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09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6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征微课、电影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了解背景

1、展示微课,了解长征

2、你从微课中了解到了什么?

3、板书:

七律长征,了解“七律”。

4、初读要求:

大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步理解,感悟诗意

1学生展示读,读出节奏。

2、找出统领全文的诗句,是哪一句呢?

(生找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小组合作:

想象下红军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呢?

请同学们自学下面的三句诗用横线画出你觉得红军艰难的词语或诗句。

三、小组合作,深入品读

1、出示图片,感受逶迤的样子。

2、师生配合读。

3、简介乌蒙山,体会磅礴的意思。

4、师生问答读。

5、简介巧渡金沙江故事)

6、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读出你心中的欢喜。

7、播放电影《大渡河》片段,感受飞夺泸定桥的惨烈。

8、男女生配合读

9、想象翻过雪山会遇到哪些困难?

是啊,过雪山真难啊。

10、师生理解读。

11、师生滚雪球读

四、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清平乐·会昌》《忆秦娥点娄山关》

2、师:

同学们,我相信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红军说,谁愿意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3、教师总结.

4、作业: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七律·长征》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生字词“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体会,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大家听说过长征的哪些故事呢?

(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用一首七言律诗,高度总结概括了长征征途的艰辛和精神。

进而引出课题《七律·长征》。

四、初读

1.教师范读:

纠正字音:

涯、崖形近字区分。

 

2.学生朗读。

五、析读

(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远征难是什么意思?

(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

只等闲又是什么意思?

(不怕困难。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那些语句让你体会到远征难和战士的“只等闲”?

(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逶迤”“磅礴”是什么意思?

(逶迤:

形容山延绵不断;磅礴:

形容山巍峨高大)

2.这些延绵不断、巍峨高大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什么样?

(像翻腾想小波浪,像脚下的泥丸)

3.这是什么手法?

体会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比喻和夸张,体会到红军顽强豪迈、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

4.让我们读出这种英雄气概。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知道这两句诗中诉说的是什么样的长征故事吗?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2.你认为“暖”字巧妙在哪?

(一是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景象,二是烘托出红军渡江后的喜悦和沸腾情景)

3.你认为“寒”字巧妙在哪?

(一是写出了泸定桥的险恶形势,二是衬托出红军浴血奋战的壮烈情景。

4.大家看过这两个故事的电影吗?

(播放视频)

5.大家想象着画面读一读这两句。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毛泽东,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

七、小结、作业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补充。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八、板书设计

课题名称

第5课《七侓.长征》

教学目标

  结合诗句,体会革命精神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革命精神,要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感受诗句的意象,将物象与学生的理解相结合,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与本文严重脱节,这使学生在学习中陷入迷茫,难以理解诗意,难以感受意象体会诗情,常常进入自以为是的“我向思维”。

教学方法

1.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感受诗句的意象,体会革命精神。

2.通过分析和对比,感受诗人及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无畏而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揭题导入,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艰难险阻,他满怀着喜悦的战斗热情以及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了解七侓。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总共有四联八句话。

这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感受诗句的意象,体会革命精神。

 

(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意思是:

红军战士不怕万里长征的一切艰难困苦,却把千山万水的磨难都当成平平常常的事。

首联,以直白的语气,豪迈的气势总领全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其中“不怕”二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毫不畏惧,勇敢顽强。

“万水千山”一词高度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险山恶水和一切艰难险阻,而“等闲”二字为平常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将困难轻轻一描,与“不怕”形成呼应,“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

藐视敌人、藐视困难,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是: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也不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

在颔联之中,作者首先用“逶迤”、“磅礴”呈现出道路弯曲而长,山脉广大无边际。

突出山势险峻,又用细浪泥丸的细小与前者形成对比,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细小的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至极,势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来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而“腾”和“走”这种动态化的形象描写,想象绝妙,境界宽广,显现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颔联,是写红军战士对山的征服。

(3)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的意思是:

湍急的水流拍打着金沙岸,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几十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那“云崖”指高耸入云的山崖。

“云崖暖”是诗人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欢悦”,而“”铁索寒仅用三个字,便使英勇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的栩栩如生。

这两句诗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英勇无比,此联对仗工整,以环境和事物寄予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4)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的意思是: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尾联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

“更喜”承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堵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尽管翻越的是千里雪的岷山,望着风雪交加的道路,想着胜利在望,也不由得喜从心生。

最后以“开颜”的收篇,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预示着长征的最后胜利)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拓展延伸:

毛泽东的诗词:

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体会革命精神。

小结

5.小结: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的主义精神。

课题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长征

教学目标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受诗歌本身体裁特点的限制,全诗将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浓缩在56个字之中,要感受其宏达的场面,体会诗人赞扬红军英雄气概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2.长征故事与学生生活距离太远,没有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难点分析

1.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渥,对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很难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影响对诗中赞美红军精神气概的理解

2.大量的长征资料的补充,容易造成一定的记忆负担,降低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1.通过多媒体资料的补充,对长征途中的困难有更深刻的了解;

2.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这一关键词的对比,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背景导入,奠定情感基调

(课件出示:

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图片,配乐)

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这就是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们。

(出示长征背景资料)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

《七律·长征》就写于长征即将胜利时。

那么,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让我们进入诗歌去看一看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初读古诗,体会长征之难

师: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认真地读一读古诗,毛主席只用了一个字来描写长征,你能找出来吗?

师:

对,就是“难”字。

长征,是一段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你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到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呢?

师: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三到八句,诗中提到红军战士三次拔山,两次涉水,是长征路上历经千山万水的小小缩影。

(图片出示五岭、乌蒙、岷山)

师:

五岭绵延千里,乌蒙高大险峻、岷山冰雪漫山,红军就行进在这样高海拔、空气稀薄、连绵不断的大山里。

再看看他们的装备(出示图片),身上穿的是单薄的布衣、草鞋,吃的是野草,喝的是雪水,还要忍受饥和敌人的突袭,这样的长征是多么艰难!

再来看两次涉水(课件补充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资料)

师: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红军避敌锋芒、仅凭6只渡船在7天7夜间,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

红军历尽艰难险阻来到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掉了,只有光滑的铁链,前面有敌人,后面还有追兵。

红军领导立刻组织了冲锋队向对面冲过去,但是红军将士们奋勇前进,死伤惨重,越过了传说中的泸定桥。

师:

首先是自然环境恶劣,其次是战斗的惨烈,可谓九死一生,这样的长征何其艰难,相信此刻你的心中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再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古诗)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对比阅读,初悟红军精神

师:

面对如此艰难的长征,红军怕了吗?

(停顿)是的,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在英勇无畏的红军面前也只能“等闲”。

我们再来读一读“三次跋山、两次涉水”的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红军把这些困难险阻当“等闲”了呢?

师:

是呀,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却成了“腾细浪”,磅礴的乌蒙就像在走小小的泥丸。

金沙水、大渡桥,虽然每一项都惊心动魄,但回头再看,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四句话: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

从一“寒”一“暖”的对比中,我们能感受到“远征难”,更被红军“只等闲”的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着。

小结

四、情感升华,体悟长征精神

师:

长征是充满艰难险阻、异常悲壮的,但整首诗给我们呈现的却是乐观向上、激昂豪迈的。

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两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件补充资料)“喜”的是:

红军从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基本实现了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目标。

师:

然而,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危险在等着他们,为什么还能如此喜悦和自豪呢?

(停顿)是的,就是红军战士这种顽强、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让他们不惧长征的艰险,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课下再次诵读,并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