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月考试题.docx
《高二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月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共70分,第Ⅱ卷共80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
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
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
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
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
“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
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
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
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
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
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
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
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
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
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
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
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
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
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
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
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
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
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
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
改革之难,于此可见。
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
“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
(摘编自《博览群书》)
1.下列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
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
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
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
D.现在所说的历史上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
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
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
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
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
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
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
“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
“万机之务,何者为先?
”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
“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
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
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
”世祖善之。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
“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
”允曰:
“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
“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
”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
“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
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
其所损废亦以多矣!
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B.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C.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D.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B.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备要》。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河人崔玄伯赞叹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
B.翟黑子犯了受贿之罪,被世祖发觉,向高允请求应对之策,高允认为应该实话实说,这样一定可以免除治罪。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
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疏远。
D.高允为人明智、忠诚、富有远见。
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高允援古论今,引用数据阐明危害,最后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
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5分)
②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
8.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9.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雨霖铃》(柳永)中的“念去去,,”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
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战,周瑜指挥若定,火烧曹军,不费吹灰之力的句子是:
“,。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
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
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
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
“大叔,你要栗子吗?
”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
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
“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
”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
“大叔,您老好眼力。
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
“多少钱一斤?
”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
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
我复制得可对?
”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
”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
“大叔,您手就是秤。
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
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
“小伙子,货到街头死。
你也别一口价。
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
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
您拿袋子了吗?
”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
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
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
二百五,付钱毕。
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
“慢。
”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
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
“您摸着砖头了吗?
”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面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
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
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
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
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
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
“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
老人叹口气:
“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
”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
又对我说:
“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
”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
主要经营干鲜果品。
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
拉住我的手说:
“这孩子把您气苦了。
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
养不教,爷之过。
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岁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
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
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
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
“您回吧。
我还要去找立子。
”
我说:
“您不要再找栗子了。
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
其余的,都是坏的。
”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
“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
站立的立,儿子的子。
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
”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
我掏他去,孽障!
”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
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
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C.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
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毒害之大。
D.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E.“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代报人成舍我
①成舍我,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
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冠军级”人物,他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
②“舍我”语出《孟子》,解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又解为“舍小我,为大众也”。
成舍我的父亲曾因同情革命党而被捕入狱,后经记者朋友主持正义,赢得舆论支持,才获平反出狱。
这使年幼的成舍我初识报纸新闻的力量,也激励他立志要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③17岁的成舍我在安庆《民岩报》当记者,后赴上海。
在上海报端发表的文章,深得李大钊的赏识。
1917年,在陈独秀、李大钊的举荐下,成舍我进入北大成为旁听生。
为了生活,他到《益世报》当编辑,半工半读。
成舍我晚年回忆说,为着旁听生的“全勤”可加3分,晚上到报社上班,凌晨4时看完大样,打个盹儿,便到学校上课。
从不缺课,生活极苦。
④1924年春,26岁的成舍我创办《世界晚报》,开始他独立办报人的生涯。
他提出办报宗旨:
“一言论公正,二不畏强暴,三不受津贴,四消息灵确。
”他希望把它办成“自我的喉舌”和“社会大众的喉舌”。
成舍我常对下属们说:
“只要保证事实,对社会没有危害,什么新闻都可以刊登。
如果出了事,打官司、坐牢,归我去。
”
⑤1926年直鲁联军占据北京,不少进步报纸对以张宗昌为首的流氓军阀或嘲讽或鞭笞。
张宗昌大开杀戒,先以“宣传赤化”罪名枪杀《京报》社长邵飘萍,三个月后又以“通敌有据”罪名枪杀《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
一时万马齐喑,媒体噤若寒蝉。
成舍我挺身而出,于枪杀林白水当日“决定将这一不幸消息,以第一条大字标题,加黑边,刊登在《世界晚报》上”。
第二天深夜,成舍我被捕,拟予枪毙。
成夫人杨璠找到成舍我的把兄弟孙用,孙用领着杨璠跪在其父孙宝琦(曾任国务总理,与张宗昌有旧)面前求情,请予营救。
孙宝琦当即亲自到张宗昌家说情。
张宗昌碍于情面,令副官送成舍我到孙宝琦住所,附纸条一张,上写“兹送上成舍我一名,请查收”。
孙也回复一纸:
“兹收到成舍我一名,谢谢。
”成舍我回忆此事时说:
“在我被捕后的最初十几小时内,北京城中,几乎无人不相信我的命运会与邵、林两先生一样。
有些特别关心的朋友,还等在天桥刑场附近,准备对我做最后的辞别。
”
⑥1927年,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义无反顾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中,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1933年因报纸披露特务组织内幕,成舍我被宪兵队拘捕,后又因不承认“伪满洲国”言论,他的报纸被勒令停刊三天。
⑦1934年5月,《民生报》因一篇揭露国民政府官员贪污案的报道得罪行政院长汪精卫,汪下令封了报社,并拘捕了成舍我。
成舍我被保释出来后,汪精卫托人捎话说只要成舍我写一封道歉信,便准予复刊,还说“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碰,结果总要头破血流”。
成舍我执拗地答“我相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
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因为“新闻记者可以坚守自己的主张,保持自己的人格;做官则往往不免朝三暮四,身败名裂”。
此言在新闻界流传久远,影响深远。
⑧成舍我对人宽谅,富有人情味。
成舍我曾聘《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陆铿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辆代步的车。
成慨然应诺,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陆铿。
某日早上陆铿坐在车上途经某汽车站时,见成舍我在站台挤公交。
陆铿忙叫司机停车,带上成舍我。
陆问成:
“何必自苦乃尔?
”成答:
“既然你采访需要用车,当然归你用,新闻第一嘛!
”陆铿晚年回忆时慨叹:
“世界上有几个这样的报老板?
”
⑨成舍我当年在台湾创办学校的钱是他用住房抵押贷款和向朋友募集的。
1956年他在学校典礼上说:
“我以年将六十岁的老人身份保证,我一定将我未来的生命,全部贡献给这个学校。
”他实践了这一诺言。
1986年,学校的基金和不动产竟然一举全部捐出,这一豪举,深受社会各界敬佩。
⑩成舍我生命的最后岁月,每日用颤抖的手频频书写四个字——“我要说话”。
学者刘家林评论说:
“这是舍我先生流露出来的心声,也是他毕生志业之写照。
”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只有“真正超然,代表最大多数人民说话的报纸,才能充分发挥舆论权威”,“我们认为‘超然’的可贵,就因它能正视事实,自由判断,而无任何党派立场”。
(《成舍我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②成思危在怀念父亲成舍我时说:
“记得他在桂林办学初期,学校就设在郊区瑶山脚下的几间茅屋里,桌椅板凳都是他设法借来的,他还几乎每天都要步行到市内去筹建新校舍。
”
(《成舍我:
报业托拉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成舍我幼年时,其父亲被捕入狱,因为记者朋友的帮助,才获平反出狱,这一事件使成舍我决定去北大学习,做一个方正的新闻人。
B.成舍我在北大半工半读,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成舍我对学习的热爱,尽管晚上上班极辛苦,他却从不缺课。
C.成舍我为了聘陆铿为《世界晚报》驻南京特派员,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美国产新轿车给了陆铿,这说明他从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心上。
D.全文按时间顺序,截取了成舍我办报和其他方面的几个典型片断,真实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报人的办报精神与个人风采。
E.“我要说话”是成舍我毕生志业的写照,他不仅自己敢于“说话”,而且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教育他们将来要敢于说真话。
(2)成舍我作为一个“独立办报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3)传记文多以概述为主,而作者在第⑤段却浓墨重彩地详写成舍我被捕的前因后果,请结合
材料说说作者的用意。
(6分)
(4)成舍我作为一代报人,具有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采访中,有的同学说,我们开过关于思想道德的班会,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同学们都能举案齐眉,相互帮助。
B.多年之后重回家乡,村上的蛙鸣、鱼跃都已杳无音信,“五月”鲜桃园,“西大沙”遍地的杏树、梨树、枣树被砍伐一空,全村已见不到手腕粗的树木。
C.据了解,打人事件发生后,现场的工人们个个意兴阑珊,坚决不让开发商离开,场面一度处于僵持状态。
D.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机关主动简化手续,取消了一些繁文缛节,得到群众的好评。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B.由于曹禺善于把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使《雷雨》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C.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人们:
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在比严刑峻法还残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D.消费者建议,对一次性餐具要采取措施,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从而保证其质量合格,使用安全。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