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7593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docx

镇江金山寺完整导游词整理稿

金山寺

概况:

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许多人正是从水漫金山开始认识金山、了解镇江的。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海拔44米,绕山一周约520米。

它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号称“江心一朵芙蓉”。

唐朝诗人张祜(Hù)的诗句“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就是当时金山的写照。

后来沧桑变迁,长江改道,光绪年间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骑驴上金山”风行一时,成为清末民初朝山观光者的一种奇妙享受。

 现在的金山,整个景区共有30余处景点和古迹,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

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等等,令人回味无穷。

由于受到历史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影响,金山形成了独特的五大特色,下面给大家一一介绍: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金山原是大海之中的一座孤岛,最早人们去金山要坐渡船。

随着沧桑变迁,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使瓜洲塌入长江,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

二、浓郁的历史文化:

金山寺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

到了唐朝,有个名叫法海的禅师在此开山得金,重建古刹,便更名为金山寺。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金山从唐代起就驰名中外,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诗话。

不仅如此,帝王迅游也经常会来到金山,使得金山拥有一批价值非凡的文化遗存。

四、精巧的寺院建筑:

金山建筑精巧,庙宇依山而建,山和寺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再加上慈寿塔高高地耸立在金山之上,给人拔地而起的感觉,山和寺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山是一座庙,庙是一座山,山因寺得名,寺为山增色,因而以“金山寺裹山”著称于世。

这种奇特的建筑,集中体现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筑的艺术精华和主要特征。

为此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的避暑山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点。

五、悠久的佛教文化:

     金山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极其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

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侣数万人,在佛教禅宗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国有名的古刹。

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历代高僧辈出,在建寺后的1600多年的历史中,总共有81位方丈。

正印证了“天下名山高僧多”这句话。

现在,金山寺是全国重点寺庙。

山门

中国在地球的北半球,太阳在我们的南面,为了增加采光和取暖,一般的民宅大门是朝南开的,寺庙的山门一般也都是朝南的,而金山寺却不同,它的山门是朝西开的。

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原来在金山寺刚建成的时候,金山寺的山门也是朝南开的,但是寺庙屡遭火灾,山门口也经常听到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寺的方丈请了一位云游和尚前来卜算,这位和尚绕金山走了一圈后,对方丈说:

“金山寺的山门朝南直接对着天上的南天门,这样就得罪了玉皇大帝,所以金山寺才会常遭火灾。

”方丈听了这话后,连忙叫人将山门改为朝西。

其实这只是传说而已,真正的原因与当时金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以前金山是长江中的小岛,江水自西向东奔腾而下,游人站在岛上向西望去,能领略雄浑壮丽的大江风景,取“大江东去,群山西来”地美景。

为了突出这样的意境,所以金山寺的山门就朝西开了。

寺庙的大门一般是三门并列,所以称为三门殿,习惯上称为三门或山门。

三门并列是有寓意的,它象征着“三解脱门”。

三门中间的是空门,为出家人所过,从此一切皆空;左边无相门,为乞丐等人所过;右边无愿门,称凡门,我们这些凡人从此经过,会消除一切烦恼。

三解脱门被佛教称为入涅槃之门,山门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

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横匾,这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游玩时亲笔题写的,他见金山雄伟壮丽,江天一色,立即乘兴亲笔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大字,并赐寺名“江天禅寺”。

自唐以来,人们统称金山寺,它最初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原名泽心寺。

唐代法海和尚在山中挖出黄金,重修寺庙后改称为金山寺。

金山寺历史上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余人,参禅的僧侣有万人之多,在佛教禅宗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

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历代高僧辈出,在建寺后的1600多年的历史中,总共有81位方丈。

正印证了“天下名山高僧多”这句话。

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是中国佛教法事中最为隆重的一种。

水陆法会起源于南北朝初期,最初形成于金山寺。

法会的内容主要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

天王殿

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清代古建筑,明正统年间建,清同治八年重建,正面墙上刻有赵朴初题写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

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右侧第一个南方增长天王手持无鞘的宝剑,可想其锋利无比,故名“风”,第二个东方持国天王手捧无弦琵琶在调呢,又名“调”;左侧的北方多闻天王手撑无骨的伞,随时掌控着雨,所以称“雨”;还有一个西方广目天王全身缠龙,但此龙从头到尾都无爪,一切顺利,取名“顺”。

汉化后其手持的宝器寓意着“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文革”中四大天王像被全部砸毁,后来修复。

佛龛内的大肚弥勒笑迎四方嘉宾,两旁的楹联是“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雄宝殿

走出天王殿,迎面这座重檐歇山顶大殿,就是“大雄宝殿”,它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名。

“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它的意思是大智大勇,能镇伏邪魔。

大雄宝殿历经磨难,七毁八建,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雄宝殿于1989年10月建成,总面积800平方米,是金山寺历史上最高最大的大雄宝殿。

黄墙红柱,金色的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使整个大殿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显得格外巍峨壮丽,金碧辉煌。

大雄宝殿正面屋脊上有“佛日增辉”四个大字,后面写着“国道遐昌”,飞檐角下有八只铃佩叮当作响,意为祝愿风调雨顺,人民幸福。

殿前有七级台阶,佛称是走上七级佛陀达到最高境界。

进入大殿,正中三尊金身佛像并列而坐,佛像身高4.8米,端坐在莲花座上,慈眉善目,仪态安详。

中间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右手食指上指,大拇指下指,告知人们天地全在她的掌控之中,祭拜一下,保天保地。

在其左侧的是老年人祭拜的,右侧的是中青年人祭拜的。

他的左侧是药师佛,右侧是阿弥陀佛。

这三座佛民间称为“横三世佛”。

释迦牟尼是佛教始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在三尊大佛莲花座钱还有24位天兵天将。

大殿两旁站立十八罗汉,形象高大,栩栩如生。

其中左后方有一罗汉,满面笑容,双手拉开腹部,只见他腹中有个菩萨端坐其中。

我们都知出家人是不喝酒不吃肉的,这位就是济公的师傅,他既喝酒又吃肉,别的和尚都指责他,他说: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不信,你看。

”这就是见证,其实,不管做人做菩萨,在于心诚,而不在于形式咋样?

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据说有56个罗汉,是从500多个罗汉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正如从全国人民中挑选出部分人大代表在中央周围传达旨意。

大殿正中上方是八角形藻井,四周天花上绘有两条彩龙。

我们再来看背面,“五十三参”海岛图,正中为观音菩萨,观音分滴水观音、送子观音、平安观音。

这里的是平安观音。

她站在鳌头上,控制了鳌头。

听说,鳌是东海里的一个大怪物,常常在东海里兴风作浪,搞得民不聊生,是平安观音制服了鳌。

成语“独占鳌头”兴许就源于此处吧。

左为善财童子,右为龙女,左前方文殊菩萨骑着青狮,右前方普贤菩萨跨着白象,正上方地藏王菩萨坐骑揭谛兽,正中顶上为如来佛,四大天王分布下方左右。

海岛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被善财童子参拜过的53位菩萨的彩塑。

这些佛像是根据佛教《华严经》的善财五十三参的传说来塑造和布局的,这个海岛图表现了学佛修行的过程。

透出了佛国的庄严气氛。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中的德云比丘,以及金山寺海岛也在其中。

来到这里,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佛国世界。

为了使偌大墙面不显得呆板,便以“窗”来装饰。

从实用性讲,这种窗起不了透气、透风、透光等任何作用,所以在古建筑上称“盲窗”。

这种看上去实用的“窗”实是一种虚设,在园林艺术上称之为“化实为虚”,这种“化实为虚”实是金山大殿设计的高妙处,因而博得行家称道。

这六扇香樟木(香樟有气味虫不蛀)窗为镂空窗雕(前两块,后四块),画面与佛教有关。

(1)南北朝“宝志与萧衍倾心长谈”:

梁武帝萧衍非常信佛。

当时高僧宝志大和尚对佛学有相当研究,萧衍为了能长时与宝志在一起谈经论佛,就让宝志住在宫内,有时甚至长夜彻谈,因而疏远了皇后娘娘郗氏。

娘娘起了恨意,但又不便说,因此郁闷,不久便去世了。

死后堕为蟒蛇,每天为小虫咬啮,痛苦万分。

有一天,梁武帝做了一个噩梦,说皇后来到宫中向梁武帝求救。

醒后武帝向宝志公请问脱苦的方法,公嘱以礼佛忏悔,因此,武帝亲制慈悲道场忏法,礼请僧众举行忏礼,并做了水陆道场,感动在忉利天的皇后,在空中言谢而去。

(2)宋代“道月与岳飞圆梦”:

正当岳飞抗金取得节节胜利时,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连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飞回京。

岳飞途经镇江,到金山寺拜望好友道月方丈。

待禅房坐定后两人寒喧了一番,道月问道:

“元帅这几日可曾遇到意外事?

”岳飞答:

“我昨晚梦见两只犬抱头而言,不知此梦何意,更不知此番回京凶吉如何。

”道月听了,心中一惊,心想:

“两犬当中加一个言字,不是一个‘狱’字吗?

”劝其不要回京。

岳飞没有听信,回到京城果遭毒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在风波亭。

临刑前岳飞仰天长叹:

“悔不听道月之言!

”为此,有人将此密告秦桧,秦桧大怒,立即派何立等人到金山寺捉拿道月。

当何立昼夜兼程赶到金山寺时,道月正在登台说法,台下人头如云,道月说法完后便坐化了。

何立看到吓的脸色惨白,立即回京城。

将所见向秦桧叙述,秦桧听了目瞪口呆,何立又说:

“镇江金山寺西面朝北,有一排一字排开的七座小山峰,这是金山寺的风水宝地,它能使金山寺历代出高僧,现在的高僧就是道月,他能未卜先知。

”秦桧听了咬牙切齿的说:

“我要把这七座山峰都削平,叫金山寺永世出不了高僧,以解我心头之恨。

”这七座小山峰就这样被削平了。

后人在原址上建了一座七峰阁,以补七峰之缺。

可惜的是这座有纪念意义的七峰阁,毁于清咸丰年间的兵火。

到了光绪年间,金山寺的方丈隐儒大和尚集资重建七峰阁,不幸又毁于1948年大火。

所幸后人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取名“七峰亭”,纪念民族英雄岳飞与他的好友道月禅师。

(3)宋代“东坡输玉带”: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见佛印,佛印正在坐禅,禅堂是无虚座。

佛印见苏东坡说:

“这里无坐。

”东坡说:

“借大师四大做禅床。

”佛印说:

“老僧有一问,若答得,即与四大为禅床,若答不得,请留下玉带。

”东坡随即解下腰间的玉带置在案上说:

“请大师问。

”佛印问:

“老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向何处坐?

”东坡一时给问住了,顿时无语对答,佛印随即召小僧,并大声说:

“留此玉带为金山寺镇山之宝。

”东坡只好点头同意。

佛印出于礼貌回赠一件衲裙。

这画面上的小僧人手上拿的就是苏东坡的玉带。

 (4)唐代“鸟窠(ke)禅师与白居易交往”:

白居易被贬到杭州任刺史。

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访鸟窠禅师。

鸟窠禅师在杭州秦望山,居于山势险峻的一棵大松树上。

白居易看到了便问:

“你在上面不感到危险吗?

”鸟窠说:

“我坐在上面看起来危险,其实一点儿都不危险,而你在下面看起来不危险,其实非常危险。

”白居易疑惑地问:

“我有什么危险?

”鸟窠说:

“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也就是说,你被贬到这里心情一定不愉快,如再有不测,那后果不是非常危险吗?

白居易听了一楞。

鸟窠接着说:

“要想改变这种命运,必须修得佛法大义。

”白居易问:

“何为佛法大义?

”鸟窠说:

“诸恶莫作,从善行事。

”白居易不以为然地说:

“此话是老生常谈,就连三岁毛孩都知这个道理。

”鸟窠笑着说:

“不错!

就连三岁毛孩都知这个道理,而八十老翁为什么行不得呢?

”白居易一听悟出了道理,便对着鸟窠禅师长拜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