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509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docx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化学试题

1.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春节燃放的焰火是某些金属元素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

B.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

C.小苏打是制作馒头和面包等糕点的膨松剂,还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D.青铜是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材料,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合金材料是钢

【答案】B

【解析】

【详解】A、某些金属元素灼烧时产生特殊的火焰,这叫焰色反应,节日燃放的焰火是某些金属元素焰色反应所呈现出来的色彩,A正确;

B、包装袋内加入生石灰,利用了它们的吸水性,防止食物的受潮;要防止氧化,往往加入还原铁粉,B错误;

C、小苏打的化学名是碳酸氢钠,显碱性,能中和发酵过程产生的酸,同时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使食物膨松,碳酸氢钠碱性较弱,对胃的刺激弱,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C正确;

D、青铜成分是铜、锡,夏商时期就开始使用了,是我国最早使用的合金,钢铁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合金,D正确。

答案选B。

2.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不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的是()

A.CaCO3(CaO)B.Na2O2(Na2O)C.Na2CO3(NaHCO3)D.MgO[Mg(OH)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CaCO3加热分解为CaO,不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CaO,故A正确;Na2O加热生成Na2O2,故B错误;NaHCO3加热生成Na2CO3,故C错误;Mg(OH)2加热生成MgO,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除杂。

3.如图所示:

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b不可能是

A.a为Cl2气体,b为饱和NaCl溶液

B.a为NH3气体,b为盐酸溶液

C.a为CO2气体,b为浓NaOH溶液

D.a为NO2气体,b为H2O

【答案】A

【解析】

【分析】

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气体a极易溶于水,或极易与烧杯中的液体反应,导致气体减少,构成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以此来解答。

【详解】A.Cl2能溶于水,饱和NaCl溶液可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抑制氯气的溶解,不能形成压强差,则不能形成喷泉,故A选;

B.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与盐酸反应生成NH4Cl,导致气体减少,构成压强差,可形成喷泉,故B不选;

C.CO2可与浓NaOH反应,导致气体减少,构成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故C不选;

D.NO2易溶于水生成硝酸和NO,构成压强差,可形成喷泉,故D不选;

答案选A。

4.下列解释事实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化钙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Ca2++H2O+CO2==CaCO3↓+2H+

B.钠投入CuSO4溶液中:

2Na+Cu2+=Cu+2Na+

C.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的SO2:

ClO-+H2O+SO2==Cl-+SO42-+2H+

D.用三氯化铁溶液回收印刷电路板上的金属铜:

Fe3++Cu==Cu2++Fe2+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化钙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不反应,A错误;

B.钠投入CuSO4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钠和氢气:

2Na+Cu2++2H2O=Cu(OH)2↓+H2↑+2Na+,B错误;

C.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的SO2:

ClO-+H2O+SO2=Cl-+SO42-+2H+,C正确;

D.用三氯化铁溶液回收印刷电路板上的金属铜:

2Fe3++Cu=Cu2++2Fe2+,D错误;

答案选C。

5.在透明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Fe3+、SO32-、I-B.OH-、Ba2+、Na+、NH4+

C.Fe2+、K+、SO42-、NO3-D.HCO3-、NO3-、OH-、K+

【答案】C

【解析】

【分析】

离子间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结合离子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分析判断。

【详解】A、在溶液中铁离子能氧化碘离子生成单质碘和亚铁离子,不能大量共存,A不选;

B、在溶液中氢氧根离子能和铵根离子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不能大量共存,B不选;

C、在溶液中Fe2+、K+、SO42-、NO3-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选;

D、在溶液中氢氧根离子能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不能大量共存,D不选;

答案选C。

6.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的SO3中含有的SO3分子数为NA

B.1mol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C.50mL18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共热产生SO2的分子数为0.45NA。

D.含1molFeCl3的溶液与沸水作用形成Fe(OH)3胶粒数目小于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

B.1mol氯气发生歧化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并不是2mol;

C.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会下降,铜只能和浓硫酸共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SO2;

D.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

【详解】A.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故A项错误;

B.1mol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1mol,故B项错误;

C.铜只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当硫酸变稀后与铜不反应,故浓硫酸不能完全反应完,故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小于0.45NA个,故C项错误;

D.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则1mol氯化铁形成的胶粒的个数小于NA个,故D项正确;

故答案选D。

【点睛】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相关的化学计量的选择题是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化学计量的理解与应用。

本题A项是学生的易错点,要特别注意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的状态与条件,题设陷阱经常误将“常温常压”当作“标准状况”、或者误把标准状态下的固体、液体当成气体,学生做题时只要善于辨析,便可识破陷阱,排除选项。

7.实验室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干燥、储存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R是

A.NO2B.NOC.SO2D.NH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装置的收集装置是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收集的气体密度应小于空气密度,且和氧气不反应,尾气处理装置中用水吸收气体,说明该气体极易溶于水。

A、NO2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A不合题意;

B、NO和氧气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B不合题意;

C、SO2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C不合题意;

D、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常温下和氧气不反应,且极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水吸收尾气,故D正确。

考点:

考查气体的收集和尾气处理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气体的收集和尾气处理,难度不大。

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所给的装置,结合各种气体的物理性质综合分析。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正确的是

实验现象

解释

A

KI淀粉溶液中通入Cl2,溶液变蓝

淀粉能与Cl2发生反应

B

胶体的微粒可以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胶体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

C

用洁净玻璃棒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溶液中有Na+、无K+

D

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是由于该溶液中含有SO42-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Cl2具有氧化性,可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色,故A错误;

B.因胶体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可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只有离子、小分子才可以透过半透膜,故B正确;

C.钠离子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但是对钾离子检验会造成干扰,钾离子的焰色反应要透过钴玻璃来观察,故C错误;

D.硝酸能将SO32-氧化成SO42-,且白色沉淀也可能是氯化银,则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2-,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侧重考查化学实验的要求与评价,D项是解答的易错点,检验硫酸根离子时需要注意加入的硝酸的氧化性,可能会干扰相关离子的检验,SO42-正确的检验方法是:

取少许原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SO42-。

9.下列关于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常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黄

B.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使之褪色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D.SO2通入饱和H2S溶液中析出浅黄色沉淀说明SO2具有氧化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A.硫黄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B.硫元素的常见价态有-2价、0价、+4价和+6价;

C.酸性高锰酸钾与二氧化硫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SO2与H2S发生归中反应。

【详解】A.因硫黄易溶于二硫化碳(CS2),实验室常用二硫化碳(CS2)除去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黄,故A项错误;

B.单质硫的化合价位0价,可以被还原为-2价,也可被氧化为+4、+6等价态,则单质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B项正确;

C.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酸性高锰酸钾会因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SO2会被氧化为SO42-,具有还原性,故C项正确;

D.SO2与H2S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SO2+2H2S=3S↓+2H2O

10.由钠、镁、铝、锌四种金属单质中的两种组成的合金共11.5g,跟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11.2L氢气(标准状况),那么此合金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A.AlB.MgC.NaD.Zn

【答案】A

【解析】

【详解】计算与盐酸反应产生11.2L氢气所需要的各金属的质量:

列比例式:

=

,解得m(Na)=23g。

列比例式:

=

,解得m(Mg)=12g。

列比例式:

=

,解得m(Al)=9g。

列比例式:

=

,解得m(Zn)=32.5g。

根据平均值的思想,合金的质量应该介于两组分质量之间,只有Al的质量小于11.5g,所以合金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Al。

答案选A。

【点睛】利用平均值思想解题时,首先要确定可用数值计算的物理量(如本题中“与盐酸反应产生11.2L氢气所需要的各金属的质量”),再分别计算各组分的物理量数值,最后根据混合物该物理量的数值(即平均值)介于组分数值之间来解决问题。

1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

FeCl2

Fe(OH)2

B.S

SO3

H2SO4

C.CaCO3

CaO

CaSiO3

D.NH3

NO

HNO3

【答案】C

【解析】

A、Fe与Cl2反应只生成FeCl3,故A错误;B、S与O2反应先生成SO2,故B错误;C、两步均能实现,故C正确;D、NO和水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C。

12.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

B.证明ρ(煤油)<ρ(钠)<ρ(水)

C.探究氧化性:

KMnO4>Cl2>I2

D.比较NaHCO3、Na2CO3的热稳定性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A、铁与稀硫酸反应氢气,氢气排出试管内的空气,能防止Fe(OH)2被氧化;

B、金属钠在水、煤油的界面上下移动;

C、KMnO4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

D、加热时,大试管温度高、小试管温度低,温度高的先分解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详解】A、铁与稀硫酸反应氢气,氢气排出试管内的空气,能防止Fe(OH)2被氧化,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金属钠在水、煤油的界面上下移动,能证明ρ(煤油)<ρ(钠)<ρ(水),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C、KMnO4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证明氧化性KMnO4>Cl2,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证明氧化性Cl2>I2,故C正确;

D、因碳酸氢钠不稳定,碳酸钠稳定,比较稳定性应将碳酸氢钠放在温度低的小试管中,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3.某同学在实验室中用Ca(ClO)2代替MnO2制备Cl2,反应原理为:

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化剂为Ca(ClO)2,其中Cl元素被还原

B.若有2molH2O生成,则反应中有2mol电子转移

C.浓HCl在反应中起酸性和还原性的作用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A、该反应中,次氯酸钙中氯原子得电子作氧化剂,盐酸中氯原子失电子作还原剂;

B、该反应中,1mol次氯酸钙反应得到2mol电子,盐酸失去2mol电子需要2mol盐酸作还原剂,生成2molH2O。

C、根据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来确定浓HCl的性质;

D、该反应中,1mol次氯酸钙反应得到2mol电子,盐酸失去2mol电子需要2mol盐酸作还原剂。

【详解】A、该反应中,次氯酸钙中氯原子得电子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其中Cl元素被还原,故A正确;

B、该反应中,1mol次氯酸钙反应得到2mol电子,需要2mol盐酸作还原剂,生成2molH2O,所以若有2molH2O生成,则反应中有2mol电子转移,故B正确;

C、该反应中,浓盐酸中的氯元素部分失去电子作还原剂,部分化合价不变,显示酸性,所以浓盐酸表现的性质是还原性和酸性,故C正确;

D、该反应中,1mol次氯酸钙反应得到2mol电子,需要2mol盐酸作还原剂,所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明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该反应中盐酸既表现还原剂又表现酸性,题目难度不大。

14.在标准状况下,将O2和NO2按1∶4的体积比充满干燥烧瓶,把烧瓶倒置于水中,瓶内液体逐渐上升,假设烧瓶内溶液不扩散,最终烧瓶内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mol·L-1B.

mol·L-1C.

mol·L-1D.

mol·L-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溶于水发生的反应是4NO2+O2+2H2O=4HNO3,根据n=V/Vm、c=n/V计算硝酸的浓度。

【详解】设烧瓶的体积为VL,由于O2和NO2的体积比为1∶4,所以NO2的体积为

VL,由4NO2+O2+2H2O=4HNO3可知二者恰好反应,因此最终液体充满整个烧瓶,溶液体积为VL,NO2的物质的量为

VL÷22.4L·mol−1=

Vmol,所以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Vmol÷VL=

mol·L−1。

答案选C。

15.标准状况下,某同学向100mLH2S饱和溶液中通入SO2,所得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ab段反应是:

SO2+2H2S="3S↓+2"H2O

B.亚硫酸是比氢硫酸更弱的酸

C.原H2S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5mol•L-1

D.b点对应的溶液导电性最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ab段pH在增大,由酸性到中性,则发生的反应是SO2+2H2S=3S↓+2H2O,A正确;B.由图象可知恰好反应时消耗二氧化硫112mL,n(SO2)=0.112L÷22.4L/mol=0.005mol,由SO2+2H2S=3S↓+2H2O可知原溶液中硫化氢为0.01mol,通入336mL二氧化硫时,溶液中亚硫酸为0.01mol,亚硫酸的浓度与原氢硫酸浓度相等,二者都是二元酸,溶液中亚硫酸pH值更小,故亚硫酸的酸性比氢硫酸更强,B错误;C.由图可知,112mLSO2与硫化氢恰好完全反应,则n(SO2)=0.005mol,由方程式可知n(H2S)=0.01mol,则原H2S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0.1L=0.1mol/L,C错误;D.b点为中性,只有水,导电性最差,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硫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图像等

【名师点晴】明确反应的原理以及图像的变化趋势是解答的关键,关于图像题需要注意:

①看面:

弄清纵、横坐标的含义。

②看线:

弄清线的变化趋势,每条线都代表着一定的化学反应过程。

③看点:

弄清曲线上拐点的含义,如与坐标轴的交点、曲线的交点、折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等。

曲线的拐点代表着一个反应过程的结束和开始。

16.限一种试剂,经过一次性实验就能鉴别Na2CO3、(NH4)2SO4、NH4Cl、KNO3溶液,应选用

A.AgNO3溶液B.NaOH溶液C.Ba(OH)2溶液D.盐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加入AgNO3溶液,Na2CO3溶液、(NH4)2SO4溶液、NH4Cl溶液都能生成沉淀,不能鉴别,A不合题意;B、加入NaOH溶液不能鉴别Na2CO3溶液、KNO3溶液,二者与NaOH溶液不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NH4)2SO4溶液、NH4Cl溶液,二者都生成NH3,B不合题意;C、根据四种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可知,鉴别CO32-、SO42-离子可用Ba2+,鉴别NH4+离子可用OH-,所以加入Ba(OH)2溶液,Na2CO3溶液可生成白色沉淀,KNO3溶液不反应,无现象,与(NH4)2SO4溶液反应既产生白色沉淀,又有刺激性气体产生,NH4Cl溶液只产生刺激性气体,可鉴别,C符合题意;D、加入HCl与KNO3溶液、(NH4)2SO4溶液、NH4Cl溶液都不反应,无法鉴别,D不合题意,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鉴别

【名师点晴】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验证即可,学习中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

17.把铁和铜加入到氯化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后铁有剩余则

A.溶液中有Fe2+、Cu2+

B.剩下的固体是Fe和Cu

C.溶液中有Fe3+、Fe2+

D.剩下的固体是Fe,无Cu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铁和铜加入到氯化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后铁有剩余,由于铁的还原性强,Cu不会参与反应,并且铁会把氯化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所以最后溶液就是FeCl2溶液,得到的固体是Fe和Cu混合物,所以选B。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物质组成的推断

18.下列有关SO2的性质的探究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

无色

无色

无现象

无色溶液

B

红色

无色

白色沉淀

白色溶液

C

无色

无色

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

D

红色

无色

白色沉淀

白色溶液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够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所以a中溶液显酸性,颜色为无色;SO2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褪色,所以b中溶液变为无色;SO2还具有还原性,能够被硝酸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硫酸钡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C中产生白色沉淀;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酸性弱于盐酸,所以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所以d中不会产生白色沉淀,答案选C。

19.某100mL溶液可能含有Na+、NH4+、Fe3+、CO32-、SO42-、Cl-中的若干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气体全部逸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一定存在CO32-和SO42-,一定不存在Fe3+

B.原溶液一定存在Cl-,可能存在Na+

C.原溶液中c(Cl-)≥0.1mol·L-1

D.若原溶液中不存在Na+,则c(Cl-)<0.1mol·L-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沉淀,一定含有碳酸根或是硫酸根中的至少一种,则该沉淀为BaSO4、BaCO3中的至少一种,沉淀部分溶解于盐酸,所以一定是BaSO4、BaCO3的混合物,一定存在CO32-、SO42-,硫酸钡沉淀是2.33g,物质的量是

=0.01mol,碳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

=0.01mol,因碳酸根和铁离子不共存,一定不存在Fe3+,所得到的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出现气体,则为氨气,故原溶液中一定含有铵根离子,根据元素守恒可知,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是

=0.05mol,根据溶液的电中性可判断钠离子与氯离子是否存在。

【详解】有上述分析可知:

A.原溶液一定存在CO32-和SO42-,因Fe3+与CO32-不共存,则一定不存在Fe3+,故A项正确;

B.根据溶液呈现电中性可知,原溶液一定存在Cl-,可能存在Na+,需要进行焰色反应才能确定是否含有Na+,故B项正确;

C.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物质的量之和:

因为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5mol,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物质的量之和=0.01×2+0.01×2=0.04mol,所以原溶液中一定存在氯离子,且c(Cl−)⩾0.1mol⋅L−1,故C项正确;

D.若原溶液中不存在Na+,根据电中性原则可知,n(Cl−)=0.05mol-0.04mol=0.01mol,则c(Cl−)

=0.1mol⋅L−1,故D错误;

答案选D。

20.将12.8g铜片加入到100ml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中,铜片完全溶解,产生NO和NO2的混合气体4.48L(标准状况下);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400ml、2mol/LNaOH溶液,能使溶液中的Cu2+恰好完全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剩余NO3-的物质的量为0.4mol

B.原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

C.铜片与硝酸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0.4mol

D.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之比为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A、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NaNO3,根据元素守恒计算反应后溶液中剩余NO3-的物质的量;

B、根据氮元素守恒计算原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根据铜的物质的量计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D、根据电子守恒、元素守恒计算NO和NO2的体积比;

【详解】A、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NaNO3,根据元素守恒

0.4L

2mol/L=0.8mol,故A错误;

B、根据氮元素守恒,原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反应后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产生NO和NO2的物质的量=0.8mol+

=1mol,原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0mol/L,故B正确;

C、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0.4mol,故C正确;

D、NO和NO2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mol、ymol,根据元素守

①,根据得失电子守恒

②;联立①②,解方程组的x=0.1、y=0.1,所以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之比为1︰1,故D正确。

【点睛】本题借助铜和硝酸的反应考查了得失电子数守恒、质量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