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85044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4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 长征》 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课题

《七律长征》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能力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知识目标

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重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说教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长征》。

2.同学们,听着这激昂的旋律,我们仿佛听到了铮铮号角,似乎看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雄浑气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

板书:

《七律长征》。

思维发散。

由诗歌,引发思维,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七律: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

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欣赏影视资料片段:

《飞夺泸定桥》。

3.介绍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收集了自1926年以来作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所写的文章。

4.写作背景:

5.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了解作者。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即文章的古今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6.听课文朗读。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文件)

7.指导朗读。

要求:

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积累字词。

礴(bó)丸(wán)岷(mín)

9.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岭:

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0.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的险峻,乌蒙山的高耸,金沙江的天险,大渡河的险恶,岷山千里雪。

二、精读感悟

请再次认真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写出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2)哪几个词概括了红军所遇到的困难?

远征难,万水千山。

(3)用哪几个词回答了红军面对艰难困苦时的表现?

不怕,只等闲。

(4)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2)但是在我们红军战士眼里,这困难是大还是小?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小。

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把那样大的山“看”小了。

正是这样,反衬出了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

从“腾细浪”“走泥丸”可以看出来。

“腾”突出了奔腾气势。

“走”突出了疾驰状貌。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两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

实写了什么?

虚写了什么?

这两句写水写桥,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2)“寒”“暖”应该怎样理解?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三军”指的是什么?

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

通过哪些字词反映出来?

积极、乐观、向上。

“更喜”“尽开颜”从这些字词体现了红军乐观主义精神。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这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归纳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6.写作特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三、拓展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自主学习,相互探究。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读中感悟。

 

让学生了解一些文体常识。

 

让学生了解关于“长征”的历史知识。

 

让学生对本诗作者毛泽东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

 

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调动学生的情感,采取多种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刻理解。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wēi)(yí) 磅礴(bó) 

2.这首七言律诗中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这两联诗句是(B)

A.首联和颔联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D.颈联和尾联

3.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

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巧取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人教(部编版)

21.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

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

《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

蜀中:

四川。

戴嵩牛:

戴嵩画的牛。

预设:

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斗牛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

(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

(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

(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

(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

先想象一下,再回答。

(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

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

(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

(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

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

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

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了不起的工艺品。

那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曲子,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那一段段婀娜多姿的舞蹈,那一篇篇雄奇飘逸的书法……,每一样无不展现出艺术的巨大魅力。

到生活中细细地品味艺术吧!

让我们在高山流水中细品知音佳话,在《斗牛图》中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在美妙的《月光曲》中体会人间真情,在京剧舞台上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

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

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

让我们一起到艺术的百花园中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艺术的魅力,介绍了音乐、绘画、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艺术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必须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还可从实际出发,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文言文二则

2

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懂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月光曲

2

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分辨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京剧趣谈

1

了解京剧中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京剧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聊聊书法

1

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习作

我的拿手好戏

2

掌握习作提纲的写法;学会把感受、看法写下来。

交流平台

2

结合自己的课堂笔记交流做笔记的好方法,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懂得生活中一些与戏曲有关的常用语,感受戏曲与生活的关联;阅读说明文字,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1文言文二则

文本分析:

《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

(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

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

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

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

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

“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

“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

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

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

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

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

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

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

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

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

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

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

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

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

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

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

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

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