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668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水文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水文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水文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水文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文技术.docx

《水文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技术.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文技术.docx

水文技术

十一、技术方案

设计指导思想:

从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出发,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把土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真正能够达到保护耕地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用地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惠民利民的目的。

土地整理要注意走群众路线。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

规划设计理念要符合民意,设计方案要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

设计的重点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通过工程建设,提高土地整理开发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设计理念;

按照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及区域发展战略的总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贯彻生态理念,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使开发整理目标要明确。

通过该项目解决哪些问题,实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形成“蓝图”效应。

第一章土地整理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我国的土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基本内涵:

1、土地整理基本内涵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2、按照被整理土地利用状况,可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二、土地整理重要意义:

1、一是在乡村,通过农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二是通过非农地整理,有效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来提供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城市外延。

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应主要依靠土地整理。

3、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4、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土地整理,还可以扩大水泥、砖瓦、钢材等建筑材料的需求,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5、土地整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直接体现。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土地整理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土地整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区不同,整理的重点、内容和方法也不相同。

2、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良性发展);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的保障(持续的生命力),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支撑(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3、系统原则:

土地整理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土地整理必须本着系统原则,着眼全局,充分发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使土地整理系统工作效益达到最优。

4、整体性原则:

土地整理工作应该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按照整体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布点,合理分配整理资金,规范土地整理的动作模式。

四、土地整理发展趋势:

1、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土地整理工作重点:

当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耕地保护政策,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以示范项目与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协调统一为目的,以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保障、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实现规划确定的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要落实《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的相对集中,促进资金与资源合理配置,向重大工程和粮食生产区、粮食生产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要促进合理确定项目管理权责,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

2、我国土地整理总体发展方向:

A、管理规范化,B、筹资多元化;C、经济产业化;D、保障法制化。

1项目概况:

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第一期)Ⅱ片区第一年度建设工程位于新乡市东南部,第2标段为延津县土地整治勘测、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建设规模4525.29公顷。

项目区位于延津县南部的僧固乡,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境内河流纵横,北有文岩渠,南有祥符朱三干,西有文岩六支和城关排。

2工作内容、工作方案、计划工作量

2.1工作内容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本次招标范围为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第一期)Ⅱ片区第一年度建设工程勘察、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

工程施工时,协助业主解决各种与设计有关的问题,包括修改完善设计或局部变更设计。

2.2工作方案

本院中标后,将立即进一步完善工作计划,成立“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第一期)Ⅱ片区第一年度建设工程延津县土地整治勘测、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项目组”,项目组下设各个专业组。

合同协议书签订后,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人员组织与分工,工作进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工作协调,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负责。

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设计书的编写与组织落实。

规则设计组长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编制设计文本。

测绘组组长负责项目的测绘工作;编制图件及文本。

预算组长负责项目预算编制及单体图的审核。

图件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图件制作,现场踏勘。

技术质量组组长负责组织编写审查各类技术设计与技术报告;负责组织各单项工作的专检;负责全部成果资料的汇交、编制。

后勤保障组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后勤服务、设备器材的采购供应。

根据各组工作进度,及时做好专业接口工作。

项目负责人随时掌握各专业组的进度情况,并做好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避免出现窝工现象,以至影响设计周期。

2.3工作量

本工程项目共分三个阶段,工程勘测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及预算编制阶段。

3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和组织措施

针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为更好的编制规划设计方案,保质保量地完成土地整治项目各项工作,制定以下的技术保证措施:

3.1严格按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规划编制规程进行编制

标准是进行方案编制的基本依据,只有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划编制规程编制的方案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案,让其贯穿于土地整理项目可研、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的始终。

3.2现场可靠的资料与技术上的交流、探讨、组织相结合。

不定期的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到项目区进行考察,结合项目区实际现状与当地群众的意见,取得真实的、可靠的资料,以使得规划设计过程中相应的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从而达到实际与规划相一致,充分体现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

3.3技术审查程序

建立健全的技术审查程序。

在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严格执行,确保技术质量。

3.4采用技术标准

详见项目实施技术路线部分.

4确保工程工期的技术和组织措施

为保证更好的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及时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参照,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措施,具体如下:

根据项目内容和质量工作实施要点、质量目标的分解情况,建立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体系中各级人员的主要工作和职责,实行项目各级责任负责制。

实行项目总负责人对申报单位负责,由项目总负责人对工作统一领导安排,分级管理,各级分项负责人对总负责人负责,接受总负责人的领导,出现问题的追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全面性,考虑到不同人员专业背景的不同,对于本项目的可研、规划设计任务,实行以课题组为基础的运作方式,即以团队(包括地理学、农田水利学、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人员)的形式进行可研、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各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由团队确定一个全面、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单一专业设计人员的思维定势,有助于获得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5项目工作进度安排表

组织分工、制定工作计划1天;现场勘察、提交勘察表7天;项目方案论证、确定设计方案20天;规划设计、提供成果9天;审查成果、修改7天;交付成果1天。

工期(天)

工作内容

1

组织分工、制定工作计划

7

现场勘察、提交勘察表

20

项目方案论证、确定设计方案

9

规划设计、预算编制,提供成果

7

审查成果、修改

1

交付成果

6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区边界范围已固定下来,在规划设计阶段,对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原则上不做调整。

入库通知明确了项目建设规模上限控制数和新增耕地率下限控制数,在规划设计时,建设规模不能突破批复上限,新增耕地率不能低于批复下限。

项目批复入库后,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改变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现状和基础设施现状等。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项目规划方案时,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规划方案的比选,并最终确定一个最优方案。

规划设计阶段只需对已确定的方案进一步细化,重点做好单项工程的设计,不对项目规划方案做大的调整。

7项目实施难点及关键过程分析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程序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前期工作、基础分析、拟定设计标准、工程布局、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工程量汇总以及成果整理。

一、前期工作:

1、成立工程设计专班:

负责整个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技术问题处理。

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周期。

一般规划和复杂程序的项目,从踏勘到提交正式设计成果需要90个工作日。

2、熟悉项目可研及其批复意见:

设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如项目合法性、安全性、建设规模与土地利用结构、新增耕地比例、灌溉水源、排水方式、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内容与工程布局、投资结构等。

要注意专家评审对项目所提出的技术方面的意见。

3、开展实地踏勘:

踏勘人员必须全面熟悉土地整理区域的地形地貌、了解整理区的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和土地利用结构、作物种植及生产效果、土地整理区的灌溉水源与排水方式、排水承汇区等。

特别要对可研报告提出的工程布局方案进行实地模拟“放样”的可行性论证。

为保证工程设计合理性、可操作性、实地踏勘必须做到去现场、全覆盖、多交流。

与整理区的农业、水利、土地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和村干部、农民深入交换意见,形成工程布局的初步设想。

4、收集设计资料:

应做到具有针对性、现势性、有效性。

5、提出工程初步布局方案。

通过实地踏勘与土地整理区技术人员的交流,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土地整理政策和设计程序要求,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项目工程布局设想。

二、基础分析:

通过分析整理区域的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根据水土资源基本平衡原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并采取切合实际的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实现土地整理的预期目标。

1、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分析:

基本农田整理,主要考虑通过工程措施来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水土资源分析:

确定合理的设计保证率,采取相应的灌溉方式和灌溉技术。

确定设计典型年。

实现来用水平衡。

3、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满足新增耕地的最低立项标准。

4、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主要从整理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与使用程度、地形、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果等方面展开。

为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三、拟定设计标准:

1、新增耕地率:

土地开发项目不低于60%,土地复垦项目不低于40%,一般土地整理项目不低于10%。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不低于3%。

2、灌溉设计标准:

一种是灌溉设计保证率,另一种是抗旱天数。

综合反映灌溉水源对整理区灌溉用水的保证程度。

3、除涝设计标准:

一般有某一设计频率(或重现期)的几日暴雨在几日内排除,使作物不受淹来表示。

它包括重现期、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三方面的内容,前两项决定着暴雨量的大小,再加上排除时间就决定了排涝流量的大小。

目前大部分地区采取的暴雨期为5-10年一遇,相应的频率为20%-10%。

4、道路设计标准:

整理区道路主要是乡村道路和田间道路,基本上以供行人和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为主,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一般不列入国家公路等级标准。

田间路一般宽度为4-8米,生产路不大于2米。

四、土地整理工程布局与方案比选:

1、工程布局原则:

综合考虑土地适宜性,当地农业发展规划与农民意愿;工程配置与土地利用布局紧密结合;制定的工程技术措施要适用与经济;避免或减少土地权属调整。

2、工程布局的基本次序:

先道路,其次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最后进行田块和农田防护工程布局。

优化组合,组合布局,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

3、工程布局方案比选:

从技术可行性,运营成本,使用便利性,投资效益,比选。

五、工程设计:

1、依据:

政策法规,项目可研报告及评审批复意见,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设计标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

2、设计内容:

道路横断面设计和典型道路纵断面设计;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渠道、排水沟横、纵断面设计、水工建筑物设计等。

农田防护包括梯田设计、农田防护林设计,水土保持林设计、护路、护沟、护渠林设计等。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包括田面高程设计、土方工程量计算、土方调配等。

土方调配包括道路、渠道、排水沟的土方。

典型田块设计。

3、设计步骤:

设计的工程名称、设计标准、位置及其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进行有关参数选取和计算,设计单体工程设计,计算单体工程设计工程量。

4、设计成果:

项目现状图,工程布局图,单体工程设计图册,工程设计报告。

六、土地利用结构平衡分析与工程量汇总

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

核实和计算各项工程的占地面积,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平衡分析,计算各项工程用地面积。

进行工程量汇总,为工程预算提供依据。

七、施工组织设计:

1、设计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意见;工程所在地有关基本建设的法规政策;当地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施工设备、管理水平及技术特点,工程所在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

土地整理区勘测设计专业成果。

2、设计内容:

施工总布置包括施工场地划分,水电管线布置,场内交通,场地防洪排水,各项施工机械设备、材料数量等。

施工工艺与设备安装。

施工总进度。

八、成果整理:

1、编绘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图册,包括工程总体布局图、单项工程布局图、土地调配图、典型田块设计图、单体工程设计图等。

其中道路、沟渠等线形工程应包括横断面图和典型纵断面图。

单个建(构)筑物应包括正、立、剖面图。

2、编写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是土地整理项目情况及工程设计的总说明,要求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分析透彻,数出有据。

3、需要提交的重要设计资料装订成册,如地质勘探资料,地下水开采证明资料,整理区农民对项目工程布局与设计的意见,评审意见等。

第二章土地整理工程布局

第一节,土地利用布局

一、土地利用布局:

1、土地利用布局是指按照土地的自然环境适宜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将需要的各类用地合理配置并落实在土地整理区域内的具体地埠上。

不包括道路水利和农田防护等。

2、土地利用布局原则:

重新进行空间安排,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农用地和耕地,符合土地整理大政方针;遵循土地生态适宜性和区位要求;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

二、预留居民点用地布局:

需要预测人口及其用地规模的变化趋势。

1、人口预测:

以现有总人口数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变动,确定预测期末人口。

2、居民点用地总量预测:

预期期末整理区居民点用地=人均标准用地面积*总人口数

3、居民点变迁调查:

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近二十年每年农民建房户数、每户人口、用地面积;建房地点及其选择原因,是否有村镇规划,农民建房是否按照规划执行;农民对现有老居民点的归并、搬迁、改建的意见。

掌握居民点的变迁规律,为预留居民点用地布局提供依据。

4、预留居民点用地选址原则:

对外交通方便,应有骨干道路联结等级公路;保证安全卫生,要求地质结构稳定,不易受涝、渍,饮水方便,上风方向无污染源;经营半径合理,到各耕地地块的平均距离,较为理想的是位于经营中心;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不能以占用新的耕地来换取老居民点的复垦。

三、耕作田块布局:

1、田块布局的基本要素:

耕作田块长度:

田块长度一般为500—800米;耕作田块宽度,满足防止风害的要求,一般为200—300米。

田块规模10HM2。

田块形状应该尽量接近矩形或者正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接近直角的平等四边行或者其它规则的四边形,应尽量保证田块形状的规则性,避免出现三角形多边形等不规则田块。

田块方向,一般以田块长边方向为准,它也是末级固定渠道等田间工程设施的布置方向。

田块高程应本着节约成本,有利灌排的原则进行田块平整高程的设计。

2、平原地区水稻格田布局:

田块规划时重点考虑田间灌溉要求。

3、沟洫畦田和台田布局:

重点考虑排水系统要求,田块长度由上一级排水沟的间距大小确定,一般在300米左右较为合适,末级固定排水沟间距一般在50-100米之间。

排涝洗盐应极力抬高田面,一般田面平整高程应该高于常涝水位0。

2米左右。

4、丘陵山区梯田布局:

梯田主要搞好水土保持。

整理的主要形式是修筑梯田,主要有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三种。

梯田布局原则20度以下,否则应退耕还林,统筹兼顾,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线形或带形。

尽量适应机械作业和灌溉要求。

合理布置灌排系统。

便利耕,埂坎稳定,少占土地和节省劳力。

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应因地制宜,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

四、土地平整

1、土地平整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结合整理区的实际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

平整方案考虑与道路工程、排灌工程、农田防护等工程布局相衔接。

合理设计田面高程,尽量减少填挖土方量,昼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消耗与磨损,有利于保持水土,防涝排渍。

2、平整的基本方法:

根据地形纵向变化情况,田块平整有平面法、斜面法和修改局部地形面法。

根据平整的精度又可分为大平、精平、细平三种。

按平整的方式可分为结合耕作平整,对高低相关不大的条田,深耕深翻和用土进行平整,移高填低。

大平大整原理类似于全面平整和平面法。

放淤平整适用于引黄灌区。

机械平整。

3、土地平整的基本要求:

平整后的坡度应满足灌水要求。

不能有倒坡现象。

适宜机械耕作。

平整田块长度以160-360米为宜,宽度以40-100米。

平整土方量最小,土方运距最小,运土量最小。

保留一定厚度的表土。

一般25公分左右即可。

留有一定的虚高,20%左右的虚高,保证虚土沉实后达到田面的标准要求。

第二节,农田水利工程布局

一、灌溉水源与灌溉取水工程布局

1、灌溉水源主要有地表水和地下水。

另外城市污水也是一种主要的灌溉水源。

2、灌溉取水方式:

地下水打井灌溉。

地表水按水源和灌区的相对位置,可分为蓄水灌溉、引水灌溉、提水灌溉和蓄引结合灌溉等几种方式。

蓄水调节河川径流灌溉农田。

河流水量丰富可修建引水建筑物,引河水自然灌溉,有坝引水(修进水闸)和无坝引水(进水闸、冲砂闸和导流提)两种。

有坝引水枢纽由溢流坝、进水闸、冲砂闸以及防洪堤等建筑物组成。

灌区位置较高河流水量丰富时,修建抽水站,提水灌溉。

3、主要水源工程布局:

小型水库,地形有肚大口小,水源充足,地质基础牢固,谷底和库区山坡不漏水,接近灌区,水库淹没损失要小。

小型抽水站由机电设备和水工建筑物两部分组成。

根据地形条件,供电条件以及行政区划和管理条件等因素,抽水站和渠系布置方案有集中供水,分级供水,高低渠供水,分散供水四种。

抽水站选择的基本要求,位置适中,布置方便,经济合理,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宜灌溉。

灌溉取水口和排涝出水口,最好设在不冲不淤的稳定平直河南省段上。

站址交通方便,靠近村居,便于施工维修和管理。

二、灌溉渠布局:

1、灌排工程系统:

主要包括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和排水泄水系统。

2、灌溉渠系布局原则:

沿高地布置,力求控制灌溉面积最大,灌排系统结合考虑,统一布置,通常先以天然河沟作为骨干排水沟道布置排水系统。

尽可能做到渠线短,交叉建筑物少,土石方少,占用耕地少,拆迁少。

安全可靠,避免深挖高填和难工验段。

便于管理,渠系布置和要行政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每个用水单位最好有单独的用水渠道,以便于管理和维修。

3、干、支渠的布局:

丘陵区一般沿灌区上部边缘布置,大体上和等高线平行,支渠沿两边的分水岭布置。

平原区干渠多沿等高线布置,支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圩垸的干支渠必须依靠筑堤圈圩。

4、斗、农渠的布局:

适应机械化和园田化要求,尽量方正,控制面积尽可能大致相等。

行政区域和农业生产规划密切结合,避免纠纷和利于运营费用的收缴。

道路林带井网输电线结合布置便于机械作业,田间运输和管理养护。

地下水位要求的地区,农渠间距根据农沟间距确定。

5、灌溉渠道与排水沟的结合:

平原地区有三种形式,相邻布置,相间布置,合一布置。

6、平原地区田间临时渠系的配置:

纵向布置,横向布置。

三、渠系建筑物布局:

1、渠系建筑物布置原则:

应根据渠系平面布置图、渠道纵横断面图以及当地的具体条件,合理布局,使建筑物的位置和数量恰当。

满足渠道输水、配水、泄水和量水的需要,保证渠道安全运行,提高灌溉效率的灌水质量。

尽量减少建筑物数量,尽可能联合修建,形成枢纽,节约投资,便于管理。

2、渠系建筑物选型原则:

尽量采用定型设计和装配式建筑物。

力求技术先进,结构精巧,造型美观,安全牢固,省工省料,运输方便,安装简单,造价低廉。

尽量选用当地材料修建,以减少运输,降低造价,考虑当地地质和施工技术条件。

四、井灌工程布局:

根据井灌区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和灌区方位以及作物和用水条件,在摸清地下水分布及可开采水量的基础上,做好工程布局。

井数最少,工程投资最省,水资源利用调配最好,控制灌溉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

1、机井分类:

潜水井,承压水井,完整井,不完整井。

2、进灌工程布局原则:

统筹安排,根据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布局。

兴利除害,与旱、涝、渍、厂的治理统一规划。

分层取水,平面上井距不要过密,垂身上井深不要过分集中。

根据含水层的补给能力,确定各层水井的数量和开采水量,做到分层取水。

挖潜配套,原有机井纳入规划,提出合理配套,挖潜和测试改造方案,充分发挥原有机井的潜力,降低井灌成本。

3、进灌工程布局:

井网布置应考虑地形条件能自流灌溉,考虑含水层分布和地下水流向。

综合规划,少占耕地,便于交通、机耕和管理,输电线路最短。

井型选择主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富水性及地下水埋深等水文地质条件,同时进井的出水量、预计的施工方法和选用的抽水设备有关。

井深的确定,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单井设计出水量来确定。

井径考虑井深、凿井机具、提水工具和机井投资等因素综合确定。

井深50-60米以内时,井径在700-1000毫米,60-150米的中井深,进径位300-500毫米,150米以上的深井,井径在200-300毫米。

井距和进数根据单井灌溉面积计算。

第三节,道路工程布局

一、道路功能与分类: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乡村道路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二、道路工程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2、有利生产,节约成本:

力求使居民点、生产经营中心与各轮作区、轮作田区或田块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尽可能笔直且保持往返路程最短,道路面积与路网密度达到合理的水平,促进田间生产作业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应以节约建设与地占成本为目标,少占耕地,最大限度减少桥涵闸等交叉工程的投资。

3、综合兼顾:

层次分明,功能有别,运行高效,减少迂回运输,对流运输,过远运输等。

4、远近结合:

布局设计应该留有余地,为今后发展留有空间。

三、骨干道路布局:

1、平原微丘区选线:

应充分利用渠堤、沟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