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172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docx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

篆刻

 

陈强明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

篆刻

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的界定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2、研究目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而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本校、本地区的特色。

篆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篆刻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清代篆刻家邓石如曾曰:

“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治朱文印以文字为实体,以笔划间的空隙为虚处,而白文印则反之。

于是,在章法构成上,当虚中有实,实中含虚,互为呼应。

如同中国道教之太极图,阴阳两极构成了大千世界,阴阳调和,则气象万千,万物兴焉,一派天趣尽现。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省内外很多学校开始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其中有的学校也有美术绘画、欣赏方面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发现“篆刻”方面的开发研究。

二、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有针对性的补充,是实现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力措施。

2、一个学校的发展要背依本国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个性多元的地方文化特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的学校才有活力,才有良好的办学效益。

3、学校施展特色学校建设的五个策略,即“以营造氛围来推动特色建设;以教育科研来支撑特色建设;以师资建设来保障特色建设;以课堂教学来彰显特色建设;以校本课程来丰富特色建设”。

三、研究原则

(一)两结合原则

校本课程虽然是由学校为开发主体的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因此,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美术教师、学校二者的结合。

(二)学校特色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它的主要开发者是教师,它要解决的课程问题所反映出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它所贯彻的是本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以生为本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它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因此,在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校本课程时,要注重建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

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教学内容、形式的选择都应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水平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在课程计划中体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利用乡土资源——篆刻开发的校本课程,将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美术教学相结合,拓展国家课程内容,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运用篆刻制作的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效果的印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促进学生多种感观的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同时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教师,建立篆刻制作与欣赏的一系列理论,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使学校美术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五、研究对象、方法及手段

1、实验对象  高一、二全体学生

2、实验方法 行动研究法:

相关活动的记录及分析

 经验总结法:

回顾、总结、反思研究过程,并形成结题报告

3、检测手段  参加篆刻制作比赛获奖

4、课时:

6课时

六、研究内容

1、篆刻种类

  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

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

印质有铜有玉。

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

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

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

四周多采用“田”形框。

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

  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

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

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

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

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2、篆刻流派

  徽派徽派从何震开始,后有以下几位:

巴慰祖(1774~1793)字穆青,又号垢道人。

胡唐(生于1759年)又名长庚,字子西。

  董洵(生于1740年)字企泉,号小池。

  苏宣,字尔宣,号泗水。

  汪关,字尹子。

  程朴,字元素。

  朱简,字修能,号畸臣。

  以上都是远追秦汉,自出新意的高手。

  徽派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

刀法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

  浙派

  浙派名家最著名的为:

  胡震(1814~1860)字不恐,号鼻山,师事丁敬

  奚冈(1746~1803):

字铁生,工山水

  浙派的特点,用刀多采切刀法,线条粗犷,运刀任意不羁。

给人老辣痛快的感觉。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

  丁敬(1695~1765):

字敬身,精隶书

  黄易(1744~1802):

字小松,善画并工隶书

  奚冈(1746~1803):

字铁生,工山水

  陈豫钟(1762~1822):

字俊仪,工画兰竹,善制小印

  陈鸿寿(1768~1822):

字子恭,善古隶

  钱松(1818~1860):

字叔盖,曾摹刻古印两千余方

  赵之琛(1781~1852):

字献甫,善画花卉

  晚清名家

  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

  赵之谦(1829~1884):

号益甫。

曾苦工汉印、瓦当

  吴昌硕(1849~1908):

字仓石,浙江安溪人,为近代罕见之书画印全精大师。

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黄士陵(1849~1908):

字牧甫,治印初学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玺。

印风平正中见流动。

3、现代篆刻名家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来楚生(1903-1975):

浙江萧山人。

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

  王贤(1896-1989):

江苏海门人。

受业于艺术大师吴昌硕,深得吴派艺术之精华,成为吴派的杰出传人。

  邓散木(1898--1963):

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

4、篆刻工具、材料

  学习篆刻之前,必须作好有关准备工作。

犹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备料。

否则,“临渴掘井”,就会影响学习进度与成绩。

篆刻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备置有关的印谱和工具书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选置恰当,过多虽用时方便,但一时难以齐备,过少则用时不便;过好一般价钱较贵,过贱则难于适用。

  为了初学者的方便,现将学习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绍如下:

  

(一)工具

  1、印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

它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

选用印刀如同写字时选用毛笔一样,都会影响书写的表现力。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在远用时要考虑自己的喜爱与习惯。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

两面开口,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

若刀口大于九十度,刻时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钝,与两面开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则锐,斜面低则较钝。

从刀角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5度为宜。

角度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韧劲;角度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

  (3)刀杆的粗细与轻重、厚薄,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所定。

一般刀杆较粗者重,刀杆较薄者轻。

粗重者,坠力大,有助力;但过重则欠灵活;轻薄者,易执使,较灵便,但若过轻薄,则不易执运,不易发力。

一般可备轻重二把,粗重者,可宽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宽,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

若过长,刻运时摆动大,影响运刀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若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

初学时,一般可上书画社选择成品。

如有条件自制,可根据自己喜好而做。

刀杆上可用细线绳(塑料绳,藤皮或市条等均可)裹缠,以利于镌刻时紧握着力,同时可免刻时刀柄滑动,伤指或伤印石。

  2、笔、墨、砚

  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1)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

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2)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

用时需磨浓,不致渗开为宜。

朱砂墨磨出后用于涂抹在深色印石上,再书上墨稿,清晰可见便于镌刻。

有时虽稿误写、亦可以来笔修改之。

一般用此法的较少。

  (3)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

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

但要光平、滋润、易发墨。

若有梢好的欲砚、端砚当然更好。

平常要保持砚的清洁,尤其是拓款时用墨,一定要事先将砚洗净,然后研磨,否则托出印款,墨色灰暗。

着用宿墨拓款,裱托后易渗化出墨晕。

  3、砂纸(砂布更好)

  用于磨印石,一般可备粗细各一张,更细者可备有水砂纸一张。

若无砂纸时,较平坦质细的水泥板或砖石亦可利用。

  4、印床

  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尤其是刻较坚硬质地的,或较小的印材时更为有效。

一般刻质地较软印材,如青田,寿山石等,或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

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二种,一般以木制者为好,既适用,又容易买到,即使市上买不着,也可自己仿做。

  5、印刷

  印刷用以刷涤印面。

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粉末,二是在铃印时,先刷净印面,以免石屑等脏物带人印泥。

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帚

  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

大城市书画社有卖。

不过一般市上所卖,棕丝粗细未经挑剔,用时容易损破纸面。

买时应挑选其较细匀者。

初用时过硬,可在热铁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变软,棕丝变得较细尖,再擦上少许菜油,使之光滑。

若市上难卖,亦可自取棕丝,选其圆直细劲者捆扎成直径粗约2一4公分,长约5一8公分的棕帚,两头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诀刀切齐,亦可使用。

  7、拓包

  为拓边款时用。

拓包制法:

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块,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缎包扎一层(或用的确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扎紧即成。

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

  8、印规

  印规是在铃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

或是复印用之,即第一次铃印时不够清晰厚重,可以重复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鲜艳夺国。

木或全属等制成的印规均可用。

只要规角成九十度,两边各长约三至四厘米,厚约五至十毫米即可。

铃印时,先以印规定位,印章紧靠印规内侧铃盖。

复印时,印规掀压住不要移动,蘸印泥后再依原印规内侧复铃下即成。

一般铃盖熟练后,也可以不用印规。

  9、印筋

  用以调拌印泥用。

印泥久不用,油会沉渍渗出,使油泥分离,故用一段时间后,或无冷时易冻,应常搅拌,使之匀润,用之如新。

冬天搅拌之前,可在太阳下晒半小时左右,使之变坎,再搅拌。

印筋在一般书画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

若买不着时可自制,材料选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为好。

  10、玻璃小镜

  用以检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确时用。

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镜即可用。

  11、其他

  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铃印用的硬橡皮垫板;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据情况来备,不一定要马上备齐。

有些东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二)材料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1、印石

印章材料,有铜、石、全、玉、木,牙、骨、砖、有机玻璃制品等。

但现在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主。

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用。

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印石由于产地很多,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现将有关印石概略介绍如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

易于镌刻。

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贵。

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即是。

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洼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

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出产于福建福州郊区之寿山。

石质铰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青田石爽决,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

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

其中较珍贵的如田黄。

田白、牛角冻、瓜瓤红等,为世所宝。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

色多呈储、黑、黄、自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

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诀。

其中有鲜红色如同鸡血者,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

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入。

  (4)赤峰石产于内蒙赤峰,为近年来所发现,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

尚可刻。

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有红花,有鸡血)

  (5)其他产于浙江的尚有:

宁波的大松石。

色灰黑,间有黑斑,石性较腻,近似寿山石。

天台之宝花石。

形、色如同寿山石,比较粗松、易脆,温州之平阳石。

形、色近似青田石,质地不如青田石脆,萧山之红石。

质较粗,一般尚可作练习用另外还有如册山掖县之莱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北之楚石,陕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丰润石,以及各地所产之印石,只要质地软、脆、坚、腻兼备者,皆可作为练习用。

  2、印泥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

质地好的印泥,铃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显得有精神。

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难看。

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般分朱砂、朱膘、广嫖等。

  

(1)朱砂印泥色深紫红,有人称为紫红砂,是漂制朱砂时沉淀在乳钵最下层的一种朱砂,制成的印泥,鲜红带紫,厚重沉着,最为美观。

  

(2)朱嫖印泥略现红黄色,比较清雅,是漂制时较上层的朱砂细未与文丝、油等调制而成。

朱砂或朱膘也有加银朱的,也有加调洋红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称有八宝、魁红、镜面等。

不管何种名称,只要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沉着者为上品。

市上一般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两的,一般初学练习,买三至五元一两的即可。

现制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苏外等地的产品较好,可供选择,只要色沉着而不渗油者即可应用。

过去有人喜自治!

印泥,其原料是“艾”叶的纤维、杀砂和炼制过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调制而成,方法较复杂,(解放前出的《篆刻入门》一类书中有较详细介绍可参考),现多不自傲。

  (3)还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蓝色、绿色等印泥,作为特殊场台用外,)般较少用。

若有兴趣者,亦可备用。

印泥的保管,应放置在瓷盒内为好。

不要放在全属盒内,因印泥与金属物接触,日久会变黑,影响质量。

印泥用一段时间后;要用印筋调拌,使之油、砂、艾绒拌和在一起,否则易结板。

印泥日久会变干,也可适当调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搅拌后再用。

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冻,变得较硬,用之前应在太阳下晒一些时间,使之变软后再用。

  3、印纸

  用于写印稿,拓边款和蜕印等。

  

(1)印稿纸一般的白报纸、毛边纸等均可。

  

(2)拷贝纸纸质薄,半透明,用于事印和拓边款。

  (3)生宣纸可用于拓边款时吸水用,或作铃印印花、起印稿等。

  (4)连史纸用于拓边款、铃印花。

纸质较薄而匀细,最好的是江西的六吉绵连,

  (5)印谱纸一般书画社有卖的,可供迁用。

如自制,可迁用边史纸,其次是罗纹纸、或较薄的宣纸。

主要用于铃盖印章和拓款留存。

  (6)卡纸近来有入喜用白卡纸作为粘贴“印花”用,口同常用的卡片纸一一样。

可随时抽检观审或修改,或分类保存之用。

此根据习惯,不用亦可。

5、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

各种执刀都有利弊。

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

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摩操作表演。

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

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

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

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

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

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6、选印石知识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青田石

  产浙江青田。

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寿山石

  产福建寿山。

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昌化石

  产浙江昌化。

最名贵的是“鸡血石”。

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

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巴林石

  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

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

巴林石石质细腻,温润柔和,软硬适中。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7、石章抛光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

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8、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

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

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

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

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

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

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

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

(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

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

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9、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

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

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

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

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10、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

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

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

11、怎样刻白文印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

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

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画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

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画,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

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

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画两终端。

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

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12、怎样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画、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

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画、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

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画,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

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

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

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

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画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

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13、怎样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

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

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

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

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14、怎样临刻名家印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

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

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

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

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15、怎样检查临刻效果

  初学者临刻印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