰经营状况的目的。

1.1.3.对外投资收益体现失真

对外投资财务监控不力,致使对外投资及收益水平未能真实体现,如人为地减少收入或增加亏损,截留或隐瞒投资收益、私设“小金库”等。

1.1.4.税金核算失真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会计报表是国家税收部门征收税金的重要依据。

许多单位受到利益驱动,小集体、本位主义作怪,只强调自己的小集体利益,忘记国家利益,采取不正当的手法,虚增虚减利润,偷漏国家税款,致使国家财政收入虚增虚减。

每年国家审计,物价财务税收大检查等,查出大量违法违纪行为,缴库金额超过百亿元之多。

1.1.5.往来款项失真

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拖欠,长期不清。

主要表现有:

许多已确认收不回来的债权或付不出去的债务处于长期挂帐,悬而不决状态。

但事实上都已不复存在;或是因企业会计人员频繁更换、交换手段不健全,各种应收款项长期无人问津。

1.1.6.会计报表编制失真

即企业为达到某种利益,把会计报表变成随意变化的“橡皮泥”,出现多套内容不一致的会计报表,如对财政报的是穷账,对银行报的是富账,对税务报的是亏账,对企业分析报的是盈账等。

1.2不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同问题

1.2.1一般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一般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虚假制造从而欺骗会计信息使用者。

例如,财政部2003年度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检查了152家企业发现:

不实资产比例达到5%以上的有23户企业,不实利润比例达到10%以上的有82户企业,更有6户企业虚亏实盈,5户企业虚盈实亏。

第二,通过多转成本、少列收入、隐瞒利润、少缴税金的方式谋取公司不当利益。

就一般公司来讲,通常通过隐瞒公司的利润,从而达到少交税金的目的。

第三,通过私设账户形成资金账外循环从而侵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一些生产型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将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残次品和大量的边角料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对这些残次品进行变卖后,直接将这些收入收入账外的小金库,而完全不在公司账面上体现。

第四,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取得贷款。

企业必须具备了一定的贷款条件才能从金融机构贷款筹资。

有的企业自身无法达到其筹资条件,就在会计信息上制造条件。

通过制造失真的会计信息,呈现出其财务状况良好、

有良好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以达到贷款条件从而进行外部筹资。

1.2.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别于一般企业,这是由于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骗取增发资格或者配股资格而伪造会计信息。

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监管部门拥有制定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的权利,而且也一直修改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

《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关于执行公司法规范上市配股的通知》;《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完善。

然而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在会计处理中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作假,虚列投资项目,进而通过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骗取增发资格或者配股资格,不断迎合规定的要求。

第二,上市公司利用关联关系作为控股股东获取非法利益。

根据《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中的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之间必须做到人员独立、财务独立以及资产完整,上市公司的资金、资产和其他资源都不得被控股股东违规使用或者占用。

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一些上市公司由大股东支配,大股东通过制造虚假失真的会计信息混淆上市公司与控股公司账目,利用上市公司为自己圈钱。

第三,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而避免ST、PT和退市等处理。

根据深沪两地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后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将会导致被特别处理ST、暂停交易PT、甚至退市。

上市公司一旦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退市,公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失。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操纵会计信息,千方百计制作出虚假华丽不真实的财务报表会计信息。

1.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1.2.1.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自身的危害

在市场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

如前所言,真实的会计信息除了能如实恰当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外,还能向外界展现企业的文化形象,向企业内部员工展示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合力。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功的企业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来支撑,真实的会计信息源于诚实守信。

信息不真,诚信不在,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企业经营者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洞开自家房门,自掘坟墓。

“言而无信,行之不远。

”一个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谈不上社会诚信,其企业文化建设暗淡无光,企业形象不屑一顾,商业信用不值一提,企业经营迈不开步。

现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经济市场,会计信用是无形的经济财富和经济资源,丧失诚信就等于丧失了财富与创造财富的经济资源,这好比没有水流而行船。

会计信息失真,实质上是企业经营失败、管理失策。

连年失真连年失败,连年失败连年失真,俗话说: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总是依靠虚假会计信息生存的企业总有一天会引爆自己身上的炸弹,最终企业关门,经营者(管理层人员)成为阶下囚,员工鸟兽散。

我国一些退市公司就是这方面的很好证明。

1.2.2.会计信息失真对社会的危害

虚假会计信息除了给企业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给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造成巨大的伤害。

企业经营不善、管理失败、信息不真,首先受蒙弊的是企业外部人员。

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主要是通过企业向外公布的会计信息。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人员尤其是投资人往往成为虚假会计信息的最大受害者。

比如,银广厦,由于虚构了高额利润,投资者通过被严重粉饰的会计报表读到的是企业优良的业绩、良好的成长性,在诱人的利润分派和配股中,广大投资者纷纷看好追高,股价在2000年4月十送十后竟一路攀升至38元高峰,做假真相被揭开后,股价一路下跌至2.12元,许多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

虚假会计信息对社会的危害还表现在对国家稳定、政府税收、社会诚信方面的危害,当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它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金融体系都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张扬会计诚信,捍卫市场经济秩序,相继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系列会计准则、《关联交易会计处理规定》、《会计职业道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准则》;对国有大中企业实行会计委派、设立独立董事和会计机构谈话提醒制等。

1.2.3.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深、危害严重

近些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较深,会计作假的数额大,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严重失实,影响深远,对国家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巨大,严重扰乱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

例如:

财政部对部分企业2001年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发现,被检查的192户企业,共查出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

2003年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共查出152户企业资产不实85.88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41.3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

财政部对部分抽检企业2007年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时,共查补税款10.7亿元、收缴罚款2152万元,并对一些事项进行了调账处理,对一些单位移送给有关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处理。

又如在2006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发现天津市天海集团有限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管理相当混乱,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购置的价值7.2亿元的船舶长期挂往来账,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其下属子公司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伪造银行存款1.5亿元,以隐瞒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通过虚构售电量,虚增收入5.1亿元等等。

会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多次强调“不做假账”,温家宝总理也提出“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力度,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因此,探究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原因,进而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对策,已经迫在眉睫。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

客观上讲,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会计信息的收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主观上讲,受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不少企业弄虚作假,隐瞒真相,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客观基础,人为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1.当前所处的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是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客观条件

2.1.1.会计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这种环境下,会计以国家宏观管理为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

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

即使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我国当前的经济秩序比较混乱,法制建设也不健全,市场制度本身滋生了商业欺诈。

目前社会上各种行业造假风气都比较严重,民众的道德水平下滑,诚信意识普遍较弱,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足为怪。

2.1.2.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

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当客观的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却不能同步跟踪反映,这就必然会产生会计信息反映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是不稳定,竞争越是激烈,这种误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2.2.《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2.2.1.会计准则及制度具有不完全性。

首先,会计准则及制度其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不够广泛,其制定的内容就有一定的偏向性。

其次,会计准则及制度的内容有的缺乏可操作性。

如企业负责人如何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规定不够明确。

再次,会计准则及制度具有时滞性,其内容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常使会计处理出现无章可循的局面。

最后,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各种规则本身不能完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2.2.2.会计准则及制度规定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具有可选择性。

对同一会计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会导致出现完全不同财务状况和经营后果。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利益有目的地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为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

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2.3.我国公司制度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深层原因

2.3.1.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产生“内部人控制”。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多数由政府和行政部门任命,而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干预程度十分有限。

这样,其经营者对剩余盈余索取权的控制就会扩大,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这就为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机会。

2.3.2.会计管理体制不科学。

会计人员担负着执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任务。

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督者,在此条件下,会计人员不可能以“独立会计”的身份完全按会计准则要求,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这样就使会计失去“独立性”和“公允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所披露的信息不可能是真实的。

2.3.3.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对企业业绩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不关心这种结果的产生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

这种业绩评价方法注重最终取得的财务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标准,而不去探究财务数据背后的真正根源。

由于业绩评价体系对于结果过于偏爱,而对产生程序及过程有所忽视,因而为了达到预定的业绩目标,常常会促使企业短期造假行为的发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3.4.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根据相关性原则,对企业内部的单位之间及其职责相互牵制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手段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而物资管理等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对存货进行管理。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就不能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不少企业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没有完善的授权、分权控制,组织机构控制,这就导致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分类、汇总、整理等失去监督,从而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2.4.外部监督及治理不到位在很大程度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

2.4.1.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包括由国家监督机关对企业实行的国家监督,以及由注册会计师承办的社会审计监督。

但其对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

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国家监督中,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且执法尺度不一,对查出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只采取收缴、罚款等手段,削弱了国家监督力度。

而社会监督也存在很多问题。

近几年,虽然会计师事务所有了一定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实际要求相差很远,加之部分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不高,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从而助长了会计造假之风。

2.4.2.执法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同时对会计处罚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是能否有效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将不法。

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主体并未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因此部分责任主体对法律熟视无睹,也助长了企业的造假之风。

同时我国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对其过多依赖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对于民事诉讼手段重视不够,在由会计造假引起的民事索赔制度上,远逊于西方国家,即使会计信息失真责任主体受到我国法律的处罚,也远远没有起到西方民事索赔官司所造成的身败名裂,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的威慑作用。

2.5.企业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是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人为因素

2.5.1.企业负责人方面

2.5.1.1.自身道德水平低下。

许多企业负责人的道德标准下滑,基本的道德操守诸如诚信、美善、正直等等无法约束其心灵,进而导致不道德的行为,会计造假行为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2.5.1.2.盲目追求自身利益。

当前,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工资、奖金的具体数额往往与企业业绩挂钩。

为了取得更多的奖金,企业负责人往往利用会计通过对财务报告中反映业绩的数据进行人为加工,从而达到其目的。

同时,各类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通过调整企业利润,进而调整企业的应纳所得额,从而实现偷税、漏税、以及拖延纳税,以达到其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

另外,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