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4733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1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docx

生物必修知识点浙江省

浙科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全书知识完整总结

一、细胞的分子组成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C、H、O、N

2、水在细胞中的作用:

①作为溶剂②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③调节体温

3、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生理作用:

(1)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2)无机盐还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3)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渗透压(浓度)

(4)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酸碱平衡

4、糖类:

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种类

定义

举例

分子式

生理功能

单糖

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五碳糖:

核糖、

脱氧核糖

C5H10O5

组成核糖核酸(RNA)

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

C5H10O4

葡萄糖、果糖

C6H12O6

重要的能源物质

二糖

能水解成两个单糖

蔗糖、麦芽糖

C12H22O11

能源物质

乳糖

多糖

能水解成多个单糖

糖元

(C6H10O5)n

贮能物质

淀粉

纤维素

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保护细胞

5、脂质

种类

生理作用

油脂

组成细胞的必要成分,贮能物质

磷脂

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必要成分

植物蜡

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胆固醇

人体所必需的,但过多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6、蛋白质

(一)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1、基本元素组成:

C\H\O\N(可能含有S\P)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

(2)、通式:

(3)、结构特点:

a:

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b:

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c:

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

3、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结合方式:

脱水缩合。

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二)、多样性原因

氨基酸分子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

多肽种类多样

蛋白质分子多样

(三)、生理功能:

生命活动的主要的承担者。

(生命现象的体现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比喻为“建筑材料”。

2、有推动化学反应的作用。

即生物催化剂——酶。

3、与免疫有关,负责与疾病作斗争。

如抗体。

4、具有运输作用。

如帮助物质运输细胞:

细胞膜上的载体。

……………………..

7、核酸元素组成:

C、H、O、N、P

(一)、分子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脱氧核糖核糖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A、T、C、G)(A、U、C、G)

 

化学结构脱氧核苷酸链核糖核苷酸链

 

空间结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双螺旋结构)(单链)

名称

简称

五碳糖

存在部位

脱氧核糖核酸

DNA

脱氧核糖

主要在细胞核内

核糖核酸

RNA

核糖

主要在细胞质内

(二)、种类

 

(三)、生理功能

DNA:

贮藏遗传信息,控制细胞的所有活动。

决定细胞的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RNA:

在合成蛋白质时是必需的。

二、细胞结构

1、细胞学说基本观点:

①、所有生物都是有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②、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③、所有的细胞必定是有别的细胞产生的。

2、细胞大小、数目和种类:

(1)大小:

最小的:

细菌类的支原体细胞最大的:

鸵鸟蛋的卵黄

(2)数目:

生物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多

(3)种类:

原核细胞:

细菌、蓝藻

真核细胞:

植物、动物、真菌

3、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细胞膜——质膜

(一)、结构特点:

质膜具有选择透性

(二)、质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质膜的化学成分: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还有少量的多糖。

2、质膜的结构

(1)、脂双层

(2)、磷脂分子的透性:

头部亲水,尾部亲脂疏水。

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结构蛋白质分子露在膜表面

嵌插或贯穿

多糖:

与蛋白质或磷脂结合成细胞外被(糖蛋白)

结构特点:

流动性。

功能特性:

选择透性

(三)、质膜中各种成分的功能

1、脂双层:

使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随意出入细胞。

2、膜蛋白的作用:

(1)、控制某些分子、离子的出入;

(2)、生物催化剂;(3)、细胞标志物。

二、细胞壁

(一)、分布:

植物、真菌、细菌

(二)、植物细胞壁

成分:

主要是纤维素,还有果胶

功能:

保护细胞,支撑植物体

4、细胞质

1.核糖体——最小的细胞器

分布:

真核、原核细胞中、一部分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一部分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

椭球形颗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成分:

RNA和蛋白质

功能: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内质网

(1)形态结构:

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

(2)种类及功能:

蛋白质运输通道,与多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有关,如:

糖类和脂质合成。

3.高尔基体

形态结构:

单位膜构成的扁小囊和有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主要功能:

是物质运输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任务

植物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5.液泡

分布:

植物细胞结构:

单位膜

细胞液:

水、无机盐、色素、糖类、氨基酸等

6.中心体

分布:

主要在动物细胞,有的低等植物细胞中

结构: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有微管构成)

功能: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起作用

7.线粒体

分布:

动植物细胞中,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较多.

形态:

呈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

外膜:

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分开

内膜:

向内折叠形成嵴(意义:

增大膜面积有利于生化反应地进行)

基质:

含少量DNA、核糖体和有关酶

功能:

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中心

线粒体的数量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弱有关(一般在细胞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

8.质体——植物和藻类细胞特有

种类:

白色体:

分布在不见光的部分,储存脂质和淀粉

有色体:

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叶绿体

(1)分布: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细胞。

(2)形态:

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 或球形(比线粒体稍大)

 

(3)结构

 

9.细胞溶胶

定义: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

功能:

1.细胞溶胶中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2.为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5、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

核被膜定义:

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有选择透性),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

相连。

核孔:

内外膜在一些位点上融合形成的环状开口,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的通道。

细胞核结构染色质:

细胞核中或粗或细的长丝,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携带着细胞的遗传信息。

在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物质。

核仁:

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

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分类过程中能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核基质:

细胞核内的液体部分。

6、原核细胞

 

三、细胞代谢

1、细胞与能量

(1)生命活动直接能源——ATP

(一)、ATP结构

1、组成:

C、O、H、N、P

2、全称:

腺苷三磷酸

3、结构:

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腺苷

A-P~P~P

普通化学键高能磷酸键

结构简式:

A—P~P~P

4、ATP的结构特点:

每分子ATP含两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指远离A的那个“~”断裂,释放大量能量

(二)ATP的来源: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渗透

定义:

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方向:

低浓度→高浓度

条件:

①有半透膜存在②半透膜两边存在浓度差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细胞外浓度高→失水→质壁分离

②细胞外浓度低→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4)小结扩散(渗透)

被动运转易化扩散

离子或分子

方式主动运转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

胞吐

3、酶

(1)酶的概念:

活细胞内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化学本质:

多数蛋白质少数RNA

(2)酶的催化特性

①高效性无机催化剂:

MnO2,FeCl3生物催化剂—酶:

过氧化氢酶

催化剂

原理2H2O22H2O+O2

实验:

1)取两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2

2)分别滴加等量的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3)同时在1号试管中加适量过氧化氢酶,在2号试管中加适量二氧化锰

4)观察并记录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②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试验:

(必修一P64)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1、酶种酶都有最适PH值,在最适PH值下,酶的活性最高;

2、高于或低于最适PH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至失活;

3、不同酶最适PH值不同。

(胃蛋白酶:

2左右胰蛋白酶:

8左右)

本质:

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每种酶都有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都降低;

2、不同种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本质:

较高温度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低温度使酶的活性降低,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4、细胞呼吸

(1)概念:

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需氧呼吸: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需氧

呼吸

场所

反应物

产物

ATP

与氧的关系

糖酵解

细胞溶胶

1个

葡萄糖

2个丙酮酸

2个【H】

2个

不消耗

柠檬酸循环

线粒体基质

2个丙酮酸和6个水

6个CO2和22个【H】

2个

不消耗

电子传递链

线粒体内膜

24个还原性氢和氧气

12个H2O

26个

消耗6个O2

(3)厌氧呼吸

(一)概念:

1.定义:

无氧条件下细胞内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2.场所:

细胞溶胶

(二)过程:

第一阶段:

糖酵解

第二阶段:

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

最常见的产物是乳酸或乙醇。

(三)类型

一、乳酸发酵:

1.定义:

无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乳酸

2.生物种类:

人、动物、甜菜的块根、乳酸细菌、玉米的胚、马铃薯的块茎

总反应:

C6H12O62CH3CHOHCOOH+能量

二、乙醇发酵:

1.定义:

无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乙醇

2.生物类型:

酵母菌

总反应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5、光合作用:

6CO2+6H2O→6O2+C6H12O6

(1)生物种类:

绿色植物、藻类、光合细菌(蓝藻)

自养生物:

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物质和能量

异样生物:

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需要从环境中摄取现成的有机物

(2)色素

 

(3)过程

(一)光反应阶段:

场所:

类囊体膜上

过程:

光系统:

在类囊体膜中,由色素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包括:

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

过程:

a、水光解:

H2O→H++O2H++NADP+→NADPHb、合成ATP:

ADP+Pi→ATP

(二)碳反应阶段:

1、场所:

叶绿体基质

2、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

CO2+RuBP(C5)→2三碳分子(C3)

C3的还原:

C3+NADPH→C3(糖)+C5

6、细胞增殖与分化

(1)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动植物有丝分裂

(4)细胞分化

①概念:

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②癌细胞的特征:

无限增值;形态结构改变;细胞表面改变,已转移。

③细胞癌变的原因:

正常的细胞发生突变。

(5)干细胞的种类

 

(6)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①衰老细胞的特征:

细胞水分减少,体积减小;细胞内的酶活性降低;

细胞内色素的累积;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

②细胞衰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实现机体的自我更新。

(2)细胞异常衰老威胁人体健康(如儿童早衰症)。

(7)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编程性细胞死亡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一、孟德尔定律

(一)、分离定律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原因: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

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

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

DD×ddDd×ddDD×Dd等。

自交: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

DD×DDDd×Dd等

测交:

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

Dd×dd

正交和反交:

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

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3D_:

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

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或DD×Dd或DD×dd

5.分离定律:

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二)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

3:

3:

1

YYRR1/16

YYRr2/16

亲本类型

双显(Y_R_)YyRR2/169/16黄圆

YyRr4/16

双隐(yyrr)yyrr1/161/16绿皱

YYrr1/16

单显(Y_rr)YYRr2/163/16黄皱

yyRR1/16

单显(yyR_)yyRr2/163/16绿圆

注意:

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如:

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

AaBbC×AaBB,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

2Aa:

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

1Bb)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6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

AaBb×Aabb,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4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常见遗传学符号

符号

P

F1

F2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二、染色体与遗传

(一)、减数分裂

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

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2.减数分裂

特点:

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结果:

染色体数目减半(染色体数目减半实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3.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染色体复制

复制一次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第一极体(n)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

第一极体分裂(均等)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有无变形

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无变形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有功能的精子(n)

只产生一个有功能的卵细胞(n)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注:

卵细胞形成无变形过程,而且是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体积很大,细胞质中存有大量营养物质,为受精卵发育准备的。

4.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1)、方法三看鉴别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1步:

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

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

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2)例题:

判断下列各细胞分裂图属何种分裂何时期图。

[解析]:

甲图细胞的每一端均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但无联会、四分体、分离等行为,且每一端都有一套形态和数目相同的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乙图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丙图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受精作用:

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注:

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因此后代某些性状更像母方。

意义: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萨顿假说推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形成不同的配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不同配子。

(三)性染色体与遗传

1.染色体组型:

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照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XX型:

44+XX

2.XY性别决定方式

(以人为例)XY型:

44+XY

3.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4.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

(1)伴X隐形遗传:

如人类红绿色盲症

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交叉遗传。

母亲有病→儿子有病;女儿有病→父亲有病

③一般为隔代遗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特点: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交叉遗传:

儿子有病→母亲有病;父亲有病→女儿有病

⑵代代相传。

5.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第一步:

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

可根据

(1)双亲正常子代有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2)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为显性遗传来判断(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第二步:

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1在隐性遗传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

2在显性遗传,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不管显隐性遗传,如果父亲正常儿子患病或父亲患病儿子正常,都不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三、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结论:

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

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含35S的噬菌体

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少数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

含32P的噬菌体

细菌体内有放射线32P→所有的噬菌体都无放射性

结论:

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4、生物的遗传物质

非细胞结构:

DNA或RNA

生物原核生物:

DNA

细胞结构

真核生物:

DNA

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