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035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docx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

一、注音。

遂(suì)   寝(qǐn)   藻荇(xìng)   竹柏(bǎi)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

想,思考;……的人

3、月色入户:

门               4、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到

5、亦未寝:

卧、睡             何处无竹柏:

哪个地方  

6、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

7、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清澈。

透明

8、水中藻荇交横:

水草;交叉错杂

9、盖竹柏影也:

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1.填空:

(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  苏轼  。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承天寺  人物:

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五、简答题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

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

(1)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创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

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

该句为点晴之笔。

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3、对“闲”字的理解

答:

“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目精选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解衣欲睡解:

相与步于中庭步:

念无与为乐者念: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

相与步于中庭于:

盖竹柏影也盖: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1:

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2:

理由

1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3.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

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

1、读准字音:

藻(zǎo)荇(xìng)

2、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词语:

①解衣欲睡:

欲,打算、将要。

②月色入户:

户,门。

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想到;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清澈透明。

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只不过;耳,罢了。

三、主题:

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

(1)旷达胸怀

(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于:

⑷盖竹柏影也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第五套题答案:

⒈⑴考虑,想到⑵于是⑶在④原来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和⒊⑴都是闲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月色入户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⑸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⒋相与/步于中庭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

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题目设计者:

六店初级中学老爷子

一、填空: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答案:

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答案:

本文“记”的要素是: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

承天寺,人物:

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

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是      (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月光 竹柏影 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

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抒情。

   8、第二段可概括为:

答案:

庭中月色。

9、本文的点睛之笔:

答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

答案:

空明

11、全文以“”为线索,描绘了,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的苦闷心情。

答案: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2、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答案: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答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1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答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唐宋八大家指(唐)韩愈、柳宗元、(宋)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指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乐者

答案:

(考虑,想到)(和,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