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789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docx

普通心理学同步练习答案概论

附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A4、D5、C6、D7、A8、D9、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C3、CD4、BCD5、AB

6、BC7、ACD8、ABC

三、填空题

1、心理现象规律2、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3、自觉能动性4、心理状态

5、感觉阶段思维萌芽6、感觉阶段知觉阶段

7、感觉灵长类8、脑一定高级

9、信号刺激

四、判断题

1、√2、×3、√4、√5、×6、×

五、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2、情感过程——指情绪和情感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

它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实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反映。

3、意志过程——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地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实现自己地目标,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意志过程。

4、观察法——指研究者(主试者)在未经控制地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记录被观察者(被试者)地外部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从而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地一种方法。

5、实验法——主试者通过严格地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引起被试者作出某些心理反应,从而探索心理活动地某些规律的方法。

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6、感应性——感应性是一切生命体以一定的变化来回答外界的影响,是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平衡、保存自身以利发展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机能。

六、简答题

1、简述个性心理的内容。

答: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心理。

个性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完整的精神面貌,它是个体在社会化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原因,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的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表现。

它包括一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等。

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是个性的本质和核心,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在整个精神面貌上的本质差异。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表征,它表现着个性差异的具体内容,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每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了每个人的心理风格和品格,即一个人的人格。

2、简述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

答: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动物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1)感觉阶段:

动物心理演化的最初水平是感觉阶段。

所有的无脊椎动物,从低等的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到脊索动物,只能对信号刺激物的个别特性产生反应。

(2)知觉阶段:

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能对各种属性产生综合的整体的反应。

(3)思维萌芽阶段:

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出现了思维的萌芽,心理水平达到动物界的最高峰。

猿类对事物间的外部联系和关系有综合概括的能力。

3、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答: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映象的过程。

映象与反映的对象不是同质的。

前者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人脑中,是主观的;后者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中,是客观的,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

但心理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其客观性表现在:

(1)心理所反映的对象及内容是客观的;

(2)心理反映过程本身是客观的,心理活动是以脑的神经系统活动为载体和物质承担者,这一过程是客观的;(3)心理活动通过人的言语、表情和行为表现出来,这些表现也是客观的,通过这些表现可推测人的心理反应。

心理活动的主观性表现在:

(1)心理映象是观念,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看不见摸不到,所以是主观的;

(2)心理反映是由一定主体进行的,受主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所以带上主观的色彩。

4、如何理解心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答:

一门学科的性质,是由它的对象的规定性决定的。

心理学处于一系列学科的接合点上,同许多学科有跨界联系,心理学的对象很复杂,在心理学中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但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又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它是一门中间科学。

另外,无论从心理学的主体、心理的器官还是心理的内容以及心理的过程来看,心理学都是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统一。

七、论述题

1、论述心理过程的内容。

答: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过程:

(1)认知过程: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

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在头脑中最先产生的映象是感觉,这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低级的心理现象,但它又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全貌的反映。

当人把感知到的经验储存在头脑中,又能对它产生再认和回忆,这便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获得、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在记忆中保持的事物的形象叫做表象。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规律的反映。

人不仅能回忆往事,而且可以想象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这就是想象。

总之,人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心理活动,共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情感过程:

是指情绪和情感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最有特色的心理现象。

它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实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反映。

它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意志过程:

人在变革现实的活动中,自觉地提出目标,支配自己地行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坚持实现自己地目标,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意志过程。

人的意志突出地体现了人的心理地自觉能动性,人只有通过意志行为才能实现元大的理想和宏伟地目标。

因此,它是人类改造世界额重要因素。

知、情、意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融合在统一的心理活动中,认知对情感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情感又推动着人的认知。

理智的认知成分构成意志行为的基础,而意志对认知又起着推动和过滤作用。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人的心理活动是协调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

2、试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

(1)观察法:

指研究者(主试者)在未经控制地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记录被观察者(被试者)地外部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动作和行为),从而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地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被试者心理表现的自然性而不附加人为的影响,这种方法也比较简便易行。

不足之处是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观察者只能消极的等待某些心理现象的出现,所记录的材料不足以分析哪些是偶然的,哪些是必然的。

材料不易作数量分析和处理,克服这些不足可配合使用其它方法。

(2)实验法:

主试者通过严格地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引起被试者作出某些心理反应,从而探索心理活动地某些规律的方法。

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实验者可以有计划的控制实验条件,引发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不必消极等待。

实验者还可以控制和抵消一些无关变量的影响,便于排除偶然因素,对所得的结果便于定量分析。

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比如,有些问题涉及伦理道德或复杂动机的心理现象就难于直接控制,无法使用实验法。

另一方面,实验室的环境和现实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易使被试者产生紧张和期待心理,使实验结果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

(3)测验法:

它是用来测查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的一种方法,又叫心理测验。

通常用于测查人的各种能力、能力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

心理测验是通过有代表性的若干局部,考察全面的一种方法。

在使用测验法的过程中,由于有些测验量表的编制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较低,施测程序不严格,所测出的心理品质和水平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对其结果的解释就不可绝对化或过于迷信。

(4)模拟法:

它是借助数学和计算机建立一个与人脑活动相类似的模型,通过对这个模拟机的研究来考察心理活动的方法。

模拟法的特点是:

通过模拟而不是直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模型的正确性、完备性、多功能性依赖于人对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的知识。

其缺点是:

可能由于过分的简化、不精确,导致对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的曲解。

上述几种方法各有千秋,在使用时应该根据课题的性质、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使用某一种或几种方法。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探索出适合于心理学研究的新方法。

附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D4、B5、A6、D7、B8、D9、C10、A

11、C12、D13、B14、C15、B16、B17、B18、C19、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2、BCD3、ABD4、ABC5、ACD

6、ABC7、BC8、ABC9、CD10、ABC

11、BCD12、BD

三、填空题

1、细胞体突起2、树突轴突

3、传来的信息整合轴突4、刺激神经冲动

5、激活抑制6、大脑皮层

7、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8、情绪反应9、高级心理活动

10、表达接受11、兴奋抑制

12、活泼型安静型13、分析与综合条件反射

14、无条件第一

四、判断题

1、√2、×3、√4、×

5、√6、×7、√8、×

9、√10、×11、×

五、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2、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赖以传递神经冲动,进行通讯联系的特殊连接装置。

3、植物性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仅指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不包括传入神经。

4、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由视、听、嗅、味、皮肤、本体等感受器,所发出的不同的感觉冲动传入脑干部位,由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后,就失去了专一性,成为非特异性刺激,然后由丘脑的内侧沿同一上行系统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只起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性的作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故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5、特异性传入系统——各感受器发出的感觉冲动,沿专门途径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各感觉中枢,从而引起相应的感觉,这种专门的传导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

6、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7、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称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8、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使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9、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训练、学习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

10、超限抑制——指有机体受到过强的刺激或刺激持续过久,大脑皮层有关的神经细胞由于疲劳而转化为抑制,也叫保护性抑制。

11、第一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12、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为人所独有。

六、简答题

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

答: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神经元的结构:

是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浆核细胞膜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部分。

神经元的机能: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神经元。

2、什么是动力定型?

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

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当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集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与大脑。

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个自动进行下去。

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

3、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何不同之处?

答: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何不同之处在于:

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的,可以主动探究,直到学会踩杠杆才达到一定目的;而后者动物被束缚在实验台,被动接受刺激。

另外,前者的反射是从反应到刺激的过程,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后者强化出现刺激之后反应之前。

七、论述题

1、言语机能联合区由哪几个中枢构成?

它们受到损伤将会产生何种言语障碍?

答:

言语机能联合区是指接受、处理和储存言语信息的结构和机能系统,为人所独有。

主要包括运动性言语中枢、听觉性言语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和书写性言语中枢,定位于优势半球,大多数人在左半球。

⑴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这一脑区受损伤,尽管病人的发音器官功能完好,却丧失表达言语的能力。

这种现象也称为表达性失语症,主要是由言语动觉障碍造成的。

⑵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当靠近听觉中枢的顶颞叶的结构受到损伤后,病人对所接受的语言和字词失去理解的能力,不能区分复杂的言语听觉模式,常常所答非所问,这种失语症通常称为接受性失语症。

⑶视觉言语中枢当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尽管视力正常,却丧失阅读能力,过去认识的文字、符号此时认不得读不出,不能理解,这一症状称为失读症。

⑷书写性言语中枢该区受损伤,其他运动机能正常,惟独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

此症状称为运动性失写症。

2、论述大脑两半球机能的非对称性。

答:

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

但是从机能上看却又是非对称性的。

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言语机能的单侧化:

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言语机能在左半球上得到发展。

对一般人而言,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因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或其他信号系统,此外还分管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

(即左半球负责言语、数学计算、概念形成、逻辑分析等。

)右半球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完形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对复杂关系有较强的理解力。

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

(即右半球分管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负责音乐、绘画、艺术等。

割裂脑的研究进一步对大脑半球的单测化提供了无可争议的事实。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两名右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

附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C4、B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3、CD4、ABCD5、ABD6、BCD

三、填空题

1、个体的生存状态种族的延续2、社会性需要社会化

3、内驱力诱因4、有了明确的目标

5、诱因正诱因负诱因6、抱负水平

四、判断题

1、×2、√3、√4、×5、√

五、名词解释

1、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

它是有机休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2、自然需要——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活动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活动密切相关。

3、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一切以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也叫获得性需要),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人类的社会性需要体现了人类个体对维持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的依赖。

4、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

5、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到,是根据其他可观察的活动,对行为的原因进行的一种推理性的解释。

6、内驱力——指有机体的需要未满足之前,出现心理紧张和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7、原始性动机——即生理性动机,它以生理活动为基础,所引发的活动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这类活动与有机体的生存密切相联,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饥饿、渴、性等动机。

8、衍生性动机——即社会性动机,它所引发的活动以满足心理需要为目的。

这类活动与有机体的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是后天习得的。

9、成就动机——指在完成任务时,力求做得出色,获得较高成绩的倾向。

六、简答题

1、好奇心引发的行为有哪些表现形?

答:

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下列3种形式:

(1)感官探索:

用视听嗅味和皮肤感官,单独或联合地对新奇刺激进行探索、感知。

(2)动作操作:

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摆弄、敲、打、咬、拆卸,对物体的性质做进一步了解。

(3)口头诘问:

对新奇事物提出各种有关的问题。

七、论述题

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试分别加以说明。

答: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所有需要按等级层次排列起来,并把需要列成五个层级,它们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是直接和生存、种族延续联系的需要,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

(2)安全的需要:

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性等方面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指人与人之间对交往,爱与被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这类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得到别人的承认,由此产生威望、认可、地位等情感。

另一方面,得到自我尊重、产生自足、胜任和自信的情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

2、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越晚。

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人类才具备,在个体发展中,越是高的需要出现越迟。

(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反映出人类的特征。

人类对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较之低层次需要有更强烈的愿望,他能带来幸福、宁静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3)高层次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比低层次的需要具备更多的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

如果一个人已经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水平,一旦其低层次的需要长时间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时,仍退行到低层次的需要水平上。

(4)马斯洛认为只有当所有的低层需要都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自我实现者与非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在于,自我实现者受成长动机的激发,这种动机指向个体的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完善,追求真、善、美。

非自我实现者则受到匮乏动机的激发,由于他们的基本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他们受到所缺乏的东西的影响,如食物、安全、爱和尊重,因此,他们的活动指向外界,寻找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对象。

不少心理学家也对马斯洛的理论提出了批评。

其中主要指责他用非控制的和不可靠的研究方法。

另一点,马斯洛过分强调人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社会发展对人性的制约。

附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A4、B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D4、CD5、ABC

6、BCD7、BD8、AC9、BCD10、ACD、

三、填空题

1、指向集中2、意志努力

3、人的内部主观状态4、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后注意

5、注意的稳定性6、速度质量

四、判断题

1、√2、×3、√4、√5、×

6、√7、×8、×9、×

五、名词解释

1、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所谓指向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2、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目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自然地发生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

3、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作随意注意。

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

4、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就是注意的持久性。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7、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8、分心——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答:

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

也就是说,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能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

答:

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具体包括:

(1)刺激物具有新异性:

新奇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强度的大小,以及刺激物与背景之间相对强度的大小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和对比度:

运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比静止的、不变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包括:

(1)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凡是与人的直接兴趣和需要有关的事物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制约着人们注意的选择及其内容。

(2)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当一个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时,平时不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能引起注意;而当情绪消沉、抑郁烦闷时,平时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不能引起注意

(3)人的知识和经验:

知识经验和职业习惯对注意有很大影响。

由于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付出过度的脑力活动和意志努力,不致于产生身心疲惫,因此应充分利用这种意识形态。

3、如何有效保持有意注意?

答:

有意注意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作随意注意。

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受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控制。

有效地保持有意注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地组织活动:

当任务目的越明确、越具体,理解越深刻,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

(2)培养间接兴趣:

兴趣可分为两种: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对间接兴趣来说,活动过程很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活动的目的是诱人的。

培养间接兴趣对保持高度的有意注意是不可少的。

(3)锻炼坚强的意志,克服干扰:

有意注意是积极主动的注意,任何有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因此,锻炼坚强的意志,增强抗干扰的能力,是发展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4、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

答:

注意的分配有不同的水平,它取决于同时并进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以及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不再需要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