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007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docx

最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黄石)

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及时抓住我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机遇,切实加强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领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育合格的人才队伍,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指导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提升我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既定目标,根据市政府转发的《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基础条件

1、黄石具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基础。

黄石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开放港口。

位处沪蓉、京九、京珠高速公路交汇处,由高速公路至武汉仅7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我市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在黄石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到2001年底,制造业资产已经占到全市工业企业总资产的81.5%,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4.9%(按不变价值)。

以华新为代表的建材行业、以冶钢为代表的冶金行业、以锻压、纺机、东贝为代表的机械行业、以美尔雅为代表的服装行业、以劲酒为代表的酿酒行业等,不仅是我市经济的支柱,而且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其中有5家上市公司,另有3家企业捆绑上市。

2、黄石具有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迫切需求。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我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途径,对黄石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九五”期间,我市集中财力,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了1000多个高起点的技改项目,先后改造了冶金、建材等行业的生产线90多条,使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90年代先进水平。

“十五”期间,我市更是把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作为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突破口。

在“十五”计划中,对工业结构调整明确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重点抓好冶金、建材、机械、纺织、轻工等五大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二是重点扶持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型医药和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环保节能等五大新兴产业。

技改投入将比“九五”时期有较大辐度的增加。

3、黄石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先期改革。

“九五”时期,我市以国家定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为契机,先后有500余户企业完成了改组改制任务,全市9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了国有序列;国有控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稳步推进,目前大部分企业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极大地增强了技术创新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能力。

早在八十年末,黄石就是国家科委定点的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方面作出了贡献,1995年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近几年来,我市又在科技计划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结合、创建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扶持科技工业园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体制上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创造了条件。

4、黄石“九五时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好。

“九五”期间,我市按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科技厅部署,大力推进了以CAD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建立了“CAD技术培训中心”,实施了CAD/CIMS示范工程,建成了30多个CAD/CAM系统。

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认识较高,不少企业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投入了一定的资金。

信息化技术在全市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骨干企业CAD普及率达到70%以上,部分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应用了信息化技术,有的还实现了局部信息集成,开展了网络建设和电子商务,锻压等企业CIMS应用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

全市数控设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产品开发有了长足的进展,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了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部分企业产品的数控化率达到70%。

这些都为我市“十五”时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内涵是:

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实施黄石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思想是:

贯彻“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方针。

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主线,加强领导,整体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力争在应用示范、技术服务、政策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3、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⑴政府引导的原则。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努力营造环境,做好顶层设计。

通过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建立标准、整合资源、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等项措施,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⑵企业为主的原则。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真正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

⑶因企制宜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总体方案的设计、重点及步骤的确定应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同一家企业不要求面面俱到,一步到位,不同的企业不强求统一模式、齐头并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务求取得实效。

⑷科学决策的原则。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存在一定风险的系统工程。

实施前,企业必须对要解决的问题、项目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周密的计划,实施中要严格按照计划运作和管理,坚持科学决策,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⑸制度创新的原则。

制度创新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体制保障。

企业要按照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设计要求进行机构重建和流程重组,适时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⑹市场运作的原则。

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组织示范项目、开展中介服务。

技术服务体系起着沟通关键技术和企业应用的桥梁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制造业企业与软件开发公司、咨询服务企业三者间在市场机制的指导下开展密切合作,是制造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三、总体目标

1、“十五”及“十一五”前期,我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是:

创建四个“体系”,构筑四个“平台”,全面优化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宏观环境,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全市工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⑴创建四个“体系”。

一是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政府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配合,项目属地管理,高效、透明的“领导管理体系”;二是建立按市场化机制运作、熟悉业务、面向企业、联系武汉、沟通全国的“中介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以大专院校、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企业领导、科技及管理骨干为对象,以培养一支满足我市制造业信息化需要的人才队伍为目标的“人才培训体系”;四是建立以试点示范企业、特色示范行业、重点示范区域为主体的,具有显著辐射与扩散效应的“应用示范体系”。

⑵构筑四个“平台”。

一是以项目资金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扶持平台”;二是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信息资源平台”;三是以应用示范项目向全社会公开招标为主要形式的“公平竞争平台”;四是以重点示范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机构、行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机构为核心,为我市重点行业实现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的“公共技术平台”。

2、“十五”期间的具体目标是:

⑴建设示范企业40家(其中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示范18-22家,信息化技术集成15-20家,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商务及制造2-3家);制造业骨干企业100%应用信息化技术,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信息化集成。

⑵组织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培训各类人员3000人次以上;引进、培养制造业信息化开发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300人以上。

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投入1.2亿元,新增增加值15-20亿元以上,新产品贡献率30%以上。

四、重点任务

1、做好总体设计。

⑴开展黄石市信息化工程战略研究。

从我市制造业及其信息化的现实情况出发,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需要,深入进行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确立实施黄石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

⑵制定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

明确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措施及进度安排,指导“十五”及“十一五”前期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

⑶制定重点实施计划。

包括服务体系建设计划、人才培训计划,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计划及行业及重点区域信息化实施计划等,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任务的完成。

⑷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实施情况制定每一年度实施计划,通过滚动实施,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目标的实现。

2、营造良好环境。

⑴建立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动机制。

形成强有力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组织领导体系及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顺利实施的联动协调机制。

⑵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服务机制,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需求诊断、方案设计、咨询论证、实施、监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⑶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

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部门积极参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多方位资金投入体系,形成推进制造业信息工程的投融资机制。

⑷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

3、开展示范工程。

根据我市制造业的现状和需求,抓住特色行业、重点企业、典型区域,突出流程型、离散型企业类型特点,结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阶段性,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化示范工作,分阶段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⑴信息化单元技术的示范。

选择20家中小型企业重点抓好CAD、CAM、CAPP、CRM等成熟的信息化单元技术的应用推广。

⑵信息化集成技术示范。

在机械电子等离散型行业中,选择锻压、纺机等信息化基础较好,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C4P、CIMS、基于先进中国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ERP/SCM/CRM等信息化集成示范;在冶金、建材、化工等流程型行业中,选择冶钢等基础较好的典型企业,进行ERP/MES/PCS等信息化集成示范。

⑶协同制造及电子商务示范。

在条件成熟的行业及企业集团,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制造及电子商务工程,实现制造企业间的设计及制造资源、信息的共享,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集团及行业优势。

重点抓好以华新为代表的建材行业的协同商务,以锻压、纺机为龙头的机械行业网络协同制造等。

⑷重点区域示范。

大力推进黄石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大冶市民营科技工业园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重点抓好区域信息化规划制定,明确目标、任务及措施;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进行信息化示范并及时总结推广;建设区域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为本区域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建设区域内企业信息库,对试点示范企业实时跟踪管理,达到最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4、建设服务体系。

⑴做好高层协调服务。

充分发挥市、县、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推进本地区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系统、高效的属地化管理机制与运作平台。

⑵建设信息服务网络。

通过建立包括产品供应商及软件产品、咨询服务机构、咨询专家在内的公共信息库,形成覆盖省内外的,多门类、多层次的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络。

⑶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依托行业信息化技术力量,组建行业信息化技术服务机构;依托大专院校和骨干企业,组建制造业信息化培训机构;依托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组建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由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咨询服务机构及系统集成公司组成的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体系。

5、发展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及产业。

大力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以黄石磁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基础,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抓住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落户黄石的契机,抓好信息安全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抓好锻压、纺机等企业数控装备的开发及产业化。

6、培养、引进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根据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际需要,培养、引进一批能基本满足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需要的开发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普及型人才,形成一支强大的制造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⑴有计划地对企业领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培养一支能满足制造业信息化需要的基本队伍。

⑵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信息化骨干队伍。

五、实施措施

1、加强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组织领导。

⑴设立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管理机构。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推进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的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⑵成立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及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相关文件的制定,做好重大项目的立项评估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服务指导,配合办公室对重大项目进行监理和检查、验收,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规范化管理。

⑶建立部门协调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形成计委、经贸委、科技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及金融机构通力合作,联动配合的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

⑷将制造业信息化目标任务纳入科技进步责任制。

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纳入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重点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以及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领导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保证总体目标的按期实现和重大项目的顺利完成。

2、作好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⑴作好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将“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列入全市重点软科学研究课题,在年初对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专家及相关部门人员对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发展以及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形成有一定份量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⑵制定《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办法》。

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具体规范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及资金的管理、指标的考核等事项。

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考核指标体系。

形成一套与国家、省相关指标接轨,可操作较强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企业建立信息化领导及实施机构以及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情况;信息化项目经费的落实情况;人才培训计划、措施以及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及落实情况等。

对重点示范企业及行业,要求国产软件应用率达到60%以上;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0%以上;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资金周转天数缩短40%以上;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10%以上,销售额、利润、出口创汇各增长20%以上。

⑷建立两个“综合信息库”。

一是“黄石市制造业综合信息库”(包括企业信息化现状、实施内容、进展情况、企业生产经营等);二是“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综合信息库”(包括制造业企业、软件企业、咨询服务业人员情况、咨询服务情况、产品情况、规模效益情况等),这项工作由科技局主持完成。

3、建立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市场机制。

⑴推行项目招标。

“十五”期间,对于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均采用招标形式进行。

通过向全省乃至全国招标,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优势承担企业、优势软件产品和优势中介机构,以保证示范项目的圆满完成并取得最佳的推广效果。

⑵建立制造业重点行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服务中心。

以本市高等院校、制造业信息化优势企业和行业为骨干,依托湖北省、武汉市的相关力量,选择2个重点行业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为我市制造业企业和行业信息化提供成熟技术和技术服务。

⑶建立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中心。

整合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黄石国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等优势资源,广泛联系武汉及外地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积极有效的中介服务。

4、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通过各级政府、服务机构、示范企业合作联办的形式,以市CAD培训基地及锻压、华新等有条件的企业为骨干组建1—2个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以市内外大专院校教授及企业信息化专家为主体组成一支25—30人的师资培训队伍。

同时,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和对培训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培训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5、营造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环境。

⑴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项资金。

“十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依照政府投入为辅,企业投入为主的原则,按1:

15—20的比例,通过无偿资助、贴息等方式支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⑵对企业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给予资金支持。

根据科学决策的原则,对列入计划的重点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必须由制造业企业与咨询服务企业合作制定总体方案。

方案经市专家组评审通过后,酌情给予经费补贴。

⑶对企业应用成熟信息化软件给予资金支持。

对购买信息化软件达到5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其购买软件支出给予10—20%的资助。

⑷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可享受市重点后劲项目的优惠政策。

对信息化建设总投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其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50%,第二年30%,第三年10%奖励给企业。

⑸把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列入科技、经济等各类发展计划的重点。

计委、经委、科技局、信息产业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及金融机构,在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贴息及相关的科技计划中,都要把制造业信息化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持。

对于信息化建设力度较大的企业,优先争取国家技改贴息贷款,优先受理科技计划的申报及立项。

⑹进一步强化人才政策。

企业在引进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同时要注重引进高水平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

要积极探索年薪、股权、期权等薪酬制度,建立对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六、进度安排

1、2002—2003年为起步奠基阶段。

重点完成以下基础性工作:

⑴市政府批转《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

⑵成立“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及专家组。

⑶组织开展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⑷制定《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⑸设立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

⑹完成第一、二期试点示范项目的招标工作。

⑺组建黄石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

⑻组建黄石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中心。

⑼制定黄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统计制度。

⑽建立两个“综合信息库”。

2、2004—2005年为全面试点阶段。

⑴进一步巩固完善以上基础性工作,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并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发挥了明显的推进作用。

⑵按两大类别三个层次全面系统地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⑶“十五”时期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3、2006—2007年为发展深化阶段。

⑴“十五”时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全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⑵“十一五”时期全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得以健康、科学、有序地展开。

 

二OO二年九月十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