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238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docx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本章(节、单元)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2.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列出节名)及学时分配,可具体到知识点: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共4课时。

3.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2)教学难点: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4.本章(节、单元)的思考题和习题等。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2)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3)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4)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5)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第一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每种类型的传播同时也是社会传播这个总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

传播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传播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类型既相互区别,具有独自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又作为社会传播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衔接和交织,其总体运动构成了社会传播系统的大运行。

我们将要论述的主要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如果我们把个人看作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那么人内传播便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

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内传播属于人体内部的传播,但它仍然能够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人之所以能够进行人内传播,首先与人体的生理机制分不开。

温德尔的例子说明,人内传播一般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而这些环节和要素同时也是人的身体所固有的功能。

这意味着,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人体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又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由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

日本学者渡边一央等人提出的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

渡边等人的模式非常详细地解析了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构,表明了人体内的信息处理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

不过,这个模式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从生理学过程的角度来描述人内传播的,我们还需要从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以及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人内传播作一番考察。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际传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从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能够思维的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同时,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

在劳动和社会协作过程中,人不仅要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复的社会实践,使人的意识超越了一般动物感觉和心理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劳动不仅推动了作为意识之物质基础的人脑的发达,而且推动了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产生。

有了语言,人就能够使用语言符号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这就使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发生了更大的飞跃。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或要素组成的。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结合以上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地、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人内传播伴随着创造性思维成果,它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产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体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因此,不少人也将之称为“自我”传播。

这说明,人内传播是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

因此,考察人的自我意识的活动,应该是揭示人内传播之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把钥匙。

关于人的自我的看法是不同的。

唯心论者认为,人的自我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孤立的事物,其爱表性的观点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在这种观点下,自我完全是一种超社会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东西,他人的存在受到无视和否定。

但是,近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我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而自我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系和互动性。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

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也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象征性的一个很好说明。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的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但是,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的,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

它告诉我们,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世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

内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

根据米德的研究,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在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不知道过去的习惯做法是否合适,所以通常不会立即作出行为反应。

在反应滞后、行为停止的期间,内省式思考就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作出如何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策。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联系。

这就是说,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会把自己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作为有意义的象征符而保存在头脑中的记忆符号)全部调动起来,对它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

由此而言,内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

内省式思考的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

它充分说明,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的、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与此同时,这种反映又不是对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消极、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人内传播也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际传播与人内传播紧密相连,但又与人内传播不同,这表现在人内传播是一个行为主体(个人)内部的信息活动,而人际传播则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际传播包括了各方面的内容,即包括交流关于环境变化的有用信息,也包括交换有关特定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还包括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人际传播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如信件、电话、电报等等)的传播。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换句话说,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这个特点和第一个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3、与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说它非制度化,并不是说它不受任何制度化因素的影响。

相反,人际传播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参与的双方虽然都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主体,但他们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接的;人际传播的内容,双方使用的言辞、语气、态度等等,无一不是这些关系的反映。

这里所说的非制度化,主要指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调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在人际传播中,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接受强制的义务,这意味着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4、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双方的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传播者与受传者不断相互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映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并相应地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

因此,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

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

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到目前为止,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比如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等等。

背景:

社会化

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个人角度来说,它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

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前面提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等,都是揭示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之一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相互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希望对方能够充分地了解、理解和评价自己。

然而,对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自我表达是否充分。

人际传播,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自我表达活动。

所谓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自我表达是否准确,表达方式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意义)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

在这里,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

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关键在于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无疑是语言。

语言又分为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

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的最基础的媒体。

语言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传递讯息内容的本义,它还通过声调、速度、节奏、音量等等传递着与说话者相关的背景信息。

因此,即便是同一条讯息内容,用词的粗俗与礼貌、声音的有力与无力、语气的坚定或犹疑,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韵律的有无等等,都会引起听话者不同的反应。

另一方面,书写语言是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不能或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便成为人际传播的最常用的沟通工具。

书写语言的功能也不仅仅是做文章,它同时也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

在手写的文字中,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公正与潦草等等,都在传递着与传播者的个性、素养等相关的重要信息。

语言是自我表达的基础媒体,但不是唯一的媒体。

体姿、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载体。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指出:

“在若干人相聚的场合,人的身体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工具,而是能够作为传播媒体发挥作用。

2、姿态的传播功能

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

体姿在狭义上指手势和身体的各种活动姿势,在广义上也把面部器官活动构成的表情、神色等包括在内。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很多姿态如打哈欠、交臂胸前或改换坐立姿势等是为满足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有些姿态则是人的内部心理的无意识流露。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姿态也是人积极地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

姿态至少有以下五种功能:

补充或完成信息

非语言暗示可以通过补充一些冗余信息来加强语言信息。

比如,一个女人对她的未婚夫说“我爱你”并给他一个深深地吻。

比如,朋友之间说“见到你真高兴”,然后打招呼。

比如,老师问你“你完成作业了吗?

”你回答“当然完成了!

”然后用手做出一个OK的手势。

当非语言信息和语言信息能互相补充完成的时候,信息的内容就得到加强了。

否定信息

非语言的暗示同样也可以反对或否定语言信息。

比如,一个男人一边对他的爱人说“我希望我们俩之间能互相留有一定的空间”,却一边靠得更近。

这样,语言的信息就被他的非语言暗示所彻底否定了。

这种交流也代表了双重含义——说明非语言的线索和语言正在互相矛盾中。

还是我们刚才所强调的,非语言信息通常会是更为准确的意义的表现。

替代信息

非语言的暗示可以替代语言信息。

比如,用手指着一个人意味着要选出来某个人。

再比如,OK的手势则让大家都知道你很好。

耸肩能让别人知道你对那件事情并不感兴趣。

把手指放到唇边则暗示你希望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停止说话。

在上述每种情况里,话都不用说,信息就传递出去了。

强调信息

非语言暗示还可以用来加强语言信息。

比如,在演讲过程中放慢速度强调某处意思很重要,或是强调关键词。

比如,一边笑着一边说:

“很高兴见到你。

”这些都是非语言暗示或强调发出的语言信息。

调节信息

最后,非语言暗示还能帮助调节人际交流时产生的来往信息流。

我们能通过非语言暗示来调整对话的节奏。

通过眼神的交流,通过姿势、手势以及声音,我们可以表示我们已经结束讲话了或是暗示谁该下一个讲话。

非语言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掌控交流的进程。

它们能为语言交流提供信号。

背景:

眼神的交流

有很多关于眼睛的表达,比如“躲闪的”、“充满爱意的眼神”、“邪恶的眼神”等等。

多种多样的眼的动作都是与感情相联系的:

向下看的双眼表示着谦逊,瞪眼表示冷酷,睁大眼睛表示怀疑、天真、诚实或是颤抖,而过于频繁的眨眼则表示出紧张和不确定感。

研究者还发现当我们开始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我们眨眼的频率会降低,而瞳孔却会放大。

比如,想想看: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说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总是带着深色的墨镜是为了利用瞳孔反应——让他人没法从观察它的瞳孔扩张程度来探知他的内心反应。

和瞳孔反应一样,眼睛注视的方向也能告诉人们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人们没有直视你的话,他们会在看哪个方向?

神经语言项目的两位创始人理查德.班德勒和乔治.格林德曾研究出一系列有意思的理论。

他们认为,当人们想要竭力记住某样东西的时候,却会朝另一个方向看。

为了证明这个假设,试试下面的小游戏。

让两个人面对面。

一个人问以下所有问题,另一个人则回答,对每个问题做出反应。

当你在问问题的时候,注意观察你的伙伴在思考时眼神的方向。

引发视觉记忆形象的问题

你的脸盆是什么颜色的?

你同桌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引发视觉想象图像的问题

你觉得在我眼里你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是紫色或绿色头发的话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的家发生了火灾,那会是什么样子?

引发听觉记忆图画的问题

你能听到你最喜欢的音乐吗?

你能听到你不喜欢的音乐吗?

“你是我的玫瑰花”的前四句是什么样的?

引发听觉想象图画的问题

如果让你家的小狗唱儿歌会是什么样子的?

班德勒和格林德认为,使用右手的人的视线方向会像下图所展示的那样。

你的经历是否验证了他们的发现呢?

当一个律师或一个谈判专家在问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运用这些发现来检验答题者是在回忆还是在胡编乱造?

中央情报局可不可以用这个技术来判断告密者是不是在说真话?

如果这些发现是正确的话,大约以上问题的答案就是“可以”了。

比如,中央情报局就可以这样询问人质到底在哪里:

“那个房子是什么样的?

你看见了那里的恐怖分子吗?

”如果告密者向上向右看,他/她大概就是在胡编而非在记忆。

换句话说,告密者是在撒谎。

 

 

思考时人们根据事件的性质来决定眼神的方向

不论关于眼神方向的结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保持与他人的眼神交流都很重要。

我们不仅要注意别人何时会将眼神抽离自己,还要注意他们后来又在看什么。

每一个细节都在为你提供一些潜台词,告诉你人们下意识是如何获取信息的。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在家或是在约会,眼神的接近都是我们可以用来让行为变得更有意义的方式。

因为这些暗示性的线索并非可以完全凭空的,所以他们很少会误导我们。

另一种能够让我们读懂别人思想的眼神线索是眨眼。

萧纳.沃格在一篇题为《在眼睛的一眨中》的文章里写道:

有人应该告诉里查.尼克松,他的眼睑让他频频失分了。

1973年8月22日,在他自六个月前水门事件调查之后的第一次全国电视新闻发布会上,这位总统一直保持了一种平静的、控制得很好的语调。

但是,在回答诸如“我们对总统有何种限制能让他提供证据呢?

”等的问题时,尼克松的眼睛却成了一个败笔。

平均算来,他每一分钟要眨30到40次。

而一般心里没鬼的人每分钟只眨10到20次,20次都是多得了。

对婴儿的研究表明眨眼的生理需要仅为2分钟一次。

我们盯着某个人或某个事物看的时间也同样在传递信息。

在我们的文化里,盯着动物或是无生命的物体看毫无疑问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一直盯着人看,就被看作是无理的行为。

畅销书《身体语言》一书的作者朱利斯.法斯特曾认为,如果我们一直盯着一个人看,那我们就是不把那儿当作有人来看待。

于是,我们采取了一种所谓的“文明的忽视”,以此来避免持续性的眼神接触,而让我们的眼神偶尔停留在别人身上。

(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的眼神停留在我们自己身上。

)尽管看陌生人一到两秒也是可以的,但是在那之后我们最好还是将眼神移开到别处。

下一次你上街的时候注意一下你自己的眼神。

可是,如果这时你和一个陌生人碰巧眼神交汇了,你们中至少有一个人会在眼神靠近之前先看往别处。

如果我们盯着一个人看太长时间,这会让他们觉得不安和不舒服,或甚至会让人觉得我们是在进行挑衅。

尽管有这种所谓“文明的忽视”,但是在任何聚会中人们会做的第一件事还是观察他人。

眼神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带给我们一些信息。

它会告诉我们在人际和公众场合下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如何。

眼神交流还能暗示交流的渠道是敞开的。

如果我们不想和别人说话,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不要再和他们有什么眼神的交流。

这种交流还能告诉我们别人之间的关系如何。

比如,它能表明两人是否彼此需要。

有着强烈需求愿望的人会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